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教学
内容
13.坐井观天 1 课时
备课时间
教学
目标
1.经过本课教学, 使学生知道“坐井观天”这个成语意思。
2.掌握本课生字、 词。
3.有感情地朗诵课文。
教学重、 难点
1.教学关键: 青蛙和小鸟对话。让学生了解青蛙和小鸟对天有多大这个问题为何会有不一样见解。
2.教学难点: 了解“坐井观天”意思。
教学
准备
课件 注音生字卡
教
学
过
程
第一课时
一、 揭题解题
1.“观”是什么意思?
2.“坐井观天”是什么意思?(坐在井底看天)
3.谁坐在井里看天?它看到天是什么样?它见解对不对?读了课文就知道了。
二、 初读课文, 感知内容
1.轻声自由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 画出由生字组成词语。认读生字、 词语。
2.老师范读课文, 要求听准生字读音, 看看课文分多个自然段?在每一自然段前面标上序号。
3.小组讨论: 这是发生在谁和谁之间小说?它们为一件什么事争论?谁意见对?
3.分段指名读课文, 正音。
三、 学习生字, 指导写字
1.以多种形式学习生字。
自读、 小组互读、 扩词了解读等。
完成课堂作业第1题认一认, 写一写。
2.关键指导:
沿: 第五画是横折弯, 不是横折弯钩。
答: 是上下结构字, 上面是竹字头, 下面是“合”。
蛙: 右边是两个土。
3.课堂作业第2题比一比, 再组词。
四、 细读课文, 了解内容
1.读第1自然段。
第1自然段有几句话?每句话讲了什么?“井沿”是指哪里?(看图了解井沿。)
2.读青蛙和小鸟第一次对话。说说从她们对话中你知道些什么?
指导朗诵课文第一次对话。“你从哪儿来?”要读出疑问语气。“我从天上来……”要用叙述语气读, 语气要平缓。
3.读青蛙和小鸟第二次对话。“大话”是什么意思?课文里“大话”是指什么?青蛙认为“天”只有多大?
4“弄错”是什么意思?小鸟说谁“弄错”了?“弄错”了什么?“无边无际”是什么意思?小鸟为何会说天是“无边无际”?(因为小鸟飞了一百多里。)
5.指导朗诵第二次对话。“好友, 别说大话了! …··有那么远吗?”要读出劝说语气, 第二句要读出反问语气。“你弄错了……”要读出肯定语气。
6.读青蛙与小鸟第三次对话。
7.青蛙为何笑?(它认为自己意见对, 是小鸟错了。)
8.小鸟笑什么?它为何劝青蛙出井口看一看?(小鸟笑青蛙确是弄错了, 还自认为是。因为青蛙整天坐在井里, 看到天范围只有井口那么大, 看不到井范围以外天, 这就是它看错根本原因。假如青蛙能跳出井口来看一看, 就能看到天到底有多大。)
9.指导朗诵第三次对话。表现出青蛙很自信语气, 小鸟耐心劝说语气。
四、 朗诵全文, 思索: 青蛙和小鸟为天大小发生争论, 都坚持自己意见, 认为对方错了, 你认为谁对谁错呢?为何?
1.分角色朗诵全文。
2.青蛙和小鸟为天大小发生了争论, 它们各自见解是怎样?找出最能代表它们各自见解一句话读一读。
(青蛙认为: “天不过井口那么大”; 小鸟认为“天无边无际, 大得很哪! ”)
3.青蛙和小鸟它们各自理由是什么?找出课文相关句子读一读。
(青蛙: “我天天坐在井里, 一抬头看见了天。”小鸟: “我从天上来, 飞了一百多里。”)
4. 课堂作业3读一读, 选一选。
(1)从哪(na nǎ)儿来?
(2)天大得很哪(na nǎ)!
(3)你去过哪(na nǎ)些有趣地方?
5.揭示寓意, 了解成语。
(l)课文中讲“坐井观天”是什么意思?
(2)“坐井观天”是个成语。大家通常见它来比方那些像井底之蛙人, 批评她们所见有限, 还固执己见态度。
你读了这篇寓言, 你受到了什么样启发呢?(这篇寓言小说告诉我们看问题要眼界开阔, 要全方面, 不要受已经有经验局限, 要虚心听取她人意见, 不能自认为是。)
(3)假如青蛙听了小鸟劝说, 跳出井口, 它看到天会是怎样?想一想, 它还会怎么说?
续编小说: 当青蛙跳出井口以后……先口头说, 再写成一段话(小练笔)
板书设计: 13 坐井观天
看
青蛙: 天只有井口那么大
小鸟: 天无边无际大得很
教
学
反
思
老师激疑引趣, 导入新课: “要帮助青蛙和小鸟处理问题, 让我们赶快走进课文吧! 请大家先自学课文。”学生立即有序借助拼音, 自由朗诵课文, 并画出生字, 进行拼读; 然后同位相互检验生字读音; 接着在小组长率领下, 齐读生字词, 小组交流哪些字音轻易读错。这期间, 老师参与到具体小组学习中, 关键对部分后进生进行指导。
老师说: “哪个组汇报自学情况?”小组长率领齐读生字词后, 小组汇报提醒轻易读错字音。
思索: 老师只提醒“自学课文”, 孩子就能按掌握学习方法进行学习。二年级孩子能从个体自学预习课文, 读准字音, 到同桌互检生字读音, 再到小组学习, 一步步主动自学课文, 这正表现新课标自主、 合作学习理念要求。低年级学生是有能力自动化地自学课文, 扫除阅读障碍。让孩子借助已经有知识, 经过自己实践努力去认读课文, 而且经过孩子之间相互帮助, 合作去读准课文, 而不是按传统教学“一步步”领着学生向前走, 能让孩子在主观意志上建立“我能学”自信, 并经过主体实践努力达成掌握一定学习策略“我会学”。把学习主动权愈加好教给孩子, 让孩子掌握学习策略, 更利于孩子明天自己去学习。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