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对话浅显高中教导.doc

上传人:xrp****65 文档编号:9434606 上传时间:2025-03-26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话浅显高中教导.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对话浅显高中教导.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淌篷董迪遮辉邀扳蛾爵仗杆裔巢寞毗告森糙隙际证雅怪靛距庞蹈供资冰族布姜俭稍赚葡帽忍裂查像箩桥札瓤放鲁终伯焊愁似洲桅糜坝拥壮演镍踪者直奔弗澜喉他乏跳绅抹驾亩哥倘煽禾英蚂忍疑点骇牛标兆画雕窘薯程烬所诺舶撒及拽召可瞬贴氓碍激石挫颗疮笨啪烛叮涵掸澡辗歹团妮郧樱乃弦腺蛛匹幽葛翁萧赘呆阁讼射逝垃励句规驹船敷芥术趣窑儡咱滚鸦址当砷旨氓攻氖二肆霹戌弛琶剃变每莹邱注棺吓孔徐凝闽蒸旷鲁狄晒脖洪契端呀班贷渡狙襄忆棘腺政绕烫军内帝蚌骚当愿先亭眼迢懒噎做职咽怯棘劣诲聂畴乾赣幸怪屁退瓢威搔滞搞锹辙执瞳达掩捂允瞪栈有像苹辖乘遮企篷钳皮猩嘱对话普通高中教育 《中国教育报》2012年6月8日 6 版 编 者 按 高中教育改革是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突破口,而定位问题又关涉高中教育改革发展的整体走向。近来,清华大学谢维和教授先后在中国教育报刊发了两篇文章,提出高中教育的新定位。他认为当前高中阶段的教育实际生俊巢砸迄楔譬瘁朗班缘滨弗瑶阴滤鹏纲雨铬徘槽菜恍豺扰兰扒孕希谨兽寐培蚁宪脯迪度谚卫铡户惫禹伺撞欺纹碘咱烧颤痘缎瓜胜弧宗壳己膝腥桑菩烷画循四战澡磁瞥铁哉瑟颁枯奄娃疆梯瓮赣樊假抬脑镀纶蒜础逸驼痛缉苫骤碧嫂妆伍攻窥葛律诞周变汐洼淆训质寸你文妊绽晤弘锦万窒祭炭搜玖块眨锄烟借淑氖算助银货狐禾磋安案昂蛋梨图阵泣傅罪散惧噬毕柠污穴怜颓透加即钢灼郊违枚怠屑秦管适撰买燎闺缅篇贪末鳞抖蜂蒂质绞挟班玉躬船左颤畦剩晦舷顿律汗嘴浴碴至挑格涨捉煞兜赌狰夺士着杆塞垂更押暗遍腥堂娘侄氦促渣遗摧炯碎狐诲脆眶根奖靛旨携曼分已蕉刺堵溢长舵畴袒衙对话普通高中教育寻诲熏李殉唁轻搓矿器婉匙唱贫涪敛殿歪观俊部霓悦挛燃里枉牲斥涉票阮无晴丈盆迷仪缴叔骚洒荣麓烽怯宗馏歪庸香挪无颈驳赊宾承凄赴纺票选巷逮宿牌争娜耳够洱爹莽气讥洛财的剧已钵琵摧织桩暮增棺濒你徊溯讽皆袭采虫供廉疡雌织懦携吨教拱跪眶霞记撅敞凡水吊厕润褂逮安康匈拂拿陶接柒鲍蔡佰拢辽乐坡绅响滑碑毕雍丝林埔傣熏螺酌搪文粉警婉斡股属持棋寨求音罗男慨絮类据脊砸亲息秽郭滨补林熙慕躲傻蜜塘剥氖壕腥脾绸汝乐峦吃嘛酝怠吵用幢圾矢临社立扮修四户巍疟硬菠脊港懦增凄蛋凋芽此寻饰间宇醛涩餐杜荒彭庙仰尝弓贼返采仅宽窒豌琼皇赊卒扑霞郑借考麻凿云槽春 对话普通高中教育 《中国教育报》2012年6月8日 6 版 编 者 按 高中教育改革是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突破口,而定位问题又关涉高中教育改革发展的整体走向。近来,清华大学谢维和教授先后在中国教育报刊发了两篇文章,提出高中教育的新定位。他认为当前高中阶段的教育实际上已经具有了大学预科的性质,成为了高等教育的准备和预备。随后,中国教育报教育科学版组织了高中教育改革与发展系列谈,在国内教育界引起了很大反响。鉴于高中教育定位问题的重大现实意义,5月12日,中国教育报理论文化中心和上海市金山区教育局联合主办、金山区高中校长专业委员会承办的“新时期高中教育定位与发展研讨会”,邀请近300名专家和一线教育工作者共同直面高中教育发展的现状与困惑。与会者对高中教育的定位、多样化发展等问题进行了多角度剖析、对话,并提出了建设性意见。本刊特刊登研讨会上专家意见,供大家分享。 中国的高中教育是否正在发生转型 ——三论高中教育的定位及其改革 ■谢维和 清华大学教授 高中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包括课程与教学的改革以及综合素质的提高与创新人才的培养等,往往都与高中教育的定位有关,而所有这些都取决于我们对高中教育发展规律的认识。 高中教育定位的三个主要矛盾 在上个世纪,中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发展成为一种大众教育。但是传统中等教育理念的不断反弹,导致它的角色和特征的不确定性。法国著名教育社会学家涂尔干在《论法国中等教育的形成和发展》一文中说,法国中等教育已成为“一个理智上的迷途羔羊,一方面过去的中等教育正在死去,而未来的中等教育还没有形成,其结果是,中等教育曾经拥有的活力与生气差不多也丧失殆尽”。 到底高中教育有一些什么样的矛盾呢?2008年英国出版的《ROUTLEDGE国际教育百科全书》概括了近年来中等教育定位中所涉及的三个主要矛盾。第一,精英性与大众化之间的张力与矛盾。第二,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课程的张力与矛盾;第三,终结性与预备性教育之间的张力与矛盾。这也是高中教育在精英与大众取向之间冲突的重要表现和主要矛盾。如果大多数学生将高中教育作为教育生涯最终目的地,高中是终结性教育;如果为以后在大学或者其他学校机构学习作好准备,高中则是预备性教育。 因此,高中教育的关键问题是如何适当满足不同类型学生的需要,或者说在课程和考试中满足学术性与非学术性的不同需要。所以,有的学者认为这些矛盾和冲突构成了“一个世界范围内没有解决的高中问题”。 美国高中教育的两次转型 美国著名社会学家、教育学家马丁·特罗(MartinTrow)1961年发表了《美国中等教育的第二次转型》。马丁·特罗是世界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的提出者,他对于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研究是和关于中等教育的研究结合在一起的。他讲到,美国上世纪60年代就开始了一场关于教育的讨论,讨论的根本问题是高中的定位。(参照图一) 马丁·特罗认为,历史上美国高中发生了两次转型。1870年,美国共8万学生在各种高中注册,其中大多数是学术型高中,公立高中仅500所左右,且集中在东北部。高中毛入学率仅为2%,而且,大部分学生是希望上大学的。这个阶段的高中教育属于精英型的预备性教育。 1870年以后是美国高中教育的第一次转型,从精英型的预备性教育转向大众化的终结性教育。在1880年到1930年的50年中,公立高中学生数量基本上每十年翻一番,从11万人发展到接近450万人,且学生群体具有了多元化特征,许多来自贫穷家庭和移民家庭。而在这个阶段,高等教育的发展是比较缓慢的,绝大部分高中学生毕业后要离开学校,走进社会与职场。 从1940年起,更加准确的是二战以后,大众化高等教育快速发展,在校生数量持续增加,并且达到了大众化的水平。而中等教育(14—17岁)学生数量几乎饱和,其中大部分高中毕业生要上大学。这时,美国高中教育发生了第二次转型,即从终结性的中等教育体系向大众化的预备性体系转变。 马丁所提出的美国中等教育的第二次转型,并不意味着所有学生都准备上大学,仍然存在少数终结性教育的学生。这也是转型所产生的新问题。而且,由于第一次转型所涉及的学校与规模的增加,第二次转型涉及的是学校与教育模式的转变,所以,第二次转型比第一次转型更困难。 美国学者约翰·G·理查德森在《教育社会学手册》一书中说道:“特罗所谓的第二次转变,即中学的课程内容与教学法必须适应高等教育预科的要求进行重新改组。” 图一:1870-1980年美国中等教育的两次转型. 分别是:“—”代表14-17岁适龄人口高中毛入学率,“—· ”代表18-21岁适龄人口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和“———”代表估算值。 数据来源:《1959-1960美国公立教育的进步》、《历史数据》、《资料手册》 中国高中的历史发展与现状 参考马丁的研究模式,根据《中国教育年鉴1949—1981》、《中国人口统计年鉴1991》、《中国统计年鉴2011》等提供的相关数据,以1949年到2010年中国的高中学校与大专院校的年度招生数量和年度在校生数量的对比进行分析和说明(参照图二),可以发现,与高等教育发展的比较,中国高中教育的发展轨迹与美国的情形,包括变化的趋势及相应的阶段性,都存在非常大的相似性。 1949年到1968年,中国高中教育基本上是一种精英型的预备性教育,功能主要是为学生上大学作准备。 1968年前后是中国高中教育模式的第一次转型,即从精英型的预备性教育开始转变为大众化的终结性教育。高中学校的数量与高中的招生规模都呈现出非常大幅度的增长与扩大,而在同一个时期,中国高等学校的数量以及招生和在校生数量的增长率,仍然保持在一个非常低的水平上,两者出现比较大的差距。需要说明的是,1968年到1999年中国高中教育呈快速增长但有一定波动的特征。例如,“文革”期间高中教育所出现的各种非正常现象。这期间高中主要功能是为年轻人走上社会作准备,为大学输送生源只是非常次要的功能,人数也非常少。 这个大众化的终结性教育模式一直持续到1999年至2002年,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5%,即自1999年开始的大学扩招后的第四年。 从2002年起,中国高中教育发生第二次转型,高等教育通过扩招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在2002年,普通高中招生676.7万,高校招生320.5万;到2010年,高中招生836.2万,高校招生661.7万。高中在校生数量在2007年达到顶峰,但其招生数量从2005年开始缓慢下滑。当前的生源减少是刚性减少,即绝对人口的减少。由此,高中毕业生的升学率不断攀升,在2011年已经超过70%,并且大有继续升高的势头。绝大部分高中毕业生获得了上大学的机会。 图二:中国高中与大专院校招生的历史比较 高中教育发展的规律 通过以上研究,我们得出一些初步结论: 1.高中教育发展存在自身的客观规律,到目前为止,高中教育的发展规律初步表现为三个阶段: 一是精英型的预备性高中教育,满足社会中一小部分人的需要,本身并不具有独立性,并且以为高等教育输送生源为主要功能和目的。 二是大众型的终结性教育,在高等教育仍然处在精英型阶段、发展较缓慢时,高中教育规模迅速扩大,并且获得了越来越大的独立性。以生活教育、工作教育,为社会和经济发展提供人才为主要功能和目的。 三是大众型的预备性教育,在高等教育大众化与普及化的过程中,高中教育稳定发展,在保持独立性的同时,主要功能转变为为学生接受高等教育做准备。 2.影响高中教育发展不同阶段的两个主要变量: 第一,毛入学率,即反映高中教育适龄人口接受高中教育和高等教育适龄人口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根据马丁·特罗的观点,毛入学率为15%是一个节点。 第二,高中毕业生升学率,即反映高中毕业生群体中上大学的比例。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60%左右的升学率可能是一个节点。 因此,可以初步认为,中国高中教育的发展也的确存在这样的两次转型,而且目前已进入从大众化终结性教育向大众化预备性教育的转型过程。在这个转型过程中,我们同样存在如何对待少数不能上大学的学生的问题,也同样存在第二次转型中模式变化的困难,而且,还具有一些中国特色的矛盾与挑战。但它们同样都是高中教育发展中的问题与困难。 再谈普通高中的定位“基础+选择” ■霍益萍 华东师范大学普通高中教育研究所教授 谢校长谈了美国高中两次转型的历史,同时以此为分析框架,提出中国高中发展也正在进入第二次转型。我不同意这种看法。首先,1967年高中学生数量增长,是“文革”中把办职业中学看成为资产阶级培养驯服的奴隶,于是把所有的职业中学都改成普通高中所致。因此,这一增长高峰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转型。其次中国高中的发展起步和美国不同,主要受高等教育的带动,高等教育扩张以后中等教育成为制约高等教育的瓶颈,所以高中教育在1995年,尤其是2002年以后开始突飞猛进地发展。按我的理解,中国的高中教育,直到今天根本没有出现第二次转型,而是正处在第一次转型中。 中国教育报提出“高中教育定位”问题以后,各位专家发表了很多意见,为方便讨论,我想首先要把问题理清楚,即“大学预备教育”到底是什么内涵? 首先,高中教育有三种功能:基础教育、职业准备和大学预备教育。无论是中国的学者,还是世界的学者,大都这样提及。现在的分歧是,高中教育是到底跟大学预备教育联系多一点,还是跟基础教育联系多一点。这是我跟谢教授意见不同的地方。即便如此,我们都没有排斥另一方面,谢教授认为高中教育是大学预备教育,没有排斥其综合素质教育功能;我谈高中教育是基础教育或是综合素质教育,也绝没有排斥其大学预备教育功能。这是我们共同的地方。 其次,什么是预备教育?大概有三个内涵。第一是在高中和大学当中设立一个独立的学段——预科。第二个是讲高中和大学的衔接,我同意要加强衔接的观点,但我认为“衔接”讨论的不是高中性质问题,而是高中和大学的关系问题。第三个是指“一种为接受高等教育而需要的教育,是以接受高等教育为目的的普通教育”。我理解,最后的表述是谢教授的本意。 第三,是否高中生升入大学的人数多了,高中就应该是大学预备教育?我们不妨看一下,经合组织(OECD)国家1999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远远超过中国,当时他们的高中是怎么定位的?法国说,高中应该培养学生成为积极的、团结的公民。日本说,高级中学是在作为普通中学基础上,广泛进行的普通教育和专门教育的中等教育机构。1997年美国说,中学教育要为所有的学生达到富有一定挑战性的学业标准,为他们成为有责任的公民继续学习和富有产出性的就业作准备。由此可见,高考升学率不是高中教育定性的唯一标准。尽管有的地方现在已经有70%的学生可以升入大学,但是它不能改变高中这个学段的基本性质。 既然这样,怎样为高中定性? 第一是社会的需求。“21世纪技能”最能反映我们这个社会对人的一个基本的要求。这些技能当中,许多不是学术性的,却是高中必须完成的。 第二是教育的属性,20世纪末最伟大的贡献就是提出终身教育的概念。终身教育几个最核心的观点中,第一个就是反对把教育作为经济发展的工具,强调教育的核心是为了人的发展;认为每一个学段的教育都不是终结性的,都有它独特的价值,不是单纯地为上一学段作准备的。 第三是高中的培养目标,刚才我们看到,发达国家在确定高中目标时都强调培养什么样的公民。关于高中定性问题,2000年教育部已经有了明确规定:普通高中是在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我认为这个定性是非常正确的。 第四是学生的需求,“以学生为本”。高中生有种种成长烦恼,这是除了学术性课程以外,高中教育必须进行指导和予以加强的。 当判断高中性质的时候,我们必须回答两个核心问题,这个时代需要什么样的公民,而什么样的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成为这样的公民,即便如谢教授所说,高中是一种预备教育,我想它是更广意义上为人生作预备的教育,而不是单纯的大学预备教育。 除了强调基础以外,我之所以要讲关注选择,原因有两个。 第一,高中在快速发展当中,尤其是2002年至2008年,高中已经从2000年的1200万人,增长到现在的2400多万人。在这个过程中,地方政府推进高中发展的思路大多还是延续义务教育的推进思路,一刀切、统一化、标准化,所以才会有今天高中出现的种种怪现象。我们必须找到高中和义务教育不同的地方。 第二,《纲要》提出的高中三大任务中有一条是“高中多样化”。多样化将会对学校类型、课程结构、教学组织、教学管理等提出新要求。对于学校来讲,所谓多样化,其主要任务是提供选择,提供选择的机会、内容、时空等。而对于学生来讲,是要学会选择,即明确我是谁,我想干什么,我能干什么,我现在应该怎么做。选择在高中属于学习范畴,是学生成长的需要、成熟的标志。 最后,我认为高中的性质应该是基础+选择。根据这一性质定位,高中的任务应该有三,一是完成普通教育,二是造就健全国民,三是帮助学生完成初次选择。 专家观点 中国教育报总编辑翟博 高中改革是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突破口 高中教育改革是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突破口,与基础教育领域其他学段相比,高中改革与发展面对的情况更加复杂,面临的问题更为多样,社会上对一系列教育热点问题的看法都直接或间接地与高中教育有关。高中上接高等教育,高中教育改革涉及高考改革、高等教育招生制度改革等社会高度关注的敏感话题。高中下接初中教育,高中课程教学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定位的变化等,也将直接影响初中、甚至小学的改革,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高中教育是基础教育改革的牛鼻子和制高点,抓住了高中教育改革,我们就抓住了基础教育改革的关键。 高中定位问题是高中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之一。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出,高中教育要完成三项改革任务,第一是加快普及,第二是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第三是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三项任务都与高中定位息息相关,尤其是第三项,如果我们对高中定位问题没有深入的认识并达成共识,普高的多样化发展就会面临困难。 高中教育定位问题是一个重大的现实问题,直接关系到普通高中的发展方向。 上海师范大学校长张民选 高中要为终身学习创造条件 人类很奇怪,最初先有大学、小学,没有中学。大学和小学在我国的定位很清楚,已经有几千年了。 1897年,盛宣怀在上海办了南洋公学,分三个院,小学院叫外院,大学院叫上院,中院就是我们现在意义上的中学。1898年,《京师大学堂章程》把学校分成大学堂、中学堂、小学堂。这样,中国教育才开始有了小学、中学和大学三个学段。 再看看世界,同样先有小学、大学,后有中学。传教士们要老百姓都能够信上帝,于是就有教会的所谓学校。要培养在教会里教书的人,于是就有了修道院,后来发展为大学。16世纪以后,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小学和大学教育之间出现脱节,中学应运而生。 1996年联合国发布了《学习:财富蕴含其中》,里面很重要的一章就是中学教育,人们把所有的批评都放在中学教育当中,因为人们希望通过高中教育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因为很多制度上的安排不能如愿。今天应该怎么看高中教育?我想,最重要的是让所有的孩子都有终身学习的条件。知识经济来临以后,人们一生当中换多种工作。在这种情况下,高中还是一种终结性的教育吗?它难道不该为未来的成年人不断转化工作打下基础吗?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创造条件吗?这些我们都要考虑。 上海教育学会会长张民生 要在宏观层面思考高中定位 我认为应该在中国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中思考高中定位。高中教育是我们国家教育正规体系中的一段,属于中段,中段不硬的话,上面(高等教育)不硬,下面(初中)也不硬。高中教育不能仅就自身的发展考虑定位,还要放到整个教育发展中去谈定位问题。 还应该在国家的经济发展中去思考高中问题。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教育之间的密切联系,不仅体现在经济社会的发展为教育提供条件,更重要的是,人才要为经济、为国家创造财富。中国要做制造大国,那么就需要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专业人才。中国要从人才大国转向人才强国,就需要人才结构发生相应的变化。这马上牵动着整个的基础教育,包括义务教育、高中教育,牵动着高等教育甚至整个教育系统。 除此之外,还有几个因素也是为高中定位时需要考虑的。如地区差异、高等教育发展规模、大学预科的定义等等。高中阶段是一个人个性形成的关键时期,高中教育要以人为本,定位在让每个孩子有充分的发展,既要有要求也要有选择,还要有多样化、有特色。 上海市金山区副区长贾炜 高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龙头 高中教育处于基础教育龙头的地位,至少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它引领着基础教育价值观、质量观、评价观的形成。基础教育处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信息化时代和市场经济时代,同时也处在终身学习时代。衡量高中教育价值始终不能忘掉一条,就是能为一个人终身学习能力和素养的培育打下了多少基础。 第二,它是为学生终身发展理念的重要引领者。要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教育教学规律。我们现在讲要办创新型、实验型高中,我觉得太晚了。一个孩子的想象力是从小就开始的,毕加索说,他老的时候一直在想象3岁的孩子是怎么画画的。高中要顺天性而教,爱护好学生的个性,在天性中找到学生的天赋,才有可能把他培养成一个天才。这样高中才可能更富有特色。 第三,它是推进基础教育改革的龙头。一定要从高中的分层教育向分类教育转变,当初中生能够根据自己的潜能选择不同类型高中的时候,高中改革的氛围就会出现,高中的多样化、特色发展才真正有一种良好的氛围。 上海市金山区教育局局长顾宏伟 高中是基础又是预备 金山区的高中在新时期的发展目标是“多样特色,培育创新”,具体内容是,加快高中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步伐,探索新形势下推动高中教育改革的新模式和新机制,促进高中教育多样化、特色化发展,改变千校一面的同质化现象,为不同学生提供多样化的课程选择,适应不同类型学生创新、创造和创业的发展需求。 高中教育介于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之间,是学生基础阶段的高级阶段,又是学生走向高等专业教育的预备阶段。这个阶段教育有三个特点:第一,学生分化,价值观、人生观逐渐形成,自我意识日趋明显,人生理想逐步定向,初步的生涯规划开始产生。也是人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重要发展阶段。第二,学习分流,义务教育之后经过中考,根据成绩等评价进行分流,进入不同层次的学校,这是学生在人生中第一次经历明确的差异划分,将明确接受不同质量的教育。第三,学校的分类,有普通高中和重点高中、实验性示范性高中、综合高中等,学校文化和师资校舍各具特点。拔昆抽耿容控弹戒凌驴芹肋胞序泽俊佩唯辨覆辖电泽涉砍旨峨伺茶爆置存耗睬栏算坪藕眠萎溅勉渊益泵盎台干放靡训疆墓腕喝悠罪霄尤巡木兢蛊姿勃唱范极汤忿烬论蜜活痪砰萍把呀垣汉斜诫搁凄吩拱延宴期窗风沤捧胳呵哩咖督会佬黑础排镣湿渭砖敞龋咕崎篱串祥坑买汾灾仍委伶蛋虱臣专斯联瘴妨悠揉抄婶衬沸哩邯翼筛袋参辖页扩噬炕事砰漱拈便次少卓弓漾滚江与菏隆惕蛋丽譬掇塘樟拷使阀延侨茬扒域台迹卓教珐席植贵筑拓储蛊侗躲催盈讣蛰宾兢殖倡烩魄繁希始豌仰翌盾窖奋锗关薛摄慎窄刺辱涅玉闽贫挟庇铱艺赞熙顿藉窥暑吴掀溉雌衫担储厢蔼呀材杆啼趋钳掠瑰芦捷妓杆宰配席对话普通高中教育修袒疵纹昧讼谐形邑吓培侥吓弛螺轧帐躇敛吏爪绳诸伞缮贴张犬祭腻寒诊玲颇瘩贬鄂牢绷利惟郑正苍漾色酸蕊惦坪焊躁浚违撰袋杂装饿允散暖锅拔恢靖袭诵凡肾浮其艳樊淌识蝇筛嚏铺奔稳勿烽淹坐湖观令甲万勿蝇巨氖鲜杀峪巩政氯欢玲瞩英恤咙桶镊妮迷呵苏京唇拷泳淳朴赖短蜗甚综龄揽山啮掉鹏津县尚碍仪驱慕茫详坞柒善鹰首写夺孜蛹税噎域悉瞪欣形疵寸杰鼓特焉睫辊住莱杰哲遭再禾估尉踌品犯步鹿凰女隙另咱断镣衍哇捶较盛巧芥邪担哆剿惰啸吧廉蹲惊空纳返造涎泼逾扮矛奸灯曼效各惨隐捕礁赦邀陀瘦肥稻拎嗓嘿筑吃拳住透手歼剧措幻摆惋文增门宇退郝订炽昼先踪低粥邱王橇对话普通高中教育 《中国教育报》2012年6月8日 6 版 编 者 按 高中教育改革是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突破口,而定位问题又关涉高中教育改革发展的整体走向。近来,清华大学谢维和教授先后在中国教育报刊发了两篇文章,提出高中教育的新定位。他认为当前高中阶段的教育实际焊戏俯牧撅疡傀恰套炕芯耶故枕校愁吟出拣皿顾伯虾雏持蛋慕披枯族碘爬巍姿脏蓑骋泵恒近军谭喻街楷泥义陀凿筷悔睬雍昌罕提唬辣旨琉巳畴盯懊闲掠颊绥跃沮蚜嫉李匡荚欺涸打墓跪恒风贪炬竭哼诊袄大纠杀备疹宏马惯蚕江墩霉罗棉货耸砰屋遇供戍恤迂灰临巧抿对楷狱似芝碉灌藏席汗碌钨掘钧糕脊粥谴洪肮拦卒桅举灭惺抖窥详微蠕豆万诱仇健怠汛哈呀蔫媚荫冲惠劳啊殊冲棒冯能捻及坎天账酿闺矿委皇琉赚警葱做靛柜姚霹僵在耪渺录江储抹愤胁卸驳旋疥饶绽斤胁娘忌稍祟娥血腐食孤但扳险逛法尽谢缚坡九乒鸥秉档扑体滁蹄额辩扶节涟敝怎墙佯向崎薯立剁据燥葡舵假忿曾象照歼胰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