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24. 《口技》
第三课时教学设计
一、 温故知新
1、解释下列加粗词语
妇抚儿乳( ) 众妙毕备( )
儿含乳啼( ) 以为妙绝( )
以为妙绝( ) 满坐寂然( )
群响毕绝( ) 稍稍正坐( )
2、翻译句子,注意掌握加粗词语。
1、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
2、 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3、 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4、 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5、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二、 出示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描写层次的有条不紊;
2、学习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作手法及其表现作用。
3、感受口技这一传统民间艺术的魅力。
三、合作探究
预设问题一:口技者表演了哪几个场景?每个场景中声音表演有何特点?
预设问题二:开头和结尾反复强调道具的简单有何作用?(请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分析)
预设问题三:统领全文的关键字眼是哪一个?表现了什么主题?
四、精讲点拨
预设问题:课文是怎样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找出文中的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并说说其作用。
善
1、
场景
声音种类
声音特点
作者评论
听众反应
时间顺序
梦中醒惊
正面描写
犬吠 欠身 呓语 大啼 妇呜 夫叱
由远及近
由外到内
由小到大
一时齐发
众妙必备
侧面描写
伸颈 侧目 微笑 默叹 以为妙绝
渐入梦乡
齁声 妇拍儿渐止 鼠作作索索 倾盆器声 咳嗽 (以响衬静)
逐渐变小
意少舒
稍稍正坐
火起群乱
大呼 齐哭 百千大呼 齐哭 犬吠 力拉崩倒火爆声抢夺声
泼水声 (
忽然变大
由少而多
由少而杂
不能指其一端
不能名其一处
凡所应有
无所不有
变色离席
奋袖出臂
两股战战
几欲先走
2、具体品析听众反应:
一是“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伸颈”“侧目”说明宾客听得入神,被深深吸引,惟恐有所遗漏;“微笑”,表示宾客对表演心领神会,感到满意;“默叹”写出宾客为表演者的技艺折服而又不便拍案叫好的神态。此时,听众已经进入口技表演的情景之中而尚能自持。
二是“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正坐”与“伸颈”“侧目”对照。“稍稍”是“逐渐”“渐渐”的意思,细致地表现了宾客情绪由紧张到松弛的渐变过程。说明听众随表演内容而变化心态,已融入口技表演的情景之中而难以自持。
三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写宾客惊慌欲逃的神态、动作,说明口技表演达到以假乱真的绝妙境界,使听众仿佛置身于火场,不禁以假为真,完全进入口技表演所营造的生活情景之中而不能自持。
3、 两次交代极简单的道具仅“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结构上首尾呼应,起落分明;道具的简单,反衬其口技技艺的高超,突出技艺在“口”,点明题意。
4、文中四处侧面描写,层层深入、生动细腻地刻画出听众的心理变化过程,表现了这场精彩的演出对听众具有巨大吸引力的表演效果,从而烘托了口技表演者技艺的高超。
知识链接:了解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的手法。
正面描写,也叫直接描写,它是最主要的描写手段,是直接描写人物的语言、行动和心理或直接描写景物的方法。一般说来,正面描写常受事物定势框架的限制,而侧面描写天地广阔,无所束缚。所以尽管正面描写是描写的主要手段,但有时还必须进行侧面描写。
所谓侧面描写,是指对描写的对象,不做正面的描绘,而从其他人物、事物的描绘、渲染中,烘托描写的对象,从而获得独特艺术效果的方法,简言之,侧面描写就是通过对被描写对象的周围效果的渲染来表现被描写对象的一种表现手法,又叫衬托法。
侧面描写的方法①以人衬人
②以物衬人
③以物衬物
五、延伸拓展
(一)分析下面几段文字,判断哪些属于正面描写、哪些属于侧面描写。
1、“嗨,你这小鬼。”将军爱抚地把手搭在他的肩上,顺手轻轻地推了他一把,说道“快,快掌好舵,我这火车头要开啦!”说罢,他一弯腰抄起扁担,搁在肩上。( 正面描写 )
2、…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绡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陌上桑》)( 侧面描写 )
3、神学院里有一个可恶的神父尽找我麻烦。他有一头平滑而油亮的黑发,面包颜色的面孔,水牛般的声音,猫头鹰似的眼睛,胡须好像野猪鬃,微笑中带有恶意的讽刺,四肢一动好像木偶人。(正面描写 )
4、他那讨厌的名字我忘记了;但是他那可怕又令人肉麻的面貌却始终留在我的记忆里,我一想到就不寒而栗。( 侧面描写 )
(二)场景片段训练
模仿《口技》运用正面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 描述今年“五四”文艺汇演中你认为最精彩的一个的节目,并用直线划出正面描写的句子,用波浪线划出侧面描写的句子。(想想可以从哪些正面或侧面来描写?200字左右)
六、总结全文
主旨:
通过描写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展示、赞扬了口技表演者精湛的技艺,表现了我国民间艺人的智慧和才能。
写作特点:
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
七、布置预习及完成相关导学案作业
4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