1、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 淮安市白鹭湖中学 周峰【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元曲,激发学生对国学的兴趣。2.反复吟咏,体悟情感,熟读成诵。3.通过对比,品味语言妙处,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教学重点】品味语言,体会意境,领会作者在小令中表达的情感。【教学方法】诵读法、对比探究法【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聊天导入,走近元曲1.导语:同学们,我们都知道中华民族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民族,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从较早的楚辞、汉赋,到后来的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每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的鲜明的文化符号。说到唐诗,我们就会想到哪些人?预设:李白、杜甫、王维师:提到宋词,我们就会想到预设:苏轼、辛弃疾、李清照师:
2、谈起明清小说,我们就会想到四大名著,但提到元曲(板书:元曲),很多人就可能比较陌生。但我们是否就真的没有过耳闻呢,我看未必。我来说几个大家看看有没有听说过,现在形容一个人很冤枉,我们会说一句俗语“比窦娥还冤”,这个窦娥就是出自元曲关汉卿的窦娥冤。老师说几个电影演员看你们是否熟悉,葛优,知道么?黄晓明和范冰冰呢?他们曾经共同出演过一部电影叫赵氏孤儿,这部电影讲述的故事情节也取材于一部元曲纪君祥的赵氏孤儿。刚才我们提到的这些耳熟能详的作品都属于元曲中的杂剧(板书:杂剧),元曲中还有一种以抒情为主的,诗歌色彩浓厚的艺术形式叫散曲,它又分为小令和散套(板书:小令、散套)。小令一般指一支曲子,散套由多支
3、不同的曲子组成。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一首小令中的精品天净沙秋思。(屏显小令内容: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二、了解常识,诵读背默1.师要求学生先了解一下有关这首小令的文学常识,让学生说一说从书下注释中了解到的信息。附注释内容:选自隋树森全元散曲(中华书局1964年版)。天净沙,曲牌名。马致远(约12511321以后),号东篱,大都(今北京市)人。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2.教师引导学生从中了解这首小令的出处、曲牌和题目,作者及其籍贯、身份等文学常识。在学生回答的过程中,教师适时介绍曲牌名、“元曲四大家”及作者号“东篱”的缘由等常识。3.初步朗读,
4、鼓励背默: (1)生在自由朗读的基础上,感受这首小令忧伤的语气和舒缓的节奏。(2)师根据学生的理解先范读,然后请23名学生来读,在学生朗读时播放背景音乐苏武牧羊,增强感染力。 (3)师生共同点评朗读效果,进一步把握这首小令的情感。(4)鼓励学生背诵这首小令,要求全体起立,谁先背上谁先坐下。(5)提高难度,要求默写。请学生推荐字写得最漂亮的两位同学到黑板上默写,其他同学在本子上默写,写完并同桌互改。三、对比阅读,品味妙处1.教师激疑、激趣:同学们,你们认为这首元曲写得怎么样?好不好?学生肯定回答“好”,此时教师出乎学生意料地说“我认为它写得不好,我要把它改改”,并将刚才黑板上默写的两首中的一首改
5、为:青藤绿树黑鸦,小桥流水人家,小道东风骏马。 朝阳东挂,断肠人在天涯。 2.引导学生谈谈能否修改,为什么?预设:(1)改了之后的意境就和主人公思乡的情感不相一致了。(2)改了之后就不能烘托那种黯然凄凉的气氛,也就不能衬托游子内心的悲哀。 3. 精读文本(1)通过改动的词语和原文比较来体会原文用词之精妙。师:同学们对曲的内容和情感感悟得很深刻,但仅仅像这样浅尝辄止是远远不够的。有人问当代知名文化学者、北师大教授于丹老师读书有什么秘密时,于丹说:“其实只有一个秘密,就是我有反刍的功夫,我把自己读书的过程称为老牛吃草。”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于丹老师这种“老牛吃草”读书法,细细品读这首小令用字的妙处,认
6、真比较一下,具体说一说文中哪个字用得好,以及为什么不能改的理由。预设:“夕阳西下”不能改成“朝阳东挂”,“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转瞬即逝的夕阳带给人无限伤感,此处也烘托了游子凄楚失落之情,而“朝阳东挂”表现的是蒸蒸日上、朝气蓬勃,和曲的整体意境不一致。“枯藤老树”不能改成“青藤绿树”,“枯”和“老”形象地写出了秋天特有的景物特点,创造一种了萧瑟悲凉的气氛,衬托了游子的凄苦之情。“西风”表示秋天的风,李清照有词云“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写的也是秋天。而“东风”则表示春天的风,比如高鼎的村居中“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写的就是春天小孩放学后放风筝的情景。“东风”给人温暖和煦的感觉,
7、改了也不合适。古人用东南西北风分别对应春夏秋冬四个季节,这样说体现了“诗贵含蓄”的特点。“古道”和“瘦马”也不宜改为“小道”和“骏马”,“小道”给人幽静之感,而“古道”更显荒凉。“瘦”字形象地写出了马因长途跋涉而累瘦了,马已如此,人更疲惫。“昏鸦”的“昏”不能改为“黑”字,“昏”是傍晚、黄昏之意,黄昏之时乌鸦归巢团聚,此景更触发了漂泊在外的游子的思家之情,而“黑”字只表现鸦的颜色特征,起不到上述的效果,所以不能改。(2)通过未改动的语句体会以乐衬哀的表达效果,感受全诗的主旨。师:同学们说得都非常好,通过同学们的一番“反刍”,我们能深刻感受到这首小令中所选取景物很有特征,创造了一种萧瑟凄凉的意境
8、以此来衬托游子孤寂凄楚的思乡之情。咦,但还有一点老师不明白,“小桥流水人家”这一句描绘的是小桥下流水潺潺,河边人家炊烟袅袅的景象,这是一个多么温馨、恬静的画面呀,这似乎和全曲的意境格格不入呀,是不是作者搞错了呢?学生通过研讨,明白这里是用优美的画面反衬了游子思乡时的凄苦之情。师小结:这种手法叫以乐衬哀。清代文学评论家王夫之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 一倍增其哀乐。” 以乐衬哀,能更衬托出悲哀之情。说到这,老师想到了杨绛先生的一句话:“感情是很难控制的,人是很悲哀的。”面对这样一个深秋的黄昏,面对这样凄凉萧瑟的景物,远在天涯的游子怎么能控制住自己的感情,怎么能不悲痛万分,所以小令最后直抒胸
9、臆断肠人在天涯!“断肠”是这首小令的诗眼,点明了主旨。通过同学们的分析,老师改变了对这首小令的看法,觉得它还真是妙,不愧为元曲中的精品,古人对这首小令也给与了高度的评价。 清代著名学者王国维称之“寥寥数笔,深得唐人绝句之妙境”、 “纯是天籁”。 元代文学家周德清称之为“秋思之祖”,可见这首小令的影响力之大。(屏显上述古人评价内容,并适时圈划出诗眼“断肠”二字,凸显全诗主旨。)四、积累展示,仿写激趣1.课前布置学生积累有关 “天净沙”这一曲牌的其他小令内容,课堂上安排学生分组到前台朗读展示。 预设:(1)天净沙春白朴春山暖日和风,阑干楼阁帘栊,杨柳秋千院中。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2)天净沙闲
10、题吴西逸长江万里归帆,西风几度阳关,依旧红尘满眼。夕阳新雁,此情时拍阑干。(3)天净沙商政叔野桥当日谁栽?前村昨夜先开,雪散珍珠乱筛。多情娇态,一枝风送香来。(4)天净沙即事乔吉莺莺燕燕春春,花花柳柳真真,事事风风韵韵。娇娇嫩嫩,停停当当人人。(5)天净沙秋白朴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2.激发学生创作欲望。师:欣赏了这么多天净沙,或优美,或飘逸,或浑厚,我们有没有也来写一首天净沙的冲动呢?老师先来自创一首,给同学们做个示范:天净沙春碧水青山暖霞,淡柳轻烟新芽,一行飞雁北下。春光如画,愿作彩蝶恋花。(屏显自创内容,请同学仿照对原文的点评还简单点评这首曲,
11、通过意象和情感反差很大的两首小令,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景与情之间的关系。)五、抒情小结,提出希望小结语:中国古典诗词曲,意境优美,禅意深厚,历久弥新。它们不会随着时光的流逝而变旧,它们是日出,每一次出现都是夺目的。迟子建在它的散文枕边的夜莺中有一句话,老师非常喜欢,和大家一起分享(屏显迟子建下面这段话)“我常想,我枕边的一册册古诗词,就是一只只夜莺,它们栖息在书林中,婉转地歌唱。它们清新、湿润,宛如上天撒向尘世的一场宜人的夜露。”希望同学们多亲近古典诗词曲,都能得到这样的夜露的润泽。 六、作业布置,课外延伸根据熟悉的人、事或景,仿写一首天净沙。【附名家点评和教学感悟】名家点评:谢嗣极(现任教于南京
12、市外国语学校,江苏省南京市语文学科带头人,中学语文特级教师)这是一节结构非常完整的课,从开端“聊天导入,走近元曲”到高潮“对比阅读,品味妙处”浑然天成。“了解常识,诵读背默”是“张”前的“弛”,是高潮之前的“蓄势”。四、五两部分如同音乐的余音,让学生回味无穷。课前导语设计有两点值得肯定:第一用聊天的方式,从学生熟悉的唐诗宋词引入不熟悉的元曲,用学生喜欢的演员和学生了解的出自元曲的俗语激发学生对元曲的好奇或喜爱;第二很自然地过渡到下一步介绍元曲的文学常识。介绍文学常识,惯用的方法是把有关常识用PPT播放,然后请学生读一遍,教师强调要记住哪些,甚至还加一句考试要考的。而这里介绍采用的是对话的方法,
13、让学生阅读注释,提取重要信息。这既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性,又加深了学生的印象。这比用ppt播放,读一遍强调一下重点,要活泼得多。借助“东篱”温故知新。巧妙介绍这一号的由来及马致远的情操。于细节处见课堂机智。请学生点评他人朗读是一个很好的设计,如果能多请几位学生发表意见,可能会引起碰撞,以帮助加深对诗歌情感的把握。对原诗改动这种设计有一定的风险,既会弄巧成拙,也能别出心裁。关键看对象和修改。对初二的学生而言,这样的设计颇有新鲜感,这符合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设计意图非常明确,修后的作品意象和原作截然不同,这一改诗歌的意象和要表达的情感不搭,修改正是想让学生通过比较领会这一点。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这一修
14、改是成功的。精读环节是这节课的重中之重,在这环节教者就做了三件事:改,改得巧妙;问,以问启发学生思考,以问推进课堂发展;评,评价总结学生的发言,评价中有学习方法的指导,分析理论的提升。上课应和写文章一样,要主题鲜明,结构完整。有张有弛 ;有伏笔,有照应;有悬念,有解惑;还得有高潮。也许有人说,那么这样的课不是预设太多了吗?其实不然,写文章的人都知道,文章的成品并不完全符合写前列的提纲。如果说提纲是写文章前的预设的话,写作的过程中常有“生成”,所以才会成品不完全等同于提纲。我们看到的课也不完全等同于教案。这一节课,体现了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地位,老师只起引导的作用。真正做到了“导而弗牵,强而弗抑
15、开而弗达”。课上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学生的聪明才智得到充分的展示,积累和仿写环节,激发了学生的创作欲望,将学生从课内带到了课外,引导学生踏上了学习巩固应用的最佳学习路径。教学感悟: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多次谈到中国传统文化。2013年3月7日,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学伦理可以知廉耻、懂荣辱、辨是非。”2014年9月9日,第三十个教师节前夕,习近平到北京师范大学看望教师、学生时的发
16、言又指出:“我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 习近平总书记近期对继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不仅反映了中央对文化建设的高度重视,而且彰显了其以文化复兴助推民族复兴的坚定决心。古代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名普通教育工作者,更应有一种文化自觉、责任担当,把有关的教材吃透,把课上好,让学生在愉悦的教学过程中接受祖国传统文化的熏陶。近年来,淮安市教研室的同志也敏锐地捕捉到中央的这些精神,在中考命题中新增了对诗歌理解性默写和诗歌赏析的考察内容。所以,即使从应试角度来看,我们在教学诗歌
17、时也不能像过去那样只要求学生读读背背写写,浅尝辄止,而要花大气力研究如何教会学生鉴赏诗歌,并通过鉴赏来提高审美能力,接受传统文化熏陶。前段时间,2016年淮安市清河区骨干教师培训班研讨活动在北京路中学举行,在这次活动中我准备的就是这节课。天净沙秋思是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课本中的一首元曲,学生之前学过的古诗词虽然不少,但对元曲是第一次接触。那么如何精心准备这第一次,开个好头,以激发他们对元曲的兴趣,就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学生对元曲这一体式比较陌生,所以在导入时我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慢慢引入,以引起学生的重视:原来元曲也是那么辉煌的文化成果呀。但光是说教渲染还不能引起学生足够的重视和兴
18、趣,因此我又由学生比较熟悉的俗语和演员进一步拉近学生和元曲之间的距离,让学生感受到元曲原来离我们这么近呀!这样的导入不仅让学生循序渐进地了解了元曲,而且激发了他们对元曲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我首先是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体会情感。为了体现老师对学生的重视,在学生朗读时给他们配了乐,低沉悲凉的苏武牧羊正合这首小令的意境。由于这首小令非常简短,所以我安排了由同学们推荐的朱思远等三个同学流水朗读,朗读效果非常棒。其次,在品读环节,我通过改动原文让学生研讨比较,体会原文用词的精妙,在学生回答过程中,还对重难点进行了突破、强调。这样的对比探究法,比老师的单一分析或者指派学生谈感受活泼有趣多了,学生回答既积极又
19、非常有深度,很好地体悟到作者排列一连串景物的作用。到这里,小令的主旨已经呼之欲出。响鼓还需重锤敲,为了进一步突出游子的凄楚孤独之情,在关键语句上我又进行了深刻挖掘,通过对诗眼“断肠”的激情阐述,让学生的心灵得到震撼。在此过程中,学生还了解了融情于景、动静结合、以乐衬哀和直抒胸臆等诗歌的表现手法。最后,在展示环节,由学生先展示积累的其他有关“天净沙”的曲,后我又展示了自己写的一首曲。通过展示,更加激发了学生对元曲,特别是“天净沙”这一曲牌的兴趣,进而激发了他们的创作欲望。在后来回访中,很多同学创作了像模像样的天净沙,其中有个同学写了一首天净沙运动会,内容很有趣,所以印象较深,他这样写道:长跑跳高篮球,明日赛场相聚,看看是谁更牛。超越自我,青春无悔名留。能够学以致用,能够激发学生的创作激情,这也许就是学习诗歌的最高境界吧。在评课环节,南京市外国语学校语文特级教师谢嗣极教授等领导和专家给我提了很多宝贵意见,后来我又通过微信联系,请谢教授给我整理了一个点评。虽然领导和专家对我的这种诗歌教学给出了一定的肯定,但我自己觉得还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比如学生点评时范围可以更广一些,在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方面可以做得更好一些,通过进一步科学安排时间让学生课内创作等等。不完美也是以一种促进,希望能以此为契机,进一步提高我对诗歌教学的研究。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