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称端阳节、五月节、五日节,是中国传统节日。在春秋之前端午节是祛病防疫的节日,后因爱国诗人屈原在此日殉国明志而演变成中国汉族人民祭奠屈原 以及缅怀华夏民族高洁情怀的节日。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喝雄黄酒,悬艾叶菖蒲、挂荷包和拴五色丝线,已成为国人普遍行为。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五月节、五日节......在春秋之前端午节是祛病防疫的节日,后因爱国诗人屈原在此日殉国明志而演变成人民祭奠屈原以及缅怀华夏民族高洁情怀的节日,沿袭至今,屈原之名流芳百世,爱国精神也传播至华夏各地。但有例外,东吴一带的端午节历来不纪念屈原,而是纪念五月五日被投入大江的伍子胥,且吴越地区以龙舟竞渡及在此日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更是早于春秋很久。端午节有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熏苍术、白芷,喝雄黄酒的习俗。“端午节”为国家法定节假日之一,并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又叫做“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端午节的早晨家家吃粽子纪念屈原,一般是前一天把粽子包好,在夜间煮熟,早晨食用。包粽子主要是用河塘边盛产的嫩芦苇叶,某些地区也有用竹叶的,统称粽叶。粽子的传统形式为三角形,一般根据内瓤命名,包糯米的叫米粽,米中掺小豆的叫小豆粽,掺红枣的叫枣粽,统称糯米粽。枣粽谐音为“早中”,所以吃枣粽的最多,意在读书的孩子吃了可以早中状元。过去读书人参加科举考试的当天,早晨都要吃枣粽,至今中学、大学入学考试日的早晨,家长亦要做枣粽给考生吃,这样以便考上好的学校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古时人们以为妖魔鬼怪上身是因为自己发病),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小巧可爱。在中国某些南方城市,青年男女还用香囊来表达浓浓爱意。应劭《风俗通》记载:“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名长命缕,一名续命缕,一命辟兵缯,一名五色缕,一名朱索,辟兵及鬼,命人不病瘟”。
中国古代崇敬五色,以五色为吉祥色。因而,节日清晨,各家大人起床后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脚腕、脖子上拴五色线。系线时,禁忌儿童开口说话。五色线不可任意折断或丢弃,只能在夏季第一场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时,抛到河里。据说,戴五色线的儿童可以避开蛇蝎类毒虫的伤害;扔到河里,意味着让河水将瘟疫、疾病冲走,儿童由此可以保安康。也有的说可以让五色丝线扔到河里后变成龙,带走瘟疫和疾病。
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卷八记载:端午节物,百索、艾花、银样鼓儿,花花巧画扇,香糖果子、粽小,白团。紫苏、菖蒲、木瓜、并皆茸切,以香药相和,用梅红匣子盛裹。自五月一日及端午前一日,卖桃、柳、葵花、蒲叶、佛道艾。次日家家铺陈于门首,与五色水团、茶酒供养。又钉艾人于门上,士庶递相宴赏。
类似还有饮雄黄酒:此种习俗,在长江流域地区的人家很盛行。游百病:此种习俗,盛行于贵州地区的端午习俗。
高邮市,位于中国江苏省中部,京杭大运河沿岸,高邮湖畔,隶属于地级扬州市。是中国唯一以“邮”命名的城市。境内动植物资源丰富,尤以水产品、家禽和土特产品为甚,人均淡水产品产量位居全国前列,双黄鸭蛋和高邮麻鸭闻名于世。素称"鱼米之乡"。地下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和矿泉水资源。西汉武帝元狩五年(前118年)始设高邮县。南北朝时置郡。宋、元时期,历置军、州、路、府。明代撤县设州。高邮秦代即设邮亭,是全国唯一以“邮”命名的城市。明盂城驿、龙虬庄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天山汉墓、唐镇国寺塔、宋文游台、宋城墙及奎楼、清高邮当铺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东湖农林生态旅游度假区的野鸭放飞为全国一绝。高邮湖风景旅游区正在兴建。盂城,是全国保存较好的古驿站遗存之一,经修复,辟为全国唯一的“邮驿博物馆”。现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古盂城驿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建立有组织传道信息的国家之一。驿站是古代官办飞报军情,递送仪客、运输军需的机构。历代王朝都十分重视邮驿,称之“国之血脉”。秦王赢政二十四年(公元前223年)在此筑高台,设邮亭,汉建县,历史就庄重地把这土地正式命名为高邮,全国两千多个县市中把自已的名字与邮传联系在一起的唯其高邮。从此高邮因“邮”而生,因“邮”而兴,一支“邮”字歌,从古唱到今。盂城驿开设于明代洪武八年(1375年)盂,古代盛饮食、水等的园口。盂城,高邮的别称,取意于宋代词人秦少游描写家乡“吾乡如覆盂”的诗句。盂城驿位于城南馆驿巷内,明代南北大动脉(京杭运河)上的一处永马兼备的重要驿证。原规模宏壮,现存有厅堂、库房、廊房、马神祠,前鼓楼等古建筑,虽历经苍桑,但古风犹存,许多专家学者称之为“稀世遗珍”。在国家邮电部江苏省政府、省各级邮电、文化、城建和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1993年棗1995年间高邮市人民政府坚持修复盂城驿,并在此基础上设立了中国唯一的邮驿博物馆,使古驿得重光。中国明史学会、中国社科院历史所、邮电部文史中心联合于8月17日在高邮召开了于’95邮驿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邮电部于8月17日发行《古代驿站·盂城驿》邮承并在对站内举行首发式,盂城驿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高邮咸鸭蛋高邮市地处江苏省里下河腹部,河网交错,水域辽阔,稻谷满仓,鱼虾满塘,素称鱼米之乡。这里河流多,小鱼、小虾、小螺、小河蚌随处可见。人们利用这一优势,大养鸡、鸭、鹅。经过若干的辛勤劳动,培育出了“高邮麻鸭”。这种鸭不但产蛋率高,而且能产“双黄蛋”,实为华夏一绝。高邮麻鸭生的蛋个头大,每只重量有75克至85克不等,双黄蛋则更大,每只重量为130克至150克。其外壳色泽有白色和淡绿色两种,蛋黄金碧辉煌,令人叫绝。目前全国有不少商店,常用插着“高邮咸鸭蛋”的货标,用以招徕顾客。用高邮麻鸭所生蛋制成,风味独特。
端午节是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很多,这里仅介绍以下四种:
源于纪念屈原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源于纪念伍子胥
端午节的第二个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是纪念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源于纪念孝女曹娥
端午节的第三个传说,是为纪念东汉(公元23--220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
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绍兴,后传曹娥碑为晋王义所书。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
源于古越民族图腾祭
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证实: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在新石器时代,有一种几何印纹陶为特征的文化遗存。该遗存的族属,据专家推断是一个崇拜龙的图腾的部族----史称百越族。出土陶器上的纹饰和历史传说示明,他们有断发纹身的习俗,生活于水乡,自比是龙的子孙。其生产工具,大量的还是石器,也有铲、凿等小件的青铜器。作为生活用品的坛坛罐罐中,烧煮食物的印纹陶鼎是他们所特有的,是他们族群的标志之一。直到秦汉时代尚有百越人,端午节就是他们创立用于祭祖的节日。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大部分百越人已经融合到汉族中去了,其余部分则演变为南方许多少数民族,因此,端午节成了全中华民族的节日
《端午的鸭蛋》教学设计、实录及反思
师:这首明快的儿歌或许唤起了我们对端午许许多多美好的回忆,在作家汪曾祺的记忆深处,家乡的端午又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来学习这篇《端午的鸭蛋》。(生齐读标题,师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理清文脉
师:看看同学们自主学习的成果,同位互相交流预习心得。
师引导梳理总结明确:端午的风俗(1)——家乡的鸭蛋(2-3)——端午的鸭蛋(4-6)。
三、细读课文,了解内容
(一)探究第一部分:文章开篇叙述了哪七种风俗?这几种风俗有详有略,有先有后,你怎样理解这样的安排?
学生思考讨论后明确:
(1)介绍了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喝雄黄酒、放黄烟子、吃十二红等风俗。渲染了浓浓的乡风乡情。
(2)前五种风俗是和外地一样的,是略写;后两种风俗是家乡特有的,是详写。
(3)从各地均有的风俗写到家乡独特的风俗,再写到十二红,写到咸鸭蛋,于是水到渠成地过渡到“端午的鸭蛋”。
(二)探究第二部分:假如中央电视台《乡约》栏目组来到高邮,假如你就是坐上嘉宾,你将怎样夸赞家乡的鸭蛋?(请结合文中的语言)
学生思考讨论后明确:
名声:出名 特色:质细而油多
情感:乡情
(三)探究第三部分:端午的鸭蛋,在儿时的记忆中有哪些好玩之处?请结合文中语句,加以丰富的联想,小组成员共合作,情景再现这一段难忘的生活场景。
明确:围绕“挑蛋——装蛋——挂蛋——吃蛋——玩蛋”展开活动。
情感:童趣
四、精读课文,赏析语言
细寻:请同学们勾画出你喜欢的句子。
静想:请同学们仔细品味,并谈谈你的感受和理由。
美读:请同学们有感情的朗读这些句子。
明确:短句之美,文言之美,方言之美,幽默之美,朴素之美,童真之美。
五、读文知人,走近作者
师:小小的鸭蛋,朴素的话语,短短的句子,却带给我们暖暖的感觉。我们来近距离地认识这位带给我们快乐、令我们敬慕的美食家,美文家。
“他的散文着眼于“小叙事”,写凡人小事,写油盐酱醋茶,写“一地鸡毛” ……他帮助人们发现就在自己身边的“凡人小事”之美。他的散文没有结构的苦心经营,也不追求题旨的玄奥深奇,平淡质朴,娓娓道来,如话家常。
品读汪曾祺的散文好像聆听一位性情温和、见识广博的老者谈话,虽话语平常,但饶有趣味。”
师: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从这位睿智温和的长者身上你学到了什么?
明确: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热爱我们的民俗文化。
六、关注社会,体验生活
师:在我们今后漫长的人生岁月里,每逢五月五过端午时,在不经意间,或许你会想起汪老先生的这篇《端午的鸭蛋》。汪曾祺说:“风俗是一个民族集体创作的抒情诗。”现在,我们的年轻人对各种洋节很感兴趣,却对于我们传统节日不是很了解,而且缺少感情。这位亲切的老人用一颗赤诚的心教会我们要热爱家乡,热爱生活,更要热爱我们的民俗文化。因为它是我们的根,是我们的魂,是我们民族共同的声音。最后让我们怀着一颗虔诚的心,来倾听有志之士的呼唤。
齐读:
在我们流淌的血液里
我们至少要知道
端午节,端午的鸭蛋
它是我们抹不掉的民俗文化和民族的印记!
一枚小小的绿壳鸭蛋
它既是汪老先生“常绿的童心”
也是我们民族“常绿的童心”
更应该是长驻我们心底的“常绿的童心”
【教学实录】
一、说唱儿歌,快乐导入
投影展示:
师:在作家汪曾祺的记忆深处,家乡的端午又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来学习这篇《端午的鸭蛋》。(生齐读标题,师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理清文脉
写什么内容
还是老习惯,看看同学们自主学习的成果,同位互相交流预习心得。
师:谁愿意把你的想法上来写一写。
生:端午的七种风俗(1段);家乡的咸鸭蛋和双黄鸭蛋(2—3段);如何吃、如何玩端午的鸭蛋(4—6段)。
师:有什么疑义吗?
生:虽然很全面,但可以更简洁一点:端午的风俗——家乡的鸭蛋——端午的鸭蛋。
师:同学们的概括能力很强,这样无论是读起来,还是看起来都更工整了。好,我们一起随作者到他的家乡走一走,看一看。
三、细读课文,了解内容
屏幕显示:
这篇开篇叙述了家乡端午的哪些风俗?这几种风俗有详有略,有先有后,你怎样理解这样的安排?
生1: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喝雄黄酒、放黄烟子、吃十二红。
师:扑面而来的浓郁的乡风乡情,作者一笔一笔娓娓道来。可是,在用墨的多少上,同学们有什么发现?
生2:前五种风俗是略写,后两种风俗是略写。
师:你是怎样理解这种安排的?
生3:前五种风俗是和外地一样的;放黄烟子、吃十二红是别处没有的,略显偏爱,着墨较多。
师:恋乡之情显而易见。但这“特有的”也有先有后,为什么要把“十二红”放在最后呢?
生4:因为文章写的是鸭蛋,而十二红中有一道菜就是鸭蛋,这样能和下面内容很自然地连结在一起。
师:像小河流水一样,文章自然流畅地过渡到下文。
师:我们来欣赏一组图片。
屏幕显示:
家乡端午的各种风俗。
师:家乡的端午有如此多姿多彩的风俗,作者为什么单挑小小的鸭蛋大写特写呢?这小小的鸭蛋究竟魅力何在呢?我们来细读文章第二部分。
屏幕显示:
假如中央电视台《乡约》节目组来到了高邮,假如你就是坐上嘉宾,你将如何夸赞家乡的鸭蛋呢?
师:你可以把同伴当成是观众,适当结合文中语言,大胆地说一说。
(生纷纷举手,争相发言)
生1:我们准备了一组影像资料:“一片一片水波鳞鳞的池塘,游着一群一群的大麻鸭,下了一筐一筐的双黄鸭蛋,腌了一坛子一坛子蛋,一车一车地往外运。”用壮观的景象把大家的眼球给震住。(掌声)
师:视觉上特有冲击力,你想用这些告诉大家什么?
生1:鸭蛋是我们家乡的招牌,畅销全国。
师: 好,声名远播!
生2:清代袁枚是位著名诗人,他有一篇《腌蛋》是这样写的:“腌蛋以高邮为佳,颜色细而油多,高文瑞公最喜食之。席间,先夹取以敬客,放盘中。总宜切开带壳,黄白兼用;不可存黄去白,使味不全,油亦走散。”我会深情朗读此段,广而告之,我们的鸭蛋从古代就特招人喜爱,绝对老字号。
师: 引用古代大作家的文章,有什么作用?
生2:让大家更信服、佩服!
师(点头):三百年的老品牌了,历史可谓悠久。
生3:我和同位来说唱一段。(唱调为《掀起你的盖头来》)
甲唱:我这有两盘咸鸭蛋,我来请你看一看,这盘鸭蛋怎么样啊?
乙说:白色儿的。
甲唱:另一盘鸭蛋怎么样?
乙说:通红通红的。
甲唱:还是这两盘咸鸭蛋呀,我来请你尝一尝,这盘鸭蛋怎么样啊!
乙说:发干,发粉,如嚼石灰,难吃!
甲唱:另一盘鸭蛋怎么样?
乙说:质细,油多,蛋白柔嫩,好吃!
甲说:这色彩鲜艳、味道鲜美、与众不同的就是我们——高邮双黄咸鸭蛋。
(两生形神兼备)
(生热烈鼓掌)
师(赞赏地):真是一对黄金搭档啊!同学们,他俩用的什么法?
生(众):对比法。
师:在作者的盛赞下,这小小的鸭蛋已俨然成为蛋中之——
生(抢答):蛋、王、冠、极品、佳品、至尊、无敌……
(生七嘴八舌,兴致盎然)
师:同学们能入情入文,身临其境,很精彩。小小的鸭蛋融入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生1:很骄傲,很自豪。
生2:对家乡的热爱、思念。
师:对,作者曾在一首诗中这样写道:“文中半是家乡水。”之所以对小小的鸭蛋浓墨重彩,因为它寄寓了作者那浓浓的、化不开的乡情。
(板书:乡情)
师:说到对家乡的思念,最难忘要数童年的回忆了。同学们来看第三部分。
屏幕显示:
端午的鸭蛋,在儿时的记忆中有哪些好玩之处?请结合文中语句,加以丰富的联想,小组成员共合作,情景再现这一段难忘的生活场景。
师:好,孩子们,开始吧!(小组成员兴致盎然)
生1:我们兄弟姐妹共四人,我们邀请老师做我们的煮蛋妈妈。
妹:姐,这些彩色丝线真漂亮,给我打个鸭蛋络子吧?
弟、哥:我也要,我也要。
姐:好、好。
妈:孩子们,鸭蛋煮好喽,快来哟!
哥:走,挑蛋去。
弟:哥,鸭蛋有什么好挑的呢?
哥:有,学问可大哩!一要挑颜色,淡青壳的比白壳的好吃。二要挑形状好看的,别说鸭蛋都是一样的,细看却不同。看,这个样子蠢,像你!这个样子秀气,像小妹!
弟:哥哥真坏!
姐:给,络子做好了,把它挂在衣襟的纽扣上。
弟:姐,你的手真巧。
妹:一蹦一跳,真好玩啊,像小白兔一样。
弟:哥,我饿。
哥:吃蛋,这端午的鸭蛋,新腌不久,只有一点淡淡的咸味,白嘴也可以吃,可好吃了!
姐:哎,小妹,小心点,别把蛋壳碰破了,轻轻敲去空头,蛋黄蛋白吃光了,咱们用清水洗净了,晚上捉来萤火虫,装在蛋壳里,空头的地方糊一层薄纸,萤火虫就会一闪一闪地亮,好看极了!
合:哇,好美啊!
(师生热烈鼓掌)
师:哇,好精彩啊!孩子们,你们为什么对这段文字有如此高的兴致呢?
生2:因为充满了童年的快乐!
生3:很可爱,又富有童趣!
(板书:童趣)
四、精读课文,赏析语言
师:小小的鸭蛋吃起来有滋有味,玩起来有模有样,汪老先生说起来津津乐道,我们读起来也是津津有味。相信同学们一定会有许多喜爱的句子。来,细细地找一找,静静地想一想,美美地读一读。
屏幕显示:
画出你喜欢的句子,仔细品味,并谈谈你的感受和理由。
生1:“不过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这里引用了诗句,显得很生动,有文学色彩。
师:不仅有古诗,还有古文呢!
生2:引用袁枚的《腌蛋》。
师:这样,就使文章增添了不少书卷气,充满了典雅之美。(板书: 典雅之美)
生3:“端午的鸭蛋,新腌不久,只有一点淡淡的咸味,白嘴吃也可以。”“白嘴”应该是高邮的方言吧。不管走到哪里,都记得家乡的语言,表明对家乡很眷恋。
师:不变的乡音,令人倍感亲切。
(板书:方言之美)
生4:“袁子才这个人我不喜欢。”从这句话看汪曾祺很坦率。
师:这样坦率的句子还有吗?(板书:)
生5:“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像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说起话来像孩子天真,爱憎分明!
生6:我喜欢文章里面很多的短句,短短的句子,读起来特别轻松舒服。
师:举个例子。
生1:“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
师:这样短短的感叹句呀,问句呀,文中出现了好多,大家能不能细心的多找几处。(生勾画,师巡视)
师:同学们把你们勾画的句子好好读一读。(板书:短句之美)
(生自由朗读)
师:继续我们的欣赏之旅。
生1:我尤其、特别、非常喜欢这一句:“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看到这句,我就很想吃到高邮鸭蛋。
师(笑):流出的不仅是红油,还有我们的口水。
生2:我也喜欢这一句,“扎”是动作,“吱”是声音。这句话也很短,但是让我们很想动手自己试一试。
师(点头):绘声绘色,活灵活现。
生3:这篇文章我最喜欢的就是这句话中的一个字“吱”,很好玩。
师:所谓“一字传神”啊!大家都喜欢吗?
生(众):是——。
师:那我们就来好好地读一读吧。
生1:“吱——”
生2:“吱——”
师:还有抑扬顿挫之感啊!
师:要注意:“一……就……”突出了红油之多,也要重读。我们齐读一遍。(声情并茂)
师:短短小小的句子,同学们读得饶有趣味。如话家常般的语言让我们感觉轻松亲切。这就是平淡中的味道。(板书:凡人小事品自高,淡笔浓情意从容)
五、读文知人,走近作者
师:同学们,小小的鸭蛋,朴素的话语,短短的句子,却带给我们暖暖的感觉。我们来近距离地认识这位带给我们快乐、令我们敬慕的美食家,美文家。
屏幕显示:
他的散文着眼于“小叙事”,写凡人小事,写油盐酱醋茶,写“一地鸡毛” ……他帮助人们发现就在自己身边的“凡人小事”之美。他的散文没有结构的苦心经营,也不追求题旨的玄奥深奇,平淡质朴,娓娓道来,如话家常。
品读汪曾祺的散文好像聆听一位性情温和、见识广博的老者谈话,虽话语平常,但饶有趣味。
师: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从这位睿智温和的长者身上你学到了什么?
生1: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生活处处皆美好。
生2:我们要做一个热爱家乡,热爱民族文化的人。
生3:不管活到多老,只要有一颗童心,就会快乐。
六、关注社会,体验生活
师:在我们今后漫长的人生岁月里,每逢五月五过端午时,在不经意间,或许你会想起汪老先生的这篇《端午的鸭蛋》。汪曾祺说:“风俗是一个民族集体创作的抒情诗。”现在,我们的年轻人对各种洋节很感兴趣,却对于我们传统节日不是很了解,而且缺少感情。这位亲切的老人用一颗赤诚的心教会我们要热爱家乡,热爱生活,更要热爱我们的民俗文化。因为它是我们的根,是我们的魂,是我们民族共同的声音。最后让我们怀着一颗虔诚的心,来倾听有志之士的呼唤。
(屏幕显示)
齐读:
在我们流淌的血液里
我们至少要知道
端午节,端午的鸭蛋
它是我们抹不掉的民俗文化和民族的印记!
一枚小小的绿壳鸭蛋
它既是汪老先生“常绿的童心”
也是我们民族“常绿的童心”
更应该是长驻我们心底的“常绿的童心”。
端午的鸭蛋
乡情 童趣
短句之美,
文言之美,
方言之美,
坦率之美
凡人小事品自高,淡笔浓情意从容
我和同位来说唱一段。(唱调为《掀起你的盖头来》)
甲唱:我这有两盘咸鸭蛋,我来请你看一看,这盘鸭蛋怎么样啊?
乙说:白色儿的。
甲唱:另一盘鸭蛋怎么样?
乙说:通红通红的。
甲唱:还是这两盘咸鸭蛋呀,我来请你尝一尝,这盘鸭蛋怎么样啊!
乙说:发干,发粉,如嚼石灰,难吃!
甲唱:另一盘鸭蛋怎么样?
乙说:质细,油多,蛋白柔嫩,好吃!
甲说:这色彩鲜艳、味道鲜美、与众不同的就是我们——高邮双黄咸鸭蛋。
端午的鸭蛋,在儿时的记忆中有哪些好玩之处?请结合文中语句,加以丰富的联想,小组成员共合作,情景再现这一段难忘的生活场景。
妹 哥 姐 弟 妈
生1:我们兄弟姐妹共四人,我们邀请老师做我们的煮蛋妈妈。
妹:姐,这些彩色丝线真漂亮,给我打个鸭蛋络子吧?
弟、哥:我也要,我也要。
姐:好、好。
妈:孩子们,鸭蛋煮好喽,快来哟!
哥:走,挑蛋去。
弟:哥,鸭蛋有什么好挑的呢?
哥:有,学问可大哩!一要挑颜色,淡青壳的比白壳的好吃。二要挑形状好看的,别说鸭蛋都是一样的,细看却不同。看,这个样子蠢,像你!这个样子秀气,像小妹!
弟:哥哥真坏!
姐:给,络子做好了,把它挂在衣襟的纽扣上。
弟:姐,你的手真巧。
妹:一蹦一跳,真好玩啊,像小白兔一样。
弟:哥,我饿。
哥:吃蛋,这端午的鸭蛋,新腌不久,只有一点淡淡的咸味,白嘴也可以吃,可好吃了!
姐:哎,小妹,小心点,别把蛋壳碰破了,轻轻敲去空头,蛋黄蛋白吃光了,咱们用清水洗净了,晚上捉来萤火虫,装在蛋壳里,空头的地方糊一层薄纸,萤火虫就会一闪一闪地亮,好看极了!
合:哇,好美啊!
师:在作家汪曾祺的记忆深处,家乡的端午又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来学习这篇《端午的鸭蛋》。(生齐读标题,师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理清文脉写什么内容 看看同学们自主学习的成果,同位互相交流预习心得。
端午的风俗——家乡的鸭蛋——端午的鸭蛋。
师:同学们的概括能力很强,这样无论是读起来,还是看起来都更工整了。好,我们一起随作者到他的家乡走一走,看一看。
这篇开篇叙述了家乡端午的哪些风俗?这几种风俗有详有略,有先有后,你怎样理解这样的安排?
师:家乡的端午有如此多姿多彩的风俗,作者为什么单挑小小的鸭蛋大写特写呢?这小小的鸭蛋究竟魅力何在呢?我们来细读文章第二部分。
假如中央电视台《乡约》节目组来到了高邮,假如你就是坐上嘉宾,你将如何夸赞家乡的鸭蛋呢?
师:在作者的盛赞下,这小小的鸭蛋已俨然成为蛋中之——
生(抢答):蛋、王、冠、极品、佳品、至尊、无敌……
师:同学们能入情入文,身临其境,很精彩。小小的鸭蛋融入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生1:很骄傲,很自豪。:对家乡的热爱、思念。
师:对,作者曾在一首诗中这样写道:“文中半是家乡水。”之所以对小小的鸭蛋浓墨重彩,因为它寄寓了作者那浓浓的、化不开的乡情。(板书:乡情)
师:说到对家乡的思念,最难忘要数童年的回忆了。同学们来看第三部分。
屏幕显示:端午的鸭蛋,在儿时的记忆中有哪些好玩之处?请结合文中语句,加以丰富的联想,小组成员共合作,情景再现这一段难忘的生活场景。
:哇,好精彩啊!孩子们,你们为什么对这段文字有如此高的兴致呢?
(板书:童趣)
师:小小的鸭蛋吃起来有滋有味,玩起来有模有样,汪老先生说起来津津乐道,我们读起来也是津津有味。相信同学们一定会有许多喜爱的句子。来,细细地找一找,静静地想一想,美美地读一读。
短句之美,文言之美,方言之美,坦率之美
师:所谓“一字传神”啊!大家都喜欢吗?
师:那我们就来好好地读一读吧。
生1:“吱——”生2:“吱——”师:还有抑扬顿挫之感啊!
师:要注意:“一……就……”突出了红油之多,也要重读。我们齐读一遍。(声情并茂)
师:短短小小的句子,同学们读得饶有趣味。如话家常般的语言让我们感觉轻松亲切。这就是平淡中的味道。(板书:凡人小事品自高,淡笔浓情意从容)
五、读文知人,走近作者
师:同学们,小小的鸭蛋,朴素的话语,短短的句子,却带给我们暖暖的感觉。我们来近距离地认识这位带给我们快乐、令我们敬慕的美食家,美文家。
屏幕显示:
他的散文着眼于“小叙事”,写凡人小事,写油盐酱醋茶,写“一地鸡毛” ……他帮助人们发现就在自己身边的“凡人小事”之美。他的散文没有结构的苦心经营,也不追求题旨的玄奥深奇,平淡质朴,娓娓道来,如话家常。
品读汪曾祺的散文好像聆听一位性情温和、见识广博的老者谈话,虽话语平常,但饶有趣味。
师: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从这位睿智温和的长者身上你学到了什么?
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生活处处皆美好。生2:我们要做一个热爱家乡,热爱民族文化的人。
:不管活到多老,只要有一颗童心,就会快乐。
六、关注社会,体验生活
师:在我们今后漫长的人生岁月里,每逢五月五过端午时,在不经意间,或许你会想起汪老先生的这篇《端午的鸭蛋》。汪曾祺说:“风俗是一个民族集体创作的抒情诗。”现在,我们的年轻人对各种洋节很感兴趣,却对于我们传统节日不是很了解,而且缺少感情。这位亲切的老人用一颗赤诚的心教会我们要热爱家乡,热爱生活,更要热爱我们的民俗文化。因为它是我们的根,是我们的魂,是我们民族共同的声音。最后让我们怀着一颗虔诚的心,来倾听有志之士的呼唤。
(屏幕显示)齐读:
在我们流淌的血液里
我们至少要知道
端午节,端午的鸭蛋
它是我们抹不掉的民俗文化和民族的印记!
一枚小小的绿壳鸭蛋
它既是汪老先生“常绿的童心”
也是我们民族“常绿的童心”
更应该是长驻我们心底的“常绿的童心”。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