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教学反思: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doc

上传人:pc****0 文档编号:9418994 上传时间:2025-03-25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学反思: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教学反思: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教学反思 2013年9月26日,我在十三中的微格教室上了一节杭州市《历史与社会》的优质课,在课堂上我讲的是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第六单元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第一课北方地区的第二课时《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学生用的是十三中初一(12)班的学生。在优质课比赛结束后的几天里,我的脑海中还不断的重现上课时的那一幕一幕。兴奋与遗憾交织在一起,下面我就把课后静下心来的一些思考,拿出来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 成功之处: 回顾本次课堂教学,要说成功,首先我要感谢那群可爱而又聪明的孩子,没有他们的配合,成功就无从说起。 对照本次优质课教学,结合前几次磨课的经历,我反思本次课堂教学的成功之处有以下几点: 1.基于学情,打破教学常规;先学后教,亮出学生风采。 《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这一课内容,我前前后后执教不下五次,以前上是与学生的知识储备和能力养成相同步的,所以不管是在分析水土流失的原因上还是分析黄土高原为何很早成为我国农业发达的地区,对学生来说问题都不是很大。但如今放在初一,这些孩子接触地理还不到一个月,不知道地形、气候为何物,更没有形成相应的思维习惯,如果依旧照搬原来的教学设计上课,课堂肯定会冷场,而且预设的教学目标也很难能够达成,本课的难点读气候图、分析水土流失的原因肯定也只是由老师说代替学生讲。幸好在教研员的提醒下,改用学生已经学过的窑洞作为引子,通过回顾窑洞的特点推断当地的气候特点,再从气候与降水量图中去寻找相对应的信息。按照以前的教学常规,是先教学生看图读图,然后分析气候特点,这一做法打破常规,另辟蹊径,利用逆向思维进行推导,通过先学后教的方式,效果出乎意料地好,而且细心的学生还能分析出高温期与多雨期一致的特点,这其实就能说明黄土高原也是处在季风区,属于季风气候。这是本节课的一大亮点。试想学生对于这些专业术语一概不知,怎能说出个所以然来,因此学生只能选择以沉默来应对,可想而知这样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的实现情况。对此,我深刻地领悟到关注学情,进行学法指导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深度解读文本,发掘事物之间的联系;关注生活经验,促进学生能力的培养。 虽说自己已从教三年,还是在新课标普及深化的阶段开始自己的教学生涯,新课标的理念烂熟于心,但是在正式进行课堂实施阶段还是按着老路走,在教学中拼命想把知识灌输给学生,而不是考虑他们的接受情况,能力掌握情况,过分注重知识目标而忽略了更为重要的能力目标、情感目标。具体的知识经过一段时间迟早会被遗忘,而能力、方法一旦被掌握却可相伴一生,受益终身。 在执教《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一课中有一个难点,即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这对初一学生来说在理解上是有难度的,所幸书本和图册(尤其是图册,将原因分析得很具体并配有图片说明)有相关信息的提示,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会安排自主探究来分析原因,找不到答案的我还会帮忙指出,现在想来实在是错误,学生照搬答案会读会抄又能说明什么问题呢?他们真正理解了吗?我不关注,我只知道他们答出来的是正确答案,是我想要的答案。经过几次磨课之后,在正式上课时我更关注学生了,有些同学对着图册把答案说出来,我甚至还会补充一句:我发现你是从图册中找到了这个答案,那你理解这意思吗?如果理解了,你能举出身边的例子来说明吗?想不到这样一问,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积极性更高了,举出了很多贴近生活的一些例子来解释说明,如讲到黄土土质疏松,下渗力强,遇水易崩解,有位学生就举我们这边的沙子结构十分疏松,遇到暴雨天气,沙子就会下陷,凹进地面中。诸如此类,不胜枚举,尽管他们的表述没有那么专业,但用自己的话将自己的理解过程呈现出来,恰恰反映了他们对这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通过联想来帮助理解也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 而着重关注学生能力的培养则体现在本节课板书的呈现上。因为学生还未学习地理的相关要素,也没有接受区域地理,在分析上肯定会有障碍,如何通过一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懂得更多,挖得更深,走得更远,关键在于对学生进行学法的指导。本节课通过一个“小腰鼓”的形式,将分析区域地理要用到的自然因素(地形、气候、河流、土壤等)、人文因素(人口、交通、生产等)分开呈现,同时点明一个地区的区域特色是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相互联系、共同作用的结果。当然,仅仅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学生自然不会完全掌握,但至少会有意识往这些方面去分析区域地理,这是学习的钥匙,这就是学法指导。 二、不足之处: 1.情境性不足。整节课以小明的视野作为一条明线,将黄土高原的自然景观和人文特征一一呈现出来,但是整个串联显得比较生硬、牵强,过渡衔接都不够自然。创设情境能够增加课堂教学内容的趣味性,选择同龄人小明作为主角,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度。可能是平时在教学过程中不常用这种教学方法,因此在运用过程中会出现衔接上的问题。而第一节上《富庶的四川盆地》的老师,她以电影《人再囧途之泰囧》导入,以去四川游玩遇到的一系列“囧事”作为线索,既将教学内容都串联起来,还贴近学生生活,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所以此次优质课评比给我的启发是:合理选择情境载体,有效整合学科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情趣性不足。本节课最大的遗憾出现在对黄土高原文化的探究上,由于时间关系很多方面都来不及一一呈现,好在学生通过前面对黄土高原自然因素的深度剖析有所心领神会,所以在探究建筑形式、音乐舞蹈、饮食、服饰等方面的特点以及它们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中基本都能答在点上,用词措辞上虽很口语,缺少专业性,但朴实之处却隐藏着无限精彩,小组代言、补充说明,你方唱罢我登场,很是活跃。而在前几次磨课中我采用播放歌曲《山丹丹花开红艳艳》、视频《安塞腰鼓》等多媒体,课堂显得更为鲜活、丰满,而现在将这些媒介都去除了,学生本身对黄土高原的文化就很陌生,光靠一些图片资料让他们去感受黄土地的独特文化,难度是很大,学生所得的感受大多都是从书本中得到的,而非自己的情感体验,因而课堂就缺乏了一些活力,显得有些干巴巴。第四节课的老师她在上黄土高原的文化时不仅播放了歌曲、视频,还从语文课本上选取了《安塞腰鼓》的片段让学生进行朗读,通过多种方法让学生来感受,只可惜她没有有效地利用这些媒介,没有设计精妙的问题来帮助学生感受, 流于形式,仅起到活跃课堂气氛的作用而已。毕竟我们面前的学生不是音乐学院的高材生,听一遍就能有所感悟,如若不经引导,形式终归还是形式,无法拉近文本与学生的距离。为此我深刻地领悟到在情感的培养方面应注意:精心筛选,精妙设计问题,试与文本对话,留取朴实感悟。 3.预设不充分。在比赛过程中提到根据黄土高原窑洞的特点推断当地的气候特点时,有位学生讲到窑洞一般建在朝南的山坡上,向阳,背靠山,面朝开阔地带,少有树木遮挡,显然他的回答本身是正确的,但是没有点出当地气候的特点,面对这一回答我做出了一个极其错误的反馈:不是这个意思,可能你没理解我的问题。在微格教室听课的一些老师顿时有了一些声音:这位老师怎么这么评价学生的回答,不是这个意思,那是什么意思?其实当时上课我还没注意到这一点,事后经过反思才知道:虽说当时是为了赶时间,学生一直没回答到点上心理有些着急,但是这只能是心理的想法,是万万不可表现在行为上的。如果当时多一些教学智慧,多鼓励一下学生,多一点积极、正面的评价,更能体现“学为中心”的理念,更能突出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而不是教师按照预设的剧本出场表演的“道具”。而我会出现这一问题并不是因为经验不足,教学智慧不够,这些都是安慰人的托辞和借口,关键原因还在于预设不够充分,在备课时没有将学生可能会出现的回答都预想到,同时也低估了学生的学习能力(表现在对黄土高原窑洞的了解上),当遇到学习能力强的学生说出一些较专业的回答或是没有回答到我想要引导的知识时,会让我感到有些措手不及,以致于对生成的处理有失偏颇。 另一个预设不充分的表现是对时间的把握上。由于新教材一课时的容量大,在平时上课时为了赶进度练就了一根快舌头,再加上所教班级的学生也适应了我的风格,使得自己的语速越来越快,而到了十三中上课时,学生不能适应这样的速度,外加我担心内容太多时间会来不及,所以在无意识中经常、反复地出现“赶紧的”、“快点”、“加油”之类的催促语,这种心理的反应折射出来的其实就是没有关注学生主体,把课堂当做是我的课堂, 而非学生的课堂, 上课只是我为了完成任务而做的事,并非学生主动接受知识的过程,这是不关注学生的表现,也是自己作为教师最该反思的地方。由于对时间的把握没有做足功课,预设不足,才会出现上述种种不该出现的问题,犯了教师所不该犯的一些错误。为此我认为要成就“生态”课堂,需要做到:充分了解学情,善用教学机智,让预设与生成和谐共振。 通过这次对自己的教学实践的反思,我觉得对提高自身的业务,改进教学方法非常有帮助,而且通过反思,激励我积极探索与解决教育实践中的一系列问题,进一步充实自己,优化教学,使自己逐步成为一名优秀的历史与社会教师。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