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小学语文教学原点追问与思索
摘要:“我们已经走得太远,以至于忘了为什么出发。”在第一课时教学的研讨中,由备课中的困惑,我不断地对语文教学原点进行追问,演绎了第一课时教学的精彩。其实对语文教学原点的追问,实质是对语文教师自我的追问,追问原点,思索原点,重构原点的过程就是重新认识自我、重建自我和提升自我的过程。
关键词:“明白为什么教语文”、“明了语文教什么”、“明确语文怎么教”
一、备课前困惑
在这阳春三月我接到一个通知,备一节第一节第一教时的课,在市级骨干教师培训活动上研讨。随着近来语文比赛课,职评课上第一课时的越来越多,第一课时教学也引了我们语文教师的关注。教学中曾出现的一些令人寻味的“第一课时虚脱现象”有了很大的改观。我们在听一些公开课,评优课中,教师为了让第一课时教学更精彩,为克服第一课的乏味想尽所有办法,十八般武艺全搬上,看似精彩,再细细品味,要么第一课时不像第一课时,第二课时不像第二课时,目标模糊;要么整节课安排读书、识字、理清文章概括文章内容,看似目标到位,却模式僵化,教学层次不清,教师百般“演艺”,学生学得却乏味。如何把第一课时上精彩,又要把课堂的教学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感受,还要以教材文本为依托,引导学生读好书,识好字,理清文章脉络,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初步感受九寨沟奇丽美妙的自然景观完成第一课时的目标又不越位呢?我困惑着。
二、两次试上的困惑
我通过两次试上,两次集体讨论。我在读的程序上做了反复的修改:第一教学,学生没有预习,在课堂上初读后,教师边检测读,边学习生字。结果是这么一篇长课文,生字量又大,一节根本就完不成任务。第二次教学,布置学生预习,四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的预习能力。教师导入后,教师检测预习,先抽了几个生字认读,然后以词语板块推进,把识字,指导读书融为一体。这次不但完成了任务,听课的老师,都称上得很精彩,第一课时气氛活跃。但我总觉得好像是几个人的精彩。49个学生都读好书了吗?所有的学生都机会了吗?
三、语文教学的原点追问
我经过两次的试上后,我的耳边常常会回响起被誉为20世纪阿拉伯的艺术天才的黎巴嫩诗人纪伯伦的一句名言:“我们已经走得太远,以至于忘了为什么出发。”
一系列问题反复出现在脑海里:“为什么教语文?”,“语文教什么呢?”,“语文怎么教呢?”。
为什么教语文?这是语文教学的首要问题是价值问题,是语文教学实践的不可忽视的起点和原点。
最终的原点我还是要回到人本身,树立以人为本的语文教学价值观。人是语文课程和教学活动的主体和归宿,语文教学是基于学科的培养人的活动,是以语文的方式培养人,提高人的整体素养。这里的人首先是指学生。在新课程背景下的话语系统中,我们可以简单地用一句话表达: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教。语文素养是新课标的一个核心概念,它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它不是一种纯粹的知识或能力,而是一种综合性的涵养,是个体发展不可缺少的基本修养之一。把“语文素养”的内容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分为六个层次: 第一,必要的语文知识。 第二,丰富的语言积累。 第三,熟练的语言技能。 第四,良好的学习习惯。第五,深厚的文化素养。 第六,高雅的言谈举止。在这些因素中最核心的因素又是什么呢? ——仍然是“听说读写”的言语能力。
语文教什么呢?这是对语文教学的内容追问。我是教课文,还是教语文?教课文,我要把课文的内容当做教学的主要目标,把分析理解课文内容当成是教学的主要目标,而我教语文是指以课文为例子,指导学生掌握语文知识和语文方法,培养语文能力。
语文怎么教呢?语文自有语文的方式,最根本的方式是什么呢?我得要抓住语文的因素让学生进行充分的听说读写的语言实践活动,而不是追求表面的热闹。
四、备课从语文原点出发
我又做了第三次备课,把课堂的教学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在备课中我明白我为什么教语文,我要把关注了学生,我做到了把课堂的教学时间和空间还给了学生,设计学生活动放在了首要,这才是学生要的课堂。
我导入后设计这样的环节:
自由读课文2-5自然段。
自读要求:大声自由读课文,把每个字音读正确了,每句话读流利了就停下来坐端正告诉老师。
检读:①同桌互检,一人一小节互检,达要求给他画两个笑脸。有不到位的,对了,也给他一个笑脸。
②师生互检,指导难读的词句。根据学情而定。你们在什么地方遇到困难了。
再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了解课文内容
通过以上自读→检读→再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了解课文内容。读的目标明确,读有层次。
五、演绎语文第一课时课堂教学的精彩
工夫不负有心人,在全市观摩课后,我的这节课得到了全市骨干教师的一致赞赏,我演绎了第一课时的精彩。我知道,我之所以成功了,是因为我采用了以下两个策略,做到两个明确:
策略一、扣准教学目标,明确教什么。
目标使我们教学的航标。作为一个小学语文教师首先必须了解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小学语文的总目标,其次作为一个语文老师必须做到本年段的教学目标熟记于心。只要你做个简单的调查,语文老师对这两个目标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不在少数。只要总目标与年段目标理清了,有这个清晰的航标,我们才正确解读一篇教材,根据教材特点,确定学习课文的总目标,然后考虑分几课时完成这一目标,最后把这一目标分散到各课时中,从而确定课时目标。只有目标定准,我们也就知道教要做什么了,知道了做什么我们就可以思考怎么做了。我们所做的也就不能出现“越位”和不“到位”。我想教什么,我怎样教,学生怎么学。
在教学《九寨沟》第一课时。我预设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认识田字格的本课10个生字,学写“沟、县、禽”理解。理解“珍禽异兽”。绿线内的只识不写。
3、理清文章脉络,感知课文内容梗概。
能力目标:
1、提高学生的预习,自主学习的能力。
2、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3、尝试分段,理清文章脉络,学会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
4、能采用多种方法解释词语。
情感目标:
1、初步感受九寨沟奇丽美妙的自然景观。
2、初步领略课文中词藻的华美。
策略二、有序指导朗读,明了怎么教。
我们语文老师都知道书不读通不开讲,即是说只有在第一课时把课文读通了,第二课时才能有效地展开课文的研读。显然如何有情趣地在第一课引导学生喜欢读书,把课文读准、读顺、读熟仍然是重要的教学目标和听课的看点。但目前的现状来看,教师尽管意识到读的重要性,但教学操作流程单板,读的形式单板,读无目标,读欠层次。更严重的是读书与识字脱离,读书与理清文章脉络、文章内容脱离。为了避免以上弊端。在教学《九寨沟》第一课时我巧设了三个层次的读:
首先自读课文。要求学生自由读课文,特别注意生字的读音,读到你认为把每个字读正确了,每句话读流利了就坐端正告诉大家。
其次检读赛读课文。同桌互检,一人一小节互相检读,能够做到正确、流利的给他打上两个笑脸。没读正确流利的地方再读,做到了就该他打上一个笑脸。教师根据学生反馈的情况,纠正生字的读音,选择难读的语句,和重点段赛读,把句子读得更流利。九寨沟课文虽长,生字很多,可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已具备自主识字能力。读准字音不是很困难。通过以上的自读,检读做到识字与读书的有机结合,字也初步认识了,书也读流利了。
再读课文,把识字、读书、理清文章脉络有机结合来,可谓是一举多得。在教《九寨沟》我是这样组织的:
1、 1、读、识字与理清脉络有机结合,
(1)读了课文九寨沟给你留下了什么感受?用一句话说说。书上也有两处提到了。你能找到吗?
(2)出示二三两自然段。随后指名读随机指导理解“异兽珍禽”。指导朗读出四个字成一段句节奏美来 ,指导读好了语段,随机问这两句话分别课文的那里?
(3)这两句一在前,一句在后,中间自然段具体写了九寨沟,这种结构称为什么结构
(4)这样的课文我可把分为几大段?
这样理清文章脉络就水到渠成了。
2、 2、读、识字与了解重点段的主要内容相结合。
第一课时也是理解词语、积累词语的平台。我这样指导读重点段。
(1):课文具体介绍九寨沟的什么呢?我们先来看一组词语。
出示:插入云霄 银光闪闪 清澈见底 五彩斑斓
高低错落 白练腾空 银花四溅 蔚为壮观
(2)、指名读;
(3)理解高低错落、白练腾空;
(4)把这些词语放在一起,你们发现了什么?(描写自然风光的)
(5)通过读把这景展现出来,你的脑海里浮现出这景美吗?读出来。它们在课文哪一自然段?
(6)指名读第三自然段,这一自然段具体写了九寨沟的什么。
这种在板块化识字的基础上,推进读重点段,感知了段意。以词语教学为突破口,进而整合读课文、表面上是以词语教学为主,而实质上是教者通过词语引领学生认识文本、熟悉文本、贯通文本,可谓一箭多雕。把文字变得有深度,有了温度。既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又可以把识字与感知课文内容有机的结合。教学环节具有递进性、层次性,层层推进。以上三个层次的组织朗读,一次有一次明确的目标,目标一次比一次提升,在一次次朗读中学生的朗读,识字、概括能力在不断提高。
六、对语文教学原点的追问的一点思索
这次市级公开课担任了《九寨沟》第一课时的教学,在全校教师共同解读教材,试上,找出问题,再试上,再研讨,在这种滚雪球的研讨中,我们不断对语文教学原点的追问,才演绎第一课时的精彩。其实对语文教学原点的追问,实质是对语文教师自我的追问,追问原点,思索原点,重构原点的过程就是重新认识自我、重建自我和提升自我的过程。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