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第二学时-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仙人****88 文档编号:9449589 上传时间:2025-03-26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学时-教学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第二学时-教学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桃花源记第二课时教案 【学习目标】 1.分步品味,想象桃源之“美”,理解桃源之“乐”,评读桃源之“奇”。(重点) 2.理解文章故事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重难点) 3.理解本文所寄托的社会理想。深入研讨陶渊明虚构这一理想社会的原因。(重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全班齐背课文。在大家的背诵声中,美丽的桃花源又呈现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头脑中。《桃花源记》自问世以来,桃花源就成了美好社会的代名词,人们向往它、追求它,它究竟美在什么地方?请同学们紧扣课文展开讨论。 二、自主预习 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的复述。 教师提醒学生:(1)可以完全用自己的话来复述,并插进一些话,使整个故事连贯起来。(2)根据课文内容,利用想象,合理补充一些细节,使故事情节更加丰富。选两个学生复述课文,其他同学点评。 三、合作探究 1.想象桃源之“美”。桃花源风景真是美不胜收,美在自然环境、美在生活环境、美在风俗人情。你头脑中浮现了怎样的画面?请选一个景点,用“这里的____________美,你看____________”的句式给大家描绘一番。 明确:这里的土地美,你看,平坦如砥,一望无垠,就像是一块偌大的毡子……这里的屋舍美,你看,排列得整整齐齐,炊烟袅袅升起…… 教师小结:听着大家的描绘,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幅美丽的图画,桃源是美丽的,它美在环境幽雅,美在风景秀丽,美在资源丰富,美在静谧祥和。 2.理解桃源之“乐”。桃花源是美丽的,也是充满欢乐的,文中哪些人能感受到桃花源的“乐”?他们分别为什么而乐?请你以其中一类人的身份和口吻说说看。 明确:男女、老幼、渔人。①男人虽种植劳累,但他们乐,乐在不必服兵役,免受战乱之苦,能安居乐业。②女人虽采桑养蚕,织布缝衣,忙得不亦乐乎,但她们乐,乐在没有压迫,没有剥削,过和平安定的生活。③老人(黄发)“怡然自乐”,乐在老有所养,丰衣足食。④渔人乐,乐在受人热情相邀,盛情款待,乐在桃源中人民主平等,和谐亲密……桃花源乐在民主平等,乐在和平安定,乐在丰衣足食,乐在民风淳朴。 3.评读桃源之“奇”。桃花源的美丽欢乐令人神往,桃花源的离奇神秘更是引人入胜。那么,桃源“奇”在何处呢?请你以“____________奇,那是因为____________”的句式阐述一下自己的认识,要尽量用原文的句子回答。 明确:景奇、人奇、踪奇。①景奇。桃林奇,那是因为“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山洞奇,那是因为“仿佛若有光”,且形状奇特,“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②人奇。人奇,那是因为“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见渔人,乃大惊”“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③踪奇。踪奇,那是因为渔人“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复寻竟然“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名人探访,竟然“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4.渔人来过一次,回去时又“处处志之”,按理说,应该找得到,怎么就找不到呢?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文章最后写找不到桃花源其实是一种隐喻,隐喻桃花源这样的理想社会是不存在的,桃花源只不过是作者虚构的理想社会,也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对理想的向往。 5.联系背景,说说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作者虚构了一个与世无争的世外桃源,一方面揭露了当时长期战乱,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另一方面反映了人民群众要求摆脱剥削、压迫,用自己的劳动创造和平生活的强烈愿望。同时也表现出自己对理想社会的憧憬。 6.提问:为什么说桃花源是当时的理想社会?我们今天应当怎么评价? 讨论并归纳: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相对照的。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确实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人民理想的世界。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但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它只是一种空想。今天我们学习了《桃花源记》这篇脍炙人口的散文,跟随作者陶渊明领略了桃花源的独特美景,也进一步了解了陶渊明。虽然他向往的理想社会在当时带有很大的局限性,但是,他对理想的追求是值得我们肯定的。 师总结:为了追求光明和理想,我们的祖先不屈不挠,前赴后继,桃花源不是陶渊明消极的逃避,而恰恰是他闪光理想的依托。毛泽东《登庐山》中的一句诗:“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充分肯定了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追求,面对着中华大地的千年变迁,当中国人民真正站了起来,试问:还有什么人间奇迹不能创造?如今祖国各地不是桃源,胜似桃源,倘若陶公地下有知,不知将欣喜为何如?我更希望在21世纪的今天,同学们能志存高远,向着理想勇往直前。(在学生齐背课文中结束课文学习) 四、板书设计 五、课外拓展 1.课外拓展阅读:阅读《桃花源诗》,进一步了解作者理想的实质。 2.查找古诗词中描写桃花源的诗句,并摘抄下来,加以积累。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