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八讲 正式组织与科层制(social organizations and bureaucracies)理性化的结果正式组织的兴起课堂目标掌握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的概念及特征正式组织中为什么会存在非正式组织?理解科层制的概念和主要特征认识科层制的弊端列举收集的“组织”案例 n什么是正式组织?正式组织:是指为了实现特定的组织目标和组织机制以及理性化的成员关系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具有固定的分工合作机制的社会群体。它是以专门承担分化了的诸多功能中的某一功能为目的而产生的社会组合形式。组织的特征:明确的劳动和权力分工权力集中在领导者手中组织成员不固定理性化的组织成员关系n正式组织的基本构成要素一定数量的
2、成员。特定的活动目标。正式的行为规范。一定的组织结构,即制度化的权力体系。一定的物质技术设备。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场所,生活条件等)和社会环境(政策、形势等)。n组织的类型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根据组织结构)自愿组织、强制组织和功利组织(根据成员加入组织的动机和目的)生产组织、政治组织、整合组织和模式维持组织(根据组织的功能和目标)经济组织、政治组织、文化组织和其他综合组织(中国按照组织性质和功能的分类)小型、中型、大型和巨型组织(根据组织的规模)正式组织中的非正式组织非正式组织:是组织成员共同工作的过程中,由于抱有共同的社会感情而形成的非正式团体。是组织中未能被正式组织的规定所定义和描述、未
3、能被组织的管理者多确认和维护的那些人际关系。这些团体有自然形成的规范和惯例,其成员必须服从。正式结构(formal structure):指导组织成员活动的一套明确的规定、纪律和程序。包括规章、法规、内部细则、命令和达成目标的时间表。非正式结构(informal structure):组织的正式结构总是以非正式结构为补充的,非正式结构是由群体成员的互动所形成的人际关系。非正式组织概念的提出1932年梅奥的(Elton Mayo)的霍桑实验对美国西部电器公司霍桑工厂的小群体研究。非正式组织的特征(与正式组织的结构模式比较):-非官方性,它不是由组织管理者规定形成的有形结构,而是由正式组织内的成员
4、自发形成建立的。-非正式组织没有被组织结构图所标明,而组织的正式 结构可以由组织结构图所规定。-非正式组织不依从正式程序。-非正式组织中的共同准则和规范并不是公布于众、明示成文的。-非正式组织的领袖人物不是民选和议定的,而是因其突出的影响力在人际互动中自然形成的。思考:组织中为什么会出现非正式组织?非正式组织的成因观点一: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社会学教授菲力浦塞尔斯尼克从结构-功能分析模式的角度研究非正式组织。组织内部相互作用的个人、亚群体、正式和非正式的关系所构建起来参照群体看来,作为行为主体的人,当他们以正式组织参加者的身份出现时,实际上他们内在存在着一种抗拒理性的欲望和倾向。这种欲望和倾向表
5、现为他们对科层制中非人格化的排斥,以保持他们的人格需要和日常习惯。这样做或许还是为了信守对组织外的某个群体的承诺。这种欲望和倾向还可以表现在分配时,当他们具有不能与正式组织的目标一致的利益时,他们会抗拒正式组织在分配上的理性原则(如根据角色和地位进行分配等),他们的抗拒行为导致了非正式组织的形成。观点二:从行为的技术性与是否涉他角度分析非正式组织产生的原因涉他行为独自行为技术性行为涉他技术性行为(可能产生)独自技术性行为非技术性行为涉他非技术行为(容易产生)独自非技术行为技术性行为:是指有关现实的组织目标的技术所要求采取的行为。非技术行为:是指对组织目标无直接作用的行为。非正式组织与正式组织的
6、关系 正式组织 非正式组织以理性为原则,是完成组织目标的有效的工具。是非理性关系的体现,它依附正式组织而存在,非正式组织的行为往往是非功利性的。组织结构稳定而持久,组织成员的关系是有明文规定的,具有强制性的。组织结构不易因为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组织结构不稳定,易变,成员之间的关系是非强制性的,内部的冲突和外部环境的变化以及组织成员的流动都容易引起非正式组织的变化甚至解体。n自愿组织、强制组织和功利组织由美国社会学家爱桑尼提出,其标准是成员加入组织的动机和组织的目标。自愿组织:成员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自愿加入和退出的组织。强制组织:成员被迫加入这种组织,组织凭借自己的强制力控制成员的行为,要求成
7、员按照组织的规范行为。如监狱,精神病院。功利组织:成员加入功利组织是为了实现某些现实利益,成员通过组织活动可以获得某些形式的报酬。例如大学,社团,公司和政府机构。nT帕森斯对社会组织类型的划分生产组织:这类组织的功能是从事物质生产,完成服务性、福利性目标,如工厂、医院等。通过这类组织社会可以从环境中获得足够的资源以适应人类的生存。政治组织:这类组织的功能在于保证整个社会的目标获取和实施社会权力的配置,如政府组织、政党组织。整合组织:这类组织的功能是调整社会关系,维持社会秩序,如法院、监狱、警察组织等。模式维持组织:这类组织有教会,学校等,其功能是维系社会文化,在社会人口的新陈代谢中传递文化。p
8、科层制(bureaucracies)科层制的含义:是分科分层的管理制度,即按照组织的目标把组织分成不同的层次和部门进行管理。是区别于家族式组织结构的一种正式组织的理想类型。是一种运作于明确的规章和程序基础上的等级权威机构。产生的原因:正式组织是资本主义的产物,是市场竞争的结果。因为资本主义经济要求高度的协调和严格按照时间效率办事。在组织规模扩大和组织活动复杂化的基础上产生了科层制,由于组织环境的变化,组织需要制定组织权力的等级和次序以及成员行动的规范和标准,使组织活动规范化和常规化。传统社会和非传统的生产模式传统社会(园艺社会,农业社会)传统社会(园艺社会,农业社会)非传统社会(工业社会、后工
9、业社会)非传统社会(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由家庭成员或同性群体来进行生产。生产由雇佣工人来完成。生产在家中,田地及其他靠近家的地方进行。生产集中在某一专门场所进行(信息社会已出现分散生产的情况)。工作分派依据的是人际关系(男人,女人和孩子依据传统从事特定的工作)。工作分派依据的是协议与培训。关系是历史形成的(一成不变)。关系基于合约,随着情况改变而变化。关系渗透方方面面(关系模糊,涵盖生活许多方面)。关系是具体的,协议使情形具体化。关系是长期的,常常是终身的。关系是具体的,依据协议的长短而定。“如何”生产不在评估之列,主题是“我们要继续一成不变地做下去”。“如何”生产要进行评估,主题是“我们怎
10、么做才能更有效”。假定安排可以无限期地继续下去。安排要进行定期评估,以决定是继续使用还是有所改变。评价他人依据的是他们履行各自传统角色的情况。评价他人依据的是“最终结果”(组织目标)p社会的理性化倾向是如何出现的?马克思:资本主义打破传统,即资本主义 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韦伯:宗教打破传统,即人们的思维方式 催生了资本主义。p科层制的特征(Weber,1913/1947)权威分层劳动分工成文的规章制度公文传达与记录非人格化n科层制组织管理的优越性提高组织运作效率。减少了个人因素对工作的干扰。弱化了社会偏见对组织效率的干扰。增加了工作的连续性。p 科层制的反功能科层制所具有的是形式上的合理性,而
11、不是实质上的合理性。科层制的异化(alienation):切断了个人与最终劳动产品之间的联系。培养无能。科层制妨碍抑制了组织成员的个性发挥,它鼓励成员依赖组织的规章制度,从而形成了机械的、固定的、毫无想像力的行为反应方式。组织成员是在某一社会组织环境中实现社会化的,往往会形成固定呆板的思维方式,无法应付新的组织环境或组织变化。导致机构臃肿(帕金森定律)。科层制并不是因为工作的需要而增加人员,通常是由于管理者希望扩大自己的权力而增加自己的部属,部属的增加会导致工作量的增加而不是效率的提高,同时为了协调成员之间的关系又需要增加更多的管理人员。寡头政治(罗伯特米歇尔斯提出)。组织可以通过各种手段影响成员使他们遵守组织规范,这种影响力通常集中在少数领导者手中。组织的发展往往是权力精英意志的体现,他们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利经常不惜损害组织的利益。科层制仪式主义(bureaucracy ritualism,罗伯特默顿提出)。一切活动以组织的规范为标准,把组织的管理规则优先置于组织的目标的位置,而不是当作目标实现的手段。科层制的仪式主义还表现在对组织成员的态度上,它否定成员的个性,排斥成员的情感,像对待机器和产品一样对待组织成员。日本企业“神话”:反科层制的典范二战后的日本企业迅速发展的组织经验:团队雇佣与晋升终身雇佣论资排辈内部培训集体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