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山东教师编山香心理学笔记表格版必背模板.docx

上传人:精**** 文档编号:9474868 上传时间:2025-03-27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0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教师编山香心理学笔记表格版必背模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山东教师编山香心理学笔记表格版必背模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心理学研究对象: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科学; 既研究动物心理, 也研究人心理 2. 学科性质: 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 中间、 边缘学科 3. 人心理可划分为: 心理过程、 心理状态、 人格 4. 心理现象 心理过程 认知过程——感觉、 知觉、 思维、 想象、 记忆 情绪情感过程——情绪、 情感 意志过程——意志行动心理过程 个性心理(个体身上比较稳定心理特征综合, 是一个人总精神面貌, 反应了人与人之间稳定差异特征) 个性心理倾向性——需要、 动机、 信念、 理想、 价值观、 世界观 个性心理特征——能力、 性格、 气质 关系 相互联络、 相互渗透、 相互制约 心理状态是人在某一时刻心理活动水平, 是联络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过渡阶段 5.心理是脑机能, 脑是心理器官。 6.神经系统是心理活动关键物质基础。神经元分为感觉神经元(传入)、 运动神经元(传出)、 中间神经元(联络): 是神经系统基础结构单位和功效单位。由细胞体、 树突和轴突三个部分组成, 刺激传导次序: 树突, 细胞体, 轴突, 突触, 下一个神经元。 神经系统 外周神经系统 解剖 12对脑神经(有感觉、 运动、 混合神经)和31对脊神经(分管颈部以下身体相关部位感觉和运动) 功效 躯体神经系统 抵达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神经。 自主神经系统 (植物神经) 拮抗作用, 支配内脏器官, 与情绪相关。通常不受意识支配(训练可稍条件) 分为: 交感神经(兴奋, 调动能量)副交感神经(冷静, 维持机能平衡) 中枢神经系统 脊髓 脊髓灰质、 脊髓白质 延髓: 生命中枢 作用: 中枢神经系统最低级部位, 传输消息, 膝跳反射 脑 脑干 (与脊髓连接, 最古老) 中脑、 桥脑、 延脑、 脑干网状结构 间脑 (脑干上, 脑半球覆盖) 丘脑 除嗅觉外全部感觉中枢 上丘脑 嗅觉和一些激素调整 下丘脑 自主神经系统在大脑皮层下关键神经中枢, 调整内脏系统活动 底丘脑 调整肌张力, 使运动能够正常进行 小脑(延脑桥脑后) 身体平衡, 调整肌肉担心度 大脑(端脑) 胼胝体连接两半球 额叶(前回、 运动)顶叶(后回、 感觉)颞叶(听觉功效)枕叶(枕极、 视觉) 大脑皮层高度发达是人脑关键特征。发育缓慢为沟, 较快为回。 7. 反射 无条件反射 先天、 无意识本能行为 条件反射(信号反射) 后天经过学习, 有意识学习得来知识、 技能、 经验 大脑皮层功效(巴普洛夫) 第一信号系统 具体事物作为条件刺激, 望梅生津、 人和动物都有 第二信号系统 词语作为条件刺激, 人类特有 8. 神经活动基础规律 兴奋和抑制扩散和集中 兴奋和抑制相互诱导 (同时性、 继时性) 负诱导: 兴奋引发或加强抑制(通宵打游戏致第二天无精打采: 相继负诱导) 正诱导: 抑制引发或加强兴奋(睡眠到醒来: 相继正诱导) 9. 心理是客观现实反应 客观现实决定人心理 狼孩表明社会存在是人心理内容决定部分 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主观映像 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能动反应 主观性: 人心不一样 能动性: 主动 10.心理学产生与发展 历史背景 亚里士多德《论灵魂》历史上第一部叙述心理现象著作 历史渊源 1 理论基础: 近代哲学思潮, 尤其是唯理论和经验论 2 试验方法: 来自于试验生理学 科学心理学诞生 1879年冯特 德国 莱比锡大学 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试验室 心理学脱离哲学, 走上独立发展道路 心理学之父 研究标准 客观性、 发展性、 实践性标准 研究方法 观察法、 试验法、 调查法、 测验法 1.感知觉 感 觉 定义: 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客观事物部分属性反应。最简单心理现象。认识起点。 分类 适宜刺激 感受器官 内 部 感 觉 视觉 380~ 780nm电磁波 也叫光波 视网膜上视细胞 锥: 明视觉、 细节颜色; 杆: 暗视觉、 明暗轮廓 听觉 16~ 20 000Hz空气振动叫声波 1000-4000hz最敏感 内耳耳蜗 嗅觉 能挥发有气味物质; 嗅觉是最古老感觉 鼻腔上膜嗅细胞 味觉 溶解有味道物质 舌面、 上颚味蕾: 甜(舌尖)、 酸(舌边后部)、 苦(舌根)、 咸(舌边前部) 皮肤感觉 触、 压、 振动、 温、 冷和皮肤痛觉 触感受器或压感受器等 外 部 感 觉 平衡觉(静觉、 姿势感觉) 内耳中前庭 运动觉(动觉) 内脏感觉(机体觉) 内脏器官壁上 痛觉 没有 遍布全身 知 觉 定义: 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客观事物整体属性反应 观察是人一个有目、 有计划、 持久知觉活动, 是知觉高级形式, 又叫“思维知觉”。 观察力是指人快速、 敏锐地发觉事物细节和特征等方面知觉能力, 是智力关键组成部分。 依据 知觉 对象 不一样 分类 物 体 知 觉 空 间 知 觉 大小知觉 与视象大小、 距离、 参考物相关 形状知觉 边界扫描提供动觉信息、 触摸提供触觉信息 方位知觉 本身做参考物、 双耳听觉时间差和强度差为参考(正前和正后难判定) 深度知觉 肌肉运动线索(眼睛调整—肌让水晶体凸凹 眼视轴辅合--对眼) 单眼线索(对象重合、 线条透视、 空气透视、 明暗阴影、 运动视差)、 双眼线索(关键线索, 立体电影) 时间知觉 对事物运动速度、 延续性和次序性反应。 判定正确度: 听觉>触觉>视觉 生物钟二十四小时为单位 运动知觉 真正运动知觉: 物体在空间位移产生知觉 似动知觉: 动景运动(霓虹灯、 电影, 又称最好运动或Phi运动), 诱导运动(因为一个物体运动使其相邻静止物体运动月亮动云不动), 自主运动(暗室烟头动), 运动后效(注视像一个方向运动物体后, 静止物体向相反方向移动) 社会 知觉 是个体在生活实践中, 对他人、 对群体以及对自己知觉, 也叫社会认知。包含对他人知觉、 自我知觉、 人际知觉。 常见社会知觉偏差: 刻板印象、 晕轮(光环)效应、 首因效应、 近因效应、 投射效应(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角色效应 错觉 在特定条件下对事物肯定会产生某种固有倾向歪曲知觉, 是不正确知觉。种类包含: 大小错觉、 性状和方向错觉、 时间错觉、 倾斜错觉 感知觉关系 感觉规律 感受性 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敏感刺激)感觉能力, 绝对感受性和差异感受性 感觉阈限 能引发感觉最小刺激量。度量感受性, 与感受性成反比 绝对感觉阈限 刚刚能引发感觉最小刺激强度, 绝对阈限; 绝对感受性 差异感觉阈限 刚刚能引发差异感觉刺激最小改变量, 又叫差异阈限、 最小可觉差, 缩写j.n.d ; 差异感受性 感觉相互作用规律: 同一感觉中 感觉适应 因为刺激对感受器连续作用而使感受性改变现象 视觉: 明适应(5分钟)、 暗适应(半小时) 听觉适应不显著 嗅觉: 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 痛觉适应极难 感觉对比 同时对比 继时对比 感觉后效 (感觉后像、 感受后效) 视觉后像: 正后像(后像与刺激在品质上相同)、 负后像 不一样感觉中 对某一感受器微弱刺激能提升其她感受器感受性 对某一感受器强烈刺激能降低其她感受器感受性 感觉赔偿 联觉 红色热烈 知觉规律 选择性——选为知觉内容事物称为对象, 衬托对象事物称为背景。对象知觉格外清楚, 而背景则知觉比较模糊。 转换条件: 客观事物发生改变; 知觉者经验、 目、 爱好等 影响原因: (1)客观方面: 刺激物绝对强度; 差异律; 活动律; 新奇性; 组合律(2)主观方面: 知觉有没有目和任务; 个体已经有知识经验丰富程度; 个人动机、 需要、 爱好、 定势、 情绪状态等 了解性——用过去经验对知觉到外在物体讲行解释, 并用词揭示出来。 整体性——把物体各部分和多种属性结合起来成为一个整体。 影响原因: (1)知觉对象特点(2)对象各组成部分强度关系(人面部特征)(3)知觉对象各部分之间结构关系(4)依靠于知觉者本身主观状态, 知识和经验 恒常性——条件发生改变, 但知觉映像却保持相对稳定不变, 包含大小、 形状、 颜色、 明度、 声音等。 2.感知觉规律在教学中应用 1.遵照感知规律, 开展直观教学 2.学生观察力发展和培养 观察品质: 目性、 正确性、 全方面性、 深刻性 学生观察力发展: 小学生: 观察目性较差; 缺乏正确性; 缺乏次序性; 缺乏深刻性 高中生: 含有明确目性; 持久性显著发展; 正确性提升; 概括性增强 培养: 3.学生感知觉发展: 6岁后出现颜色爱好性别差异; 中学生视觉敏感发展到一生中最高水平。 4.记忆 定义 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保持和再现。是人心理过程在时间上连续。是一个主动、 能动活动。 品质 指记忆能力好坏 灵敏性: 速度、 效率 持久性: 保持 正确性: 正确、 正确 准备性: 提取和应用 分类 依据信息从输入到提取所经过时间、 信息编码方法和记忆阶段 瞬时记忆(感觉记忆或感觉登记): 1秒内, 容量较大, 事物形象 短时记忆: 1分内, 7±2, 听觉, 形象记忆 长时记忆: 1分钟以上, 无限, 语义或形象 依据记忆内容和经验对象 形象记忆(表象形式; 视觉记忆、 听觉记忆为主)、 情景记忆、 情绪记忆、 语义记忆(语词一逻辑记忆)、 动作记忆(运动记忆) 依据记忆时意识参与程度 外显记忆 内隐记忆 依据信息加工和储存内容不一样 陈说性记忆 程序性记忆 过程 识记 分类 依据有没有目性: 无意识记(没有目、 不需意志努力)、 有意识记(有目、 需要意志努力) 依据识记材料性质和识记方法不一样 机械识记: 依据材料外在联络、 数次反复、 死记硬背 必需性 意义识记(了解记忆、 逻辑记忆): 依据材料内在联络、 利用已经有知识经验 (谐音记忆Π)意义识记效果在全方面性、 正确性、 巩固性或速度方法都因为机械识记 规律 (影响识记效果原因) 识记目与任务; 识记态度和情绪状态; 活动任务性质; 材料数量和性质; 识记方法(依据对识记材料组织方法不一样, 分为整体识记和部分识记【综合识记效果更理想】; 依据识记时间安排, 分为集中识记和分散识记【分散识记效果优于集中识记】) 保持 保持规律: 量: (1)遗忘(2)记忆恢复(记忆回涨): 儿童和不完全学习 质: (1)不关键细节消失, 关键内容和显著特征保持(2)一些特点和线索被有选择地保留, 并加工为更易了解事物 遗忘 不能回想或再认、 错误回想或再认; 不说信息完全丧失, 而是提取不出或提取错误(信息加工理论) 规律 【德】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遗忘是有规律, 即遗忘进程是不均衡, 其趋势是先快后慢、 先多后少, 呈负加速, 且到一定程度就不再遗忘了 (1)有意义材料比无意义材料遗忘慢(2)数量多材料遗忘快(3)两种相同材料, 前后间隔时间短, 轻易相互干扰造成遗忘(4)学习程度不够材料易遗忘 影响原因 1学习材料性质(材料种类、 长度、 难度、 意义性) 2系列位置效应(前摄抑制、 倒摄抑制) 3识记材料数量和学习程度(过分学习; 150%) 4记忆任务长久性与关键性 5识记方法 6时间原因 7情绪和动机 原因 1消退说: 得不到强化致消退 2干扰说: 前摄抑制、 倒摄抑制 3压抑(动机)说: 弗洛伊德 情绪担心引发遗忘(考试) 4提取失败说: 舌尖现象、 话到嘴边现象 5同化说(认知结构说)奥苏贝尔 遗忘是知识组织和认知结构简化过程 主动/消极遗忘 复习 1立刻复习 2合理分配复习时间 3分散复习与集中复习相结合 4复习方法多样化 5利用多个感官参与复习 6尝试回想与反复识记相结合 7掌握复习量 再现(再认或回想) 再认: 大家对感知过、 思索过或体验过事物, 当它再度展现时, 仍能认识心理过程; 是记忆初级表现形式。 回想: 过去经历事物不在面前, 在头脑中把它重新展现是心理过程; 是记忆最高表现 回想条件(影响追忆原因): 1是否有正确中介联想: 靠近律、 相同律、 对比律、 因果律 2是否有平静情绪状态 追忆: 5.记忆规律在教学中应用 1依据记忆规律合理安排和组织教学 合理安排教学 向学生提出具体识记任务 使学生处于良好情绪和注意状态 充足利用无意识记规律组织教学 使学生了解所学内容并把它系统化 培养学生良好记忆品质, 提升其记忆能力 2依据记忆规律有效地组织复习 复习时机 复习方法 复习次数 重视对记忆品质培养 注意用脑卫生 6.学生记忆发展 小学生记忆发展 1从无意记忆为主转变为有意记忆为主, 是小学生记忆质发展第一个特点 2从机械记忆为主向意义记忆为主过渡, 是小学生记忆质发展第二个特点 3从具体形象记忆向抽象逻辑记忆方向发展, 是小学生记忆质发展第三个特点(小学生记忆关键方法是形象记忆) 中学生记忆发展 高中生处于记忆发展黄金时代 有意记忆 了解记忆 抽象记忆 6表象 定义 过去感知过事物形象在头脑中再现过程 分类 依据表象产生关键感觉通道划分: 视觉表象、 听觉表象、 运动表象 依据表象发明程度不一样划分: 记忆表象(即表象, 较模糊、 暗淡、 片段、 不稳定)和想象表象(即想象) 特征 直观性 概括性 可操作性: 库珀和谢帕德 心理旋转试验 7.想象 定义 人脑对已经有表象进行加工、 改造、 发明出新形象思维过程, 属于思维范围。 分类 依据想象目性和计划性划分 有意想象(随意想象): 有目、 自觉 依据发明程度不一样: 再造想象: 依据词语或符号描述、 示意在头脑中形成与之对应新形象 发明想象: 根据一定目、 任务, 使用自己以往积累表象, 在头脑综独立地发明新形象 【幻想(发明想象特殊形式)(和一个人愿望相联络并指向未来想象, 可实现叫理想; 不可实现叫空想; 科学幻想)】 再造想象产生条件: 必需有丰富表象贮备; 为再造想象提供词语和实物标志要正确、 鲜明、 生动; 正确了解词语与实物标志意义 发明想象产生条件: 强烈发明愿望; 丰富表象贮备; 积累必需知识经验; 原型启发; 主动思维活动; 灵感 无意想象(不随意想象): 无目、 不自觉 白日梦; 梦是无意想象极端表现 加工方法 (1)黏合(2)夸张(3)拟人化(4)经典化 功效 (1)预见(2)补充(3)替换(4)调整 品质 (1)主动性(2)丰富性(3)生动性(4)现实性(5)新奇性(6)深刻性 8.学生想象力培养(想象规律在教学中应用)P292 (1)在教学中发展学生再造想象 (2)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发明想象: 四引导、 一注意、 一结合 9.言语 语言和言语 语言是符号系统、 思维和交际工具、 社会现象 言语是大家利用语言进行交际过程、 心理现象 词 特点 (1)目性(2)开放性(3)规则性(4)离散性(5)社会性和个体性 言语分类 形式: 听说读写 外部言语: 交际用 口头言语 对话言语 独白言语: 独自进行 汇报、 演讲 书面言语 写文章 内部言语: 支持思维, 不出声, 特点——发音器官隐蔽性、 缩减性、 速度快 默读 言语感知和了解 感知: 了解: 概念、 过程(词、 句、 文) 语言取得理论 强化说 先天决定论: 乔姆斯基 相互作用论 10.思维 思维概念 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和事物之间内在联络概括、 间接反应, 最高级 思维特征 间接性: 认识没接触事物、 认识不能感知事物, 预见事件 概括性: 抽取共同属性和本质特征形成概念、 得出事物之间内在联络; 品质 (1)宽广性与深刻性(2)独创性与批判性(3)灵活性与灵敏性(4)逻辑性和严谨性(是思维品质中心步骤, 集中表现) 培养: 用科学言语 方法, 去主动地处理问题 P297 分类 依据思维过程中凭借物不一样: 动作思维(三岁前幼儿、 聋哑人)、 形象思维、 抽象思维 依据思维过程是以日常经验还是理论为指导: 经验思维、 理论思维 依据结论是否有明确思索步骤: 分析思维、 直觉思维(灵敏性、 直接性、 减缩性、 忽然性、 猜测性 灵感) 依据思维指向性: 聚合思维(求同思维、 集中思维、 辐合思维、 汇聚思维)、 发散思维(求异思维、 分散思维、 辐射思维) 依据思维发明程度: 再造性思维(常规性思维、 习惯思维; 思维发明水平低)、 发明性思维 【发明性思维】 特征: 1新奇独特征(最本质)2是多个思维结晶, 既是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统一, 也是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统一, 关键是发散思维 3发明性想象主动参与 4灵感状态 过程: 准备期→酝酿期→豁朗期→验证期 常见发明性课程: 7 促进发明性思维发展发明技法: 1头脑风暴法(奥斯本) 2系统探求法(5W2H) 3联想类比法 4组合创新法 5对立思索法 6转换思索法 7检验单法(发明技法之母 奥斯本) 戴维斯与豪特曼发明力训练法 基础形式 概念、 判定、 推理(归纳、 演绎) 通常过程 分析与综合(基础过程)、 比较与分类、 抽象与概括、 系统化与具体化 学生思维发展 小学生思维发展基础特征——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过渡(关键年纪: 小学四年级 10~11岁) 中学生: 抽象逻辑思维、 形式逻辑思维、 辩证逻辑思维 11.概念 概念 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特征反应, 并以词来标示和记载。既是产物又是思维活动借以进行单元。 每一个概念都有内涵(本质属性)和外延(范围), 且二者是反变关系 概念是有层次 种类 结构 概念名称、 概念定义、 概念属性、 概念例证 概念学习过程 概念取得 概念形成: 抽象化→类化→分辨 发觉学习是概念形成关键方法 概念同化: 接收学习是概念同化关键方法 概念利用 概念形成(掌握) 是指个体借助于语言, 从成人那里继承和学会包含于概念中知识和经验过程 1以感性材料作为概念掌握基础 2合理利用过去知识经验 3提供概念范例, 配合利用正例和反例, 合适利用比较 4突出相关特征, 控制好无关特征数量和强度, 正确而充足地使用“变式” 概念转变影响原因 (1)学习者形式推理能力(2)学习者先前知识经验(强度、 一致性、 坚信度)(3)学习者元认知能力(4)学习者动机, 对知识、 学校态度 12.注意 定义 是心理活动或意识活动对一定对象指向和集中, 是一个心理状态, 是心理过程动力特征之一。 特点 指向性、 集中性 功效 选择; 跟踪和保持; 调整和监督 分类 依据有没有目和意志努力分为: 无意注意(不随意注意): 无目、 无意志努力; 注意初级形式; 人和动物 有意注意(随意注意): 有目、 需意志努力; 高级形式; 人特有 有意后注意(随意后注意): 有目、 无需意志努力; 特殊形式 形成条件: 对活动浓厚爱好; 活动自动化 规律 注意外部表现: 适应性运动; 无关运动停止; 呼吸运动改变; 注意产生和维持条件: 1.引发无意注意条件: (1)客观条件: 刺激物强度; 对比; 活动和改变; 新异性(2)主观: 当初需要; 当初情绪; 当初需要; 个体知识经验 2.维持有意注意条件: (1)加深对目任务了解(2)合理组织活动(3)间接爱好(4)排除内外原因干扰 品质 稳定性: 起伏、 分散(无关) 广度: 与担心度呈反变 简单任务下, 注意广度是7±2 分配: 指向不一样对象 条件: (1)同时进行两种活动, 必需有一个是熟练(2)同时进行多个活动都熟练(3)多个不一样活动成为一套统一组织 转移: 主动 学生 小学生: 从无意注意向有意注意过渡; 注意有意性由被动变主动 注意稳定性: (1)5-7岁 15分钟; 7-10岁 20分钟; 10-12岁 25分钟; 12岁以后30分钟 (2)女生高于男生 中学生: 有意注意; 深化; 个体差异 注意规律在教学中应用 (1)利用无意注意规律组织教学(2)利用有意注意规律组织教学(3)利用两种注意相互转换规律组织教学(4)依据注意外部表现了解学生听课状态 13.情绪和情感 概念 是人对客观外界事物态度体验, 是人脑对客观外界事物与主体需要之间关系反应。1.以人需要为中介。2.主观感受、 内心体验。3.外部表现形式: 表情。4.会引发一定生理改变: 内分泌腺 联络 情绪是情感基础, 情感离不开情绪; 对人类而言, 情绪离不开情感, 是情感具体表现 区分 情绪是过程, 生理需要, 人物都有, 原始、 低级, 情景性、 易变性, 冲动性、 外部表现 情感指内容, 社会需要, 人有, 后继、 高级, 稳定性、 持久性, 内隐、 深沉 情绪分类 从生物进化角度: 基础情绪(原始情绪): 愉快、 愤怒、 悲伤、 恐惧 复合情绪: 敌意(愤怒、 厌恶、 轻蔑)、 焦虑(恐惧、 内疚、 愤怒)等 从情绪状态角度: (强度和连续性、 担心度) 心境(心情): 微弱、 持久、 弥漫, 关键意义事件引发 激情: 强烈、 爆发式, 时短, 重大、 突如其来事件或意向冲突引发(人能够意识到自己激情状态, 也能够有意识地调整和控制) 应激: 意外或危险时出现急速而高度担心情绪状态。现有主动作用, 也有消极作用。应激源(躯体性、 心理社会性); 应激反应含生理反应、 心理反应。强烈和持久会损害工作效能, 造成对疾病或障碍易感状态, 在其她共同作用下使人患病 情感分类 高级情感(情感社会内容) 道德感(道德标准主观体验)、 美感(情感体验, 主客观对立统一)、 理智感(智力活动产生、 好奇心) 功效 适应(婴儿交流)、 动机(内驱力、 认识活动)、 组织(促进、 破坏)、 信号(表情, 微笑友好, 早于言语)、 健康(一个小丑进城)、 感染(共鸣、 移情) 改变维度 动力性(增力-减力)、 激动度(激动-平静)、 强度(强-弱)、 担心度(担心-轻松) 表现了“两极性” 情绪和情感与认识过程关系 (1)认识过程是情绪和情感基础, 并引导情绪和情感发生(2)情绪和情感伴伴随认识活动发展而发展(3)情绪和情感反过来对认识过程起调整作用 情绪和情感外部表现 表情: 包含面部表情(判别标志)、 姿态表情、 语气表情; 有先天人类共有、 多是后天模仿学习取得 自我防御机制(弗洛伊德) (1)否认(2)压抑(3)合理化(文饰)(酸葡萄、 甜柠檬)(4)移置(5)投射(6)反向形成(7)退行(8)过分代偿(过分赔偿)(9)抵消(10)升华(11)幽默(12)认同 良好情绪标准 (1)能正确反应一定环境和情境影响, 善于表示自己感受(2)能对引发情绪刺激做出合适强度反应(3)含有情绪反应转移能力(4)符合学生年纪特点 对学生情绪调整指导 (1)教会学生形成适宜情绪状态(2)丰富学生情绪体验(3)引导学生正确看待问题(调整认知)(4)教会学生情绪调整方法(认知调整法 埃利斯 情绪ABC理论 合理宣泄(自我排解)意志调整 转移注意幽默法 (5)经过实际锻炼提升学生情绪调整能力) 中学生情绪发展 初中生 半成熟、 半幼稚矛盾性特点 (1)强烈、 狂暴性与温和、 细腻性共存 (2)可变性和固执性共存 (3)内向性和表现性共存 高中生 情绪延续性、 丰富性、 特异性、 情绪体验深刻性、 情绪体验愈加细腻 中学生情感发展 初中生 自我意识增强, 自尊需要迫切; 情感有文饰、 内隐和曲折性; 情感轻易受挫折, 忍受能力差 高中生 情感逐步由不稳定到稳定; 情感丰富多彩, 复杂深刻 14.意志 概念 有意识地确立目, 调整和支配行动, 并经过克服困难和挫折, 实现预定目心理过程。受意志支配行动叫意志行动 特征 (1)意志行动是人特有自觉确定目行动(首要特征)(2)意志对活动有调整支配作用, 使人行动能按设定好目标去改造世界 (3)克服内部和外部困难是意志行动最关键特征(4)意志行动以随意动作为基础 规律 意志与认识过程关系 认识过程是意志形成前提和基础。意志对认识过程含有反作用。 意志与情感过程关系 动力、 阻力 意志品质 1.自觉性(受暗示性(盲从)和独断性); 2.果断性(优柔寡断和鲁莽草率)(小学生三年级高峰后下降, 六年级后上升); 3.坚韧性又叫毅力或坚持性(动摇性和执拗性); 4.自制性又叫自制力或意志力(怯懦和任性) 意志行动 基础阶段 准备阶段(采取决定阶段/确定决定阶段): 有意识地确立目, 选择行动方案并决议。动机斗争→确定目标→选择行动方法→制订行动计划 动机斗争: 双趋冲突(都想要)、 双避冲突(都不想要)、 趋避冲突(有利有弊)、 双重趋避冲突(多个目标, 各有利弊) 实施决定阶段: 坚定实施计划, 克制妨碍动机和行动、 审阅计划、 修正计划。 是意志行动中心步骤, 是意志努力集中表现 意志品质培养 7 挫折 个体在通向目标过程中碰到难以克服障碍或干扰, 使目标不能达成, 需要无法满足时, 所产生不愉快情绪反应。包含挫折情境和挫折感受(烦恼+迷惑+焦虑+愤怒等负面情绪) 成就感与对待 成功经验能够提升人理想水平。个人成就感越强, 理想水平就越高, 而失败经验则会降低以后理想水平。 15.需要、 动机、 爱好 需要 有机体内部不平衡状态, 表现为有机体对内外环境条件欲求。含有对象性、 动力性、 社会性。 需要种类 产生角度(起源) 生理性需要(自然需要或生物需要): 食、 休、 求偶; 社会性需要(取得性需要): 求知、 成就、 交往, 人特有, 学习得来 满足对象 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马斯洛需要层析理论 【美】人本主义心理学家 缺失性需要 生理需要 食物、 空气、 水、 性、 休息 由低到高逐层满足, 层次越低需要力量越强 安全需要 安全、 秩序、 稳定、 免去恐惧和焦虑 成长性需要 爱和归属需要 (也称社交需要)情感联络和隶属群体 尊重需要 有地位 自我实现需要 求知需要(认知与了解需要)、 审美需要、 自我发明需要 潜能、 完善、 实现理想; 少数人能达成 动机 激发和维持有机体行动, 并使该行动朝向一定目标心理倾向或内部驱力。 动机种类 按需要种类 生理性动机(内驱力)和社会性动机(爱好——心理倾向、 爱好——行动、 交往、 成就、 权利) 按动机在活动中作用大小 主导性动机、 辅助性动机 按动机连续时间长短 近景性动机、 远景性动机 有意识动机和无意识动机(定势) 按动机起源 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 内在动机作用一定要大于外在动机作用。 动机产生条件 内在条件是需要, 外在条件是诱因 正诱因、 负诱因 动机功效 (1)激活(行为从无到有)(2)指向(行为指向具体对象)(3)维持和调整(强化功效) 爱好功效 定向、 动力 爱好种类 直接爱好、 间接爱好 中心爱好、 宽广爱好 个体爱好、 情境爱好 爱好品质 广度、 中心(倾向性)、 稳定性、 效能 爱好迁移 将学生已经有爱好延伸到相关事物上, 使其对该事物也发生爱好。条件: (1)老师要善于发觉学生感爱好事物或活动(2)老师要寻求到使学生感爱好新事物或活动与学生原有爱好相同点(3)老师要经过多种方法使学生产生对新事物和活动认识需要, 并转化为强烈动机 16.能力 能力 能力是顺利有效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含有心理条件。多个相关能力结合在一起叫才能, 才能高度发展是天才。 智力: 从事任何活动都必需含有最基础心理条件, 即认识事物并利用知识处理实际问题能力, 包含观察力、 记忆力、 注意力、 想象力、 思维力等。思维力是支柱和关键, 它代表着智力发展水平 能力与知识、 技能关系 (1)能力是掌握知识与技能前提(2)能力是在掌握知识和技能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 能力分类 依据能力适应活动范围大小: 通常能力(智力, 是指完成多种活动都必需含有最基础心理条件, 抽象概括能力是关键) 特殊能力(美术能力、 音乐能力) 与天赋和社文关系: 液体能力(液体智力, 天赋, 20岁顶峰, 30岁后降低) 晶体能力(晶体智力, 后天学习, 与社会文化相关。一直发展, 25岁后速度渐趋平缓) 包含领域: 认知能力(智力)、 操作能力(指支配肢体完成某种活动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指从事社交能力) 发明程度: 模仿能力、 再造能力和发明能力(发觉) 能力结构(智力结构) 创建者 理论名称 内容 斯皮尔曼 二因论 G原因(普遍原因); S原因(特殊原因) 瑟斯顿 群原因论 智力是由一群相互无关原始能力组成 吉尔福特 三维结构理论 智力结构应从内容、 操作(代表智力高低)和产品三个维度去考虑 卡特尔 流体智力 晶体智力 流体智力关键与神经生理结构和功效相关 晶体智力是后天取得, 受文化背景影响很大 【美】加德纳 多元智力理论 1言语智力 2逻辑—数学智力 3视觉—空间智力 4音乐智力 5运动智力 6人际智力(社交智力) 7自知智力(内省智力)+8认识自然智力+9存在智力 基础特征: (1)强调多元性(2)强调差异性(3)强调发明性(4)强调开发性 对新课改启示: (1)主动乐观学生观(2)科学智力观(3)因材施教教学观(4)多样化人才观和成才观 斯腾伯格 三元智力理论 智力成份亚理论(元成份、 操作成份、 知识取得成份)、 智力情境亚理论(情境智力)、 智力经验亚理论 能力测量 通常能力测验(智力测验): 最早: 比内—西蒙量表 最著名: 斯坦福-比内量表(推孟修订) 比率智商: 智商(IQ)=智龄(MA)÷实龄(CA)×100% 韦克斯勒智力量表 离差智商: 100为平均数, 15为标准差 IQ=100+15Z Z=(X-X) ÷SD 特殊能力测验: 针对某一特殊能力, 了解个体在专业领域现有水平, 估计成功 发明力测验: 1950s 南加利福尼亚大学发散思维测验、 托兰斯发明性思维测验、 芝加哥大学发明力测验 智力测验标准 信度 效度 标准化: 难度和区分度选择含有代表性被试实施程序标准化统计结果, 建立常模 发展个体差异 能力发展水平差异: 正态分布, 两头小中间大, 超常: >140, 1%; 落后: <70, 3%; 能力发展类型差异: 包含感知能力、 想象力以及特殊能力 能力发展早晚差异 影响能力发展原因 1.遗传与营养: 一个人素质(天赋), 解剖生理特点, 素质是能力发展自然基础和生物前提 2.早期经验: 布鲁姆 0-4岁50%智力 3.教育与教学: 主导 4.社会实践: 是学习知识关键路径, 也是智力发展关键基础 5.主观努力 学生能力培养 1.重视对学生早期能力培养 2.教学中要加强知识与技能学习与训练 3.教学中要针对学生能力差异因材施教 4.在教学中主动培养学生元认知能力和发明能力(元认知训练方法: 自我提问法、 相互提问法、 知识传授法)5.社会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能力基础路径 6.要注意培养学生非智力原因 17.气质与性格 气质概念 气质(脾气、 秉性、 性情)是心理活动表现在强度、 速度、 稳定性、 灵活性和指向性等方面动力性质心理特征 气质类型学说 体液说(希波克拉底提出, 黄胆汁(胆汁质)、 血液(多血质)、 黏液(黏液质)、 黑胆汁(抑郁质))、 神经活动类型学说(巴普洛夫认为高级神经活动是气质类型生理基础) 神经过程基础特征 高级神经活动类型 气质类型 人物 强度 平衡性 灵活性 强 不平衡 兴奋型 胆汁型 感低耐高 王熙凤 强 平衡 灵活 活泼型 多血质 感低耐高 贾宝玉 强 平衡 不灵活 平静型 黏液质 感低耐高 薛宝钗 弱 抑制型 抑郁质 感高耐低 林黛玉 气质特征 感受性和耐受性——强度(反比, 强度高则感低, 强度低则感高) 灵敏性——灵活性(表现在反应快慢、 速度等方面) 可塑性——灵活性(指依据环境改变改变自己行为, 以适应外界环境可塑程度) 兴奋性——平衡性(指情绪表现强弱程度) 指向性——平衡性(外向、 内向; 与兴奋性相关) 正确看待气质类型 1.气质稳定性与可塑性 2.气质类型没有好坏之分 3.气质类型不决定一个人成就高低, 但能影响工作效率 4.气质类型影响性格形成难易 5.气质类型影响对环境适应和健康 气质与教育 1.对待学生要克服气质偏见 2.针对学生气质差异因材施教 P349 3.帮助学生进行气质自我分析、 自我教育, 培养良好气质品质 4.尤其重视胆汁质和抑郁质学生 5.组建学生干部队伍时, 应考虑学生气质类型 性格概念 一个人在对现实稳定态度和习惯化了行为方法中所表现出来人格特征。轻易受社会历史文化影响; 有道德评价意义; 直接反应一个人道德风貌; 更多表现了人格社会属性; 是个体间人格差异关键。 性格结构 静态结构: 1.态度特征(关键)2.意志特征3.情绪特征4.理智特征(认知独立性和依存性、 想象现实性、 思维活动正确性) 动态结构: 各方面一个整体, 态度特征为关键。不一样场所显露不一样侧面。 性格类型 依据理智、 情绪、 意志三者在心理机能方面哪一个占优势: 理智型、 情绪型、 意志型、 中间型 依据心理活动指向: 外向型、 内向型、 中间型 荣格 依据个体活动独立性程度: 独立型、 顺从型 性格与能力关系 联络 区分 性格与气质关系 联络 区分: 气质受生理影响大, 性格受社会影响大气质稳定性强, 性格可塑性强气质特征表现较早, 性格特征表现较晚气质无所谓好坏, 性格有优劣之分。 影响性格形成与发展原因 家庭、 学校教育、 同伴群体、 社会实践、 自我教育、 社会文化原因 学生优良性格培养 P353强三观, 强积行, 利用楷模和集体, 自我教育要提升, 部分指导要立刻, 实际锻炼少不了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专区 > 事业编/企业编考试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