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花鼓反思.doc

上传人:仙人****88 文档编号:9462836 上传时间:2025-03-27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花鼓反思.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花鼓反思.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本文档共2页,全文阅读请下载到手机保存,查看更方便
资源描述
丰富体验,让学生有双“懂音乐的耳朵” ----《花鼓》教学实践反思 镇江市官塘桥中心小学 廖丽美 马克思说:“对于非音乐的耳朵,再好的音乐也没有意义”。意思是,如果学生听到一段音乐之后不能联想、想像、触动,那就是还没有掌握一定的音乐审美体验的知识技能。 《花鼓》是一首将我国民歌素材和钢琴表现技法相结合的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钢琴音乐创作典范之作。在这节音乐欣赏综合课上,如何能使学生有双“懂得音乐的耳朵”呢?我从以下方面做了尝试: 一、设计多种实践活动,激发体验兴趣。 歌曲《凤阳花鼓》的教学是为欣赏《花鼓》作的铺垫环节。首先,我从节奏模拟互动开始,加声势动作练读衬词,解决了节奏难点。再以极富感染力的歌舞表演导入歌曲,激起了学生学习兴趣。师生、生生合作,接口唱谱“鱼咬尾”部分和相似乐句,学跳花鼓动作为歌曲演唱伴舞,再加入二声部模拟锣鼓演奏的声势动作。 诵读、聆听、演唱、律动等多种活动,激发了学生的体验兴趣,审美体验自然生成,学生掌握了一定知识技能,熟悉并记忆了歌曲主题,感受到了歌曲表现的热闹的歌舞场景。在后面欣赏钢琴独奏《花鼓》时,学生很容易就听辨出乐曲第一主题中熟悉的旋律和情绪了。 二、灵活运用对比教法,把握体验要素。 教学中我除了使用示范、合作、探究等教学方法,还在不同教学环节使用对比的教学方法。 歌曲教学环节,对比前后乐句,学生找到了鱼咬尾和相同乐句。 听赏第一主题时,将钢琴曲中的第一主题和歌曲《凤阳花鼓》主题同时出示。学生通过对主题的长短、节奏、节拍、音的组合等音乐要素探究、比较,理解了钢琴曲的第一主题是由歌曲《凤阳花鼓》的主题变化而来。继而,再对比主题出现的两次不同。结合谱例和老师的范奏,学生辨别出主题是在高低音区分别出现,还体会到不同音区音色的特点 欣赏不同乐段时,引导学生从速度、情绪、主题方面与其他乐段对比来体验音乐。这样选取不同角度灵活运用对比法,学生就能准确把握体验的要素,易于听辨主题出现的顺序,了解曲式结构,感受乐曲中的民族特色,对钢琴的一些表现技法就也能获得了较为直观的感受。提高审美能力的同时,为今后的欣赏体验活动积累了知识技能。 三、巧妙使用辅助道具, 创设体验空间。 在本课欣赏活动中,我使用了丝巾作为辅助教学工具。如:歌曲教学环节,用丝巾做道具学跳花鼓动作;在听赏第一乐段时要求学生拿丝巾做道具,为主题在高低音区的出现设计不同动作,学生不仅能通过动作的位置高低来表现不同音区,还能拉扯丝巾表现音乐的力度感;第二乐段主题响起时,我伴着音乐轻柔地舞动丝巾,学生通过听、看、模仿,感受到了乐曲的第二乐段与第一乐段在速度、力度方面的不同;听赏第三乐段时,我又要求学生听到熟悉的主题时用丝巾示意,他们有的听到了密集的节奏快速舞动丝巾,有的听到第一主题,模拟第一乐段的动作。 巧妙使用这一道具,为学生创造了体验音乐、自我表现音乐的空间。学生视觉、听觉、动觉等多种感觉协同联动,在参与表现中加深了审美体验 总之,教学有法而无定法,在课堂教学中,只要精心设计,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到音乐体验中来,给学生留出自主体验的空间,帮助学生丰富音乐体验,积累一定的知识技能,学生自然也就有了 双“懂音乐的耳朵”。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