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各种题型解题策略
一、历史背景类材料题分析
历史背景一般是指某一历史事件在什么历史情况下发生的,实质上包括原因和条件两个方面的内容。如新航路开辟的背景就包括四个原因和三个条件。原因和条件其含义基本接近,但又略的不同;其一是原因偏重于“为什么”,即必要性,条件偏重于“有什么”,即可能性;其二,条件的使用范围较之原因要小一些,如历史事件或运动的成功或失败,就只能分析其原因,而不能用条件去表达。如:分析巴黎公社的失败原因。在这一题中,“原因”就不能用“条件”去代替。在做背景类的题目是特别注意一点:某一历史事件的时代背景不可能是在改历史事件之后,例如, 新航路开辟的背景,就不能把殖民扩张和工业革命概况进去。
同时,我们可以依据时间来判断时代背景。时间不仅指具体的哪一年,还包括时期、人物生活年代等能够代表时间的人和事。然后套用下列公式。
公式: 历史背景=(国内+国际)(经济+政治+文化+……)
⑴经济背景=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
⑵政治背景=政局+制度+体制+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
⑶文化背景=思想、宗教+科技+教育+……
如:鸦片战争背景:(一)国内:1、经济:自然经济+资本主义萌芽+土地集中。2、政治:①腐败:官场+军队+财政②阶级矛盾。3、思想:愚昧自大。(二)国际:1、经济:工业革命→市场原料。2、政治:资本主义扩张。
【例1】(2012年广东高考题)材料一:16世纪,美洲的一种辛辣调味品传入欧洲,为欧洲饮食带来新的味道,颇受欢迎,被称为“西班牙胡椒”。到17世纪,欧洲人能够在餐桌上品尝到来自海外的美味,主要是荷兰人的功劳。
——据《欧洲文化史》等
请回答:
(1)材料一描述的现象出现的历史背景是什么?(6分)
[解析] 第一步,审清设问,明确答题要求。本题第(1)问要求回答的是“历史背景”(限制语是“16世纪”),结合“答题模板”可从国际经济、政治方面思考。而且不能超过17世纪的英国和工业革命。
[答案] 新航路开辟;西班牙对美洲殖民扩张和掠夺;17世纪荷兰成为“海上马车夫”。(6分)
【例2】材料二:20世纪70年代,洋务运动被全面否定,曾经提出洋务运动具有一定积极意义的学者被扣上“崇洋媚外”的帽子,受到批判。80年代初出现了一股研究洋务运动的热潮,尽管在一些问题上争论较大,但洋务派引进西方技术符合时代潮流、有利于中国近代化的观点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
——据《洋务运动研究的回顾》等
请回答: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从时代背景分析20世纪七八十年代对洋务运动评价发生变化的原因。(8分)
分析:第一步,审清设问,明确答题要求。本题第(1)问要求回答的是“历史背景”(限制语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 第二步:抓住重点词,变化和原因,所以答案应该符合时间,而且要有变化之前的原因和变化之后的原因,两者写完,得分才高。
[答案] “文化大革命”时期,以阶级斗争为纲;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双百”方针恢复;
实行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8分)
二、影响、意义类解题策略
(一)影响类
题型特点:
(1)限定性的设问,如产生了什么样的消极影响,有何积极影响,在政治上、经济上影响,对世界、中国的政治、经济、思想等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宽泛性的设问,如产生了什么影响,其历史作用如何等。(需要一分为二地分析消极影响和积极影响或消极作用和坚决作用)
解题对策:
第一种:国内(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国际(政治+经济+思想文化)
第二种:可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思考。(1)政治影响,可从政治格局、制度革新或调整、政权更迭、政策制定或改变、新的阶级产生等方面思考。(2)经济影响,可从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等方面思考。(3)文化影响,可从思想、科技、教育、文学艺术等方面思考。
第三种:现实影响和深远影响。现实影响指对当时产生的直接作用,表现为目的或动机实现的影响,等同于直接影响;深远影响是指对后世产生的影响,具体表现为影响的时代性、历史趋势(如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发展趋势等)
第四种:主观影响和客观影响。(1)主观影响:可从主观目的(动机)、决策或政策、方针、经验等方面思考。(2)客观影响,可从自然或社会环境(形势)、经济现状、政治现状、(生产力)科技等方面思考。
注:(1)当试题没做特别规定时要一分为二地分析事件产生的消极影响和积极影响,其主要依据是是否促进社会发展、社会进步;(2)要分清主次影响,即以积极影响为主还是以消极影响为主。
(二)意义类:
题型特点:(1)限定性的设问:说明历史事件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意义是什么。(2)宽泛性的设问:有何意义,其历史作用如何等。
解题对策:
(1)从性质、作用、积极影响、历史功绩等方面思考。
(2)从国内(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国际(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格局)等方面思考。
*答题时注意考虑主体和方向,如对本国、对他国、对欧洲、对世界等举例说明:如新航路开辟的影响,从对西欧和对亚非拉两个角度展开,既要考虑其建设性的影响,也不能忽略其破坏性的影响。
(3)答题语句格式:积极影响: “有利于……”“促进了……”“推动了……”“增强了……”“改变了……”“只有……才能……”。消极影响(局限性):一般使用“未能……”“阻碍了……”“保留了……残余”“破坏了……”“脱离了……”“过于……”“失去了……”“不利于……”等句式。 此外,在运用词语的过程中,一定要选择有一定弹性的词语以增强答语的灵活性和科学性,如可加入“一定程度上……”“对未来的……”等程度性副词,避免极端词语的出现,如“完全错误”“彻底清除了……”等。
(三)典题举例:
1、(2007·广东单科·29)(14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长期以来,很多学者将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概括为“两个过程”,即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过程,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过程,主张以这一基本线索作为指导中国近代史研究的重要准则。
材料二:近二三十年来,有些学者注重从现代化角度研究中国近代史,认为中国的现代化就是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变,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1840年以来中国错综复杂的历史,可以用“从传统到现代”这一思路作解释。
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3)综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观点,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的影响。(6分)
【解析】本题考查知识的理解和史观的运用。第(3)问首先要明确材料一、材料二研究角度分别是革命史观和现代化史观分析评价近代中国重大事件,在此基础上可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影响作答。
【答案】(3)新中国的建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标志着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的完成,为现代化开辟了广阔的道路。①政治: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进入了人民民主的新时代,建立了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制度;②经济:建立了新的经济制度,为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实现国家繁荣和人民共同富裕创造了必要的前提;③思想文化:确立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思想,为社会主义文化的全面繁荣提供了必要条件。
2.(2010·广东文综·39)(2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3)在当代贸易自由化的趋势中,出现了哪些区域性经济一体化组织?这些组织的出现对贸易自由化趋势有何影响?(7分)
【解析】第(3)问中的影响要辩证全面地分析。
【答案】
(3)①欧共体(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合组织、东盟等。(3分,列举其中三个即可)
②影响:①区域经济一体化为成员国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促进了世界经济贸易的快速发展;②区域经济一体化中的成员国家处于国家利益的考虑,往往在多边贸易谈判中更加难以妥协,对国际贸易自由化的目标具有潜在的干扰性。(本小问考生言之有理,皆可得分,满分4分。)
【评分说明】考生答案若超出要点但言之成理,可在每问总分范围内酌情给分。第3问的第②小问要求考生能全面和辩证地思考问题,如考生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作答,并言之有理给4分;如仅从一方面分析,但关注到区域和全球的关系,并言之有理给4分;其余情况酌情给分。
3.(2011·广东文综·39)(27分)在探讨“中国计划经济的形成和变革”问题时,某同学发现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兴起了一股计划经济思潮,并摘录了以下材料。请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在下列问题的指引下,进行深入探究。
(2)分析20世纪50年代中国选择计划经济体制的原因,并简述这一体制对经济建设的影响。(10分)
【解析】本题第(3)问第二小问注意从经济方面进行回答。
影响:使我国超额完成一五计划,初步改变了工业落后局面,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2分)但长期重点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轻工业长期滞后,人民生活水平长期处于较低水平;后来挫伤了生产者的积极性,生产部门缺乏活力,制约了国民经济的发展。(2分)
4.(2008·广东历史·28)(12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提出,对我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有何历史意义?(4分)
【解析】第(3)问根据邓小平理论的意义回答即可。
【答案】
(3)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回答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一系列基本问题;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指导了中国新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4分)
三、评价类题目解答方法
评价类主观题通常是通过“评价”、“评述”、“评析”、“评论”、“认识”、“看法”、“作用”、“影响”等引导词来提问,要求考生就某一个特定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观点进行分析和评价的材料解析题和问答题。这类试题意在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观点进行分析和评价的能力。
评价类题目主要分为两类:一是评价历史事件(历史现象),一是评价历史观点。
一、评价类题目解答须遵循的原则:
1.历史性原则:把历史事件放到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进行评价。
2.两点论原则:一分为二,全面辩证地评价,既看到积极的一面,又看到消极的一面。
3.阶段性原则:同一事件在不同阶段起到的作用不一样,要分阶段进行评价。
4.史论结合原则。
二、 各种类型题的解题方法
1.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评价:应从背景、性质、内容、作用、局限等方面进行。
如洋务运动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面对内忧外患的局面,地主阶级洋务派兴起的一次自救运动,创办军事工业,民用工业,筹划防,改革教育,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增强了中国实力,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起到了一定抵制作用,但单纯引进西方先进科技和设备,不彻底改变封建制度,最终导致洋务运动失败。
2.对历史概念的评价:应从背景或属性、含义、作用、局限性等方面评价。
如“平均地权”它规定国家核定全国地价,现行的地价归原主所有,革命后因社会进步所增长的地价归国家所有,由国民共享,做到“家给人足”。它是资产阶级的土地纲领,它促进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但它没有解决农民土地问题,导致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没有得到农民支持。
3.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应从其属性、功绩、局限等方面评价。
如孙中山是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先后组织兴中会、同盟会,中国国民党等提出三民主义,领导辛亥革命、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实现国共合作,曾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护法军政府非常大总统、中国国民党总理等职,一身献给民主革命,与时俱进。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导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最终失败。
4.对各种制度和思想主张的评价:
其一,是将所评对象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即从特定的时空范围,特定的时代属性、阶级属性、社会属性,试题本身所限定的条件等。其二,掌握好评价的标准。即从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标准。其三,注意表达的格式。即从不同阶段,归纳成不同的方面(肯定、否定)等。
注意: 如要求评述历史事件、现象、人物等则是把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史学观点等建立在史实的基础上,即边叙述边评价,或者先叙述再评价。
5.观点评论类:
观点评价类试题的命题形式主要有三种情况:一是提供一段或者一组材料,要求学生从中提炼观点并加以评价;二是问题中列出观点,要求学生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辩证评析;三是将史学界对某一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的观点罗列出来,要求学生从中选择一种,运用所学知识和理论加以分析、论证,做到自圆其说。
解题方法方面,对于第一、二种情况,解题时首先要明确观点,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其正误,最后结合所学知识和相关材料进行论述。对于第三种情况,主要方法和前两种类似,特别要注意的是,选择要论述的观点时尽量选取其中自己最熟悉的一种观点作答。在组织史实进行论述时,一定要紧密结合所选择的观点,不要在答题过程中迷失了目标。
答案组织:
A明确观点(从材料中概括指出观点是什么或者你赞同哪种观点或者观点是否正确)
B你得出该结论的理由是什么,一般结合背景、史实加以分析论证,揭示事物本质。
C你对该意见如何评价,也就是分析其观点的对与错及其根源,一般可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或者理论的高度等方面思考
2007年29.(14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二】近二三十年来,有些学者注重从现代化角度研究中国近代史,认为中国的现代化就是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变,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一1840年以来中国错综复杂的历史,可以用“从传统到现代”这一思路作解释。
(2)按照材料二的研究角度,评价辛亥革命。(5分)
①政治:打击了帝国主义,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定的民主和自由;②经济: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③思想文化: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革除了不少封建陋习;④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在推动现代化方面存在局限性。
30.(17分)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1928年苏联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计划的目的是使国家富强,在军事上和工业上自给自足。工业化,特别是重工业的发展,是计划的核心。在没有外国贷款的情况下进行工业化,农业部门成为重要的资金来源。集体化使大规模的农庄代替了以往的小块田地,这就使资本(机器、拖拉机等)应用于土地成为可能,这有利于提高人均产量。集体化又使上级机关更容易通过管理手段来控制集体农庄的剩余产品。
——据(美)帕尔默、科尔顿:《世界近现代史》
(2)从工业与农业关系的角度,评价斯大林时期形成的经济体制。(6分)
积极:短期内使苏联工业特别是重工业和军事工业飞速发展,成为欧洲第一、世界第二的工业强国;
消极:但不利于农业的发展;从长远来看对工业的发展也不利;造成了国民经济发展的比例严重失调,影响了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
四、认识启示类解题技巧题
认识类: 一般认识、看法、说明类的设问,都侧重于从是什么回答。把历史现象放在特定的环境中去思考,紧扣题目归纳总结出一些规律性认识。有如下情况:
(1)、根据上述材料、综上所述等,你从中得到什么认识?(类似经验教训和启示)
(2)、如何认识某一历史现象?(从是什么、反映了什么、怎么样的角度回答)
启示类:一般从经验、教训方面思考,侧重于要怎么样、不要怎么样两大方面回答。即分为“好”“坏”两方面,“好”的即是经验,“坏”就是教训,把“坏”的正过来说。
认识启示题,一般与材料或前面几个设问联系密切,因此,一定要注意这一问答案与前面答案的协调。 切记:只需亮明观点,不要展开分析。
1、【2011年广东文综,39】(27分)在探讨“中国计划经济的形成和变革”问题时,某同学发现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兴起了一股计划经济思潮,并摘录了以下材料。请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在下列问题的指引下,进行深入探究。
材料:
许多人“对苏俄表示同情之美感,有的甚至替它大事鼓吹,以为苏俄成功之秘诀,在于它的社会经济制度,因为这个制度是有计划的,有组织的。”
——据《东方杂志》(1933年)
“在内外层层叠叠的高压状态底下的中国”,最急需的是“整个地实行社会主义的统制经济(计划经济)和集体生产”。
——据《申报月报》(1933年)
“左倾的也好,右倾的也好,大家都承认放任经济的末日到了。”
——据《独立评论》(1934年)
(1)从国际和国内两方面分析20世纪30年代计划经济思潮在中国兴起的原因。(6分)
(2)分析20世纪50年代中国选择计划经济体制的原因,并简述这一体制对经济建设的影响。(10分)
(3)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兴起了经济调整之风。概括指出20世纪7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经济政策进行了怎样的调整;简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表现。(8分)
(4)通过上述探究学习,你获得什么历史启示?(3分)
【根据上述材料、综上所述等,你从中得到什么认识?】=经验教训。
【认识】
(思路1)、教训: 不相适应——反说
经济政策(制度)的选择要立足国情并适时调整。(问题2得出)
(思路2)经验: 正说
各国经济建设要善于借鉴他国经验教训;(问题3得出)
(思路3)规律 升华
经济思想(观念)与社会(国内与国际)政治、经济发展密切相关。
2、【2013年广州一模39】(26分)在中美两国长期交往的历史中,两种对立的中国观在美国曾交替出现。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784年以前,美国与中国没有直接的往来。尽管美国人对中国非常陌生,但也
还大致形成了对中国的初步印象,把中国看成一个文明礼仪之邦,表现出尊敬和羡慕,
这一时期美国的中国形象是积极和美好的。1784年“中国皇后号”来华后,美国人开
始有机会亲眼目睹中国的“庐山真面目”,他们发现眼见的中国与耳闻的中国相去甚
远,顿令第一批美国商人产生一种失望感。
材料二 “我们有像中国那样忠诚的战友,它有着取之不尽的人力资源……中国依靠其
吃苦耐劳、足智多谋的人民,将十倍地报偿我们以前给它的援助。”长期以来一直备
受美国蔑视和施舍的中国人迎来了最佳时光……其影响至今仍清晰可见。
材料三 伴随着朝鲜战场烽烟四起,成吉思汗的好战形象重新在美国人脑海中浮起,
中国被视为莫斯科的“傀儡”和忘恩负义的“侵略者”。中国在美国的形象也进入了一
个新的历史时期。
——皆据王立新《试论美国人中国观的演变(18世纪—1950)》
(1)阅读材料一,指出1784年以前美国人可能通过哪些渠道了解中国。“中国皇后
号”来华后,中国社会的哪些现象可能“令第一批美国商人产生一种失望感”?(8分)
(2)材料二反映了哪一时期美国人的中国观?简要分析这一时期美国人的中国观形成
的原因。(6分)
(3)阅读材料三,指出这一时期中美国人的中国观,并简述其形成背景。(8分)
(4)谈谈你对“美国人中国观”的认识。(4分)
【如何认识某一历史现象?=从是什么、反映了什么、怎么样的角度回答。
认识:
(思路1)、是什么? 是不断变化的。
第一层次:美国人的中国观是不断变化的。(2分,其他表述,可酌情给分)
(思路2)反映了什么? 反映了国家利益的需要。
第二层次:美国人的中国观变化的原因不主要取决于中国,更大程度上取决于美国的现实需要。(1分,其他表述,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思路3) 怎么样?(评价、评述) 主观性、片面性。
第三层次:对美国人的中国观进行简要评价。比如,美国人的中国观具有明显的主观性和片面性。(1分,其他表述,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3、【2013湛江一模38】(26分)民主是保护人类自由的一系列原则和行为方式。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梁启超说:“我们当学生时代,(《明夷待访录》)实为刺激青年最有力之兴奋剂。我自己的政治活动,可以说是受这部书的影响最早而最深。”
——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材料二 英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完善
渐变1:1832年议会改革降低了候选人和选民财产资格的限制,新兴工业资产阶级进入议会。
渐变2:19世纪后半期,英国又进行了两次议会改革,成年男子获得了普选权。
渐变3:20世纪初,非贵族出身议员在下院中首次超过半数,是民主化的又一里程碑。
渐变4:1918年议会通过《人民代表法》,30岁以上有一定财产的妇女首次获得选举权。
渐变5:1928年法律赋予成年女子和男子拥有一样的选举权。
——整理自钱乘旦《英国通史》
材料三
刘少奇追悼大会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制定的有关法律、法规文本 选举村级委员会
请回答:
(1)材料一说明明清的民主思想对后世有一定的影响,但在当时却未能产生大的作用,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该现象的理解。(6分)
(2)阅读材料二概括英国民主政治发展的主要趋势并简要分析其特点。(10分)
(3)据材料三指出我国新时期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成就。(6分)
(4)综合上述材料,我们能得到什么认识?(4分)
【根据上述材料、综上所述等,你从中得到什么认识?】=经验教训。
认识:
(思路1)教训: 不相适应——反说
民主政治建设必须与之相适应的经济基础、政治制度和文化底蕴
(思路2)经验: 正说
民主政治建设是一个漫长、曲折、渐进的过程
民主政治建设必须与国情相结合
(思路3)规律 升华
民主政治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启示类在此不再多讲,就按经验+教训来回答。记住:教训要反过来正说】
五、史观类解题专项训练
(一) 革命史观:
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阶级和阶级斗争为基本原理,研究全部历史,就是要研究整体的历史。又被称为唯物史观或者阶级斗争史观
【典例1】(07年广东卷)【材料一】长期以来,很多学者将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概括为“两个过程”,即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过程,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过程,主张以这一基本线索作为指导中国近代史研究的重要准则。
1、 按照材料一的研究角度来研究中国近代史,可能会对1840—1911年间的哪些重要事件评价较高?(3分)
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及其他反侵略反封建斗争。
【典例2】(11年广东卷)20世纪60年代以来我国出版的世界通史教材,对世界近现代史的分期先后出现两种主要做法:①近代史开始于1640年,现代史开始于1917年;②近代史开始于1500年前后,现代史开始于1900年前后。
问题:任选材料中的一种分期方法,分析其史实依据。(8分)
以下两种答案任选其一:
①1640年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启了资本主义的新时代。(4分)1917年的俄国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4分)
②1500年前后,新航路开辟,世界从分散孤立走向统一整体。(4分)1900年前后,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4分)
(二) 整体史观:
即全球史观,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的,指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世界各个地区、各种文明在各自和交互的发展中,逐步打破了孤立、分散状态,逐渐融合成密切联系的全球统一体,这种全球一体化进程是历史发展的客观主导趋势。它所关注的是整个人类和全球整体,即要求从全球整体的大视角去研究世界历史。这一史学理念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来考查历史,全面探讨世界历史各个时期的时代特征、发展主流和总体趋势,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关联和渗透。
[典例1人们在历史研究中,由于立场和观点的差异,对历史事件的解释往往社会有不同,如关于哥伦布航行到达美洲这一事件,过去,欧洲人总以欧洲为中心来理解;美洲土著刚立足自身看问题;在当今全球史观的引导下,人们又有了新的认识。能正确反映上述说法的排列是( )
A、 欧洲/发现,美洲/文明相遇,全球史观/侵犯
B、 欧洲/文明相遇,美洲/发现,全球史观/侵犯
C、欧洲/侵犯,美洲/发现,全球史观/文明相遇
D、欧洲/发现,美洲/侵犯,全球史观/文明相遇
[典例2]材料一 “全球史观”的基本特征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各个相互影响的活动范围在这个发展进程中愈来愈扩大,各民族的原始闭关自守状态则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此自发地发展起来的各民族之间的分工而消灭得愈来愈彻底,历史也就在愈来愈大的程度上成为全世界的历史。”
(1) 按照材料一的研究角度,评价新航路开辟。(3分)
人类由此从各民族分散孤立闭塞地发展开始走向整体世界;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经济全球化开始。
(2)按照材料一的研究角度来研究世界现代史,可能会对20世纪的那些重要事件评价较高?(3分)
俄国十月革命、第三次科技革命、世界贸易组织
(三)近现代史观:
(1)概念解读通常情况下,现代化有时候也称近代化。它发生于封建社会后期,是指人类历史实现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变迁的历史,包括政治、经济、思想等。
现代化是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的全方位社会变革。
①政治现代化主要指民主化和法制化进程,即从人治到法治、从专制到民主等。②经济现代化主要指工业化和市场化进程,即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工业、从自然经济到商品经济等。③思想文化现代化主要是指科学化和理性化;④社会生活现代化除物质生活的改善和提高外,主要是指城市化和社会组织整合化等。其它还涉及教育、国防、信息传播现代化、人口控制化、社会福利化等。现代化是一场全方位的社会变革,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
【典例1】(07年广东卷)【材料二】近二三十年来,有些学者注重从现代化角度研究中国近代史,认为中国的现代化就是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变,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一1840年以来中国错综复杂的历史,可以用“从传统到现代”这一思路作解释。2、按照材料二的研究角度,评价辛亥革命。(5分) (试用多元史观评价一下辛亥革命)
(政治)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的共和国;辛亥革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思想)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经济)为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社会生活):辛亥革命推动了社会习俗和社会风尚的变革。
【典例2】陈旭麓说:“洋务运动,就其主观动机而言,他们未必有真心打破旧轨,但他们的主张却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作者持的观点是( )
A、革命史观 B、全球史观 C、现代化史观 D、社会史观
【典例3】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占有重要地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洋务新政的主要目的是“强兵”,……但这里活动内容的实效和意义已远远超出了洋务派主观目的的范围……其最大的意义并不是产生了“强兵”的效用,而是在古老的封建主义的“体”上撕开了一道口子,开动了现代化(注:现代化即近代化)这辆列车。
(1)结合所学,指出洋务运动的“主观目的”;并分析“洋务运动开动了现代化这辆列车”这句话的含义。(6分)
但戊戌新政不只是继承了洋务新政的遗产,……更多的是对洋务新政的超越。戊戌新政的口号是“保国”。……在这个口号的后面,还有更为真实的“兴西学”、“兴民权”、“开民智”口号和发展资本主义,建立君主立宪制度的目的。戊戌新政已有较系统的近代思想理论作指导,即从西方引进的进化论。戊戌新政的主导力量是维新派,他们的社会基础是当时的新兴社会力量——资产阶级。戊戌新政的内容更为广泛,也更深入,不仅已涉及洋务新政所没有的政治领域的改革,即使是延续洋务新政中的经济、文化教育领城的改革,也更有广度和深度。 —《层级递进的晚清三次新政》
(2)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戊戌变法超越洋务运动的表现。(4分)结合时代背景,指出戊戌变法能够超越洋务运动的主要原因。(3分)
也有另一种见解,把现代化作为自科学革命以来人类急剧变动的过程的总称,它不仅包括经济领域,也包括人类在政治发展、社会动员、心理适应和知识增长方面的急剧变化,它更重视社会制度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这派理论还特别提出“现代性”(modernity)和“传统”(tradition)两个概念,来对现代化过程进行对比分析。传统代表前工业社会的特征,现代性代表现代社会的特征。现代社会的特征包括如下方面:(1)民主化,(2)法制化,(3)工业化,(4)均富化……。
——张海鹏《现代化的研究视角与近代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3)根据上述材料关于现代社会特征的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列举辛亥革命在四个方面的具体表现。(4分)
【参考答案】
(1)目的:富国强兵或自强求富。(2分)
含义:开办了中国最早的一批近代工业,引进了西方近代科学技术,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4分)
(2)超越洋务运动的方面:目的、指导思想、领导阶级、改革的广度和深度。(4分)
原因:民族危机的加深;
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成为新政的领导力量;
西学的进一步传播。(3分)
(3)表现: 在民主化方面: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体等;
在法制化方面: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等;
在工业化方面:颁布了奖励发展实业的法令;
在均富化方面:提出平均地权等。(4分)
(四) 文明史观:
(1)概念解读①认为人类历史从本质上说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人类创造、积累文明的过程及其所获得的成果,是历史的基本内容。②文明史观承认历史发展的多样性和统一性,尊重各文明单位的价值取向并不断交流融合。它是一种更为宏观的历史观,基本涵盖了近现代史观和全球化史观
文明的分类: 横向: 可以分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
纵向:(1)农耕文明(新石器时代、青铜器,铁器时代)
(2)工业文明(蒸汽时代、电气时代等)
(3)后工业文明(信息时代)
(2)、重视对“三个文明”的认识。
1.政治文明突出制度文明与制度创新。
主要包括: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包括皇帝制度、中央行政制度、地方行政制度、选官制度、监察制度等;近代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包括君主立宪制、共和制、有代表性的法律制度和宪法等;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苏联的基本政治制度,新中国重要政治制度,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同时期的外交政策和成就以及一国两制等。
2.物质文明应突出生产力在推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关键是农业文明的产生发展以及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跨越,即农业革命和三次工业革命。
复习时,要注意石器、青铜器、铁器对农业文明的形成和发展的影响,要高度重视蒸汽时代、电气时代、信息时代物质文明的特点。具体来说可分解为:物质生产的技术技巧,管理经营方式(如作坊、工场、工厂和农场等),物质产品的生产过程,分配、流通和消费环节,物质生活文明(如衣、食、住、行、用的改善等),人与自然的关系等。
3.精神文明主要包括思想观念、道德、文学、艺术、宗教、习俗、科学技术等。
复习时应突出:中国古代的主流思想;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西方近代的人文主义思想、启蒙思想、民主思想的基本内容及其影响;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及其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包括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和其它科技成就,中国近现代的科技、文学艺术和文化教育等。
4.线索和规律
(1)政治文明(必修一)演变规律: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
(2)物质文明(必修二)演变规律: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从自然经济到市场经济再到经济全球化。
(3)精神文明(必修三)演变规律:从落后迷信到科学。
(3)正确把握不同文明之间的关系:文明虽有强弱之分和大小之别,但没有优劣高低之别,都有不容忽视的历史价值。各文明也不是封闭的、隔绝的,各文明之间多以和平往来与暴力冲突两种形式发生交往,通过这两种形式,加快了不同文明间的整合,促使世界文明由分散走向整体,从区域走向全球。
【典例1】.美国著名学者塞缪尔•亨廷顿在《文明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中指出:“和平与文明的未来都取决于世界各大文明的政治、精神和知识领域之间的理解和合作。┅┅在正在来临的时代,文明的冲突是对世界和平的最大威胁,而建立在多种文明基础上的国际秩序是防止世界大战匠最可靠保障。”以下最符合其本意的是( )
A、文明的冲突是可以避免的 B、为避免战争,世界各大文明应趋向统一
C、文明的冲突已取代政治的冲突 D、各种文明的理解与合作是人类发展的基础和保障
解析:建立在多种文明基础上的国际秩序是防止世界大战的最可靠保障。即是说各种文明的理解与合作是人类发展的基础和保障。
【典例2】.人们在研究历史中,由于立场和观点差异,对历史事件的解释往往会有不同,如关于鸦片战争这一事件:过去,英国史学家总以英国利益为中心来理解;我国史学家则从民族命运来思考这一战争;在当今文明史观认识下,人们又会有新的结论。能正确反映上述说法的排列是。
A、英国史学观/文明冲突,中国史学观/侵略战争,文明史观/商业战争
B、英国史学观/商业战争,中国史学观/侵略战争,文明史观/文明冲突
C、英国史学观/侵略战争,中国史学观/商业战争,文明史观/文明冲突
D、英国史学观/商业战争,中国史学观/文明冲突,文明史观/侵略战争
解析:英国史学家总以英国利益为中心----鸦片战争是商业战争;我国史学家则从民族命运来思考----鸦片战争是侵略战争;当今文明史观----文明冲突,即工业文明与农耕文明的碰撞。
【典例3】、20世纪30年代蒋廷黻的《中国近代史大纲》称:近百年的中华民族根本只有一个问题,即追求近代化。如果这一观点成立,是基于它( )
A.全面揭示了近代中国历史的基本线索 B.根据人类文明发展的一般规律得出结论
C.考虑到近代中国特殊的社会性质 D.重视中国近代化建设的政治前提
(五) 社会史观:
(1)概念解读从社会的角度观察历史,着重分析研究社会问题,主要指政治、经济、文化之外的所有问题。社会史观是社会学与历史学结合的产物。它引导人们“眼光向下”。从社会空间角度去理解历史。也可以理解为非英雄史观,包括社会变迁史,社会日常生活史,社会习俗史,家庭婚姻史,城市化和人口流动史,社会保障史,社会政策史,人与环境关系史等。
(2)知识链接:
1.民生问题
(1)小农经济下的农民生活。(2)儒家思想中善于民生的主张(3)太平天国的《天朝田亩制度》中有关救灾方面的论述。(4)孙中山的民生主义(5)新时期我国历次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及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6)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和斯大林体制及苏联社会主义改革时期的人民生活。(7)罗斯福新政措施中的社会福利制度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实行的福利制度。
2.生活变迁: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变迁和生活巨变,体现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3.思想观点:诸子百家和宋明理学、西方人文主义精神的起源与发展,对宇宙、人、社会的看法。
4.文学艺术: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和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化,理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