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陋室铭》解读及教学设计
官渡区小板桥镇中学 时涛
【内容摘要】在文言文学习过程中,教师以自己对文本的解读引导学生和作者对话,指导学生对文本的感知、理解、积累文言词汇,形成自己头脑中的文本,从而提高学生的感悟、理解和运用能力,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本文就以对《陋室铭》的解读及教学设计来做说明。
【关键词】 感悟、理解 欣赏 解读 教学设计
【我解读】
刘禹锡(772——842),唐代诗人、哲学家,字梦得。《陋室铭》是他写的一篇优美的抒情短文。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作者给他的陋室作铭,是要借陋室表达一种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情怀。编选在苏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道德修养”,其用意是让学生通过阅读,使心灵如同沐浴着德馨的雨露,自觉地追求道德修养的更高境界。
《陋室铭》篇幅简短,只有九句,81字,叙、议、抒情,浑然一体,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以其诗意的语言、空灵的笔法和哲理的思辨营造了一个独特的令人神思飞扬的自由世界。
文章开头,以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作为铺垫,暗施笔墨,如小溪直下,水到渠成, 十分自然地引出 “斯是陋室,唯吾德馨。”“馨”字画龙点睛,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文眼”。这种以比兴起笔引入正题的写作手法,有助于表达文章的主题思想。我们从简陋中走出,这里的世界,有“仙”,有“龙”,看到飘渺的山水之色,陋室虽然简陋,但我—居住的人道德高尚,名声远播,陋室也就不陋,从而点明文章的主旨。
循着作者的描绘,我们先看到了陋室幽雅的环境,碧绿的苔痕爬上一级级的石阶,青青的草色拥入窗帘映照室内,宛若“世外桃源”,走进陋室,有高朋鸿儒往来其间,谈笑风生。主人处于陋室还有一番高雅的情趣,有时则阅读一下佛经,这是一个简单的朴素的生活世界。有“草色”,有“鸿儒”,有“素琴”,有“金经”。无“白丁”,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间简陋的房子里,既“有”又“无”,给我们描绘出一个理想的闲适的世界。
文章最后作者以古之名室——诸葛庐、子云亭,比今之陋室,两者并论,自然衬托出今之陋室主人“德馨”,给人一种陋室不陋的美感享受。再引用孔子“何陋之有”作结,把作者的思想感情推向高峰,意在说明自身的志趣与圣人之道相符合,既呼应上文“惟吾德馨”,又隐含君子居住其内之意。陋室不陋,关键在于“君子居之”“惟吾德馨”。 把一个坦荡乐观、洁身自好、不慕名利、安贫乐道的文人形象跃然纸上。“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秋词》。就是这样一个刘禹锡,自然界的秋天在他的眼里尚且春意盎然,他又怎么可能让一间小小陋室困住了自己进取的心。
【我设计】
教学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陋室铭》时,我想让学生自己通过诵读法来感知文本内容,理解文章的主旨;试图通过“知人论文”探究法来深入理解文本,从文章的字缝间感知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高洁的品质、安贫乐道的情趣和豪迈的气概。
教学目标:
1、了解 “铭”这种古代文体及其特点。
2、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内容。
3、感受并理解作者高洁的品质、安贫乐道的情趣和豪迈的气概。
教学重点:朗读并分析文章的内容。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文章的主旨。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我们小学里就学过他的一首诗《望洞庭》: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只有内心宁静的人,才能写出如此富有诗情画意的月色,这个诗人就是刘禹锡,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他的另一篇文章——《陋室铭》。
二、初读课文,读准下列字音。
陋室(lòu ) 德馨(xīn) 鸿儒(rǘ ) 案牍(dú)
三、解释题目:
(教师提问,提示学生参照课下注释①回答)
1、题目中"陋室"是什么意思? 明确:简陋的房子。
2、“铭”是什么意思? 明确:铭是古代一种刻于金石上的押韵文体,多用于歌功颂德与昭申鉴戒.
3、“陋室铭”是什么意思?
明确:明白了“陋室铭”三个字的意思,也就明白了题意,就是对陋室进行歌颂实质是.借陋室之名对陋室内的人的高尚品德进行歌颂,这才是作者真正的意思 。
四、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请同学们借助已有知识储备和文下注释,把不懂的词句画下来,准备提问。教师巡视,回答同学们的提问,等同学们没有问题后,有重点地解释课文。)
1、对照注释,默读全文,疏通文意。
2、交流对课文内容的了解。点评正误,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① 词类活用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名:名词活用为动词,闻名,出名。
苔痕上阶绿 上:方位名词活用为动词,长到。
无案牍之劳形 劳: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劳累。
②宾语前置
孔子云:何陋之有?“有何陋”的倒装。之: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这句话是出自《论语.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3、理解课文内容:
(齐读一遍课文,提问同学来翻译课文,老师从旁提示。)
(译文:山不在于高,有仙人就有出名了。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灵验了。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有我的品德(也就不感到简陋了)。苔藓痕迹碧绿,长到了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竹帘里。到这里谈笑的都是渊博的大学者,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古琴,阅读泥金书写的佛经。没有奏乐的声音扰乱耳鼓,也没有官府的公文来使身体劳累。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4、请同学们填写下面表格:
原文句子
你的感受
陋室的环境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环境幽雅:清幽宁静
陋室主人的交往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交往儒雅:纵情畅怀、谈笑风生
陋室主人的情趣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情趣高雅:高雅脱俗
5、再朗诵一遍课文,结合意思,在朗诵的过程中,试着把它背诵下来。
请同学们合作完成下列问题探究:
1、本文开头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其作用是什么?
明确:对偶、类比起兴。以虚衬实,以山水引出陋室。
2、本文的主旨句是哪一句?
明确: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3、用自己的话说说作者的“德馨”表现在何处?
明确:自然环境清幽,交往人物不俗,生活情趣高雅。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1
2.《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1.1
3.《研究性学习的理论与实践》 教育科学出版社
6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