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浅谈如何提高农村小学教育教学质量
涝池小学---马世银
教学质量是学校立校之基、是学校生存之本,学校的教学质量直接影响一所学校的办学效益和社会效益。目前有许多不利因素制约着我们农村小学教育质量的提升,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一、制约教学质量提高的因素分析
(一)教师资源的短缺
学校专业教师严重短缺,只好雇佣合同教师。特岗教师也是杯水车薪。新分配到学校的老师工作一两年后纷纷调往其他条件较好的学校,这样使得不少农村小学剩下几名本乡本土教师,师资严重不足。造成基础不牢、质量不高,制约着学校的发展。
(二)留守儿童问题
目前,农村大部分学生家长常年外出打工,把孩子托付给爷爷、奶奶或亲戚朋友。这些孩子缺少父母的严格督促,造成一些不良的生活、学习习惯的形成,如,有的逃学旷课等,有的养成不良习惯,这对提高教学质量无疑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三)学前教育的质量问题
在农村,还有部分家长因学前教育不是免费教育,而忽视孩子的学前教育,造成了学前教育的质量上不去,也没有受过专业的学前教育的教师,也从而影响到小学教育的质量。
(四)优秀学生的外流问题
由于当今家长对优质教育的需求越来越高,加之学校与城镇小学客观上相比有明显的差距,造成了一大批优秀学生的外流。我县的四年级民族生招生制度将四年级优秀学生召入民小。使得我们村级完小在五、六年级青黄不接。如此下去,农村学校将因为失去许多优生而影响质量的提高,而教育质量不高,有能力的家长又将学生转入条件好的镇级学校,陷入了恶性循环,差距越拉越大。
(五)家庭教育的配合不够
如今,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村许多家长赚钱的脚步走得更快了,却无暇顾及孩子们的成长,他们认为把孩子交给学校教育就放心了。孩子要钱给钱,需要什么就买什么,他们对孩子缺少督促,而孩子们的自觉性往往较差,这样就造成孩子懒散习气的形成。有的家长对孩子教育也缺少耐心,动辄打骂,更谈不上什么激励。因此说,家庭教育的缺失,这已成为我们学校提高教育质量的绊脚石。
(六)教师的整体素质亟待提高
1、教师敬业思想缺乏。
在这物欲横流的时代,我们一些教师出现敬业精神淡化,工作责任心退化,教育行为简单化,师生关系庸俗化,表现在对教育教学不负责,不钻研业务,对学生也缺乏爱心,工作方法简单粗暴,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现象屡禁不止。
2、教师的专业素质不够,创新意识、质量意识不强。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学科的综合性更强了,每位教师只掌握一门学科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农村学校音、体、美、信息、外语等专业师资特别缺乏,所以许多教师往往要兼任几门不同学科的课程。合同教师就更谈不上专业素质了。另外,知识信息更新均是日新月异的发生变化,一些教师参与进修培训、接受再教育的自觉性与积极性不高,造成业务素质与文化素质低下,这样都妨碍了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此外,许多教师质量意识、创新意识也不强,其教育观念非常滞后。有相当一部分的教师不思进取,教育方法陈旧,更没有千方百计抓质量的意识,特别是年龄偏大的一些教师,对新课程理念吸收不够,依然是穿新鞋走老路,哪里谈得上创新呢?这样教师的专业素养与质量意识、创新意识没有改观,教育教学质量就难以真正地提高。
(七)教育科研问题
我们许多教师没有把教育科研与提高质量有效结合起来,往往是为科研而抓科研,为质量而抓质量。另外,我们的教师很少能在教学中发现问题,而最终形成课题的。我们还有许多教师没有自己研究的课题,每天面对的就是“背、上、改、辅、考”几个教学程序,因此说科研意识不强,这是制约教育质量提高的又一重要因素。
二、改善教学质量现状的实施对策
要改善上述制约因素,作为学校管理者来说要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加强教学管理和师德师风建设,始终把提高教学质量作为学校教学的主线,在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找准问题的切入口,解决问题。
(一) 以人为本。
1、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首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尊,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努力营造一个民主、和谐、活跃、开放的课堂教学氛围。学生的品行来自于教师的言行举止的影响,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摆着“师尊”的“架子”,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并时时刻刻关怀学生,和学生多交流、多探讨。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成功的欢乐就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学会赏识,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扬长避短.通过赏识教育,让学生看到自己的优点,在学习上多关心、思想上多沟通、生活上多照顾,从而借助于师生之间的交流来传递老师的爱和关心,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使课堂氛围更和睦、更民主、更开放、更自然。
2、加强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和谐的人文环境,加强留守儿童工作,从心留住教师,让教师、学生感受到这是一个温暖的大家庭。
(二) 完善制度。
学校应结合学校实际,制定相应的《教学常规管理制度(细则)》。并把制度的落实情况与学校和教师的年度考核、评优晋级等挂钩,充分发挥教学激励机制的作用,对教学成绩优秀、有特殊贡献的教师及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进行奖励。同时加大宣传力度,扩大影响,争取社会,家长的支持,形成教育合力,共同影响和教育学生。
(三) 重视教学常规管理。
学校的常规工作要常抓不懈,学校领导应定期或不定期的深入学校,检查教师们的教学计划、教案、学生作业、教研活动记录等,引导教师发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指导性建议,为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提供科学依据。检查后要及时进行反馈,填写检查表,并将检查结果与教师工作量化及奖惩挂钩。各学校都要建立教育教学质量监控,制定监控制度,使教师明确工作性质,工作任务和教学方法。
(四)加强课堂教学管理。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充分熟读教材,合理地创设教学情景,组织、安排学生学习,并注重引导学生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和自主参与学习。一是抓教学过程,认真抓好备课、上课、辅导、布置与批改作业、课外活动等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规范教学行为;二是提高教师的教学意识,让教师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及教学效果,更新教学观念,创新教学行为,总结教学经验,提高教学水平,使教师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和引导者;三是提高教师的教案预设,写好教案、备好课是课堂优化的前提。老师备课,写教案都是为了应付检查,照搬照抄,没有落到实处。为此,教师备课必须严格具备“五备”、“四点”、“两法”、“两题”。
(五)重视教研活动。
领导及分管领导应分校负责,经常深入课堂,随机听课,了解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教学效果、教学氛围,并做好观察和记录,以便指导教师教学。同时,积极开展片区、各校间和校内的教研活动,为教师搭建教学经验交流与合作平台,取长补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总之,全面提高边远农村小学教育质量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学校内在发展的需要。 我们将在作中进一步探讨,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正确把握教育方向和教学方法,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