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浅析《桃花源记》译本.doc

上传人:仙人****88 文档编号:9456869 上传时间:2025-03-27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43.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析《桃花源记》译本.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浅析《桃花源记》译本.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析《桃花源记》译本 课程名称: 《文学翻译批评与鉴赏》 任课教师: 姓 名: 学 号: 年 级: 专业名称: 研究方向: 浅析《桃花源记》译本 摘要:陶渊明是西方学者非常感兴趣的中国诗人,许多国内外大家不断尝试将其诗文进行英译,各种各样的译本层出不穷。本文选取了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学者、翻译家、语言学家林语堂和美国汉学家 James Hightower的译本,进行分析批评,以扬长避短。 关键词:《桃花源记》;林语堂;James Hightower;文化; 《桃花源记》是东晋伟大文人陶渊明(365—427)的代表作之一,是《桃花源诗》的序言,选自《陶渊明集》,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陶渊明擅长白描,文体省净,语出自然。桃花源虽是虚构的世外仙境,但由于采用写实手法,虚景实写,给人以真实感,仿佛实有其人,真有其事。在虚景实写的同时,又实中有虚,有意留下几处似无非无,似有非有,使人费尽猜想也无从寻求答案的话题。桃源人的叮嘱和故事结尾安排的“不复得路”、“规往未果”等情节,虚虚实实,徜恍迷离,便是这些话题中最堪寻味之笔。 这样的散文珍品自然成为国内外译者的必翻作品及研究重点。《桃花源记》至少有七八种英译本,其中不乏大家的译作,难免要比较高下。本文选取了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学者、翻译家、语言学家林语堂和美国汉学家 James Hightower的译本,林语堂被称为幽默大师,是世界知名的文人、学者和翻译家,兼用中英文写作。其英文作品比中文作品更具影响力,对英语国家尤其是美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对英文的精通,足以让英语为母语的人钦佩汗颜。林语堂和 James Hightower来自不同的文化,根据弗米尔提出的Skopostheorie(目的论),这个理论的中心思想是,行动皆有目的,行动者参照实际环境选择一种他认为最合适的方式以求达到预期目标;既然翻译也是一种行动,所以译者也会在翻译目的的指引下,尽量考虑一切可能有关的因素,从而决定最合适的行动方式基于这种对实际情况的描述,可以得出一条规范性的基本规则———翻译行动目的决定达到预期目标的策略(张南峰,2004)。林语堂所处的时代,大多数西方人对包括中国在内的东方的情况有隔膜,不甚了解,他们头脑里有关中国的知识,大部分是被歪曲和变形的。为了改变西方人对中国的偏见,林氏有目的地选择了那些宣扬中国文人旷怀达观、高逸退隐、陶情遣兴、涤烦消愁的人生哲学,所以他多采用异化的翻译策略,比如“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林语堂翻译为“After having gone a certain distance,he suddenly came upon a peach grove which extended along the bank for about . ”,“步”在古代并不是指走了多少步,而是一个量词,周代以八尺为一步,秦代以六尺为一步,在这里,林先生把“步”译为“a hundred yards”,而相比而言,对于中国文化研究的不够透彻的美国汉学家 James Hightower则把这句话译为“For several hundred paces on both banks of the stream there was no other kind of tree”,“步”则译为了“paces”。还有“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先生把“复”译为“ went further to”,而James Hightower则把这句话译为“ went on ”,并没有把渔人停留一会儿重新起身的感觉翻译出来。还有“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这简简单单的九个字包含着很多信息,体现了中华民族语言文化的博大精深,“黄发垂髫”使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借代指的是用事物的局部或特征来代替整体。《高级汉语大辞典》中说明:黄发指老人。老人头发发白,白久则黄。另外,古时儿童不束发,头发下垂,因以“垂髫”指儿童。借代修辞使语言形象生动,能够唤起读者的联想。但似乎林先生和James Hightower都没把这个韵味翻译出来,林译为“the old men and children appeared very happy and contented.”James Hightower译为“Old men and boys were carefree and happy”,再者说即使“men”可以指人类,只强调“boy”,是不是有歧视女性的嫌疑?林先生把“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的“秦时乱”翻成了“They said that their ancestors had come here as refugees to escape from the tyranny of Tsin Shih-huang (builder of Great Wall) some six hundred years ago”根据源语读者的历史常识:秦朝末年,秦二世昏庸无能,奸臣当道,朝政腐败,横征暴敛,人民疾苦不堪。陈胜、吴广首先揭竿而起,领导穷苦农民组织起义军反抗秦二世暴政。接着项羽、刘邦等各路豪强也开始逐鹿中原,进行关中争霸。混乱的战争时期,人民自然是视战争为瘟疫,避之而不及了。陶文中的“避秦时乱”描述就是这一情景。看来只有谙熟中国历史常识才能很好地理解原文中承上启下的关键细节。而译者林语堂则避重就轻,把“秦时乱”具体为 “ the tyranny of Tsin Shih-huang (builder of Great Wall) some six hundred years ago”,回译成汉语则是“六百年前秦始皇 (长城的缔造者 )的残暴统治”。表面上看,林氏似乎背离了原文,其实他这样处理真可谓用心良苦。从他的生活、翻译经历来看,他翻译主要是给不懂中文的英语读者看的。对于一般英美国家人士,对中国文化常识的了解应该包括中华民族的标志长城的。通过括号里“长城的缔造者”的这一注释,想必译文读者会很 “感激”他们译者的“体贴”的。但稍觉遗憾的是林却把桃源中人到此源中至外人 (渔人)闯入之间的时间流逝约六百年直接交代出。试想,源中人幸福地生活,没有剥削,没有压迫,天天过着无忧无虑的日子,怎可能有人专门去计算历法,并铭记他们来此源中度过了多少岁月。由此,林把时间“六百年前”直接放译文中是欠考虑的不明智之举。因其非原文所含信息,把其置于括号内作注,或让读者通过上下文自己推算时间的跨度应该是更好的选择,而James Hightower译为“They told him that their ancestors had fled the disorders of Ch'in times and,having taken refugee here with wives and children and neighbours,”就把语义大大缩小了。从这几点的对比分析,不难看出,文化因素在翻译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一些关键词的理解充分展现了中西方的文化差异。 林先生虽然对于原文的理解非常到位,这无疑是他在翻译时一个很大的优势,但在翻译却也有漏译和误译之处,比如原文“缘溪行,忘路之远近”,林先生译为“ One day he was walking along a bank”,如果单看这一句中文,译文似乎并无不妥,但下文是“便舍船,从口入”,说明渔人是划着船在沿着小溪走,并不是“walking”,James Hightower翻成了“ a fisherman of Wu-ling once rowed upstream”就非常到位了。上句属于误译,再看这一句“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重点关注“忘路之远近”,林先生的译本为“One day he was walking along a bank. After having gone a certain distance…”根本就没有提到这个渔人是不记得路了,就把陶渊明原文那种神秘的面纱去掉了,就没有达到传播中华文化魅力的目的,James Hightower翻成了“unmindful of the distance he had gone”还是比较到位的。 翻译家林语堂既重视翻译实践,又有一套相对完整的翻译思想,这集中体现在他的长篇论文《论翻译》及其散文和译序、跋中(罗新璋,1984)。在其论文中,林氏讨论并详细阐释了翻译的三大标准:忠实、通顺和美。他认为,忠实的第一要义为“忠实非字字对译之谓,译者对于原文有字字了解而无字字译出之责任”。译者所要忠实的,是每个字所组成的整体的语意,而非单个字的意义。忠实的第二义,“就是译者不但须求达意,并且须以传神为目的 ”。另外,林还赞同克罗齐(Croce)的观点 ———凡真正的艺术作品都是不能译的,只可重作,译文即译者之创造品。这种观点显示了译者在翻译艺术文时的无奈心理,却不无道理。林氏向西方读者翻译中国的古典散文,难度很大。想必正是受上述翻译观的影响,同时为了获得最大的社会效益:让更多的英美读者乐于接触中国的文学作品,他走了一条着眼于普通英语读者的大众化、通俗化的道路———面向目的语文本的策略。于是,就不难理解林译中的“创造”了,把“秦时乱”译为具体的了。 典籍翻译既是一种艺术实践,同时也是一种跨文化交际行为。译者不仅要译出陶渊明诗文的古典美、意境美和韵律美,译出陶渊明的特有风格,而且要有跨文化意识,译出其诗文中蕴涵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涵义,才能使更多英语读者知陶、好陶、乐陶。中国古典诗文的翻译越来越被中外重视,像《桃花源记》这样的作品更是引起了中西方译界的高度重视和欣赏,但是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的翻译家,如若不能准确把握其中的文化因素,翻译出来的作品是不能令人满意的,我们要认真学习,扬长避短,让中国古典诗文在西方国家产生深远影响。 参考文献 [1].董明.翻译:创造性叛逆 [M] .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 [2].郭茂生.谈林语堂的英语语言特色 [J] .外国语,1996. [3].郭著章,等.翻译名家研究 [C]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 [4].郭建中.文化与翻译,[C]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0. [5].林语堂. 论翻译 [A]. 林语堂名著全集[C]. 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306-320. [6].罗新璋.翻译论集[C]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7].陶渊明.桃花源:诗并记 [M]中国文学史勘考资料选编 [C]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 [8].张南峰.中西译学批评 [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9].郑海凌.译语的异化与优化[J] .中国翻译,2001. [10].Hig htower,James.The Poetry Of Tao Chien.O x-ford ;Clarendon Press,1970.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