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医疗纠纷案例分布情况调查与分析【关键词】 医疗纠纷 案例分析 决策支持【摘 要】 选取上海市某区下辖21家医院在2007年至2009年间发生的医疗纠纷投诉案例作为研究样本,并重点对2009年案例在各医疗机构及其科室的分布情况进行了深入调查和统计分析,明确了不同医疗机构及科室的医疗纠纷发生特点和规律,希望对医疗纠纷管理提供理论指导和决策支持。当前医患关系越来越紧张1,导致医疗纠纷快速增加。医疗纠纷不仅严重干扰和破坏了医疗机构正常医疗秩序,而且带来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利益损失,公众对医疗卫生保健系统从业人员的信任度下降;冲击医院、殴打医生的现象频发,加之媒体效应,医疗机构及其从业人员被推到了风口
2、浪尖。本研究立足于国内,从上海市某区医疗纠纷投诉案例在各医疗机构及其科室分布情况进行深入研究,以期找出医疗纠纷发生的规律和特点,为有效防范医疗纠纷提供实质性的建议。1 资料与方法1.1 资料来源本次调查资料主要来源于上海市东北部某区卫生局统计2007年2009年医疗纠纷数据。由于该区2007年、2008年医疗纠纷统计数据不够完整,仅对纠纷数量做了大致统计,无法满足科学研究的需求。2009年的医疗纠纷数据较为详实,包含了投诉人、相关科室和投诉内容等信息,在排除了8例信息较不完整的案例后,共提取出196例较为完整的医疗纠纷案例,作为研究资料。1.2 数据处理本次调查数据采用EXCEL2003和SA
3、S17.0进行数据录入和统计分析,同时采用2检验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2 结果与分析2.1 调查区域基本情况该区域内下辖医疗机构167个,其中医院21家。在医院中,三级医院2家,二级医院7家。该区医院共有床位数5656张,医疗从业人员5870名,其中医师1987名,护师(士)2744名,技师(士)367名。该区下辖医院09年全年业务量为11743879人次,全年门诊量为10550989人次,全年急诊量为966838人次,全年住院量为155959人次。2.2 不同级别医疗机构医疗纠纷的分布2.2.1 不同级别医疗机构纠纷分布的描述分析。医院杂志。(详细内容见该刊)2.2.2 不同级别医院医疗纠纷分
4、布统计分析。由于无法分别得知一级医疗机构、民营医疗机构和其他医疗机构的诊疗数量,因此,本研究将后三者合为其他组进行研究。2009年三级医疗机构纠纷发生率为0.00276%;二级医疗机构纠纷发生率为0.00228%;其他医疗机构纠纷发生率为0.00049%。针对各级医疗机构纠纷发生率做2检验,详见表1。2.3 不同学科(科室)医疗纠纷的分布不同科室患者病情有所不同,所采取的治疗手段也会不同。因此,各临床学科(科室)医疗纠纷发生率有所差异。本研究将196例医疗纠纷案例按照学科(科室)进行分类,以了解医疗纠纷在不同学科(科室)的分布情况(因某些投诉不止一个科室,故选择第一投诉对象作为研究科室)。2.
5、3.1 一级学科(科室)医疗纠纷的描述分析。在196例医疗纠纷案例涉及的一级学科中,纠纷发生数量居前五位的分别是外科64例(占32.65%)、内科31例(占15.82%)、妇产科21例(占10.71%)、儿科20例(占10.20%)、急诊科17例(占8.67%),此外还有如口腔科、耳鼻喉科等其他科室43例。2.3.2 二级学科(科室)医疗纠纷的分布描述。调查显示,外科二级学科中医疗纠纷发生数量居前列的分别是普外科30例(占46.88%)、骨科13例(占20.13%)、泌尿外科7例(占10.94%)。内科二级学科医疗纠纷数量居前列的分别是心血管内科8例(占25.81%)、神经内科6例(占19.3
6、5%)、消化内科5例(占16.13%)。2.3.3 不同学科(科室)医疗纠纷的统计分析。在对各学科科室医疗纠纷数量的统计中,发生医疗纠纷数量最多的科室分别为外科、内科、妇产科和儿科。其中年度纠纷发生率,外科为0.01077%,内科为0.00096%,妇产科为0.00554%,儿科为0.00236%。2.4 不同场所医疗纠纷的分布2.4.1 不同场所医疗纠纷的描述分析。196例纠纷投诉案例中,60例发生于门诊(占30.61%),21例发生于急诊(占10.71%),101例发生于病房(占51.53%),14例发生于其他场所(如药房等)(占7.14%)。2.4.2 不同场所医疗纠纷的统计分析。医疗机
7、构提供医疗服务的场所主要有三类,分别是门诊、急诊和病房。因这三类场所进行的医疗服务的内容不同,纠纷发生几率也有差异。2009年,该区医疗机构的门诊纠纷发生率为0.00057%;急诊纠纷发生率为0.00217%;住院病房纠纷发生率为0.06476%。针对三类场所的纠纷发生率做2检验,结果见表3。3 讨论与建议3.1讨论通过本文的分析,可得出以下结论:(1)该区三级医疗机构纠纷发生率最高,而且高级别医疗机构纠纷发生率均高于较低级别医疗机构。虽然高级别医疗机构的医疗资源丰富、学科门类综合强、诊疗水平较高,但其接收的患者大部分病情复杂,加之医学本身的局限,诊疗结果有时不够理想;我国社会群众就医观念传统
8、一旦生病,一般首选二三级综合医疗机构进行诊治,服务数量过多导致了医务人员工作压力,医疗差错的发生率增高。(2)外科纠纷发生几率最高,妇产科和儿科次之。近年来,外科诊疗水平不断提高,手术愈益精细复杂,治疗范围扩大,风险逐步增大;外科下辖普外科、骨科、泌尿外科等诸多科室,病种多,病情复杂,以损伤为主的急危重病人多;外科医生工作繁重,加之外科治疗效果较为直观,导致了外科医疗纠纷发生率居高不下。妇产科(纠尤其是产科)工作性质特殊,涉及产妇、胎儿、家属、医院、医务人员,其纠纷的发生也有其复杂性和特殊性;产科工作繁杂、瞬息万变、患者及家属期望值高,同时由于妊娠分娩的特殊性、复杂性和现代医学的局限性,一些
9、疾病无法在产前检出,也易导致纠纷。儿科的服务对象年龄小, 自我表达能力差,而对疾病的防御能力较弱, 故疾病的发生、变化及转归均较成人快且难以预测,其服务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其纠纷的发生率较高。(3)医疗服务的三个主要场所中,病房的纠纷发生率居首位。相比较于门诊和急诊,住院病人的病情更为复杂,治疗难度高,预后往往不够理想;许多住院病人需要进行某些有创的检查治疗,导致患者身心损伤;住院期间,患者与医务人员的长期相处易导致医患纠纷,医务人员规章执行不力,病历书写不规范;有时病人多为病情突发或危重情况,医务人员时间有限;患者和家属对医疗治疗的期望过高;医务人员压力大,长时间高强度工作导致心理烦躁,医患沟
10、通不畅,均导致了纠纷的发生。3.2 对策3.2.1 合理配置医疗资源。通过对纠纷原因的个案分析,由于医疗资源的整体投入不足导致的医疗纠纷53例,占13.87%。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导致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激化了医患双方的矛盾,引发医疗纠纷。政府加强支持投入力度,有效控制医疗费用,建立广覆盖的医疗保障;合理配置医疗资源,健全社区卫生服务,挖掘医疗保健与康复市场,缓解大型综合医院的服务压力;卫生管理部门协助医院借力媒体等深人社区、病房、居民家中开展就医宣传工作,不断转变群众就医观念,引导居民正确就医,合理消费;配合卫生行政管理机构,综合医院应加强对社区卫生的指导和支持,实现“小病进社区、大病进医院”
11、的就诊模式,了解医疗资源合理配置对方便就诊的重要意义2,这些均可在一定程度上有效缓解医疗纠纷的发生。3.2.2 不断提高手术质量。在治疗不当导致医疗纠纷的130例案例中,手术不当占68例(52.13%)。手术治疗的风险较高,手术中的不确定因素多,且术后的并发症繁多;再加上手术的效果较为直观,病人的心理期望值较高,因此较易产生医疗纠纷。如何确保手术顺利进行,提高手术安全系数,最大限度地保证医疗安全,防范医疗纠纷,已成为医疗管理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3.2.3 加强医院医疗风险管理。(1)在组织结构上,重视风险管理体系构建。医院应重视医疗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提供风险管理组织基础。风险管理体系是指为了
12、实现风险管理的目标,利用自身所拥有的资源设计的一系列权责划分和操作流程3。我们可以通过对日趋严重的医疗风险进行风险管理,针对医疗中爆发风险的特点及其诱发因素,在构建组织体系上,有计划有目标地按风险识别、评估、控制地流程一层一层从上往下依次管理;在构建预警体系上,确定监测指标的基础上,借助信息系统这个有效的工具,统计分析并计算医疗风险的综合值,指导对医疗风险的预控;在预控体系上,根据三种不同状态,采取三种不同预控措施,争取将风险控制到最小,最终达到维护“医患”双方利益的目标。3.2.4 加强业务技能培训。在前文中,通过分析我们得出二级医疗机构急诊和手术病人的纠纷发生率明显高于三级医院。对于低级别
13、的医院,仅进行院内的培训和简单的三基技能考核是远远不够的。因此,促进各级别医院之间的交流,落实高低级别医院之间的代职和进修制度,对提高低级别医院的业务水平有着巨大的帮助。医疗技术水平的高低是医院水平和实力的象征,精湛的医疗技术是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的基石4。医院必须把医疗技术的提高作为中心工作常抓不懈。对高年资医师要加强医学继续教育;对低年资医师要加强“三基三严”的培训考核。美国Norman一项研究指出:住院医师只能对75%的病例做出正确诊断,而有经验的专家能对91%的病例做出正确诊断,因此应加强上级医护人员对下级医护人员的指导,搞好传帮带,并大力开展新项目、新技术、新疗法,对技术精益求精;要坚持三级查房制度,全力构筑“学习型医院”5。3.2.5 加强医院信息化建设。信息化建设是现代化医院的基础,面对当今激烈的市场竞争,以及在门诊、住院、出院等环节和诊断、治疗、康复等行为的全过程中时刻面临着的医疗风险,可以借助开展信息化建设来科学地预测和处理医疗纠纷,达到维护医患双方共同利益的最终目标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