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搜集农谚学案藁城区石家庄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学 温梅开课前预习(看谁迅速进入状态,静心自学)【自学目标】(实现一个小目标,就是向理想进了一大步)1.知道什么是农谚。2.掌握几则农谚的内容,体会农谚对农业生产的指导作用。3.掌握与农民交流的技巧。【自学提纲】(相信自己,我能行)中国是个农业古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漫长的岁月中,我们的祖先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农业文明。农谚,便是其中的重要篇章。农谚凝聚智慧,传播经验,指导农事。农谚,蕴涵着很多对教育有启迪意义的道理。A级请你通过网络搜集、自学知识,完成下面的试题。1.农谚是有关 生产的谚语,是 在长期生产实践里总结出来的经验。2.农谚各句类所包含的句式常见
2、的8字、9字、10字、11字、12字等5种句类。请你按照下面的句式各举出一例。8字句句式: 4+4 3+5 例句: 9字句句式:4+5 5+4例句: 10字句句式:5+5 4+6 3+7例句: 11字句句式:5+3+3 6+5 4+7 例句: 12字句句式:7+5 6+6 5+7例句: 3.从搜集的众多农谚中,积累一则,说出它的意思。农谚: 意思: B级4.请你向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或者走访村里的老人,向他们询问与“农谚”相关的知识,把你搜集到的跟农谚有关的知识分类写在下面。5.与农民交谈时,态度要 ,对方说话时要 地倾听,了解对方的意思,从而创造出一种和谐、融洽的气氛,达到交流的目的。6.见
3、到你想拜访的农民时,你准备怎样介绍你此次拜访的目的呢?请把你介绍的话写在下面,不少于50字。C级 (一)跟爷爷学农谚李进鑫傍晚,我和爷爷散步,一条青蛇游过马路,把我吓了一跳。爷爷忙把我搂进怀里,叫我别怕,并随口说了句:“蛇过道,要下雨。” “这是一句谚语吧?”我问。 “是的,是一句农谚。” “您知道多少农谚?教教我嘛。” 爷爷望着周围的庄稼,滔滔不绝地说起来:“没有大粪臭,哪有五谷香。意思是说,没有农民辛苦挑粪施肥,哪来香喷喷的五谷杂粮? 人勤地生宝,人懒地生草。人勤劳,庄稼才有好收成;如果偷懒怕吃苦,庄稼就被草淹没了,还长什么粮食?”说着说着,爷爷转过身来,摸着我的头微笑着说:“好学者如禾如
4、稻,厌学者如蒿如草。你要好好学习,做个有用的人,不能像无用的蒿草。” 爷爷还告诉我,“插秧要抢先,割麦要抢天”,还有“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他要我从这些谚语中明白农民的忙碌和辛苦,发扬劳动人民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传统。爷爷的话使我更加领会到“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内涵。 过一会儿,爷爷指着西边的云彩告诉我,傍晚看天气,有句谚语叫“日落胭脂红,无雨便是风”。早晨看天气,有句“清早宝塔云,下午雨倾盆”。 有关看风识天气的也有,如“久晴西风雨,久雨西风晴”等。 农谚都是劳动人民从实践中得来的智慧结晶,比较灵验。第二天,果然如爷爷所说,下了一场雨。看来,一个人不但要学好书本知识,还要到实践中去
5、学习呀! (二)农谚中的学问刘文慧在我们家乡,常听到大人们说一些农业谚语。爸爸告诉我,这些谚语中还有许多的学问呢! 几千年来,我国劳动人民在同大自然的长期的斗争中,总结出了大量的农谚,这些农谚揭示了大自然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运行规律,在生产斗争和日常生活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农谚,通俗形象,内容丰富,涉及很多方面,其中以指导农业生产,揭示天气变化规律,进行天气情况预报三类农谚最为我们熟悉。 指导农业生产的谚语,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能据以安排各时期的农活。如“清明前后,种瓜种豆”,“头伏萝卜,二伏芥,三伏种好大白菜”,“枣芽发,种棉花”等,就明确告知人们播种各种农作物的最恰
6、当的时间。这类谚语非常丰富,曾在千百年的农业生产中发挥过巨大作用。 揭示气候变化规律的谚语,是劳动人民对大自然奥秘的探索,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如“春天一场风,秋天一场雨”,揭示出春风和秋雨的内在联系。“三伏不热,三九不寒”,总结出一年气候变化的规律。“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更具体揭示出两个具体日期的气候变化情况。至于“九九歌”,则更是对气候变化规律的通俗形象的说明。 还有一类预报天气情况的谚语,更为人们所熟悉。如“燕子低飞蛇过道,大雨不久就来到”,“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日晕三更雨,月晕五更风”等,都是很灵验的天气谚语,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除此以外,还有一些谚语是根据当年气
7、候的特点来预报年景好坏的,也是人们所熟知的。像“瑞雪兆丰年”,“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就属此例。 农谚,作为我国古代文化遗产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过去、现在乃至将来都闪着耀眼的光芒,我们应该很好地整理总结并继承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 (三)农谚漫谈 程强 几千年来,我国劳动人民在同大自然的斗争和相处中,总结出了大量的农谚,用他们的聪明才智揭示了大自然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运行规律,在生产生活中发挥着巨大作用。这些农谚在今天仍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农谚,通俗形象,内容丰富,涉及很多方面,其中以指导农业生产、揭示气候变化规律、进行天气预报三类农谚我们最为熟悉。 指导农业生产的农谚,是我国劳动
8、人民在长期生产实践中的经验总结,能据以安排各时期的农活。如“清明前后,种瓜种豆”,“头伏萝卜二伏荠,三伏种好大白菜”,“枣芽发,种棉花”,“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等,就明确地告知人们播种各种农作物的最恰当的时间;而“天早锄好田”则提醒人们要进行锄地保墒,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科学道理。有些农谚则从反面告诫人们不要误了农时,如“立夏种棉花,有苗没疙瘩”则属此例。这类谚语非常丰富,曾在千百年的农业生产中发挥过巨大作用。 揭示气候变化规律的谚语,是劳动人民对大自然奥秘的探索,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如“春天一场风,秋天一场雨”,揭示出“春风”和“秋雨”之间的内在联系:“三伏不热,三九不寒”,总结出一年
9、中气候冷暖变化的规律:“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六雪点灯”,则更具体地总结了两个具体日期的气候变化情况。至于有名的“九九歌”,则更是对气候有规律变化的通俗形象的说明。 还有一类预报天气情况的谚语,更为人们所熟知。因为它与人们的生活起居有密切关系,因而更为人们所欢迎,如“燕子低飞蛇过道,大雨不久就来到”,“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等,都是很灵验的天气谚语,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谚语是根据当年气候的特点来预报年景收成好坏的,也是人们所熟知的,像“瑞雪兆丰年”就属此例。 这些谚语,其中大部分我们可以用今天的科学知识给以解释,有些则暂时还不能揭示其中的奥秘
10、所在,则更显示出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农谚,作为我国古代文化遗产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过去、现在乃至将来都闪着耀眼的光芒,我们应很好地整理总结并继承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7.阅读以上三篇文章,谈谈你的感想,可以任选角度。(农谚、写作)D级 背过下面一首散文诗。农谚杨金玉农谚是农事孵出的朴素的鸟,在四季的树上做巢,风霜雨雪是她无华的羽毛,岁月把她擦拭得亮丽可亲。 农谚是土里土气的诗歌,具有田园的风韵、泥土的韵脚。稻谷一样通俗的激情,被植物们朗诵得平仄有致。农谚响起时,田地里便有五颜六色的回声。 农谚是节气的钟表,挂在农家四季的墙上,准确有序地周而复始。她振翅而歌的时候,种子发芽了,庄稼拔节了
11、果树结果了,雪花飘摇了,每一句平淡的许诺一一兑现了。 雁字抒写天空,溪水轻描山坡,便有农谚的回声。农谚被庄稼高高举过头顶,被农民含在口中。 农谚,农民最亲近的词语,最通俗的歌曲,最易懂的哲理。 农谚,起源于泥土,她智慧的光辉恩泽着泥土。 课上展点结测(我的课堂我做主,我的学习我主动,我的人生我努力)1、组内组间展示(谦虚好学是美德,乐于助人更是美德)我的优点我发扬 我的不足我改正2、质疑点拨(能提出一个问题与能解决一个问题同样显出一个人的能力)我的疑问:3、归纳小结(看谁是画龙的点睛者)这节课我学到了4、达标测评(我努力、我进步、我成功、我快乐)写一则与“农谚”有关的文字,一百五十字左右。课后反思与矫正(今天的事今天做,是成功者的习惯)我哪些地方做得好:我哪些地方做得不好我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