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学习要点
磐安安文初级中学 杨紫英
一、教材解读
什么是“格物致知”?格:推究。致:获得。《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意谓推究事物,方能获得事物的知识。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实验。
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一文会给出答案。本文是一篇阐述如何进行学术研究的议论文。作者是美籍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先生。作者首先对中国传统教育中倡导的“格物致志”精神进行分析和评价。然后,作者阐述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作者从科学进展的历史、实验过程应有的态度和方法、中国大多数学生有格物致知精神的观点,指出中国学生缺少实验精神。最后,作者结合中国教育历史与现状及个人经验,阐明真正的'格物致和'精神的涵义,指明它的重要性,并提出希望。同学们学习本文一定会从中受到很大的教育。
二、作者名片
丁肇中(1936-)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36年1月27日出生于美国密执安州的安阿伯,当时他的父亲在密执安大学念书,后来到台湾大学任教。青少年时期,丁肇中是在祖国大陆和台湾度过的,在国内念完 小学和中学后,到美国密执安大学学习,1959年获得工程学士学位,1960年获得科学硕士学位,1962年获得(物理学)哲学博士学位。1963年以福特基金研究生的身分到瑞士日内瓦欧州核研究中心从事原子弹的研究工作,1964年回到美国,担任纽约哥伦比亚大学讲师,第二年提升为助理教授。1969年提升为物理学教授。1977年被委任为《核仪器与方法》编辑委员会委员,也是美国、意大利等地物理学会会员,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
三、写作背景
本文是作者在被《暸望》周刊授予“情系中华”征文特别荣誉奖时的一篇发言稿,节选时省略的内容是:“我非常荣幸地接受<臁望》周刊授予我的‘情系中华’征文特别荣誉奖。我父亲是受中国传统教育长大的。我受的教育的一部分是传统教育,一部分是西方教育。缅怀我的父亲,我写了《怀念》这篇文章。”
四、课文学习
1﹒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理解和掌握以下词语。
格物致知 诚意 正心 彷徨
袖手旁观 一帆风顺
2﹒思考
(1)什么是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2)为什么应该有格物致知精神?
(3)应该怎样做到格物致知?
3﹒写作特色
这篇文章简短精要,写得朴实通俗,深入浅出,读来亲切有味,没有说教气息,这种风格也是漫谈式论说文的一个特点。这种风格的形成除了语言的明白通俗外,与行文的灵活和说理方法的多种多样也是分不开的。具体说来,本文采用的说理方法有以下几种:
(1)引用古语:如,开头引用《大学》中的格物致知,指出它的基本意思。3段中引用《大学》中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八条目。
(2)摆事实与讲道理有机结合:列举事例时,采用正面事例与反面事例相结合说理的方法。表格如下:
列举事例
阐述道理
论述角度
王阳明格竹子
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
反面事例
研究竹子性质
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
正面事例
读书人头脑被支配
中国学生偏向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
反面事例
作者个人经验
以埋头读书应付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
反面事例
事例论证的好处:用典型事例作为论据进行论证,它的好处是说理充分,令人信服。
(3)运用对比:如,中国传统教育埋没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强调知识的获得是通过内心体悟和自我检讨,与科学进展的历史说明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得到形成鲜明对比。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