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基于专题内容的小学网络课堂教学研究
hollyapple@
摘要:本文在分析国内外教学设计与评价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小学网络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提出具体的研究策略,并在广东的珠江三角洲地区选择一些具有典型代表性、区域差异性的学校进行专题研究试验,取得一些阶段性的研究成果。
关键词:专题 教学设计 评价
“基于专题内容的小学网络课堂教学研究”是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网络教学的设计与评价研究”(课题批准号:DYA010409,课题负责人:谢幼如教授、李克东教授)的研究专题。本研究以学科课堂教学为切入口,采用专题内容的形式,在广东的珠江三角洲地区选择一些具有典型代表性、区域差异性的学校(如大城市的学校、城乡结合部的学校、小县城的学校)组成学习共同体,利用各自学校的校园网和Internet,强调网上的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以及基于Internet的远程交互,探索网络课堂教学设计的理论与评价的方法,培养学生掌握学科知识与技能,形成热爱自然、热爱生活、保护环境的观念,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和网上的交往能力。
本研究专题的有关内容与进展情况将发布在“网络教学的设计与评价研究”的研究网站(WWW.ID)。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和深入,特别是Internet与校园网的接轨,为中小学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使网络教学真正成为现实,同时也为中小学教育开辟了广阔的前景。全国正实施中小学“校校通”工程,实现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校校通”工程的目标是用5年到10年时间,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和信息资源建设,使全国90%左右独立建制的中小学校能够上网,使中小学师生都能共享网上资源,提高中小学的教育教学质量。”“校校通”工程的启动和发展,给中小学教学带来革新的机会,为学科教学信息化奠定了物质基础。如何有效地利用网上的资源,建构基于网络的现代教学模式是一个迫切研究的问题,而开展网络教学模式研究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就是网络教学的设计与评价。因此,开展网络教学的设计与评价的探索与实践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但目前,中小学的网络课堂教学设计与评价研究比较零散,往往是基于一个课时的内容、一个教学课件的开发、一节课的教学过程,缺乏系统性和说服力;另外,中小学的网络课堂教学模式单一,特别是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的研究浮于表面,没有真正体现网络的优势并产生实际效果。
二、借鉴国外的研究动向
为确定本专题研究的立足点和具体思路,我们在长期研究实践的基础上,查阅了大量有关的文献资料,吸取对本研究具有帮助和指导意义的观点,分述如下:
1、注重学习理论的指导
(1)“知识对象和认知模式”(David Merrill)提出的基本观点:学习主题的表征和组织;概念网状结构的建立;认知模式促进学习概念的获取和因果关系的理解。
(2)First Principles of Instruction (David Merrill)提出的以问题为中心的五条教学基本原则。
2、注重学习环境与学习过程的设计
(1)Teaching with Technology(Priscilla Norton & Karin M. Wiburg) 一书提出环境可分为物理环境、知识环境、情感环境。
(2)美国圣地亚哥州立大学教育技术系两位教授伯尼·道格(Bernie Dodge)和汤姆·马奇(Tom March)创建的基于网络环境下的专题研究性学习——WebQuest的思想。WebQuest的主要方法是在网络环境下,由教师引导,以一定任务驱动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
3、注重与技术的结合
(1)一方面,重视功能强大、便于操作的教学设计与评价平台系统的开发。
(2)另一方面,在教学设计的研究中重视Learning object 的启示与相关系统的开发应用。Learning object的特点是:相对独立,具有个性化;可重复使用;多个Learning object可组成一个大的整体(如课程);可用元数据来标签,便于查找。
三、具体的研究策略
1、选择适当内容,开展专题研究
(1)专题研究内容的形成
A、将学科课程中的部分重点、难点内容整合形成专题;
B、将学科课程中的主要内容与相关的应用、研究的热点问题整合形成专题;
C、将学科课程中对学生某方面的素质能力的要求与网络技术的应用整合形成专题。
(2)专题研究的特点
A、重点研究总课题中某一方面的问题;
B、具体的研究内容和研究对象;
C、明确的研究目标;
D、教学内容系列化;
E、研究成果可作为总课题研究的典型个案,或经归纳总结可作为总课题研究的理论、观点和方法。
2、建设专题网络教学资源
专题网络教学资源的类型包括有:专题课件系列、专题学习网站和专题资源库等。目前,在中小学网络教学中,由于专题学习网站的功能特点比较符合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的需要,专题学习网站的开发已成为网络资源建设的一股热潮。
(1)专题学习网站的设计策略
A、相关度——与教学内容(教材、课本)相关的程度;
B、整合度——综合、加工、处理水平的程度;
C、扩展度——扩大知识面、丰富素材资料、增加学习功能的程度。
(2)专题学习网站的教学设计方法
A、网站的需求分析与功能定位;
B、学习者特征的分析;
C、专题和内容的选取;
D、知识结构体系的设计;
E、信息资源的选择与设计;
F、自主学习的设计;
G、协作交流的设计;
H、学生评价系统的计;
I、网站评价的设计。
3、开展专题教学设计
专题教学设计的基本思路是“专题→单元→课时”,其重点是“单元”的设计。专题教学设计的基本特点是:
(1)专题性——针对特定的教学专题;
(2)系统性——围绕该专题的所有教学活动与教学过程,如总体设计与具体设计、课堂设计与课外设计、教的设计与学的设计;
(3)综合性——包括教学模式、教学资源、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的设计。
专题教学设计的内容通常包括:专题教学目标的设计、专题教学内容的设计、专题教学模式的设计、专题教学方法与活动形式的设计、专题教学资源的设计、专题学习评价的设计等。
4、应用行动研究方法进行专题试验
行动研究法是在实际情景中,由实际工作者和专家共同合作,针对实际问题提出改进计划,通过在实践中实施、验证、修正而得到研究结果的一种研究方法。它包括如下步骤:
(1)计划:包括总体计划、每一个行动的具体计划;
(2)行动:实施计划或按照目的和计划行动;
(3)观察:对行动、结果、背景以及行动者的考察;
(4)反思:它是一个螺旋圈的结束,又是过渡到另一个螺旋圈的中介。反思包括有关资料的整理和描述、评价解释、下一步的计划和构思等。
四、典型的专题研究
根据上述研究思路,我们在广东的珠江三角洲地区选择三所试验学校:广州市东山区东风东路小学(大城市的学校)、广州市番禺区东城小学(城乡结合部的学校)、佛山市南海区南海实验小学(小县城的学校)的三、四年级学生中组成学习共同体,在语文和英语科目的课堂教学中,利用各自学校的校园网和Internet进行网络教学研究。
(一)专题内容
专题1:小学语文山水风景篇专题(三、四年级)
子专题1:小学语文山风景篇专题——由广州市东山区东风东路小学承担。
子专题2:小学语文水风景篇专题——由佛山市南海区南海实验小学承担。
专题2:小学英语“China and the World”专题(三、四年级)
子专题1:小学英语“Our Big Family”专题——由广州市番禺区东城小学承担;
子专题2:小学英语“Around the World”专题——由佛山市南海区南海实验小学承担。
以上两项研究专题是根据小学语文和英语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人教版、剑桥少儿英语教材的内容,选择教材中的部分课文,并适当增加一些课外文章和知识。图1是“小学语文山水风景篇专题”的具体内容。
小学语文山水风景篇
子专题:水风景篇
课本内容
海底世界
观
潮
…
西湖的绿
黄河魂
课外内容
参观广州海洋馆
参观广州污水处理厂
子专题:山风景篇
课本内容
课外内容
美丽的小兴安岭
黄山奇石
…
题西林壁
望天门山
春游
、 秋游
爱我山河诗歌朗诵
“绿水青山皆有情
”征文
课时
3
课时
2
课时
1
图1 小学语文山水风景篇专题
在上述两项专题研究中,承担子专题任务的试验学校(即“本地学校”和“对子学校”)的学生组成紧密的学习伙伴关系,他们具有相近的教学目标、相关的学习任务,协作的方式主要是通过点评对方的作品、讨论有关的问题、交流学习的方法进行。“第三方学校”的学生是以学生的身份、站在中立的立场去评价“本地学校”和“对子学校”学生的学习情况。由于三所学校所在的区域不同,学生的特点各自不同,他们之间的协作讨论将会互相影响。这种关系可用图2表示。
专题网站
子专题2
子专题1
点评作品
讨论问题
交流方法
对子
学校
本地
学校
评价
第三方学校
图2 试验学校的组成与关系
(二)研究特色
在教学内容方面,改变以往零散、单一的情况,在系统分析的基础上,整合出特定的“专题内容”。
在研究活动方面,强调如下三个特点:体现学科教学规律、重视网上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实现远程交互。
在研究重点方面,重视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的研究,特别是对认知学习理论指导下和网络技术支持下的学习过程的研究。
在教学设计研究方面,改革传统的以“课时”为重点的教学设计,采用以“单元”为重点的教学设计思想。
在教学评价研究方面,也采用以“单元”为单位的评价方法。
(三)研究内容
1、专题教学设计与教学模式
(1)专题教学设计的研究
包括专题教学目标的设计、专题教学内容的设计、专题教学环境的设计、 专题教学方法与活动的设计、专题教学策略的选择、专题教学评价的设计等。
(2)专题教学模式的研究
主要研究基于专题课件的个别化自主学习模式、基于专题资源利用的研究性学习模式、基于专题网站的开发性学习模式、基于Internet 的远程协作学习模式。
2、专题教学资源的设计与开发
借鉴WebQuest的思路,结合小学网络教学的特点,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的研究和学习方法的指导,通过教学试验,提出网络学习资源模版的基本结构:任务与内容、学习资源、方法与指导、学习过程、学习成果、学习评价、学习反馈、学习总结,将研究专题中的单元内容按照上述模板进行设计,并开发出相应的专题资源。
3、协作学习的研究
包括协作学习的类型和特点、协作学习的典型模式、协作学习过程的设计与实施、协作学习过程与效果的评价。
4、学生学习特点分析与教学评价
分析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学生的学习特征、学习态度。以“单元”为单位,进行基于网络环境的专题教学(学习)资源的评价、基于网络环境的课堂教学过程的评价、基于网络环境的协作学习过程与效果的、基于网络环境的专题教学(学习)效果的评价。
(四)研究方法的应用
1、行动研究方法的应用
根据行动研究方法的要求和专题研究的特点,将每个专题研究的内容分三个循环进行,并做好如下设计工作。
(1)专题教学设计方案的填写
内容有专题教学目标、专题教学内容、专题教学模式、专题教学方法与活动形式、专题教学资源、专题学习评价等。
(2)每单元和具体课时的教学设计方案的填写
内容有学习目标与任务、学习者特征分析、学习环境选择与学习资源设计、学习情境创设、学习活动组织(自主学习设计、协作学习设计、教学结构流程的设计)、学习评价设计等。
(3)单元学习资源模版的设计与开发
如图3是“小学语文山水风景篇专题”的子专题“小学语文水风景篇专题”中《海底世界》这一单元的学习资源模版的界面。图4是“小学英语‘China and the World’专题” 的子专题“小学英语‘Around the World’专题”中《At the Zoo》单元的界面。
图3 《海底世界》界面 图4 《At the Zoo》界面
2、调查研究方法的应用
(1)学生学习特点分析
为分析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学生的学习特征、学习态度等,设计如下调查问卷:
A、学习者稳定特征问卷调查表;
B、学习者不稳定特征问卷调查表;
C、学生学习态度调查表。
3、评价研究方法的应用
应用评价研究中有关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方法,设计如下四方面的评价指标体系:
(1)基于网络环境的专题教学(学习)资源评价指标体系
一级指标与权重:任务设计(12%)
资源提供(28%)
方法与过程(36%)
评价与反馈分(24%)
(2)基于网络环境的课堂教学过程评价指标体系
一级指标与权重:教学内容的设计(20%)
教师主导活动的设计(30%)
学生主体活动的设计(40%)
信息技术学习环境的营造(10%)
(3)基于网络环境的协作学习过程与效果评价指标体系
一级指标与权重:协作学习过程(60%)(其中:教师活动占20%、
学生活动占40%)
协作学习效果(40%)(其中:协作态度占10%、
学习能力占20%、
学习业绩占10%)
(4)基于网络环境的专题教学(学习)效果评价指标体系
一级指标与权重:资源利用(16%)
学生学习态度(24%)
学生学习能力(36%)
学生学习业绩(24%)
(五)研究数据的分析
应用上述所设计的调查问卷和评价指标体系,在教学试验过程中,我们取得大量的数据资料。因篇幅所限,在此只列举部分数据并加以说明。以下是在完成“小学语文山水风景篇专题”的子专题“小学语文水风景篇专题”中《海底世界》这一单元的学习任务之后,我们对36名学生的调查情况和21名教师(研究人员)对试验班学生的评价结果。
1、 学生学习态度调查
通过调查,将一些主要问题的调查情况列举如下:
(1)你喜欢在网络教室上课吗?
很喜欢
喜欢
一般
不喜欢
很不喜欢
30
4
1
0
1
83.333%
11.111%
2.778%
0
2.778%
(2)在网络教室上课时,你对所学的内容理解吗?(理解程度=0.6111)
全部 理解
大部分理解
只有小部分理解
完全不理解
14
19
3
0
38.889%
52.778%
8.333%
0
(3)在网络课室上课时,你哪方面的技能有所提高?
(4)在网络课室上课时,你掌握哪方面的信息能力?
根据上述的数据资料,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A、 学生喜欢在网络教室上课;
B、学生对所学内容大部分理解;
C、学生通过学习与实践,能够提高信息技能和应用能力。
2、学生学习效果评价
表1是21名教师和研究人员对试验班学生的学习评价结果。
表1 基于网络环境的专题学习效果评价结果
一级指标
单项指标
权重
评价等级
单项得分
单项
得分率
一级指标
得分
一级指标得分率
好
4分
较好
3分
一般
2分
差
1分
资源利用
16
教师利用专题教学(学习)资源组织教学
2.0
6
14
1
0
6.476
80.95%
12.4286
77.679%
学生利用专题教学(学习)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
2.0
6
12
3
0
6.286
78.571%
学生学习态度
24
学生对教师讲授内容的兴趣
1.0
9
11
1
0
3.381
84.524%
19.5238
81.349%
学生对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的兴趣
1.0
8
9
4
0
3.191
79.762%
学生对自主学习活动的态度
1.5
9
11
1
0
3.381
84.524%
学生对参加网上协作学习活动的态度
1.5
7
10
3
1
4.643
77.381%
学生对教师所提问题反应的积极性
1.0
7
13
1
0
4.929
82.143%
学生学习能力
36
学生的学科能力
1.5
7
12
2
0
4.857
80.952%
27.429
75.397%
学生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2.0
8
12
1
0
6.667
83.333%
学生自我管理,主动学习的能力
2.0
4
12
5
0
5.905
73.810%
学生协作学习的能力
2.0
1
12
6
2
5.143
64.286%
学生信息技术工具的运用能力
1.5
4
14
3
0
4.571
76.190%
学生学习业绩
24
基本知识目标的达成
2.0
6
14
1
0
6.476
80.952%
17.8095
74.206%
个体任务完成情况
2.0
1
14
6
0
5.524
69.048%
协作任务完成情况
2.0
3
13
5
0
5.81
72.619%
平均总分
76.9048
76.905%
从表1的数据资料,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A、总得分率为76.905%,说明学生的学习效果良好;
B、比较一级指标的得分率,评价人员认为“学生学习态度”最好,这与学生的调查结果相一致;
C、评价人员认为“学生学习业绩”欠佳,这必须引起教师的注意;
D、查单项指标的得分率,其中较低的是“学生协作学习的能力”(64.286%)和“个体任务完成情况” (69.048%),这些都与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有关,说明与预定的目标仍有差距,教师还需加以引导和帮助。
(六)阶段性成果与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
1、阶段性成果
(1)形成一整套基于网络环境的专题教学设计方法和评价指标体系;
(2)建设与专题内容相关的专题学习网站;
(3)开发“专题协作学习资源开发工具”;
(4)获得一批优秀的教学设计案例和课堂教学课例。
2、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
(1)设计与评价方法的进一步完善
在设计方面,如网络环境的专题学习资源模板的设计、基于模板的教学模式的设计、网络课堂教学过程的设计等。
在评价方面,进一步完善教师(或研究者)对有关方面的评价指标体系、学生的自我评价(学科知识与技能、学习态度、信息素养)工具和方法等。
(2)协作学习的深化研究
进一步探索协作学习的类型及其特点、完善协作学习过程的设计与协作学习效果的评价等。
(3)有关系统平台的开发
对一些行之有效的设计工具和评价量表,开发成系统平台,方便教师使用。
(4)研究结论的形成与理论创新
注意基本观点的形成,研究结论的归纳总结,力求在理论和方法上实现创新。
(说明:参与本专题的研究人员还有高瑞利、刘铁英、尹睿、梁俏、林琼、李志松、张冬梅、余海冰以及三所试验学校的骨干教师)
参考文献:
1、谢幼如,网络时代教学模式与教学设计研究策略,GCCCE2002第六届全球华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大会暨2002年全国教育信息化论坛文集,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2年6月
2、李克东、谢幼如主编,《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与实践》,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12月
3、David A. Wiley,Connecting learning objects to instructional design theory:A definition, a metaphor, and a taxonomy(2000)
4、M. David Merrill1,Knowledge Objects and Mental Models, http://www.id2.usu.edu/papers/contens.html
5、M. David Merrill1, First Principles of Instruction,Educational Technology Research & Development(2001)
6、M. David Merrill,Instructional Transaction Theory (ITT):Instructional Design Based on Knowledge Objects (2000), http://www.id2.usu.edu/papers/contens.html
7、〔美〕Priscilla Norton & Karin M. Wiburg著,吴洪健、倪男奇译,陈琦审校,《信息技术与教学创新》(Teaching with Technology),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年7月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