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揭开语言的外衣,推开小说的门缝
——《变色龙》教学微探
教学目标
1.引领学生学会梳理小说人物的语言描写,引领学生阅读小说。
2. 通过分析人物的语言,多角度探究小说的情节、人物形象、主题认识。
教学重点
奥楚蔑洛夫语言后的标点的探究。
教学难点
赫留金语言的留白处的探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由变色龙的特点导入
师:同学们,知道变色龙这种动物吗?谁来介绍一下。
——善于随环境的变化,随时改变自己身体的颜色。
2.那你们来说说文中谁是变色龙?为什么说他是变色龙?他变了几次?变的依据是什么?
3.关于这篇文章你读懂了些什么?
师小结:学生能读懂的内容,本课不作过多的讨论,今天老师想带领大家从一个小口子进入,再去深入地读一读这篇小说,找一张新发现。
4.确定阅读的角度——语言描写
5.梳理文中出现了哪些人物的语言。
——巡警和厨师、奥楚蔑洛夫、围观群众、赫留金
二、分类研读人物语言
(一)巡警和厨师:解决情节发展的问题
出示PPT——巡警和厨师的语言
请学生集体朗读。
1.巡警和厨师的语言是否可有可无?
——不是,正因为在他们口里的小狗的主人的不确定,才有了奥的态度的变化。
2.奥的变来变去,丑态百出,你觉得他们俩人有没有责任?
——有,他们的话总是说一半,才导致奥一次次地不停的变化。
3. 那契诃夫为什么要在原本该好好地说的一句话,给做了手脚呢?
——为了使他们的语言达到推动情节的发展,使情节跌宕起伏,富有戏剧性。
师小结:所以,大家看他们的语言不是可有可无的。契诃夫他在创作小说之前,是一个戏剧家,所以他更会利用人物的语言使故事达到戏剧性的效果。正如小说家许荣哲说到:
插入:对话是“推动情节”的工具——许荣哲《小说课》
但这只是对话的一个最最廉价的作用,也就是说:如果对话只是用来推动故事情节,那么这些对话绝不是精妙的对话。
(二)奥楚蔑洛夫:解决人物形象的问题
1.文中最经典的当然是奥的语言,他的善变在他的话语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对比地读出他的善变来。
生读,师评价。
2.关注契诃夫在写奥的语言时,用得很多相同的标点,比如:使用得最多的是……?!
3.先讨论“……”:出示PPT一处省略号用得很相似的语言。
请你来说说这里为什么要用省略号?
4.分类总结:?
出示PPT?
5.老师这里把奥的带有?的语言罗列了出来,分列了两类。我们请男生读左边的,读完后女生读右边的,然后说一说:同样都是问句,是否有区别?
——语气上:质问;询问
句式上:反问;疑问
人物形象上:一个凌然正气、主持公道的警官 ;阿谀奉承、溜须拍马的小人。
师小结:同样的问号,却因为句式上的不同,从而使得人物的语气有区别,使得人物的形象变的更为丰满。
6.同样一个相同的“!”,是不是也会也会有不同的表达效果呢?自由读,在来评析一下。
出示——PPT!
7.师小结:优秀的作家绝不会随意地点下一个标点,每一个作家深思熟虑过的标点都是我们走进人物心理的一把钥匙,会让我们对人物的形象有更为丰富与深刻的认识。所以阅读小说时,不要放过人物语言之后的标点。
(三)围观的群众:解决社会环境的问题
出示PPT——群众的语言
老师示范读。
1.你觉得这一群围观的群众,在整个故事中起到怎样的作用?
——警官的每一次变,都离不开群众的推波助澜。
2.特别是其中有两句,也涉及到狗的主人了。你觉得说这话的人是否确定狗的主人是谁?
——不确定,“好像是”;“没错”看似很确定,却也是附和着说而已。
3. 在这出闹剧的最后,这群围观群众还附赠了一串没有语言的笑声。
“那群人就对着赫留金哈哈大笑。”
4.你觉得他们可能在笑什么?
——笑赫留金没有看出奥楚蔑洛夫警官看风使舵、媚上欺下的本质。
笑赫留金开始想得到赔偿费,最后却落个被收拾的下场,也就是事与愿违。
笑穷人不如富家犬、一人得势,鸡犬升天
在他们笑的时候有没有想到过可能类似的这种事也会落到自己的头上来?那么类似的这种事会不会在某一天落到他们自己的头上?
5.那么这是一群怎样的群众?——精神空虚、麻木无聊、庸俗麻木……
6.大家有没有注意到作者在写这群人的时候有没有指名道姓?为什么不写出来?
——看来,这不只是一个人,也甚至可以说不只是一群人,更是整个社会环境的缩影。所以,这群围观的群众让我们看到了整个社会的精神空虚、麻木无聊、庸俗愚昧。
7.假如当时你也在场,你会怎么做?
师小结:人物的语言,有时不仅仅代表的是他个人,有时往往他就映射了整个社会,揭示人性弱点。
(四)赫留金:解决主题深入的问题
出示PPT——赫留金的语言
1.赫留金在整个事件中可以说是个受害者,最初他对于这次较量是抱着什么态度的?从哪里看出来?
——必胜的信心:“这年月,咬人可不行!” “就连那手指头也像是一面胜利的旗帜。”
2.你觉得他的信心来源于什么?
——法律的保护
3.可结果呢?法律有没有保护受害者?——没有,原来在当时的时代法律也只是一纸空文。
4照理说,作为一个受害者在整个事件中他多多少少要为自己多争辩几次吧。但在整篇文章中,赫留金的发言仅此四句,而且最后一次发言停留在第几次变中?
也就是说在整个过程中,他只用语言挣扎了一次,后面就再也没有开口说话?是没话可说?是不敢说呢?还是不想说呢?抑或是没法说呢?
——这样法律只是一纸空文,警官只会媚上欺下,群众都是麻木愚昧的社会环境中,还有这么可说的呢?还能怎样挣扎呢?
5.所以说“此时无声胜有声”,语言的留白处,却为我们剥去了的言语的外衣,直指当时社会的本质。这也就是这篇批判现实主义小说的经典之处,这也是为什么契诃夫被称为短篇小说艺术大师的原因之一。
五、总结全文
今天老师带领大家从不同的人物的语言,以及语言之后的标点,甚至是没有语言的留白处,学着去理解小说。希望能为大家打开阅读小说的一条小门缝,至于要推开经典小说的大门,还有待于我们同学自己不断地阅读,在阅读中思考,在阅读中提升。谢谢大家!
板书设计:
人物语言
巡警、厨师 使情节跌宕
标点 奥楚蔑洛夫 见人物形象
围观群众 揭人性弱点
留白 赫留金 批社会现实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