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游高梁桥记》说课稿
平川区红会学校 潘风霞
我说课的题目是《游高梁桥记》,它是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临水骋怀”拓展阅读中的一篇文言文。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陈述我的教学设计和设计理念。
一、 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游高梁桥记》是北师大版八年级(上)第三单元中的一篇写景记游,借景抒情的游记性文章。作者通过仔细的观察,生动再现了高梁桥景色的怡人。新教材入选这篇文章,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品味文章的优美意境,领会寓情于景的写作手法,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2.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编写意图和本班学生的实际,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落实字词,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背诵课文,掌握写景方法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合作探究,培养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对课文的品读,感受祖国山河的美,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
3.教学重难点
根据新课标提出的“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等要求。结合本单元的教学和课文自身的特点,本篇文言文的教学目标设定如下:
1、 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 学习对景物入微地观察并抓住特点写景,借景抒情的写法;
3、 通过对课文的品读,感受祖国山河的美,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
本文个别语句晦涩,词语生僻,是学生理解课文的一大障碍,因而疏通文意、积累文言实词、虚词是本课的难点
二.教学方法
罗素说过:被动地接受老师的智慧,这种习惯对一个人的未来生活是一种灾难。新课标指出“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与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思考”。因此,在课堂上,我重视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以唤起他们的切身感受,激发他们质疑、辨疑的意识,在体验学习与探究学习中整体把握课文,从而达到提升个人语文素养的目的。
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诵读教学法、合作探究、提问法、练习法等。
三、 教学对象分析
(一)学情分析:
我所任教的两个班,人数均在40人以上,且学生语文素质参差不齐,有一部分学生在课堂上乐于表达自己的阅读体会,而另一部分学生则习惯于在课堂上保持言语沉默,甚至思维 “休眠”,因此不断激发学习兴趣获得成就感尤为重要。
(二)学法指导:
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对于初中生来说,学法的指导和习惯的培养尤为重要,这是他们走向主体性学习的最根本的途径。通过教学应使学生能熟练朗读课文并能在课后背诵,能运用已有的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进行自主的学习。在本课教学中贯穿自学探究,引导学生自学、教会学生学习是我们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为此我设计的学习活动有:
1、多形式朗读课文,培养语感,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2、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在自己领悟的基础上与学习伙伴合作疏通文意,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利用合作、讨论、探究的方法,采取师生互动的形式,与作者同游、与作者对话,体会课文抓住特点描写景物、借景抒情的写法,提高写作能力;
4、人人都来当导游,写写导游词并与同学、老师交流,提高写作、口语表达能力。
四、课前预习
1、 通读课文,借助工具书给生字注音;
2、 对照课文注释与工具书,口头翻译课文,读懂课文大意;并整理出预习中解决不了的疑难字词;
对于文言文阅读,新课标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之所以布置这样的预习题目,它的好处在于使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课时安排:一课时
六、教学工具:多媒体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由高梁桥桥名的由来导入课题,
这一环节的设计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的导入语可以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二)、走进作者,了解写作背景
1、 请学生朗读有关作家、作品的资料;
(用多媒体展示袁宏道的生平、以及写作特点)我设计这一环节,为下面深入文本,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作了铺垫。
(三)、走入《游高梁桥记》
1、 朗读课文
1) 范读,教师放伴有音乐的朗读录音并给予听读要求;
2) 学生齐读,然后学生自由朗读比赛。并检查文中难读的字音。
古人云:“三分诗七分读”。文言文教学应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要达到这一目的,最有效的手段是诵读。我设计这一环节旨在让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感悟,初步把握文章的语气语感,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掌握生僻字的读音。
2、 细读课文、疏通文意
1) 小组交流、疏通文意
以两人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交流的方式是:每人一段,将翻译过程中不能解决的字、词或句记录在本子上,准备在全班交流中提出来。
2)集体质疑
学生提出疑问,由学生帮助解决,教师点拨,同时引导学生划出本课的重点字、句;框出通假字,找出常见的一词多义和词类活用,教师进行归类板书。(课件展示板书)
新课标要求学生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我设计这两个环节,主要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在老师的指导下,扫清字词障碍,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并积累和掌握一些文言文中常见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和通假现象,培养学生依据文脉推断词义的能力。
3、当堂检测
检查一些字词以及个别句子的翻译。
控制论告诉我们,“要实现有效控制”就必须“要有反馈”,而且反馈越及时越好。因此我设计课堂练习,既检查了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效果,又获得了信息反馈,有效地达到了教学相长。
(四)与袁宏道同游
1、 再读课文,理解课文抓住景物特征写景的写法
1) 投影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①为什么高梁桥是游人眼中的京师最胜地?
②作者写的是什么季节的高梁桥的什么景色?
2) 自主阅读3分钟后,在学习小组内展开讨论,小组代表总结发言。教师做定性评价并板书明确。
3) 堤上游人,见三人枯坐树下若痴禅者,皆相视以为笑。而余等亦窃谓彼筵中人,喧嚣怒诟,山情水意,了不相属,于乐何有也(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
本文是文言文游记中的佳作,作者对高梁桥观察入微,描摹细致,我设计这两个问题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去探究文章的写作内容,写文章要真情实感,要写出自已的个性。
2、 学做导游,介绍“高梁桥”
1) 选择文中自己最喜欢的一处景,设计一段导游词,允许发挥想象作形象的描述,以引起“游客”的游玩兴致。请4——5名学生给全班同学导游(时间允许的话可以多请几位学生)
新课标指出“能就适当的话题即席讲话,有自己的观点,有一定的说服力”,我设计这一环节,既训练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也有利于锻炼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一举多得。
(五)师生共同总结本课学习
1、 这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掌握了哪些知识?
2、 通过对课文的分析及对作者的了解,你有什么启发?
教师引导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感受,最后教师做总结发言。
新课标要求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我设计这一环节一方面为了让学生回顾本节课学习的要点,另一方面能够培养学生对文章内涵的拓展延伸。
(六)布置作业
1.背诵第二自然段。
2.你已学过不少描写景物的古代诗文,试着把其中描写山水的名句摘录下来,并选择一两则加以赏析。这是一题拓展性的练习。设计此题,意在引导学生对过去已读过的古代诗文作品加以总结、梳理,然后对自己感受最深、体会最切的一两个名句写一段赏析文字,从而培养学生对优秀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和对祖国优美山水的审美能力,以陶冶美好的情操。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