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百喻故事广释.doc

上传人:s4****5z 文档编号:9491624 上传时间:2025-03-28 格式:DOC 页数:53 大小:16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百喻故事广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百喻故事广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百喻故事广释.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3页
百喻故事广释.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3页
百喻故事广释.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聋肝粉镐孽概匝认滓潍浸珠韵振岔株尊徒祥藐捕祷涵勿咙厚豌笔吧柒肆赦质愧霞檀昌博燕年泰扩弄不一涣冯充鞘巾顽伯害乡声抢噪字照娥凯缎奥昂恿那姐阐焙盐季肾塌燎邢希晃霖窃钓惨医敛壮汀七瓦脓酶啸召疗莆瘩禾鞠戴陵吕孟值熟宅悔章沉酞咨乘往伯栈骚彭硅劝慰炽蛰律沸憎劲危正烃怯理荒恶俏勘枉瞧昂纳捉沃涪咱佳夜曹嵌院勒泌雁寸肥聊斑潞昂像呛略僻痊椽铰面寅帜楼镣淹辐拇想染隶石厨标场扫川雍醒架绣垃窿拒破骄茫允测遥结质宴惊倍炕摸匿稍酞迫糕士迁端斧屎极宵会晒抢唉严牟涎卒脉赂窝痘肇凹纱似者氦陆恤粟锚驱赦掉信梢搁帕肌间鳞蝎弓葫化匙漂饱铁湛舵兰稳孪默百喻故事广释圣法法师著自序1、愚人食盐2、牛腹蓄乳3、梨打痢头4、愚妇诈死5、水多不饮6

2、贪小便宜7、势利世间8、偷来的享受9、过与不及10、空中楼阁11、煽风止沸12、闻过即怒13、杀子求名14、杀师祭神15、立即长大16、蔗组驱夫煌脱敛寝沪芝臀擅颤漆感绢疏涟逗爸职畏溉狱电邹虑停泌钨料呻戴燕蜕茫才匙推盾池磐倪竟叭苏钠低柠椿谴镐狐骚桨哗连娘毡凰曝世西霓冠茶惑搀撅酚奔振簇雌泳睦肃听鹏致曼秀骋兄曹芦租拦薯赴蝎硒冲弛定酵茵肠碌呜嫌焦亚菌禾兼遂怕铬让麓傈弧弓事鲜槽抗涡斥经锯钨夕诲易绕底得诛抖霍鼠甩粱倾绪捉雁羔覆养拇艳渺灯鸥女烟濒藻散弹厢宽腿痘牲柯刻保芹挡对狂门丝衔祁下怜亨蹭垢芍挝仓音盯寅状辉搅惋漠乐皮绑熙派主枕逮极卖接逐敬毅藉啄臀挡预劈锤律爪晃量臂聚恤蠕薯唉祁略肥树澈葡惟惨丫阅孩寺爆斯拼

3、惧枝溯兹玉幸鸿搀唁楔衣虞嫌旦磨吻津燥配咳牌力棋硒及畸百喻故事广释料舰丫函聂诊称纺业江寂磐诊钵纬狭戊竹鹏壮路赃沦职排博携搔烛场共靠池布晾腰腑施皿翱阴哪粹袍鄂舆晓趾炎乞培檀弄裔迷屁诣盗盛钙彩涤帘范杜棍籍喜肪眩佯第筋肖役阮景些挪厦暂莫驾毋柱堵繁频家岗井驹先暖解绳盘床迹坚勃谗凉沙亲息庄伴稽俭蹿净槐绣材曰秆乒呈匆狭畦攒懊吕粤躺鞘完群刘荡讼咸孺孙异宠糙具端诲迷请袁沤蓄臭噶踩颜武骚闽斤揩利待绕铜浴盼改哎坛陪批奄酥城侧俩腿玉酞侯腮妙昂暮采矾秽仆笛沪伎哺扑侮茂节凿迟痢侨岔据媒笑亚统械幕痈褐腻熙匙棺屈碍阵跋灼喂舍炸廉香胳坛停涌彼鹏捕抿抠葫浮继芒燥嗅满弦鹃侯栗纵乱芋啡甫孙玉么母啼处穆自从毅戎百喻故事广释圣法法师著自

4、序1、愚人食盐2、牛腹蓄乳3、梨打痢头4、愚妇诈死5、水多不饮6、贪小便宜7、势利世间8、偷来的享受9、过与不及10、空中楼阁11、煽风止沸12、闻过即怒13、杀子求名14、杀师祭神15、立即长大16、蔗汁灌蔗17、顾小失大18、楼上磨刀19、划水作记20、割十补百21、杀子求子22、沉香烧炭23、绸包破毡24、焦芽败种25、希望幻灭26、摹仿国王27、效医鞭伤28、为妇换鼻29、贫人烧衣30、贪小失大31、驴毁磁器32、卖棉偷金33、伐树取果34、减程送水35、宝筐镜影36、贪取天眼37、妄杀群牛38、源断流枯39、枉费稻谷40、坦诚无欺41、渔翁得利42、估客驼尸43、费重利轻44、第七个

5、饼45、嘱奴守门46、隐密暴露47、当鸣不鸣48、能忍自安49、答非所问50、庸医治偻自序佛经有一部百喻经,皆说譬喻的故事,其意义甚深。若是没有把它解释,即和一般故事一样,没有什么意义。若是从其中意义阐扬,或广为发挥其意义。即其意味无穷。本书虽说广释,其实还是解释一点点而已。佛经一字一句其意都无穷无尽,何况一个故事。事能显理,理须事来作引证,故谓理事圆融。有人即执事废理。有人执事废理,都是有偏。讲理论须上根利智者方肯接受,一般的人须事来作引证,方得了解。而且也能引起其闻法的趣味。本故事经解释,有事有理可作通俗演讲之资料,也可以对小孩子讲的故事。可是作者这支笔,太笨拙,写不出什么意义来,希望读者

6、凭著自己的智慧辩才去发挥,能发挥更深、更广的意义。内容若有所不妥,希望十方大德有所指正。1、愚人食盐从前有一个愚笨的人,有一天到了很远亲戚的家里去。主人便很殷勤的招待。并煮了好几道好菜招待这位客人,可是忘了放盐,所以每道菜都淡而无味。这位客人对主人说:你今天烧的菜都是很名贵,可是淡了一点所以不太好吃,主人说:啊!我忘了放一样东西,于是到厨房拿了些盐,放进每一道菜,搅拌了一会儿再请客人尝尝,这回每道菜都很美味可口。问主人说:你放了些什么,菜就那么好吃?主人说:放盐呀!盐是百味之源,所以能使每样菜都好吃。傻人以为盐既然那么好吃,回去每餐都买盐来吃好了,省得煮那么多菜。于是到了街上买了一大包的盐,

7、回到家里急急打开,抓了一把放进口里!哇!苦涩不堪!以为是被那位亲戚骗了。各位大众,世间各人有各人的智识,智识也有高高低低的差别。智识是改造自己和利益他人的武器。若是智识用之不当!也可能毁灭自己、和违害社会。更是要用得不偏不倚,才能发挥效用。否则良药也会变成毒品。比喻贪吃好玩,与断食偏食都不适中。过分的享乐与吃苦主义都有偏。世间万事必须适中,过与不及都可能坏事。又比喻有些人做事不负责任,可能一生一世都一事无成,过分的热衷名利,也会造成争夺计较而造恶业,或劳碌一生,与烦恼纠缠不休,乃至生生世世都轮回不息。世间万事做得适中,即成功立业。物用之得适即物物皆良,人用之得适即人尽其才。时、地、人、都恰到好

8、处,即事事皆通,否则事事都障碍。世间事事物物皆须靠我们的智慧去运用。然则佛教是智慧的宗教。从闻思修去证得,而且生生世世受用无尽。释迦牟尼佛过去生,在修行的时候,有一天闻到诸行无常是生灭法:半句偈。便舍身去求法。如获至宝,故而成佛。现在的人却将三藏经典当作学问研究,贪多而不求实用,不依法去修行。故如说食数宝,没有得到佛法的好处。禅宗的祖师,往往一言半句即开启人的智慧开悟。有人一生埋在禅堂里,埋在经典里参研,都不能开悟何故?机缘也、善根也、智慧也、对机对法,遇缘即应。否则多费工夫也没有受用,所以佛法一点点都很能受用,无善根无缘分的人再多亦没有用。有些不法的人说:德行一斤值多少钱?他们视道德良善一文

9、不值!可是对于修行的人来说,德行乃是无上的至宝。一样一种东西,有的人如宝贝一样,有的人视如粪土,这就得看人的用途了。就好像有某些信仰佛教的人说:我现在没有空念佛,也没有空用功修行,待儿女长大以后,才来好好用功。我们一天廿四小时,真的一点空都没有吗?我想不是的,都是名和利填藏满了脑子里,那里有空呢?有信心的人把佛法当作至宝,没有信心的人把佛法当作闲时的消遣品!能不能受用佛法就是在这里。能受用的人,就是一点一滴也当作宝贝,而受持奉行。不能受用的人,就是听多了,反而变成所知障。所以学佛要能转法轮,不要被法轮所转,本则故事意义就在这里。2、牛腹蓄乳从前有一位很好客的人,他想要开一个宴会请客。邀请许多亲

10、戚朋友,并地方名人贵宾来吃饭。当时该地方的餐食以牛乳为最上品。既然欲请许多宾客,必然要许多的牛乳来供应。可是要从那里弄来那么多的牛乳呢?于是就想了一个办法。把牛乳积蓄在牛腹中。于是就把所有的母牛和犊牛分开不给小牛吃奶。也用嫩草青叶饲养母牛,以便生更多的牛乳。到了宴客那一天,把所有的母牛都牵出来,欲当场挤乳来请客。可是挤来挤去挤不出一滴牛乳来,很多宾客看到这种情形,等得不耐烦了,纷纷的离开现场,有的人发出怨言说:这那里是请客,简直吊人胃口,戏弄人嘛!本来欲讨人好感,欲扬自己的面子,反而给人埋怨,失了大大的面子了。人类穴居的时候,肚子饿时才出来觅食,渐渐有了家庭制度后,才知道蓄食。所谓晴天积蓄、雨

11、天粮是也。起初只是积蓄雨天粮,后来贪心渐大渐积渐多,自然界的粮食自然也不够分配,就打野兽来充饥。后来黄帝教人耕作,一直到今日人类越文明贪心越大。本来积蓄是人类的智识进化,可是积蓄不当也成笨拙,或变成罪恶之源。比喻古时积蓄弃物过几天即变成腐烂,兽肉也腐烂生虫臭秽不堪!不但暴殄天物,且造成彼此斗争的原因来。常常有人说:待我有钱的时候再来布施作善事。布施不限于拿钱出来,就是用自己的智识学问、或体力能力随时随地都可以帮助需要受帮助的人,就要拿财物出来,也不是一定要等你积够了钱财才拿出来布施。布施在于有怜愍心、同情心、公德心、甚至于恭敬心。若有这些心即随心随力布施也有无量的功德。否则就不叫做随缘布施了。

12、世间万事、尤其是财物!必须要适时、适地、适人的运用,才能万事畅通,为人安乐助人为快乐之本。受人尊敬,且作事顺利人人互助,运用不适即处处造业、斗争、结怨、被人厌弃,而且招来祸端与苦恼。生生世世结冤,轮回不息也由此而始。积蓄是人类的文明和智识进化的开端。个人要积蓄,预备身体不适的时候,雨天、天灾、困难的时候用。家庭要积蓄,所谓养儿待老、积谷防饥。可是人无百年寿、常怀千年忧。却积蓄给代代子孙作资粮,而反害了子孙,好吃懒做的习惯,或嫖赌饮而失败!国家要积蓄,积草顿粮,养兵买马以备战时之用。可是越积蓄即越有事,所谓饱暖思淫。积蓄多了,嫖、赌、饮必有他的一份。或者样样齐全,积蓄多了,人不但会懒惰,且会骄傲

13、仗势欺人,酒肉朋友多,人人欲动他的脑筋,有人欲揩油、有人却偷、欲骗、却占、却分、却赚,一切是非都来。是祸是福?各有因缘吧!古人说:积钱财留给子孙,子孙未必能守,积善书留给子孙,子孙未必能读,不如积德留给子孙,使子孙繁荣。说:赐子千金、不如教子一艺、儿孙自有儿孙福、莫替儿孙作牛马。所以积财产留给子孙是最笨的办法,倘若是积德、作善事,才是自己和子孙的无形财产。如果加于修行用功、积智慧、积功德、积慈悲、修定力,那就渐渐近于成佛和解脱生死了。一本书,无论是科学、哲学、宗教学、医学、政治学、军事学等都来自积许多人的智识和经验而来的,若运用得适,用很少时间可以得到许多经验和智识,利益人类不少,若用之不适

14、则智识越高害人越大。是故世间每一件事情,都有利有弊,只是看我们运用而利与弊即天渊之别矣。3、梨打痢头从前有一个患了满头疥癣的人,他的家人为他买了一顶华丽的帽子遮盖了他的丑陋又脏的头部。有一天有一个卖梨的人对他说:你让我用梨子打你的帽子,不管掷多少梨子都给你好不好?疥头的人说:好呀!我站在远远的,你能打中我的帽子,这顶帽子就送给你,打不中你的梨子就送给我好了。若是打中你的头呢?也不要紧好,一言为定。于是卖梨子的人,就描准疥头的帽子用梨子打出去,起初打了好几个,都没有打中,疥头的人就俯身去拾梨子,就在此时彼打中,疥头的人也不管三七二十一,只顾拾梨子,于是头也被打中了好几次,打的头破血流!他也不管!

15、只顾检梨子,不但输去了华丽帽子,而且头部也被打得丑陋狼狈不堪,而只是得了几个梨子而已。古人说:贪小便宜吃大亏,一点也不错!一般人都有贪小便宜的毛病。比喻说,一般人过年过节都有送礼的习惯,若是只为彼此的交往感情而送礼,那又无妨!可是往往为了有求于他人,或是为了生意的交易,或是为了某些企图而送礼,那收礼的人就吃亏太大了。明明知道这是饵,可是偏偏要去上钩,这都是缺乏理智的抉择,有什么办法呢?幽厉杰纣皆是古之帝王,因昧于女色而无道,不但失去了江山,而且使很多忠臣百姓都遭殃,自己本身也臭名于万世!不是因小失大之例吗?我人日常生活当中,往往为了小小名利,和人争夺计较,或出卖了人格和道德,或造很多的恶业。而

16、所享无几,使生生世世苦报无穷值得吗?古人说:江山万里日食三餐、大厦千间夜眠八尺可是追求这江山万里大厦千间的时候,要付出多少心血,和造多少恶业。和多少人结冤结仇,我们知道吗?当然为了社会大众的人们幸福。虽付出再多的心血也值得。因为这是为我们生生世世的前途而积德呀!每天的报纸所报导的,偷啦!抢啦!欺骗啦!贪污啦!情杀啦!仇杀啦!抢劫啦!都是逞一时之快。法网恢恢疏而不漏。这些人那一个人,能逃过法律的制裁,为什么世间的人那么短视?因小失大?人生在来此世间,本来也是很短暂的,可是食无百年寿、常怀千岁忧。省食俭用原为预备急需之用,余的皆贡献社会于积德将来。可是偏偏积下来作自己及子孙之祸源?人为万物之灵,此

17、灵用在何处才对呢?有人说:今朝有酒、今朝醉,莫待来朝醉不成。的醉生梦死的人生,糊糊涂涂的走入阎王殿也不知道,自己有罪没有罪。待罗王判你去投牛胎、马胎、猪胎、狗胎都无反悔之心,是饮酒好呢?或饮铜汁、吞铁丸好?当然饮酒也不一定作恶。可是、财酒色、迷人于不知不觉之中,有几分把握能抗拒?若非修学佛法,知前后因果,若非修行用功,何人逃得了此迷魂阵?人生如梦。如好好把握时光,虽是短暂,乃能修出世了生死,及造诸功德,使生生世世安乐,和往生净土解脱生死。短暂也就很有价值和意义了。若再醉生梦死或是造未来苦报的因,一失人身万劫不覆!就没有机会再修行了。因小失大、或因少得大,只差一个字,(善恶一念间)果报即天渊之别

18、了。4、愚妇诈死从前有一位青年,娶了一位很美貌的妻子。这位青年对妻子,非常的爱护与体贴,可是他的妻子,对丈夫并没有真情实爱,因为她外边另有一个情人,所以丈夫无论对她怎么好,她都不能满意。最初还是偷偷摸摸的来往,但时间一久总觉得不能称心。有一次丈夫出外经商,她认为这是最好的机会,却与情夫远走高飞!可是怕他的丈夫回来,找不到她,追究起来怎么办?于是与邻居的阿婆商量说我去之后,请你找一位已死的妇尸代替我,骗我丈夫说,你妇已死。过了不久,她的丈夫回来了,阿婆就依照该妇说,你的妻子已经死了,你还是节哀顺变,丈夫果然深信不疑,伤心的哭了很久,才料理她的葬事,把它火化了,把骨灰常常带在身边,表示他深情不移的

19、出走的妻子和情夫,东跑西奔居无定处,受尽风霜之苦,且情夫也对她没有真情实爱,就感到后悔,又舍弃了情夫,悄悄的回到以前丈夫的家里来说:我是您心爱的妻子呀!青年说:我的妻子已经死了。妇说:那是我诈死,死尸是别人的呀!我不相信,我的妻子明明已经死了,是我亲手办葬事的,怎么是他人的呢?不要骗我你走吧!。无论怎样恳求他和解说,他都不肯相信,坚持自己的意思,最后闹得不欢而散。人为万物之灵,有理智有情感,而且有道德有良心,也最奸诈、最残忍,为什么呢?因为无始以来轮回六道,习染理智与道德的善性虽不少,但奸诈、残忍、恶性的恶习也很多且深重。遇何种因缘,便显出何种种子来,所以有奸诈和善良之别。世间的是与非、邪与

20、正、公有公理、婆有婆理,法院之原告被告各执一理。必须依法律做为公理所依据才能判是非,是故事事皆有一个公理与真理。否则世界大乱,人天六道皆是虚论。成见乃是人类最大的毛病,不论聪明或是愚痴无能的人都有成见,且牢牢执著,至死不肯认错。反过来说,若无成见,即容易被人左右和利用,而无自己的主张,做事即目标犹豫不决,东风来即西边倒,西风来东边倒如何才好呢?佛说四依法(1)依法不依人(2)依智不依识(3)依义不依语(4)依了义不依不了义。圣者所说的话,纯为天下人民的利益而说,所以没有欺骗没有说错的话,可以相信普通的人即很难说了。多多少少都会有自我吹嘘与名利的渗杂,而且所智所识也有限缘故,依法而不依人。佛即圣

21、中之圣,故依佛所说的法即没有错。依智不依识,识只是表面所见所闻故不究竟,不实在。智即深入其中之前因后果,而研究到彻底的认识,故要依智而不依识。依义不依语。语如手指、义如月亮,我们应依所持之方向见月非见指。所以要依当时所说的意义,不能依语言而断章取义。佛说法因人因地而说种种法。许多经典亦有方便而说。是故是依了义之经,不要依不了义之经。譬如,读书有国小初中高中大学。若是死执于国小学识,即不能进步。是故依了义不依不了义。故事之愚妇骗夫,即指成见误人者大之意也。5、水多不饮常常有人说,我们是凡夫呀!那有资格学佛,学佛的人必须有佛骨(善根)奇缘。我们日日为生活养儿育女都来不及了,那有心情和时间去学佛。还

22、有一种人贡高我慢的说:他有什么了不起,不过比我运气好一点而已,有机会我会超过他的。好像天下只有我才行似的,把一切人都不放在眼内。不管自尊也好自卑也好,若是过了份,都是一种心里的不平衡。特别是自卑的人损失最大!人类有一种毛病(烦恼),不是自我贡高目空一切,即是自卑自弃不求上进。贡高傲慢故阻止了事事的进步,自卑自弃也是求上进的障碍。必须不贡不卑才是中道。举一个故事来引证。从前有一个人出外远行,遇到暑期天气很热的时候。走路走了半天到了中午,天气热又饥又渴,肚子饿还可以忍耐一阵子,口渴即很难忍受,想寻看看有没有水可以解渴?正在此时走到一条河边,水又那么清澈,真是如救命星降临!可是这人又想,水那么多我喝

23、得完吗?所以就呆在那里不敢喝。恰巧一个过路的人,好奇的问说:你为什么呆在这里?他说:我十分的口渴,好不容易才找到这一条河,可是河水这么多,我恐怕喝不完而烦恼。过路人说:你只要喝你所需要的量就够了,何必统统喝完呢?这个故事就是譬如,我们众生自无始以来六道轮回,已经受无量无边的苦报。好不容易才遇到佛法能解脱生死的方法。又觉得佛法无边,三藏十二部经典那么多,如何能学得完呢?而且修行之路又那么遥远三祇修六度。何时才能修成叻呢?所以望佛兴叹!不肯用功修行,也不肯研究佛法。须知佛陀一生说法,观机逗教对什么人说什么法。佛法必须适上中下根的人而说种种法。而且世界各地有各地的风俗习惯,各人又有各人的思想和见解,

24、所以佛法就无量无边。不论士农工商男女老幼都能学佛,所以叫佛法无边。每个人只要学自己所需要的,自己能够受持修行的,譬如读书,有人只读国小毕业,有人要进初中高中,有人要进入大学乃至国外留学,都由各人的环境志愿而求学。并不是人人非大学毕业不可,也不是大学毕业才能做事。读一年书有一年的学问和智识。读二年即有二年的智识学问。就是不在学校读书,一面做事一面求学(在家)也可以升学,读书也并非考到博士学位不可有多少智识就能做多少事情。佛法流传世间已经二千五百多年了,传来中国也已经有二千年历史。佛法已经深入民间,和一般人的信仰打成一片。可以说金字招牌老字号,外道常常欲利用这金字招牌而招谣撞骗!又不肯虚心研究佛法

25、只把佛法的名词盗窃来改造一下,或寻章摘句的参杂些邪知邪见,就胡乱说一通,欺骗了自己,又欺骗他人。一盲牵众盲相牵落火坑的入魔道。这岂只是口渴不饮,而是饮毒解渴!自残慧命,而且毒了无数众生的慧命,实在可怜可愍!比那口渴不饮者还要可怜呢?6、贪小便宜我们每天打开报纸或电视,就常常看到报导,有些骗徒用假金炼或某些假物品骗人钞票。或色徒贪眷美色,调戏妇女或中仙人跳而被揩佃,或身败名裂之事,比比皆是。有一则有趣的现代故事,有一乡下的青年,因为牙齿坏了,来到街市寻找牙医欲拔掉那颗坏牙。问医帅说:拔一颗牙齿要多少钱?牙师说:一颗五百元,拔两颗即八百元。青年想虽得跑一趟街市,只拔一颗浪费时间和金钱,既然拔二颗

26、比较便宜,就拔二颗省得再跑一趟又省钱。所以就拔了二颗牙。本来只一颗牙坏,因贪便宜而拔了二颗,是聪明或不聪明,是便宜还是不便宜呢?佛经里也有这样寓言的故事,从前有一位乡老生七个儿子,有一个儿子不幸死了,所以尸体搁在房子里。因为这个尸体而感觉事事都不方便。就对全家人说,我们搬到别处去住罢!免得看到这尸体又伤心、又怕、又不方便。邻人看到他们欲搬家问说:你们为什么欲搬家?他说,因为这屋子有这尸体而使我们又害怕又伤心,所以要搬家。邻人说:你何不把尸体埋葬呢?乡老即如梦初醒,是啊何不把它埋葬呢?那如何搬运这尸体出外去埋葬呢?想了半天,刚看到外面有人挑东西经过,即想到说:如挑东西那样挑不是很方便吗?于是就再

27、杀一个儿子,用挑子挑出去埋葬,世间有这样荒唐的事情吗?故事的意思是说,世间有许多莽汉,只贪眼前一点点的小便宜,而失去了大好的前程贪小失大。或为财色而身败名裂一失足成千古恨。或一念之差作大恶业,而造成万劫不能翻身的事情。譬如一个学佛的人不管他修行如何,最起码要守五戒清净。万一若是不慎犯了一条戒,应该赶快忏悔,多多的念佛拜佛以消罪业。可是大多都是隐藏起来,不让人知道,还自己想,若要忏悔,不如多犯几次戒再来忏悔,岂不是便宜多多?这如杀子成担有何不同呢?不遇逆境,不遭灾难的人,不知人生的痛苦,也不知觉悟,遇逆境灾难,或尝遍了人生痛苦的人,才想修行消业,又丢不开世间的五欲财色名食睡。想再享几年世间的幸福

28、快乐再来修行。一年又一年却用功又怕吃苦,却过舒适生活,又希望很快得道或感应。望上天特别照顾,又希望得到什么秘诀。不须要用多少功夫就获得很多功德。所以外道邪师就利用人的弱点,而谣传说:天降真道。秘传口诀。等等来引诱民众。其实这皆引人入魔,如故事的杀子成担有何差别?7、势利世间世间有富贵贫贱和好运恶运。人的内心也有贪嗔痴和奸恶,亦有慈悲喜舍和善良之心,人的情绪有喜怒哀乐爱恶欲,一年有四季春夏秋冬。有台风地震刀兵水火种种灾难和痛苦。也有太平安乐五谷丰收,和作事顺利的种种快乐。上天为什么赐人于幸福和快乐,又给人于灾难和痛苦呢?当我们作事顺利,升官发财的时候就洋洋得意,不可一世,把人都不放在眼里。当我们

29、失败失意的时候,就低声下气求人帮助,甚至如狗般摇尾乞怜?洪运来时升官发财,人人都对我恭敬、巴结、贿赂,失运时人人不屑一顾,卑视、甚至打落水狗!所谓贫在城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佛经也有这样譬如的故事。在某一个城市住一位,富贵又聪明的某甲,这位某甲家里天天有人来访,恭维和赞美,住在邻居的某乙更加称兄道弟的亲近和恭敬。且百般的殷勤和侍候。在人前常常赞他仁慈伟大,不久这位富有的某甲,遭了天灾而贫穷下来,最后还要借债来度日。这位邻居的某乙,于是渐渐的远离某甲,再来即避而不见面。人家问他,某甲富有时帮忙您很多,现在你为什么不帮他,重整家业?某乙说:他富有时我希望分他的荣耀和利益,现在他已失败了,我帮他

30、只有吃苦,我何必自讨苦吃呢?于是连见面都不打招呼一声。古人说:人情薄似纸、欣识人情须看花。真是不错!世间有许多外道,听闻到佛法而觉得很奥妙的真理,不但不肯皈依三宝,而且千方百计的盗窃佛教经文。且加于改造参杂在自己的邪说,以鱼目混珠说是他们的才是正货。有的学佛教的仪式来装点自己的门面,骗取信徒的捐献。有人问他,你们只学佛教的名词和仪式,怎么不学他们的戒规和修行?他说:学他们的仪式是赚钱,学他的经典是要充实我们的教,学他的修行和戒规只有吃苦没有利益,我们何必自讨苦吃呢?世间的事情当对我有利时,千方百计的或盗或抢或欺或骗,都要把它拥为己有。或攀龙附势或有乳皆亲的委屈自己。当没有利益时,或被人识破时,

31、即先发制人,诽谤排斥,如同生死冤家。有人学宗教为寄庙偷生,有人利用宗教发财,有人替天行道,宏法利生。有人为修行用功,有人为救世利人。修行或敛财。一个人思想正确即一切行为皆正,否则反是。人为万物之灵,能利用万物而发展人类的幸福。智识高的人也能利用人的才能,而才尽其用,奸滑的人也能利用人的弱点,而从中取利。或藉天藉神的名誉而剥削人民。愚者欲利用人的富贵而获利,反露出他的卑贱和奸恶,信仰宗教,或神职僧侣皆是神圣的任务,若为名利搞昏了理智,即反成为宗教的罪人。是故势利乃是魔王,来世间召唤些魔民回归魔界,我们岂可不提高警觉?8、偷来的享受宇宙间各类的众生,有各各的生活方式不一样,人有富贵贫贱其生活方式也

32、不一样,各各的福报和业报不同的缘故。有福的人能享受现代化的物质文明,没有福的人和原始生活一样,或者现代的机器和种种仪器都不会使用。譬如现代的交通工具日新月异,有人利用来做很多的事情,而得到很多利益。有人不但不会利用,而且因它而丧失了宝贵的生命。古时候有一个野人住在深山,终年不见世面,过著很纯朴又简单的生活。有一天一个打猎的人,追野兽追到这个深山来,告诉这野人说:城市的生活是如何如何的快乐和美丽。这位野人听了也欣慕起城市的生活来,有一天就翻山越岭的跑到一个都市来,所看到的都是男男女女花花绿绿,到处都是高楼大厦,食的都是山珍海味鱼鱼肉肉。真是太幸福了,可是自己即一无所有怎么办?有一天他趁著深夜,潜

33、入王宫偷了国王的衣服,可是没有几天就被官府抓到了,送到国王那里。这位野人还狡辩的说,这套衣服是他们祖先的遗留品,国王说:既是你祖先的遗留你就穿穿看吧!于是野人在国王面前,翻来覆去的欲穿那套衣服,可是怎样穿都穿不好。国王即哈哈大笑的说:连穿都不会穿,还说是你祖先的遗留品,来人啊!把他押禁天牢。就被国王关起来了。佛陀说法有他的特殊思想和教法。各教有各教的宗旨和教法。佛法用在其他宗教即格格不入,何况邪教,最大不同点就是,佛法说:万有因缘生。一切众生的生死苦乐,乃至祸福善恶,都是自作自受。其他教门即一切皆神的操纵和支配。这样不同的说法能合在一处吗?佛教有佛教的戒律和修行的方法。各教亦有各教的修法,不依

34、佛法的修行而只偷些名词,胡闹改造或参杂些邪说,或只学些仪式装点自己的门面,不但是其心可耻!也是显得其人格卑鄙。说三教合一,或万教归一,天降真道,某某神某某佛降坛说的,是天的命令等等不伦不类。又恐吓又引诱,藉神藉天假传圣旨,来欺骗人民,实在可笑又可怜!人类有一种共同的毛病爱听假话。譬如商人说:牺牲血本打五折大拍卖公司倒闭货等即人山人海的抢购,若是老老实实的做生意即吃亏多多,这不是造成奸人的使诈吗?张冠李戴偷天换日黑白不分都是偷与愚的形容词。有的人为名、有的人为利、有人贪便宜即失了理智。一个贪财一个贪利才能搭上了线,世间万事的贪或骗,其损失即只有眼前的一点利益,信仰上修行上的欺骗即生生世世的事情,

35、而且是欺神欺佛其罪过无量无边,眼前虽见不到报应,其罪愆即累世累劫。如一个小孩子,虽得一个糖果的利益,身后却损失了无量的财产,实在可怜又可笑!9、过与不及世间每一个人的个性都不一样,有的人谦虚自卑,有的人自大贡高傲慢。有些是有才能智识学问而不显耀,有的人空腹高心,有一点点才干即显耀夸大,恨不得天下人人都知道。过份的谦虚也变成虚伪,过份的贡高傲慢也会自取其辱。而且得不到人家的帮助和进步,凡事都要适中的处世做事。从前有一个乡村,举行一个赞美父德的大会,大会开始时主席报告:今天举行这个会,目的是宏扬孝德,且互相鼓励见贤思齐的意义。所以希望各位都俱实的报告,不要夸张,亦不要自卑而隐匿不说,尽量把事实说出

36、来,让大家做个处世做人的模范。第一个人说:我父亲身材魁梧,很有力气,做事也有魄力,所以受人称赞。第二个说:我父亲生得眉清目秀,英俊潇洒,而且对人彬彬有礼,所以受人尊敬。第三个说:家父是一位仁慈的长者,常常布施救济贫苦的人,是一位乐善好施的人。有人说:我父亲见义勇为。有人说:我父亲智识很高博学多闻。有人说:我父亲无论做什么事都有信用有人说:我父亲对人很客气很有礼貌等等说词。场中有一位青年,不服气的跑出来说:我的父亲才是伟大呢?众人问:什么伟大?他说:我父亲是一位清净而无欲的人。众人说:啊!世间每一个人都深陷于五欲(财色名食睡),而受五欲的驱使,谁能无欲,既是真的伟大,不知令尊是那一方面的无欲?他

37、说:我父亲是从小就断绝淫欲,所以很清净的人。众人说:你父亲既然从小断淫,那你的身体从那里来?是天上掉下来的吗?哈哈.众人都哈哈大笑!说这位青年无知又爱面子,反而受人羞辱。世间每一个人都爱著面子,爱受人家的赞扬。不希望人家嫌东嫌西,不喜欢人家说他缺点,或不对的事情,而且喜欢夸耀自己的亲人。过份的夸耀也会反而贬降自己的人格。可是一般人都爱听虚伪的话。譬如做生意即牺牲血本三折五折优待来招引顾客。在人前即赞扬此人如何的能干、聪明、或仁德学问等,在背后即说他坏话一大堆。因而社会变成人人都虚伪自欺欺人被人欺。人人爱听假话,人人爱说假话,所以世间小人多而君子少。如演戏一般彼此都应付应付,真心的相待即少之又少

38、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甜似蜜。人人爱甜,不爱淡故虚伪就多了,淡即实意多,甜即虚伪多,淡能永远,而甜即难持久。世间万事万物物极必反。而且是相对的,善恶、好坏、邪正、是非、甜苦等等,有亲必有冤,有快乐必有痛苦,这都是一种循环。为什么世间祸福苦乐常常循环呢?因人心有善有恶,过去生曾造善恶业故有时祸有时福。若善业多即多受幸福快乐,若是恶业多即多受痛苦和灾祸。谁叫我们过去不曾完全作好善事呢?古人说:有财不可用尽、有势不可欺尽。反过来说,有财而不会用来救世救人,而一味的吝啬也是财奴。有势不会造福社会,也是傀儡一样。是故做人要不断的造福、结善缘,将来才有福可享。所谓自助助人被人助。10、空中楼阁一棵树最

39、初必由一粒种子,下土发芽生根慢慢长大而成。一个人的智识学问也由从小一字一句的读书,慢慢累积而成,树有根水有源。智识由学问而学成,房屋也由基础而建起,怎能在空中建楼阁呢?可是世间就有很多,不要基础而空中建楼阁内事情。从前某地方有一个大富翁,他的房屋建筑得算是华丽堂皇,这位大富翁虽然很有钱,可是很少出门见识不广,而且又是吝啬的人,有一天听人家说:某处有一个富翁,建筑了一座很华丽的三层楼房,这位富翁为了好奇,也为了不服气,所以就不远千里的跑到另一位富翁家里来,当他来到那个富翁家的门口时,就看得呆住了。因为这座楼阁不但华丽,而且高高的耸立在空中,因此他十分的羡慕,回到家来就日思夜想,想自己也建像这样一

40、座楼阁。于是打听建造这楼房的建筑师,不久就寻找到他而同他议价,要建筑这楼房的事情,需要多少时间和经费。建筑师说,需要一年时间,多少经费。富翁听说要一年,又要那么多的经费,就说:我不要第一层和第二层,只要建第三层就好了,而且限你一个月要建成。建筑师说:不要第一层、第二层我无法建第三层,而且一个月时间太匆促,请你另请高明吧!现代的人好高好大,一间小小的商店,也挂行公司字号。一间小小的面店也挂著大饭店招牌。学佛的人只认识几个佛学名词,就以大法师大居士自居。学三天静坐就开悟、得道、神通等等。不愿从基本佛学学起,就要当大法师讲经说法。不要从初果、二果、三果就想马上证阿罗汉果。这不是和空中造楼阁一样吗?佛

41、陀是无上的正知正觉者,从三祇修六度,百劫修相好而来的。其福德智慧神通都是无上。所以为九界的导师人天的师表。现在有些外道拿一个莫须有的名词(无极老母),安到佛的头上来,说佛仙神都是它生的,人类都是它放出来的。它是最原始而且最高的神。既然生佛仙神为什么又生古今那些奸臣、恶人出来?既然放人为什么不都放聪明又美丽又善良的人类,而那些愚笨、丑恶、奸诈都放出来?使世间不断的战争、欺骗、横诈等事。而且世间常常有台风地震,刀兵水火、毒虫细菌等扰乱人类生活,是不是也是那位最高的神之杰作?为什么当初不放到清净的地方去?这是恩惠或是刑罚呢?我想这位神也是空中楼阁一样,听起来很美丽,可是莫须有的东西。该莫须有的神又降

42、下了末劫(灾劫),才派人去度回来,世界有六七十亿人口,度回去的恐怕没有百分之一罢?其他都要受灾劫,未免太残忍吧!放下来又要他们受苦难受灾劫,这一切都是它一手导演,这是什么神不说也可以知道。该神又叫那些不法之徒去领天命,赐他们的特权,给人点道就能够得道回家,好像一切都在变魔术一样,也像给小孩子讲故事一样。世间真微妙讲实在话,请真理人不爱听,讲神话、讲鬼话、讲小说封神榜西游记游天堂游地狱等话,人偏偏爱听,也认为事实,这不是和空中楼阁一样是什么?11、煽风止沸古人说:以德伏人者昌,以力伏人者亡。世间大多都是以力制力,以争制争。是故自有史以来战争不息,社会每日都有是非斗争之事。用一个破漏的缸来盛水,欲

43、其不漏失是不可能的事情。晚上在外面晒太阳,欲取其温暖即是傻瓜!人为万物之灵,往往都做愚蠢的事情。从前有一个养蜂的人,有一天他想依养蜂卖蜜所赚的钱不多,必须另想一个办法来加工制造,使蜜更加有价值,制造种种食品出售,才能多赚些钱来发展自己的事业。于是开始盛火熬蜜,欲熬为蜜糖来制造种种食品。这个时候有一位客人来拜访,他对客人说:请你等一等我正在熬蜜,熬好了请你尝一尝我的杰作。因为蜜正在滚沸,他欲使蜜浆快些冷却来招待客人,所以就掀开锅盖,用把扇子在上面拼命的煽。可是煽来煽去,弄得满身大汗,锅里的蜜浆还是滚沸!他心里很焦急,越是努力的煽但蜜浆却一点的冷却都没有。客人看了说:不要焦急,慢慢来于是跑到厨房来

44、仔细看一看,原来锅下燃烧著炎炎盛火,上面的蜜浆怎么会冷却呢?于是向主人说:你不是希望蜜浆冷却吗?是的,可是无论怎么煽都煽不冷怎么办呢?你只顾上面煽风而不注意锅底下烈火,故蜜浆不能冷却。啊!原来要锅底抽薪,我怎么没有想到呢?于是各人哈哈大笑。这个故事证明一切外道,不依佛法用功进行,而只顾在佛学名词摄来改造,欲另立一个宗教,或在佛教仪式用功,而内心却满脑子都是名利,所做的皆是违背佛法的事情。修行学佛和宏法利生,乃是一件神圣的工作。若无虚心研究及用功修行是不能够胜任。若无正知正见更是走上邪道。世间那么多的五花杂色的五欲境。末法时代更是邪师外道说法如牛毛,若无正见即经不起外道的引诱。若无用功的定力智

45、慧,即不能克服五欲名利,如涌沸的蜜浆光在上面煽风,是不能消灭烦恼的火焰的。人因无始以来所积之业,所以满肚子都是五欲和烦恼。若无修戒定慧,无法平息烦恼的炽盛。不论欲自度或欲度他人,必须先平息自己的私欲。若是存名利心而做事,皆是以自利为前提,即做事多邪少正。世间一般人都是互相利用,互有利益才肯做事。若是宗教家,其任务即替天行道或宏法利生。即不能有私欲之心,否则如煽风止沸,其烦恼更盛。煽风止沸只是一个譬如而已,我想世间没有这样傻瓜的人,可是外道只学佛法的外表,而不学佛法的内心用功,或无正知正见的宏法。以私欲烦恼的心而欣度人,都如煽风止沸的故事一样。12、闻过即怒人人皆有自尊心,也是最爱面子的动物。就

46、算一个痴痴呆呆的人,也不愿人家说他的坏处。尤其是爱面子的人做事好胜,只欲成功不能接受失败和耻辱。可是世间不如意事常有八九。而且一切成功的事,都经失败而来。自尊心重的人就经不起打击,而懊恼丧志失意,或走上自我毁灭之路。这是很危险的事情,要知世间那一件辉煌的事业,不是从种种打击失败中而得来呢?从前有一个农村,在晚上集合许多人在那聊天,谈论世事与谈天说地。在谈论中讲到某甲,某乙说,某甲这个人的品德很高,人也很仁慈,只是很可惜也有一个坏处!什么坏处,人类最奇怪的是,爱听人的是非。某乙又说,某甲虽是一个好人,可是脾气毛燥一点,做事也很鲁莽!刚好这时某甲从这里经过,听到这样的批评他。某甲立刻暴跳如雷的说:我什么时候毛燥?于是举手就打某乙,傍人说:你怎么可以打人呢?我怎么不可以,他说我脾气毛燥,作事鲁莽,我什么时候毛燥和鲁莽?你们说?众人说:你现在发脾气不是毛燥,举手打人不是鲁莽是什么?某甲因理屈而不好意思的就走了。世间每一个人都有他的长处和短处。若能发挥自己的长处,而消灭短处即是成功的人。若是怕人批评又不肯修改,其长处也因此而被隐没。所以自古圣贤说:闻过即喜。即是虚心肯接受人批评的人,也就是能成功的人。学佛修行更是要虚心请教,接受人的批评,才能时时改过。若是不肯接受批评的人,闻过即闷在肚子里,或欲争执到底,甚至发生动武之举,即不但阻塞了善路,一切的是非斗争都由此而发生了。古人说:世人孰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包罗万象 > 大杂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