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教学设计(备课记录)
(2015-2016学年第二学期)
学科: 数 学
册数: 小学二年级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
学校: 盐源镇长岭小学
任教班级: 二年级
教师姓名: 姜 鑫
教学计划
一、本学期教学的指导思想
1、重视以学生的已有经验知识的生活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具体情景,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2、增加联系实际的内容,为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3、注意选取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愉悦的数学学习体验。
4、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索的气氛中学习。
5、把握教学要求,促进学生发展适当改进评价学生的方法。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数据收集整理、表内除法、图形的运动、混合运算、有余数的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克和千克、数学广角——推理、总复习等。
三、教学目标
1、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认识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复式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进行简单的分析。
2、知道除法的含义,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乘法和除法的关系;能够熟练地用乘法口诀求商。
3、认识轴对称、平移和旋转,剪一剪等。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4、使学生经历把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除法的过程,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5、结合生活实际,体会生活中有大数。感受学习大数的必要性,经历数数的过程,能认识万以内的数,结合实际物体知道这些数的组成与分解。
6、认识生活中常见的秤。在实践活动中感知1克、1千克的物体有多重,了解克、千克的实际意义及1千克=1000克。
7、通过一系列的猜测、比较、推理等活动,使学生感受简单推理的过程,找出简单事物的排列数与组合数。
四、情感态度
1、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调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和创新精神。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3、通过观察操作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学会欣赏数学美。
4、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学生学好数学家的信心。
5、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习兴趣和敢于探索的科学精神。训练学生养成认真审题,仔细验算的良好习惯。
6、进一步学习用具体的数学描述生活中的事物,经历与他人交流活动,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五、教学方法
1、从整体上把握教学目标。不照搬课本,凡是课本上有的内容,都不作统一的教学要求,而应该根据教学指导思想,结合教学进行适当的调整。
2、尊重学生,注重学法渗透。在学习中,不包办代替和以讲代学,把课堂中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探索,交流和练习。
3、注意培养学生的数学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4、注重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答应用题的能力。鼓励学生动用所学的知识解答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简单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以致用的意识。
5、注意教学的开放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课本中的一些例题和习题的编排突出思考过程。在教学时,引导学生暴露思维过程,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
6、渗透德育,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精神。
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是认识表内除法,包括平均分、除法的初步认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让学生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这是学习除法计算的开始,为今后学习表内除法(二)以及学习多位数除法打下良好的基础。
学情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初步了解了乘法的意义、学会利用乘法口诀口算表内乘法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在生活中小学生有分物品的经历,但缺少平均分物的实践经验。为此,教学时要借助教材设计,
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向学生提供充分的实践活动机会。单元主题图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熟悉的具体情境——参观科技园的准备活动。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平均分”,了解“每份同样多”的生活实例,通过直观操作展示了除法在应用时的两种实际操作的方法,使学生理解除法的含义,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学生创设解决问题的情境,让学生了解知识来源于生活,消除学生因为第一次接触除法而产生的陌生感,从而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会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数学思考:使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提出数学问题,并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获得使用数学的成功经验,逐步形成用数学来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识。
问题解决:能够比较熟练地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使学生初步认识乘、除法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除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及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除法的含义,平均分的概念及意义,用除法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第一课时:平均分的认识(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建立“平均分”的概念,知道平均分就是每一份分得结果同样多。
2.通过分一分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概括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教科书第8页情境放大图或课件;按例1内容,让学生准备实物卡片,准备6张正方形卡片。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建立“平均分”概念
(一)情境导入,实际操作
把6块糖分成3份,可以怎么分?请小朋友们用手中的卡片分一分。
(二)对比分的结果,特殊中认识“平均分”
想一想,哪种分法才公平呢?
为什么这种分法才是公平的呢?
每份都是2块糖,同样多。
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
(三)提供素材,通过辨析巩固概念
二(1)班明天要去参观科技园。同学们正在准备食物,你找到平均分了么?
(四)联系生活,感悟概念
请你开动脑筋想一想,在我们的生活中遇到过平均分吗?
二、动手操作,探讨“平均分”方法
(一)读懂题意,理解“平均分”
把18个橘子平均分成6份,每份几个?分一分。
你知道了什么?(分什么?平均分成几份?)
(二)实际操作,应用“平均分”
(1)自己试着分一分。
(2)交流分的结果,边分边跟大家说一说你是怎么分的。
(三)交流分法,提升认识“平均分”
三、练习深化“平均分”的理解
(一)辨析练习
1.课本第8页的做一做
哪些分法是平均分?在括号里画“√”。
2.把10盒酸奶平均分成2份,每份( )盒。
(二)基本练习
(1)一共有( )片枫叶,每( )片一份,平均分成了 ( )份。
(2)如果将这16片枫叶,平均分成2份,每份( )片枫叶。
说一说你是怎样分的。
四、课堂作业
作业:第11页练习二,第1~4题。
教学反思:同学们在学习平均分时能够基本理解和掌握平均分的概念以及意义。部分同学还不能直观的感受其意义,在接下来的课上帮助同学们建立直观的平均分的模型,帮助后进生尽快的掌握。
第二课时:平均分的认识(二)
教学目标:
1.巩固“平均分”的概念,知道平均分就是每一份分得结果同样多。
2.初步体验除法运算与生活实际的密切关系。
3.通过分一分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
教具准备:粉笔、课本、铅笔、小棒。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旧知,激趣引新
1.哪些分法是平均分?在括号里画“√”。
2.把8个面包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哪种分法对?对的在括号里画“√”。
二、扩充“平均分”方法,巩固概念
(一)解读题意
8个玉米,每2个一份,能分成几份?分一分。
“每2个一份”是什么意思?你想怎样分?
(二)感知不同分法
请学生用摆一摆、画一画等方法展示不同的分法。
根据乘法意义来分:2个2个地数,8里面有4个2。
2×4=8,4个2合起来是8。
8个果冻,每2个一份,能分成( 4 )份。
(三)提炼不同分法的共同意义
8个果冻,每2个一份,能分成几份?也就是看8里面有几个2.
三、巩固练习
(一)基本练习
12块饼干,每3块一份,可以分成( )份。
12辆小汽车,每2辆一组,可以分成( )组。
12里面有6个2。
(二)提升练习
16罐蜂蜜,每4罐分给一只小熊,可以分给( )只小熊。
有15个木块。
(1)每3个木块摆一个长方体,可以 摆( )个长方体。
(2)用这些木块摆5个一样的长方体,每个长方体用( )个木块。
四、家庭作业
作业:第10页“做一做”,第1题、第2题。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都掌握了平均分的意义,这位接下来学习除法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学好平均分是学习除法的重要基础,加强学习平均分帮助同学们把学习成绩搞好。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