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乌林镇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
实施方案
为深入推进我镇教育现代化、信息化,全面提升广大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根据《教育部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意见》(教师[2013]13号)和《湖北省教育厅关于实施“湖北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通知》(鄂教师[2014]13号)精神,经研究,决定于2015年10月起实施“乌林镇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以下简称“工程”),并结合我镇实际,特制订本方案。具体内容如下:
一、“工程”目标
以国家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体系为指南,整合教育资源,开展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全员培训,扎实开展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测评;建立并完善推动教师主动应用信息技术的机制,通过校本研修与网络研修相结合的方式,着力研究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运用,切实提升广大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为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信息化,深化课程改革,实现教师专业自主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培训对象
全镇中小学教师。
三、培训安排
(一)研修安排
“工程”以信息技术教学实践应用能力提升为主题,采取诊断测评、按需选学、任务驱动、成果导向的方式,将个体自主的网络研修、在岗实践的校本研修和跨校分享的区域研修有机结合,要求教师完成相应的课程学习和研修任务,引导教师学一学,谈一谈,用一用,秀一秀,评一评,深化研修所学,促进学用结合。
“工程”设6个模块共100学时,其中师德、心理、法制、信息技术为必修课程。为满足不同信息技术水平参训教师的学习需求,“工程”设计了不同层次的研修任务,并安排充足的课程供参训教师选学。参训教师在正式学习前,需先进行测评,根据自己的测评报告结果和学校信息技术条件,选择适合的课程及任务。
为提高培训实效,平台将围绕信息技术在教学准备、课堂教学、评价诊断等环节的具体应用,有效利用教师网络研修社区,与单元教学同步,实施“课中学、学中做、做中变”的混合培训。学员通过诊断测评发现问题(测)——线上学习课程资源(学)——线下研讨选定难点(选)——学校研磨解决策略(研)——课堂现场教学实践(用)——校本研修检测效果(检)——网络平台提交分享(展)——区域研修评选精品(评)的学习流程的循环,将递进式线上线下混合研修贯穿始终,实现“学研用”结合。
具体安排:
阶段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第三阶段
第四阶段
第五阶段
第六阶段
2周
2周
2周
2周
2周
2周
主题
感受技术魅力
提升综合素养
运用技术工具
加工教学资源
应用技术工具
创新教学活动
应用技术工具
优化评价诊断
单元同步解难
优化教学策略
教师专业发展
成果精彩绽放
网络研修
学员结合各阶段学习主题,需每一阶段参与线上研讨活动,并撰写阶段作业(具体活动及作业内容详见附件1)
校本研修
结合网络研修主题,学校根据本校教师的需求,组织开展校本研修活动。
1.根据网络研修内容,组织线下延伸探讨;
2.在校本研修期间,对本校教师所交作业进行研磨;
3.推荐本校的优秀作品至区域。
区域研修
结合网络研修任务,区域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组织区域学校间的研磨、交流、展示、评比活动。
(二)任务评价
1.学习考核:
任务考核(100分)
阶段
网络研修(50分)
线下研修(50分)
自我管理
(7分)
平台学习
(20分)
线上活动
(15分)
发起问答
(8分)
课堂应用
(40分)
线下活动
(10分)
以作业形式提交一份研修计划
课程学习
1分/40分钟
3分/1次
1分/1次
实践作业
10分/1篇
参加线下校本(区域)研修活动每学期3次以上,学校综合评定线下研修成绩。
阶段一
7分
120分钟,满分3分
1次,3分
8次,8分
/
阶段二
/
120分钟,满分3分
1次,3分
1篇,10分
阶段三
/
200分钟,满分5分
1次,3分
1篇,10分
阶段四
/
120分钟,满分3分
1次,3分
1篇,10分
阶段五
/
120分钟,满分3分
1次,3分
1篇,10分
阶段六
/
120分钟,满分3分
/
/
社区积分
常态研修 习惯养成:参训教师在完成研修任务的同时自主参与社区学习共同体研修,通过社区积分完善个人数字成长档案袋,养成常态研修习惯,积累学习成果。社区积分无上限,作为评优参考。
贡献积分
写日志:2个积分/1篇
传资源:2个积分/1篇
发问答:1个积分/1篇
活跃积分
评分(作业、资源):1个积分/1次
评论(课程、作业、日志、问答):1个积分/1次
魅力积分
作业、日志被评论:1个积分/1次
作业被推优:20个积分/1次;
资源被推优:2个积分/次(被学友评分为10分);1个积分/次(被学友评分为8分);
资源被下载:1个积分/1次
2.合格认证。“工程”结束后,省“工程办”将以县市为单位,按参训名单进行随机抽查,抽查比例为千分之五。抽查全部合格后,由省“工程办”对学时达标的教师统一发放合格证书。
3.学时登记。按教育部(教师〔2013〕13号)文件要求,市教师培训中心将“工程”100学时进行专项学时登记。
四、组织实施
(一)乌林镇中心学校成立乌林镇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领导小组,全面领导、统筹“工程”工作。张守壮任组长,胡海生、郭平、叶圣任副组长,王树宗、余三桃、黄红强、余敏、廖楚云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简称镇“工程办”),地点在中心学校办公室,胡海生兼任办公室主任,负责镇“工程办”具体事务。相关人员职责如下:
镇“工程办”:负责日常管理工作,制定项目管理制度和具体实施办法;搞好团队建设,形成管理团队、技术骨干团队、学科骨干团队;通过网络监测平台加强日常管理,迎接专项检查督办活动,定期发布学情通报,实施过程监控;指导基层学校开展校本研修活动;承办市“工程办”交办的各项工作,协助市教研室、市教育技术装备站组织市级系列信息技术应用比武活动;建立区域研修资源库;制定各项目学校考核评价办法,并组织考核评价。
教研校长:按学校需求,深入学校指导校本研修;每学科至少组织一次学科主题研修活动;组织“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课例”评优活动。
教育技术装备校长:为“工程”实施必要的硬件设施、技术、网络等提供保障;组织“多媒体课件制作”、“微课程设计与制作”评优活动。
教师管理校长、基教校长:要把“工程”实施情况纳入到年度考核评价工作内容,将“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与“工程”相结合,确保活动收到实效。
督导校长:要将“工程”实施情况纳入年度督查项目,组织专项督导活动。
(二)各基层学校相应成立“工程”领导小组,全面负责本单位“工程”的实施工作。各学校要因地制宜,制订管理制度,整合资源,创设条件,为实施“工程”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环境。
(三)各基层学校校长是本校实施“工程”的第一责任人。各校必须采取有效措施,认真做好宣传发动工作,切实提高广大干部、教师对实施“工程”重要意义的认识;要制订实施方案及考核办法,组织和督促教师全员参训;要把学习结果纳入教师绩效考核,确保参训率、合格率、优秀率达到规定指标;要加强对参训教师网络学习的管理,定期公布学情;要制订校本研修计划,组织全员参与的以应用信息技术为主要内容的课堂教学研究活动;组织开展信息技术应用比武系列活动。
五、监督激励
(一)中心学校对各学校 “工程”实施情况进行专项考核,根据考核结果对先进单位和个人予以通报表彰,同时分等次拨付奖励性专项经费。
(二)严格学时登记,将“工程”100学时完成情况,作为本周期内教师资格认定、教师资格定期注册、职务(职称)评聘和考核奖励的必备条件。因个人原因不参加本项培训活动或测评不合格的教师,必须在2017年年底以前自主完成培训研修学时任务并申请测评,达到合格标准。
(三)中心学校将实施“工程”情况纳入学校年度考评指标体系;各类学校应将教师参加“工程”情况及其应用成效作为教师年度绩效考核指标之一。
(四)在市“工程办”组织的随机抽查中,对影响全镇整体合格认证的学校的相关责任人要进行责任追究。
乌林镇中心学校
2015年10月15日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