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以太学说的否定史.doc

上传人:s4****5z 文档编号:9436548 上传时间:2025-03-26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5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以太学说的否定史.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以太学说的否定史.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以太学说的否定史 徐扬070901023 吴其鹏070901022 摘要:从以太学说的的形成和发展伴随着科学的萌芽、起步、发展和巨大进步,分析以太思想在物理学发展过程和现实中的科学价值。科学家们和思想家们借助这一学说所做出的科学创造和种种学说丰富了人类思想宝库。本文从各方面分析了“以太”说的发展及其所蕴合的物理和社会意义。 关键词:以太;以太说;辩证法;诠释学 一.以太学说对物理学的一些影响 “以太”(Ether或Aetller)是古希腊人创造发明的诸多有世界影响的智慧概念之一,它曾被人津津乐道地谈论,被人反反复复地研究。科学家们围绕“以太”展开过热烈的讨论,提出了许多有意义的见解,从而有力地推动了科学的发展。但比起“逻各斯”、“原子”、“数”等概念来,“以太”概念现常被人忽略。研究一下“以太”及其被否定的历史,或许对我们更好地理解科学和人的认识有所裨益。以太说在古希腊时代已经存在。人们认为太空是不空的,宇宙中应该存在一种浩瀚的物质“海洋”或物质背景,它们被称为“以太”。天体浮游需要充满太空的以太来作载体,星光传播需要以太作为传播媒体。伽俐略曾用以太说明磁石韵吸引或排斥;开普勒则用以太解释太阳何以能使行星运动。于是,以太被当作一种虽然看不见,却无处不在的可传递物质作用或运动形态的媒质。以太作为一个重要概念被引进物理学,应该从笛卡儿和惠更斯说起。笛卡儿用以太来说明星体的运动,惠更斯则用以太来传播光。牛顿是提倡光的微粒说的,万有引力又是以超距作用形式表达出来,然而牛顿并没有拒绝以太的存在。牛顿在其《光学》一书中记述了对以太的思考,他考虑到以太与传热的关系,并试图用以太来补充他自己的引力学说及光学。他提出了一系列自己一时还解决不了的问题,但避免将尚不成熟的以太概念放进正规的理论。以太说一直伴随着物理学的发展,直到现代其幽灵仍徘徊不散。 1旋涡以太 笛卡尔·JL(1596-1650)最早试图以地面上的力学现象来说明天上的星体运动,认为整个太空空间充满着一种非常稀薄的连续流体,称之为以太。以太的挤压传递相互作用,形成许多转动着的旋涡。每个天体的周围都有环绕天体的以太旋涡,天体愈重,旋涡愈强。他认为地球在一个旋涡的中心,而这个旋涡绕着太阳转动。卫星为行星所吸引、行星绕太阳运动,都是由于以太旋涡的作用。在笛卡儿的以太学说里以太旋涡好似水的旋涡,星体的运转被看成是伴随以太旋涡的转动,这类似于浮在水面的稻草跟随着水涡的旋转。由于笛卡儿在学术界的声望,旋涡以太的观念在欧洲风行一时。后来牛顿研究了笛卡儿的学说,认为旋涡以太将导致与开普勒定律不一致的结论。直到牛顿的引力理 论获得成功,人们才逐渐抛弃了旋涡以太。虽然如此,笛卡儿用旋涡以太来阐明宇宙的思想,对后世的影响仍然是不应低估的。1944年,德国天文学家魏茨泽克提出太阳系起源星云假说。他认为,用来形成太阳系的原始尘埃云旋转时不是单一的系统,而是一个涡旋系。这些涡旋逐渐汇成较大系统,它们的距离随之增加,其幅度正好和行星距离定律相配。在各个涡旋组之间的边界上,粒子集中起来并组成星子,最后成为行星。魏茨泽克的涡旋理论与三个世纪前笛卡儿的旋涡理论有着奇妙的相似之处。 2弹性以太 19世纪初,光的波动说的发展,作为光波传播载体的弹性以太说取代了笛卡儿的旋涡以太。声波是在弹性媒质里传播的,因此,传播光波的媒质裁似乎也应该具有弹性机理。早期的光以太被认为是稀疏的弹性流体,这是为了说明以太对天体的运动几乎不显示阻力,以及以太能够很容易地渗透到透光物体的内部。但是,19世纪20年代前后,光的横波性质得到更明确的肯定,这给不能产生横向振动的流质以太带来极大的困难。显然,光的偏振以及高频特点,要求光以太应该是具有足够大弹性的固态物质。另一方面,人们又不能完全放弃以 太的流质特点。于是,光以太被设想为类似于沥青的物质,使之兼有固体和流体的优点。这种生硬的拼凑表明了物理学家的无可奈何,使本来就不可感知的以太加重了它的神秘性。 3电磁以太 1865年,麦克斯韦将光波纳入电磁波之后,光的弹性以太概念向电磁以太概念转变。法拉弟早就认为,如果接受光以太的存在,那么它可能是力线的荷载物。麦克斯韦认为,电磁以太是有电性表现的弹性以太,位移电流是由于以太电荷粒子的位移而形成的电流。后来,洛仑兹提出物体的电子结构理论,认为物体的运动并不拖动其中的以太。电磁以太除了传播电磁振动之外,已没其它的力学性质了。洛仑兹为了使以太学说适应实验的进展,消除了电磁以太的机械图象,这样的电磁以太差不多已成为一个空架子,只是还可以用来标记绝对空间的存在。20世纪初,狭义相对论的提出,一方面在惯性系中排除了优越惯性系,使绝对空间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另一方面,将电场及磁场真正统一为一个整体,它在不同的惯性系里有不同的电磁表现,从而使电磁场成为一个独立的物质客体。两方面的打击,使以太学说再也难以维持下去。电磁以太不得不让位于电磁场。正如爱因斯坦所说:“从狭义相对论的观点来看,以太假说首先是一种无用的假说。在电磁场方程中,除了电荷密度外,只出现场的强度。真空中电磁过程的进程看起来好象完全取决于那条内在的定律,丝毫不受其他物理量的 影响。电磁场是以最终的、不能再归结为别的东西的实在的身份而出现的,再假定一种无效的、各向同性的以太媒质,而那些电磁场必须理解为它的状态,它就尤其显得画蛇添足了。 4以太学说的物理学价值 物理学理论不过是人对物质世界的近似模写和描述,人的认识过程也只是主观对客观的不断地逼进。以太思想的演变一直伴随着人类对客观世界认识的深入。以太学说对物理学的发展产生过重要作用。首先,以太学说主张太空不是虚空、真空并非真正是空的;其次,以太学说否认超距作用,否认不可入性。这些观点即使对现代物理学而言,仍然是物理思想中的精华。实际上,各种物质场不过是“以太”的发展。量子场论的发展表明:真空确实不是绝对的虚空,它是量子场的一种特殊状态。它与物质粒子之间有相互作用,粒子可以当作是真空的激发态,它有涨落过程、极化效应、以及相变机制等物质属性。于是,真空再一次成为神秘复杂的背景媒质。而以太学说,不过是关于真空的前期理论。从这个意义上说,人们仍然在继续研究以太学说,使用以太思想。爱因斯坦在上述引文的同一篇文章中指出:“依照广义相对论,空间已经被赋予物理性质;因此,在这种意义上说,存在着一种以太。依照广义相对论,一个没有以太的空间是不可思议的;因为在这样一种空间里,不但光不能传播,而且量杆和时钟也不可能存在,因此也就没有物理意义上的空间一时间间隔。”[1] ⋯衄爱因斯坦的引力场理论,使得以太学说可能以新的引力以太形式借体还魂。但爱因斯坦同时指出:“不可认为这种以太会具有那些为有重媒质所特有的性质,也不可认为它是由那些能够随时间追踪下去的粒子所组成的;而且也不可能把运动概念用于以太。’[1] 二.以太学说的否定 “以太”是古希腊时期的重要概念,在哲学史和科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当然,与存在和原子等概念和范畴一样,“以太”内涵也有一个发展的过程。在古希腊哲学产生以前,赫西阿德就在《神谱》中提到了“以太”。赫西阿德说,最初是“混沌”,然后出现了“格亚”即“大地”;“混沌”生出“黑暗”与“夜”,从“夜”生出“以太”和“昼”;“大地”最初生“乌朗诺斯”即“星空”,然后生出“山脉”和“大海”;最后产生“克鲁诺”和“雷亚”,他们就是“宙斯”的父母,世界就这样产生了。在赫西阿德这里,“以太”是指更高一层的大气。赫拉克利特和巴门尼德曾谈到“以太”,但二人所指略有不同。巴门尼德认为“以太”是一种包罗万象的实体,一切星体存在于其中。赫拉克利特则认为“以太”是一种与“逻各斯”相连的东西世界的本原是“火”:“这个世界对一切存在物都是同一的,它不是任何神所创造的,也不是任何人所创造的;它过去、现在和未来永远是一团永恒的活火,在一定的分寸上燃烧,在一定的分寸上熄灭。”[1] “分寸”表明火的变化与运动、火与万物的相互转化是有规律的,这一规律就叫“逻各斯”。“逻各斯”永恒存在着,不仅存在于客观世界,也存在于人的主观世界。“逻各斯”是可以认识的,但多数人不能认识它。为什么?因为“逻各斯”是一种“以太”性质的东西,人们认识它需要用理性。一逻各斯’是一种以太的物体,是创造世界的种子,也是确定了的周期的尺度。"赫拉克利特的这一思想对阿那克萨戈拉有重大影响,阿那克萨戈拉直接将“以太”等同于“火”。我们知道,阿那克萨戈拉提出了“种子说”。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和本身性质相同的物质粒子即种子构成的,种-7=的数目无限多,性质各不相同。由此构成世界上形形色色、性质各异的事物。种子构成世界,是由两种基本力量决定的。一种是物质力量,即气和以太,它们从周围的物质中分离出来,由于在数目和体积上占优势,因而能统治其它一切物质。“气和以太这两种无限的物质压制着其他的一切。因为在全部物质中,这两种物质在数目和体积上是最占优势的。”但气和以太又被“奴斯”(心灵)所推动,“奴斯”最终决定一切。“将来会存在的东西,过去存在过现已不复存在的东西,以及现存的东西,都为心灵所安排。同样地,现在分开了的星辰、太阳、月亮、气体和以太所进行的那种涡旋运动也为心灵所推动。”“奴斯”是精神还是物质,兹不具论,但仅仅看到“奴斯”的作用,忽视气和以太的作用也是不全面的。在阿那克萨戈拉那里。“以太”具有如下意义:第一,它是一种物质;第二,它是无限的;第三,它在整个物质微粒中起主导作用。但阿那 克萨戈拉的这一思想却遭到柏拉图和亚里斯多德的批评。尽管二人的批评有所不同。主张理念论的柏拉图赞赏阿那克萨戈拉用“奴斯”解释世界,讨厌他引进“以太”作为世界产l-I=的原因:“我的朋友,这个希望是多么美妙啊,但它马上破灭了。当我读下去的时候,我发现心灵在这个人手中变成了无用的东西。他没有把心灵确定为世界秩序的原因,而是引进了另一些原因,比如气、以太、水,以及其他许多稀奇古怪的东西。””1亚里士多德批判了柏拉图的理念论,提出了 实体说。他对阿那克萨戈拉的批评也与柏拉图不同。他指责阿那克萨戈拉没有区分“以太”和“火”:“在我看来。阿那克萨戈拉似乎就认为这个名称(指“以太”)表示与火相同的东西;因为他认为,上方的地点充满着火,当人们说到以太时,指的就是在I-"方的东西。”[61“但是,阿那克萨戈拉却拙劣地误用了这个名称,因为他把以太称为火。”在亚里士多德看来,“以太(aithera)”是土、火、气、水之外的第五种元素,纯粹而神圣。它来自时间“永远(aei)”“在奔跑(thein)”:“由于认为原初物体是-I-、火、气、水之外的另一种存在物,他们就把这个最高的地点名之为‘以太’。这个名称来自于永恒的时间‘永 远一在奔跑’。 “以太”不变乱、不质变、不受外来干扰,它与土、火、气、水等的关系是“以太在水中.水在气中,气在火中,火在以太中——,它们构成整个宇宙。” “以太”处在整个宇宙的最高处,“包围着神圣的物体以及它们有次序的运动轨道”这些神圣的物体有土星、木星、火星、金星、太阳和月亮等。“以太”所构成的世界 是诸神的住所,是无生灭变化的,而土水气火构成的世界则是有生死命运的家园。“以太”说在托勒密宇宙体系中达到顶峰。托勒密继承亚里士多德思想,把宇宙看成一种有等级的体系,这主要体现在它们的物质构成中:地上物体由土、火、气、水四种元素组成,而天上物 体由透明无重量的“以太”构成;地上的物质是速朽的,而天上的“以太”是永恒不朽的。这不过是亚里士多德以太说的翻版。中世纪之后,西方各国科学家在反对中世纪神学世界观的斗争中,欧洲先进的思想家们对非基督教的古代世俗文化发生了兴趣,以极大热情搜集整理文化典籍,发掘文化遗产,研究古代语言、历史、文艺、科学和哲学,仿照古典作品进行创作,这就是所谓文艺复兴。随着1543年哥白尼 《天体运行论》的发表,人类科学开始摆脱宗教束缚,逐步走向康庄大道。起初,走在最前列的是天文学和光学。当时光学上的最大成就是望远镜和显微镜的发明,而伽利略是最早借助望远镜做出了重要科学发现的科学家。他借助望远镜观察月亮,发现了许多山岭和火山口,他还观测木星和火星,观察了太阳黑子的运动,并作出了太阳在 转动的结论。 不是别人,正是笛卡儿在1664年首次把“以太”用于科学。以后,胡克和惠更斯在研究光时,都假设了“以太”存在¨¨。以笛卡儿为首的欧洲大陆理性主义哲学家崇尚理性,提倡怀疑方法,认 为人类所有知识都来源于理性。笛卡儿说:“如果我想要在科学上建立起某种坚定可靠、经久不变的东西的话,我就非在我有生之日认真地把我历来信以为真的一切见解统统清除出去,再从根本上重新开始不可。”[2]但他并未对“以太”的存在表示任何怀疑,而是当作现成的东西接受下来。在笛卡儿看来,“以太”不具有不能从广延性中推 导出来的任何特征,它以漩涡形式运动,弥漫整个宇宙空间。他认为,光是一种作用或压力,它从发光体经过居间媒质传到我们的眼睛,就像一个物体的运动或抵抗通过盲人的手杖传到他的手。他还提出假设,光在较密媒质里比在较疏媒质里行进的更快。波义耳很好地描述了笛卡儿的思想:“由空气和以太,或者由与它们之一相类似的流体构成的星际空间,是透明的;以太好像浩瀚无边的海洋,在那里,发光的天体像鱼儿一样靠他们自己的运动游荡着,或者像漩涡中的物体那 样被周围的旋流转动着,它们非常稀疏地散布着,因此,恒星和行星与宇宙的透明部分相比,便显得格外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3]胡克则认为。光是发光体微粒的小振幅的快速振动,它沿直线向四面八方传播,通过弥漫的均匀媒质,穿过透明物体,其速度无比大但不一定无限大。而惠更斯明确提出了光的波动说。他认为光的运动不是物质微粒的运动而是媒质的运动即波动,光通过的这种媒质不是空气,而是“以太”。它由坚硬的弹性微粒组成,每个微粒都把它所受到的脉冲(与声的脉冲不同)传送给所有跟它接触的微粒,但它本身并不经受任何永久的位移。深受英国传统经验主义影响的牛顿对光的波动说进行了驳斥。第一,波动说不能很好解释光的直线传播。如果光是波动的话,光波也会像声波一样绕过障碍物,但我们没有观察到这种现 象;第二,波动说不能解释冰洲石的双折射现象,即当一束光线从空气传入冰洲石之类的晶体媒质之内时,便分为两束不同的折射光:一束为平常光,它遵循笛卡儿定律,而另一束则为非常光,它不受该定律的限制。牛顿完全不同意笛卡儿的演绎法:“虽然用归纳法来从实验和观察中进行论证不能算是普遍的结论,但它是事物的本性所 许可的最好的论证方法,并且随着归纳的愈为普遍,这种论证看来也愈为有力”[4]牛顿的科学方法可以称为归纳演绎法,主要集中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第三篇的开头,名为“哲学中的推理法则”,一共有四条:法则一,除那些真实而已足够说明其现象者外,不必去寻求自然界的其他原因;法则二,对于自然界中同一类结果,必须尽可 能归之于同一种原因;法则三,物体的属性,凡既不能增强也不能减弱者,又为我们试验所能及的范围内的一切物体所具有者,就应视为所有物体的普遍属性;法则四,在实验哲学中,我们必须把那些从各种现象中运用一般归纳而导出的命题看做是完全正确的,或者是非常接近于正确的;虽然可能想象出任何与之相反的假说,但是没有出现其他现象足以使之更为正确或者出现里外之前,仍然应当给予如此的对待。牛顿的科学思维方法决定了他对“以太”是否存在也抱骑墙 态度。他对“以太”的第一个也是煞费苦心的介绍,出现在1675年给奥尔登堡的一封信中。他通过陈述对假说的地位和功能的看法,引入了“以太”概念。牛顿认为,“以太”的结构和空气相似,但稀薄得多,精细得多,而且更有弹性。“以太”由主体及附属部分组成,主体较迟钝,附属部分以太气精较灵活,电、磁和重力都与以太相关。这就为研究电磁现象开辟了道路。以太是一种能振动的媒质,它的振动微小而速度较快,以太振动虽有大小之分,但无快慢之别。谈到以太与光的关系,牛顿认为,光既不是以太,也不是以太的振动,而是从发光物体传播出来的东西。光和以太相互作用,以太使光折射而光使以太发热,最稠密的以太作用也最强。由于牛顿的巨大影响,到了18世纪,被牛顿反对的光的波动论受到冷落,这种情况持续到19世纪初,直到英国医生托马斯·杨(Tholna暑Young)和法国土木工程师菲涅耳(Augustin Jean Fresnel)解决了牛顿对波动论所提出的两个诘难。 1800年1月,托马斯·杨向英国皇家学会提交了一篇为惠更斯波动论辩护的论文,封冻波动论的坚冰才开始被打破。1815年,菲涅耳独立发现干涉定律,后又以多年艰苦的努力从事严密的数学论证,终于把波动论发展到很圆满的境界从而被大多数物理学家所接受。1850年,法国物理学家傅科(J.B.L.Foucault)测出光在水中的传播速度比在空气中小,这同牛顿从发射论所推导出的预测相反,从而宣告波动论的完全胜利。正如爱因斯坦所指出的,光的波动论的成功,在牛顿物理学中打开了第一道缺口。于是,以太成为科学研究的重要对象,物理学也被分成两部门:一门研究通常的物质,另一门研究以太,称为“以太学”。在以太学中,最令人困惑的问题是:地球在以太中运动,两者的相对运动究竟是怎样的?这就是以太漂移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19世纪末的物理学家做了各种各样的实验,其中以美国迈克尔逊(A.A.Michelson)和莫雷(E.W.Morley) 的“以太漂移”实验最有名,1881年-1884年,阿尔伯特·迈克尔逊(Albert Michelson)和爱德华·莫雷(Edward Morley)为测量地球和以太的相对速度,进行了著名的迈克尔逊—莫雷实验,测量了不同方向上的光速。当时他是想测出地球相对于以太的绝对速度,方法是将一束光打到一面半透明的镜子上,光被分成两束互成九十度角,然后两束光分别打到两面全反射镜上,按原路返回,若光波的波峰与波谷相互有错位,则由于干涉效应,光会减弱,当时认为光是相对于以太以一定速度传播的,所以认为由于地球在以太中运动,两个方向上的光速会不同,所以会使光波错位导致光的强度减弱,但事实上并未如此,于是推测要么以太不存在,要么地球相对于以太是静止的,而后者是不可能的。这实际上证明了光速不变原理,即真空中光速在任何参照系下具有相同的数值,与参照系的相对速度无关,以太其实并不存在。后来又有许多实验支持了上面的结论。 三.以太学说及其被否定在中国产生的影响 “以太”说的东渐也说明不同理解产生不同效果。首本向中国介绍“以太”说的书是1876年出版的《光学》,它是19世纪西方近代光学在中国传播的主要代表作,该书原作者是英国田大里(John Tyndall),由金楷理(Cd T.Kreyer)译,赵元益述。《光学》分为几何光学与波动光学两大部分,介绍了光的运动、原理、凹凸镜、光浪(光波)的长短、显微镜、望远镜等。书中将“以太”意译为“传光气”,再稍后出版的《光学图说》等书中,ether才被译为“以太”[5]。“以太”说传入中国后被广泛接受,中国人根据自己的文化做出了独特的解读。深受孟子和陆王“心学”等传统思想影响的康有为把“电”、“以太”等简单比附为人心所固有的“不忍人之心”,认为电和以太就是仁,就是人人皆有的“不忍人之心”。谭嗣同把“以太”看作“原质之原”:“原质犹有六十四之异,至于原质之原,则一‘以太’而 已矣。"[6]“剖其质点一小分,以至于无,察其为何物所凝结,日惟‘以太’。”[7]“以太”统一万物,司万物之动,而其自身是不生不灭的。“是盖遍法不贯洽、不筅络而充满之一物焉。目不得而色,耳不得而声,口鼻不得而臭味,无以名之,名之日:‘以太’。”[8]‘‘以太之动机,以成乎日新之变化,夫固未有能遏之者也。”[9]“譬於水加热则渐涸,非水灭也,化为轻气养气也。使收其轻气养气,重与原水等,且热去而仍化为水,无少减也。”[10]谭嗣同吸取“以太”说作为自己哲学的范畴,形成独特的“仁学”。严复把“以太”说同中国古代元气论相结合,认为中国古代所讲的“气”就是“以太”,即‘最清气名伊脱(Ether)者”[11]它不是什么迷蒙腾吹的东西,而是像星云一样充满太虚。《馗书》的作者章炳麟认真吸取哥白尼以来的西方自然科学成果,提出“阿屯以太”说,阿屯即Atom(原子)。“以太”的性质不是“性海”,而是原子之类的东西,只不过比原子更精细些罢了。他说:“以太即传光气,能过玻璃实质,而其动亦因光之色而分迟速。彼其实质,即日阿屯,以一分质分为五千分,即为阿屯大小之数。是阿屯亦有形可量。以太流动,虽更微于此,而既有迟速,则不得谓之无体。”[12]由此,他得出结论,万物都成于以太:“各原质之成于以太,万物之成于各原质。”[13]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在吸取西方近代科学成果时,巧妙地结合中国传统学说,提出了许多颇具中国特色的观点。他认为,世界是不断进化的,进化可分为物质进化、物种进化和人类进化三个阶段。而在描述物质进化时,他借用“太极”这个中国古代范畴代译“以太”概念,把它看作一种原始物质的始基,认为宇宙万有都根源予“以太”的变化:“元始之时,太极(此用以译西名‘伊太’-rE)动而生电子,电子凝而成元素,元素合而成物质,物质聚而成地球,此世界进化之第一时期也。”[14]孙中山的这一观点,把中国古代的元气一元论引向了以实证科学为基础的近代唯物论。海德格尔曾说:“解释向来奠基在先行视见[Vorsicht]之中,它瞄着某种可解释状态,拿在先有中摄取到的东西‘开刀’。被领会的东西保持在先有中。并且‘先见地’被瞄准了,它通过解释上升为概念”[15]在中国,谭嗣同等人把被领会的“以太”说与自身先有的中国传统哲学诸范畴结合起来,并解释上升为“以太一仁”等学说。对近代中国哲学形态的变化起了促进作用,即是说,将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转变为具有机械唯物主义倾向的资产阶级自然观,而这一转变,无疑对后来的“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产生了积极作用。综上所述,“以太”说的形成和发展伴随着科学的萌芽、起步、发展和巨大进步,它见证了物理学、天文学、生理学等等的发展,虽然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科学革命中被淘汰,但科学家们借助这一学说所做出的科学发现、科学发明和科学创造是人类科学发展史上的宝贵财富,而思想家们围绕“以太说”所做出的种种思考、建立的种种学说也同样丰富了人类思想宝库。“以太”说的发展和嬗变恰好证明:传承前人的文化传统,无论是概念,还是理想和思想,都须从整体的、辩证的观点去理解,都涉及到理解、解释和应用,而这些理解、解释和应用,实质就是一种语言转换,一种从彼世界到此世界的语言转换,一种从陌生语言世界到我们自己语言世界的转换,换句话说,就是一种视域交融。通过这样一种交融,知识得以积聚,科学得以发展,文明得以进步。 参考文献: [1]《爱因斯坦文集》(第一卷).1976 [2]《第一哲学沉思集》.1986 [3]《近代物理科学的形而上学基础》 [4] 《牛顿自然哲学著作选》 [5]熊月之:<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4年版,第505—506页。 [6][7][8][9][10]《谭嗣同全集》1981 [11]《天演论》 1981 [12][13]‘革故鼎新的哲理——章太炎文选> 1996 [14]《孙中山选集》。1981 [15]《存在与时间》1999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包罗万象 > 大杂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