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新课改下的教师角色、教学方式、教学评价
10生科 徐庆 学号:2010412897
1.新课改综述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新课改”的全称,建国以后课改已有过好多次。上世纪末,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要“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新课改的目的就是要在21世纪构建起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1.1.新课改背景
课程改革的动因是我们面临的国际环境、社会环境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国际环境趋于稳定,和平和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国际和我国的经济迅速发展,人类进入到知识经济时代、信息社会之中。在知识经济时代、信息社会当中,知识以人们无法想象的速度在增加和更新,出现大量新兴学科,科学知识增长的速度大大加快,知识过时的周期大大缩短。
另一方面,由于高中教育已经基本普及,高中教育的功能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从只面向少数人的精英主义教育,转变为面向全体学生的大众教育,高中教育的目的和任务不再是只为大学输送合格新生。当高中毕业生可能继续升学,也可能直接走向社会时,高中教育就应当转变为培养学生的“人生规划”能力、职业意识和创业精神,这些正是新课改所十分强调的。
此外,这次新课改借鉴了先进国家的课改经验,是对世界课程改革潮流的自觉顺应,这一点在高中课改中尤为明显。
1.2.新课改的变化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参与是新课程实施的核心。如何实施,应尊重学生,还学生学习的自由,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教学环境,加强交流与合作;给每位学生以期望和激励,让学生有成功感;适当进行开放式教学。根据以上核心思想,新课改主要有六大“改变”:
1)、课程目标方面,反对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达成。
2)、课程结构方面,强调不同功能和价值的课程要有一个比较均衡、合理的结构,符合未来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3)、课程内容方面,强调改变“繁、难、偏、旧”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更多地学习与生活、科技相联系的“活”的知识。
4)、课程实施方面,强调变“要学生学”为“学生要学”,要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学会合作。
5)、课程评价方面,以前的评价过于强调甄别与选拔,现在强调评价是为了改进教学、促进发展。
6)、课程管理方面,以前基本上是国家课程、教材一统天下,现在强调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充分调动地方和学校的积极性,也增强教育的针对性。
2.新课改下教师角色转变
新课改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参与是新课程实施的核心。因此,推动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即由传统的被动接受性学习向主动探究性学习转变是尤为重要的。要实现这一转变,除了教学评价方式的转变外,还必须推动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应由传统意义上的“讲述人”、“传播者”、“领导者”转变为学生的“引路人”、“设计者”、“合作者”、“研究者”、“学习者”、“服务者”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习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这将是教师的主要任务,这就要求教师摆脱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转向新型的教学方式。
2.1.教师角色转变之一:由“权威”向“非权威”转变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即使是教师也不可能精通所有的知识,教师在一些方面也会存在不懂的知识。因此,当学生问及到教师所不懂的问题时教师应当勇于承认不懂之处。而不是不懂装懂,教师可以向学生学习,可以向学生承认自己不懂的问题,可以请学生帮助老师解决教学中的疑难,让学生消除学习的“神秘感”。教师不应该以“知识的权威”自居,而应该与学生建立一种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是一种平等的交流。
2.2.教师角色转变之二:由“导师”向“学友”转变
教师应由传播者、领导者转变为合作者、学习者、服务者与学生共建课堂,与学生一起学习,一起快乐一起分享、一起成长。教师不仅要成为学生的良师,更要成为学生的学友。
2.3.教师角色转变之三:由“信息源”向“信息平台”转变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成为学生取之不尽的“知识源泉”。缺乏师生互动,更缺乏生生互动。在新课程中,教师不仅要输出信息,而且要交换信息,更要接受学生输出的信息。教师要促成课堂中信息的双向或多向交流,因而教师要成为课堂中信息交换的平台。
2.4.教师角色转变之四:由“统治者”向“平等的引导者”转变
在新课程中教师不能再是居高临下的,而是与学生站在同一个平台上互动探究,在平等的交流中作“裁判”,在激烈的争论中做“平等的引导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习,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中,
2.5.教师角色转变之五:由“园丁”向“人生的引路人”转变
自古教师就被誉为“园丁”,辛勤的培育着祖国的“花朵”。但学生水平有不同,应该允许学生的缺点存在,抓住学生的闪光点,注意进行因材施教。教师应该给学生的成长引路,给学生的人生导向,而不是限制学生的发展空间,更不能给不服自己管教的学生或有某种缺陷的学生“判死刑”。教师应该多一些爱心,多一些对“问题学生”的理解与关怀,将学生的缺点当作财富而施教。
教师只有接受新的课程理念,完成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角色转变,才能正确引导学生在新课程的要求下进行全面的发展,因此教师观念的转变、教学方式的转变是新课改顺利进行的重要一环。
3.新课改下教学方式的转变
在新课改要求下,教师不仅要完成角色的转变,还要在教学活动中完成教学方式的转变。以往的“填鸭式”教学方式显然与新课改的理念相悖,不符合新课改的精神,也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作用。因此,在新课改下的教学方式必然会发生巨大的变化,让学生在轻松、自由、欢快的学习氛围中完成学习过程。新课改所倡导新型的教学方式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使学生能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快乐学习。新课改反对接受式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倡导新的学习方式,即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3.1.教学方式的转变之一:自主学习
相对于传统教学方式中的被动学习,新课改倡导自主学习方式。要求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能学、想学、会学,坚持学。通过教师的恰当的引导和适当的知识铺垫,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获取知识,能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能够依靠自身的兴趣进行自主学习。通过自主式学习,能够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精神和积极学习能力,有利于学生终生学习。
3.2.教学方式的转变之二:合作学习
相对于传统教学方式中的个体学习,新课改倡导合作学习方式。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和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新课改要求每个学生都能够全面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能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合作式学习中每一个学生都有明确的分工和任务,为了完成学习任务,每个学生都必须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因此,合作式学习最能够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通过合作式学习,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以及人际交流能力,为学生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3.3.教学方式的转变之三:探究学习
相对于传统教学方式中的“填鸭式”学习,新课改倡导探究学习方式。探究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方法,进行主动、合作学习,通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获取知识。探究式学习主要体现在学习过程的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学生通过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实施实验、得出结论、表达交流等过程进行主动获取知识。探究式学习能够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发现问题能力和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精神、良好的科学素养。
4.新课改下教学评价的转变
随着教学理念、教学方式的转变,新课改下的教学评价也相应的发生了变化,由传统上的只从学生的成绩这一单一标准来评价学生转变为从多个维度、多个标准对学生进行评价。在新的教学方式、教学评价下,允许学生在各个方面进行全面发展,允许学生在某一方面有所特长,允许出现偏才、怪才。在新的评价体系下,不单单看重学生的成绩,更看重学生是否能够在德智体美劳等多方面有所发展,更加看重学生的科学素养、道德品质的培养。因此,这将有助于学生充分展现自己的特长和天性,有助于学生多方面的发展,有助于学校不拘一格的培养学生,有助于培养多种类型的人才。
4.1.新课改下教学评价的转变之一:评价内容多元化
不以学生的学习成绩为单一标准,新型评价不仅重视学生的语言能力与数理逻辑能力评价、也要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学习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表现。从多个维度对学生进行评价,更能全方面的评价学生,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热情。
4.2.新课改下教学评价的转变之二:评价方式的多样性
除进行传统的笔试外,还可进行多种方式如口试、答辩、操作考试、听力考试、过程档案记录(成长档案袋,科学、艺术活动夹)、鼓励性评语、预测性评语等进行对学生评价。比起传统的单纯的笔试评价,多样性的评价方式更能准确的评价学生,能全面记录学生的成长,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也有助于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
4.3.新课改下教学评价的转变之三:过程与结果评价并重
过程评价主要在于促进发展,结果评价则有比较明显选拔甄别功能。传统的评价方式只注重结果,而忽视了过程,这将对学生的评价有失偏颇,可能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新型的评价体系既注重结果,更注重过程。过程与结果评价并重,将能够极大程度的激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从而有助于学生的进步和提高,有助于学生的发展、有助于教师的教学。
4.4.新课改下教学评价的转变之四: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
新的评价体系不仅仅要求学生能够有所成长和发展,也要求教师能够提高自身科学素养和知识储备。教师只有将自身的素养提高,储备丰富的知识,才能够得心应手的对学生进行指导和恰当的评价。因此,新的评价体系能够促进学生发展,也能促进教师提高。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