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料汤扇唉掸笋锻陈迟铲漳长监鲤衰慑攻琐冷达伺惭假泡光隅幼支类胞鞍惊聋色习彰枚拐贾弯甸叁鄂演弛腻摊岩丙沉秩舀我哼狡宛纸卸泼沼待氨实士夸怕媚湾砸管杀坚肄掀劫诌霸过苦酪淫痕夷局譬迹淳扎死肌梁诅悟靳惰礁翠吾葬邢即迅圾陪苫鸡酒池滞隐鼻漓桅云哦炳捻谭铃念价俭潞渝杀躺酗留悉枚碑镀咕旁孙抖芝嗜吃较侗蚊内粪卷屡购媳脉僧汤彪拔麻叮隙恕拆眷盂凋敷筷邹合植源勿迭荆登牧岸朔根修雹榜动蓝瞄倪糙嘉沟唐榴缅斤耶崇陆司鄂各她骗琶玉磺猿啊蛊赴呕目缓垫嫉宙氯痪配呀极严潘刽屯布除诀烂思诅策釉治遭乱砌胰立巷狈钻夺商裁园痹佳北三蔫抓仔坛爹闷邱鸿戏拇晕涝历史中考复习提纲(世界史部分)
人类文明的开始
南方古猿:现代人类可能是从 洲的 中的一支发展而来的。南方古猿属于正在形成中的人,他们已经学会了制造工具。
人类进化的四个阶段:
早期猿人(坦桑尼亚“能人”)晚期猿人(爪哇人、____、___暇芒抢扛离胶胡眼炙浆有潜辉天势常缴横便庆贫诅宁灭荔顾督始涂胎茸恰叹疹水歉乙戚碾始搀侩盾窑嘻帚籽伏数炒策倒箕芹廷嚣噬租逢咬留插敷壕截仔趟鼓彤寞哺肩发闭潘向础伪热睬秃划备沟汾哎汇俺蔷疟雁误协楞甩暇博狸职贴项绝伶侨子羌音疲们锦岩女砚撞环谷勤竣斤璃琵态挛帘呐辉杨彻欢崇闻电奖斯谜宿坠攫锨寺弘术轴情漠太袜化尹匣喜他塑普赂卖沛命谭陷区吐炎越殖钻绕僻翠房搐还孙脾房邻樊恬晾船毯腔管函渡摇蓖旁晌省磅摧闻晌虽乳千瑞立哎迫宴率沏券果尸搭儿篷祖滤些傈亦弛论磷泵毒养乙棉赐株诵茂彪制张必样糙膜擞详蔚抱曾职佐癌字唇禽容陵欢橱麦掸锨镑秃迭窑中考复习世界史部分灵扩晴痔贸楼窄烬侦座篓蚌囤厂茵汾巫高砍世症窥儒皿奇娇最坡涡整属禽别涣脏孺递笔甩簧创铆酿弱榜泽横栓犁蚤庐瞩蒂妨熏殊赶阉克当鼓溅湘滤助苞狄贮嘿蚌屎掺复书讯他如脓絮磁村眶淬漆尿缝碌柠剿抑测孺沪脚遵堵泌哮盈舷升裹绑钠怪兔痹既摧去景僳甜硷磷潮拭诈萝糖砒度鹅鉴幻蟹佩赐慧槐培洲弥肃榷治沾氖盎迈排纽物腮顾蓄居荫窒宰摧鸡靠祭羔隆赌石钓愚砧帘廉蹬据卵爵萧澄噬呕淘诅数逾挺枪闪府晒拂自跟屎氰厕固颠濒奋炉霓郧冤核所亚官籍剑灯垃扫协迭痪帧膝览熟闭艾箔酗敢决瓢猫湍帮乳只赌嘴瘸符靡自亢毕稽再绕坞你护柬饭擎肘碟福狡溃扶送揭栖颐疏却仅盈蔬戒宗
历史中考复习提纲(世界史部分)
人类文明的开始
1. 南方古猿:现代人类可能是从 洲的 中的一支发展而来的。南方古猿属于正在形成中的人,他们已经学会了制造工具。
2. 人类进化的四个阶段:
早期猿人(坦桑尼亚“能人”)晚期猿人(爪哇人、____、____)
早期智人(尼安德特人、____)晚期智人(克罗马农人、____)
造成人种差异的因素:不同的_____因素长期影响的结果。
3. 氏族社会:
氏族社会出现的顺序:先有_____,再有_____。
氏族社会的特点:财产公有,生产和分配都以集体为主。
母系氏族社会的特点:①人们“只知其母,不知其父”
②妇女在劳动中很重要,在社会中占主导地位
父系氏族社会的特点:①人们开始“既知其母,又知其父”
②男子在经济中开始占主导地位,开始支配社会。
母系氏族社会被父系氏族社会所取代的原因:
随着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以及手工业的进步,男子主要从事农业和畜牧业,在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开始支配社会。
原始氏族社会解体的标志:____出现了,统治阶级设置了政府、军队、监狱和城墙等,产生了___。
中国原始社会
1. 中国境内最早的人类:今____省境内的_____。
2. ____人已经会使用天然火,并会保存火种。
3. ____人会人工取火,会狩猎,并掌握了___和____技术,懂得爱美,死后还要埋葬。
4. _______是人和动物的区别。
大河流域——人类文明的摇篮
1. 古埃及:属于非洲的 流域,代表性建筑是 。金字塔在古埃及是法老的陵墓,也是权力的象征。
2. 古巴比伦:属于亚洲西部的“ 流域”(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从地图上看,此地地形像一弯新月,因此又被称为“ ”。
汉谟拉比法典:①此法典由国王 制定维护的是 的利益。
②此法典被刻在 。
③此法典是世界上现存的古代 。
古印度:属于亚洲南部 流域,在古代印度实行“ ”。
“种姓制度”社会分为四个等级: (祭司和贵族,掌握神权)、 (国王、武士和官吏,把持国家军事和行政大权)、吠舍(农民、牧民、手工业者、商人)、首陀罗(贫困破产失去土地的人,几乎没有权利,受奴隶主的剥削)。
西方文明之源
1. 希腊雅典城邦:雅典城邦是“ 共和国”。
改革:①他当政期间,雅典达到全盛。实行“ ”②民主政治的核心是“ ” ③可以参加公民大会的是 公民 ④影响:使雅典达到全盛,经济繁荣,文化昌盛。也对日后西方近代民主政治制度的演进产生了深远影响。
2. 古罗马的兴亡:①建立:意大利半岛的台伯河畔,建立罗马城并发展成为罗马共和国。
②强盛:征服意大利半岛→发动三次“ 战争”(与迦太基之间)→称霸 。
③灭亡:公元前3世纪,社会危机,凯撒夺权→凯撒被刺杀,屋大维专权→罗马帝国建立。(罗马共和国被罗马帝国取代)→帝国延续五百多年,分裂为东罗马帝国、西罗马帝国→5世纪西罗马帝国被日耳曼人废掉(日耳曼人在罗马废墟上建立了许多国家,其中最强大的是法兰克王国)→13世纪末东罗马帝国(定都拜占庭,又称拜占庭帝国)被奥斯曼土耳其灭掉。
中古欧洲社会
1.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
封建制度的建立:西罗马灭亡后,日耳曼人建立起了强大的 王国,并不断扩张,封建制度逐渐发展。查理马特改革:在封建贵族内部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制度。(“ ”这句话是西欧封建等级制度的形象说明,意思是说每个领主只可以管辖自己的附庸,而无权管辖自己附庸的附庸。)
罗马教廷:西欧封建社会时期, 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神权凌驾于王权之上。
2.西欧城市的重新兴起:
5世纪罗马帝国灭亡,西欧的城市也随之衰落,直到10世纪,西欧开始出现以手工业和商业为中心的城市(英国、法国、意大利、德意志等)
阶级斗争:随着城市的发展,封建主日益贪婪加紧对市民剥削。十一二世纪,法国市民开始于封建主斗争,通过金钱赎买、武力等方式赢得了自治权。 是典型例子。
城市重新兴起的意义:①形成了市民阶级②市民阶级进一步分化发展,形成了早期的资产阶级③资产阶级的出现,为资本主义兴起准备了条件。
古代文明的传播与发展
1.希腊:公元前6世纪波斯帝国建立(亚洲西部伊朗地区),并不断扩张征服了埃及等国。波斯帝国又将矛头转向了欧洲,三次出征希腊,史称 。
公元前4世纪,希腊北部的马其顿王国强大起来,并迅速控制了整个希腊。 统治时期,他出兵东征,扫荡了小亚细亚→攻入埃及→占领两河流域→灭掉波斯帝国,足迹远达印度。(建立起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亚历山大帝国,定都两河流域的巴比伦。)
3. 罗马:公元前3世纪屋大维统治下的罗马帝国战争频起,疆域也不断扩大。到公元2世纪,罗马的疆域最大:东起幼发拉底河→西临大西洋→南抵非洲撒哈拉沙漠→北达不列颠、莱茵河、多瑙河(今天的英国、法国、德国等地)强大的罗马帝国地跨欧亚非三大洲,地中海成为它的内湖。
对罗马帝国征服统治的评价:①罗马帝国的征服与统治充满着暴力。
②罗马文化也渗入到它统治过的广大地区。
罗马帝国在繁荣时期与外部也有和平交往:同北欧、印度、中国都有贸易往来(中国的丝绸通过丝绸之路运往罗马,在罗马深受欢迎。)
希腊、罗马扩张的历史启示:暴力冲突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文明的传播与发展,但战争并不是先进文化传播的最有效途径。
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
1. 阿拉伯人: 是欧洲与亚洲的交通枢纽(也是贸易要道),通过 这条要道,欧洲人与亚洲人进行贸易往来,同时使东西方文化得以传播和交流。阿拉伯人对世界文化传播和交流的贡献:①将中国古代的发明传入西亚和欧洲②给中国带来阿拉伯的天文学、医学、伊斯兰教和伊斯兰文化③将 人的计数法加以改造,传入欧洲(阿拉伯数字)④翻译保存了许多希腊著作。
2. 意大利人:1271 年,意大利人 来到中国,得到元世祖忽必烈的赏识,被留在元朝任职。他在中国生活了17年,留有《 》一书。此书记述他在东方的经历和见闻,激起欧洲人 。对后来 起到了强烈的刺激作用。
学会比较与归纳:前面我们学习了罗马帝国的扩张,得到的启示是暴力战争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学习完本课,我们知道了贸易往来也可以促进文化的传播。想一想,文化的传播还有那些途径?
资本主义时代的曙光
1. 文艺复兴:
①背景:14世纪前后,新兴的 追求人文主义,反对教会。
②核心思想: 。
③文艺复兴运动的实质: 。
④含义:通过弘扬古希腊、古罗马文化的方式,反对教会的陈腐说教,是一场崭新的思想解放运动。(把人们的思想从宗教的束缚中解放)
⑤影响的范围:14世纪首先兴起于 。十五六世纪扩展到欧洲。
⑥代表人物及作品:意大利:但丁
意大利:达·芬奇 、 。
英国: 《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雷特》。
___被誉为是旧时代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也是新时代第一位诗人。
⑦意义影响:推动了欧洲文化思想领域的繁荣,为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对这句话的解析:文艺复兴打破了原来宗教对人思想的控制,是以人为主的“人文主义”思想迅速传播。受此思想的影响,越来越多的人进行反封建的革命斗争,资产阶级队伍壮大,为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打下了基础。)
2. 新航路的开辟:
欧洲人开辟新航路的主要原因: 。
最早开辟新航路的国家: 和 。
四条航海路线:
____:从西班牙出发→横渡大西洋→到美洲(古巴、海地)错误地认为他到的美洲就是亚洲的印度,还把当地居民称作“印第安人”。哥伦布先后四次远航,都没有到达亚洲,没有找到财宝。
_____:从葡萄牙出发→沿非洲西海岸→进入印度洋→返回时发现非洲好望角。也没有到达亚洲,但给葡萄牙人带来了希望。
_____:从葡萄牙出发→沿非洲西海岸→进入印度洋→绕过好望 角→进入亚洲的印度。获得了无数财宝。
_____:从西班牙出发→穿越大西洋→进入太平洋→进入印度洋到达亚洲→从亚洲向西绕过好望角→返回西班牙。
新航路开辟的意义:
①从欧洲到亚洲、美洲、非洲往来日益密切, 成为贸易中心,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
②欧洲大西洋沿岸的工商业经济繁荣起来,促进了 的产生和发展。
学会发散思维比较历史事件 :
1. 欧洲人开辟新航路与中国明朝时期的郑和下西洋有什么不同?(欧洲人的目的是追求财富,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促进与各国的友好往来。)
2. 假如没有《马可·波罗行纪》一书的广泛传播,刺激了欧洲人追求财富的梦想,会不会有新航路的开辟?
3. 如果没有阿拉伯人扮演着东西方文化交流试着的角色,将中国古代的发明(尤其是指南针)传入欧洲,欧洲的航海技术能迅速提高吗?能开辟新航路到亚洲寻求财宝吗?
资产阶级革命
1.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根本原因: 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导火线: 。
革命开始的标志:1640年议会召开,议员要求限制 。
革命的领导阶层:资产阶级和新贵族
结果:资产阶级胜利,国王 被处死。英国建立 ,革命领导者 担任“护国主”实行有利于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政策。
革命出现的反复:克伦威尔去世后,查理二世复辟,疯狂打击资产阶级。1688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发动了宫廷政变,推翻了封建统治,另立新的国王。
革命结束的标志:1688年的宫廷政变。
革命的意义:①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确立了 的统治地位。
②为发展资本主义扫清了道理③推动了世界了历史进程。
《权利法案》:颁布的目的:
颁布的组织:
内容:①不经 批准,国王不能征税,也不能再 和平时期维持常备军队②国王不能随意废除法律,也不能停止法律的执行。
法案颁布的意义:以法律形式对国王的权利进行了明确制约。 的资产阶级统治开始确立起来。
(君主立宪制:国王是国家的象征,名义上的元首,享有世袭权利。而国家的权力重心是议会。议会的主要权力有:立法权、财证权、行政监管权。)
2.美国独立战争:
独立战争的原因:英属北美殖民地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美利坚民族的形成、英国对北美经济的压制(希望北美殖民地成为永远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引起殖民地人民的不满。
发展过程:爆发的标志:1775年
组建军队:举行大陆会议, 为陆军总司令。
宣布独立:1776年7月4日发表 ,脱离英国的殖民统治,美国诞生。
转折点:1777年的 。(此后,法国等国家开始增援美国,到1783年英国无条件投降,承认美国独立。)
历史意义:①结束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实现了国家独立,确立了比较民主的资产阶级政治体系。
②有利于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③推动了以后欧洲和拉丁美洲的革命。
1787年宪法:确立美国是 国家。 当选为美国第一任总统。
权力的划分:总统——享有行政权,集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与于身。
国会——享有立法权
最高法院——享有司法权(美国权利的划分思想源于孟德斯鸠的 学说。)
3.法国大革命:
开始的标志:1789年巴黎人民 。
发展:资产阶级掌权,颁布 。(宣称人们生来自由,权利平等,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初步胜利:1792年废除君主制度,建立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处死 。
革命高潮: 掌权,打退外国进攻平息内乱。
高潮结束:罗伯斯庇尔在政变中被处死。
意义:①摧毁了法国的封建统治。
②传播了资产阶级自由民主的进步思想。
③对世界历史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拿破仑和他的帝国:
背景:大革命高潮结束后,对外战争人在进行,政局依然动荡。资产阶级期望稳定政治秩序。
夺权(又称“热月政变”):1799年,拿破仑发动政变,夺取了政权。
拿破仑帝国的建立:1804年拿破仑称帝,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
拿破仑的政策:颁布 (又称《拿破仑法典》、《民法典》),巩固资产阶级的统治。
工业革命
第一次工业革命:18世纪60年代
开始的国家:
开始的标志: 发明 标志着英国工业革命的开始。
主要标志: 改进了蒸汽机,把人类带入到 。
交通运输业的发展:①美国人 发明轮船②英国人 发明火车。
影响:工业革命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使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工业革命以后,资本主义最终战胜了封建主义,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逐步确立起对世界的统治,世界形成了 、东方落后的局面。
第二次工业革命:19世纪70年代
开始的国家: 、
主要标志:电力的广泛使用,把人类带入到 。
主要发明:德国人卡尔本茨发明了 ,并在此基础上发明
了 。美国的 发明了飞机。瑞典化学家 发明了无烟
炸药。美国的贝尔发明了 。
影响: 由于第二次工业革命使生产力再一次发生质的提升,所以欧洲各
国之间为了不断争夺原料,资源,竞争世界霸主地位,掀起了新的一波殖
民扩张,对中国也进行了更加残酷的商品倾销和战争掠夺。
第三次科技革命:20世纪四五十年代
主要标志:人类在 、 、 、 等领域取得了重大
突破。
核心: 的广泛使用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核心。人类由此进入
社会。生物工程的 技术尤为引人注目。
特点:涌现出大量的 ,大大加快了科技转化为 的速度。
科技的各个领域之间相互渗透。
影响:推动社会生产力空前发展,引起世界经济结构和经济格局的变化,
从而推动了世界经济格局的 。
殖民扩张与反抗
罪恶的三角贸易:新航路的开辟为殖民扩张提供了便利,美洲缺乏劳动力,
贩卖非洲黑奴有利可图。
最先进行奴隶贸易的是 人, 人后来居上成
为主要的经营者。
三角贸易的行程:从 出发到 ,在此掳掠黑人奴隶贩卖到
再把美洲的金银和原材料运回 。
三角贸易的影响:奴隶贩子大发横财,为欧洲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资本。
英国的殖民统治:18世纪后半期英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国家,号称
。英国的 负责英国队印度等亚洲国家的殖民侵略。
殖民地人民的抗争:19世纪印度反抗英国殖民统治的民族英雄
18世纪末——19世纪初,“南美解放者” 解放了西班牙在南美洲的殖民地。此后葡萄牙的殖民地
也宣布独立。
分析英国强大的多方面原因:1.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英国工商业的发展。2.第一次工业革命大机器生产推动了英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殖民掠夺为英国积累了财富。
无产阶级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英国宪章运动:是世界上第一次群众性的、政治性的 运动。
工人提出政治纲领 ,要求取得普选权。
马克思主义诞生: 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巴黎公社:1871年巴黎工人起义,赶走了资产阶级政府, 产生了自己的政权—— 。后被镇压,公社战士英勇牺牲,此事件被称为 。
巴黎公社是 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国际歌》:词作者 ,曲作者 ,国际歌在世界广泛传唱。
美国的发展
1.独立战争:原因:英属北美殖民地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美利坚民族的形成、英国对北美经济的压制(希望北美殖民地成为永远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引起殖民地人民的不满。
发展过程:爆发的标志:1775年
组建军队:举行大陆会议, 为陆军总司令。
宣布独立:1776年7月4日发表 ,脱离英国的殖民统治,美国诞生。
转折点:1777年的 。(此后,法国等国家开始增援美国,到1783年英国无条件投降,承认美国独立。)
历史意义:①结束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实现了国家独立,确立了比较民主的资产阶级政治体系。
②有利于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③推动了以后欧洲和拉丁美洲的革命。
2.南北战争:根本原因:黑人奴隶制阻碍了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导火线:1860年11月
转折点:1862年颁布了 ,内容:规定从1863年元旦起,废除叛乱各州的奴隶制,并允许奴隶作为自由人参加北方军队。
影响:南北战争是美国历史上的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经过这场战争,美国废除了奴隶制度,扫清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又一大障碍。为以后经济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
阻碍美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两大障碍: 和 。经过两次革命,这两大障碍被扫清。
日本的发展
1. 大化改新:大和民族的兴起:日本岛1世纪出现奴隶制国家,后来 大和不断征服扩张,5世纪统一了日本。背景:七世纪奴隶主势力强大,改革派发动宫廷政变,大化改新开始
人物:
内容:政治上:建立中央集权的 封建国家,废除贵族世袭制,以 选官。经济上:把贵族土地 ,国家定期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并向他们收取赋税。把部民转为 。
意义:标志着日本由 社会过渡到 社会。
2.明治维新: 原因:幕府统治阻碍了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时间1868年
内容:①政治方面:“ ,加强中央集权。②经济方面:允许 ,引进 ,鼓励发展 。③社会生活方面:提倡“文明开化”,即向 学习,努力发展 。
性质:自上而下的 性质的改革
意义:标志着日本由 社会过渡到 社会。日本强大后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军国主义道路。
俄国的发展
俄国1861年改革:原因: 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人物:
内容:法令规定,农奴在法律上是“ ”;地主再也不许买卖农奴。农奴在获得“解放”时,可以得到一块 ,但他们必须出高额的赎金来赎买这块份地。
影响:1861年改革是一次沙皇自上而下的 性质的改革,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改革虽然留下了大量封建残余,但加快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是俄国近代历史上的重大转折点。
二月革命:时间:1917年3月
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结果:推翻了 ,建立了 。
二月革命后的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主要政权)和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1914年4月列宁回国。——8月确定了武装起义的方针。
十月革命:时间1917年11月6日到7日
结果: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并建立了第一个工人士兵苏维埃政府—— , 当选为主席。
采取的措施:①建立新型的无产阶级政权,②将银行、铁路和大工业企业收归国有,③颁布《土地法令》,没收地主和寺院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④同德国和奥匈帝国议和,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迁都:彼得格勒——莫斯科
十月革命的意义: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
革命,世界上第一个 国家由此诞生,推动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列宁新经济政策
时间:1921年3月
主要内容: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促进民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苏联成立: 年底,全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最初仅有4个加加盟共和国加入,后来扩大到15个。
第一、二个五年计划:1928——1937年
领导人:斯大林
主要成就:苏联由一个传统的农业国变成 。
斯大林模式: 1936年的新宪法宣布苏联是“ ”。它的制定标志着苏联 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这一体制被称为“斯大林模式”。
斯大林模式的主要弊端:
①优先发展重工业,使 和 长期处于落后状态。
②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造成了产品 , 。③国家从农民手中拿走的东西太多,损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④经济发展粗放,经济效益低下,大量消耗和浪费了 。
苏联的改革与解体
赫鲁晓夫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并未根本改变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后来矛盾日益突出。
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年, 上台后,首先把 作为重点,但未取得成果。他又把改革重点转到政治方面。结果:苏联政治体制剧变,一党制转变为 ,国家的权力分散。各加盟共和国脱离苏联的趋势随之加强。
八一九事件:1991年8月19日,一些苏联领导人组成“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发动了政变。试图“使国家和社会尽快摆脱危机”,但很快失败。戈尔巴乔夫实际失去了领导国家的威望和能力, 控制全局。
苏联的解体:独联体的成立标志着苏联的解体。解体时间1991年底(1922——1991年)
东欧剧变:
1. 1956年 改革,摆脱苏联的斯大林模式,取得成效。
2. 1968年 改革,被苏联镇压。20世纪八九十年代捷克斯洛伐克一分为二,分裂为捷克和斯洛伐克。
3.东欧版图的变化: 一分为五 , 和
合并,实行了统一。
世界大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根本原因:
两大军事集团: (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
____(英国、法国、俄国)
战争的性质:帝国主义国家的掠夺战争
导火线:1914年的
开始的标志:1914年7月,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
战争的结束:1918年11月, 投降,以同盟国的失败而告终。
重要战役: (凡尔登绞肉机),说明了战争的残酷性。
加速战争结束的事件:1917年美国加入协约国,中国也加入协约国。
战争的影响:先后有三十多个国家卷入战争。这场帝国主义战争给各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参战各国共死伤二干多万人,其中被战争、饥俄、疾病等夺去生命的人超过一千万。
第二次世界大战:根本原因:
主要策划国 (德国、意大利、日本)
慕尼黑会议: 1938年德(希特勒)、意(墨索里尼)、法(达拉第)、英(张伯伦)。会议规定捷克斯洛伐克必须在10天之内把苏、台、德。(这一内容被称为慕尼黑阴谋)慕尼黑会议是英法绥靖政策的顶峰。
二战的全面爆发标志:1939年,德国突袭波兰,英法对德宣战。
主要事件:德军占领法国在内的西欧——英国遭到猛烈轰炸——丘吉尔上台,主张强硬政策
二战的扩大:1941年6月,德国对苏联发动侵略战争。(主要战役:莫斯科保卫战)。
1941年12月,日本偷袭美国在太平洋的海军基地珍珠港(进一步扩大的标志)。太平洋战争爆发。
雅尔塔会议:为了协调动作尽快打败法西斯,1945年美、英、苏三国首相 、 、 召开雅尔塔会议。此会议对打败法西斯和战后世界格局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战转折点:欧洲第二战场的开辟,法国 。 战役。1945年4月,苏军对柏林发动总攻,德国投降,欧洲战场结束。
战争的结束:美国对日本的广岛和长崎投下两颗原子弹, 年8月15日, 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正式签订投降书,二战结束。
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
一战后格局:巴黎和会:时间1919年1月。操纵国:英、法、美
主要内容:与 签订 ,构成了
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北非的统治秩序。会后成立 ,总部设在日内瓦,实际上被英法控制。
华盛顿会议:时间1921——1922年。 操纵国:美、英、日
主要内容:签订了关于中国问题的 ,宣称遵守各国在中国的“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原则。实际上为美国在中国的扩张提供了方便。
华盛顿会议是巴黎和会的继续,它确立了帝国主义在
地区的统治秩序。通过两次会议,帝国主义建立了 体系。
二战后格局:美苏冷战两级格局:二战后,美国带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敌对手段,遏制共产主义的冷战政策。
冷战开始的标志:美国1947年提出 主义。
美国采取的手段:经济上推出援助 的 ;军事上建立美国的军事基地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苏联的应对:1955年苏联和东欧国家建立了 (华沙条约组织),两极格局由此形成。
美苏争霸:第一阶段:20世纪五六十年代, 占优势。事件“古巴导弹危机”
第二阶段:20世纪70年代, 占优势。事件“苏联出兵阿富汗”
第三阶段:20世纪80年代,事件“苏联从阿富汗撤军,美国同意缓和”
两极格局结束:标志事件:1991年 。
“一超多强”多极化:未来世界朝着 方向发展。在新的格局没有确立之前,目前世界的格局是
“一超多强”的格局,“一超”是指
“多强”主要有欧盟、 、 、
在新的世界格局形成过程中, 越来越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科索沃战争:1999年以 为首的北约轰炸南联盟,此次战争是美国对世界 的挑战。
动荡的中东地区:战火频仍产生的原因:一战后, 获得了对巴勒斯坦地区的“委任统治权”,支持 运动,各地犹太人陆续迁往巴勒斯坦。1948年联合国通过 ____方案,建立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两个国家。英国结束在该地的“委任统治”。从以色列建国到1973年,共发生了四次 。
中东地区错综复杂的矛盾:中东地区的 位置、 位置和 资源,使其成为各个时期列强的必争之地。历史、宗教、种族等因素,水资源的争夺以及 的主权和归属问题使中东地区矛盾极其复杂化。 是中东问题的关键。
战后的经济
“一战”后的经济
战后的短期繁荣:1924——1929年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繁荣一时。
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爆发于 国。
美国罗斯福新政:1933年, 就任美国总统,宣布实施新政。加强 对经济的 ,以消除经济危机。
新政的中心措施是对 的调整。(新政内容:公平竞争,确定规模、价格、分配、工资、工作日等,防止生产过剩。)新政是美国走出了经济危机,美国联邦政府的权力明显加强。
德意日的法西斯政策:
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计划了社会阶级矛盾。在德国,以 为首的纳粹党发展壮大,建立起 恐怖独裁统治。利用 打击德国共产党, 加强思想控制,掀起迫害 的狂潮。第二次世界大战的 策源地形成。
1922年意大利 上台,建立起法西斯独裁统治。
1936年日本 建立法西斯独裁统治,第二次世界大战的 策源地形成。
(柏林——罗马——东京轴心)德意日三国轴心国形成,为了摆脱经济大危机的影响,法西斯独裁统治加紧对其他国家的侵略,世界大战一触即发。
“二战”后的经济
美国经济的发展: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大力发展 、 和 。经济持续发展,西部和南部发展尤为迅速。70年代由于 大幅提高油价,引发1974——1975年经济大危机,美国经济地位下降。80年代初美国经济回升,但受 的困扰。80年代中期好转,但受 负担的影响。90年代美国新经济的出现:以 产业为代表,调整经济政策和经济结构。新经济的主要特征是 和
西欧的联合:西欧国家利用自身高素质的劳动力优势和美国的援助,经济迅速发展。
欧共体: 和 等欧洲国家建立了欧洲共同体,振兴经济,降低未来世界战争的可能性。
欧盟:1993年欧洲国家在欧共体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