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从“黛玉教诗”谈中学作文教学.doc

上传人:xrp****65 文档编号:9414096 上传时间:2025-03-25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黛玉教诗”谈中学作文教学.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从“黛玉教诗”谈中学作文教学.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学反思】 从“香菱学诗”谈中学作文教学 马祥冲 在教《香菱学诗》一课时,不禁想到了今天的初中作文教学。从教学对象来看,香菱此前不曾拜师求学,只是“常弄一本旧诗,偷空看一两首”,水平顶多相当于今天的中学生。从教学目的来看,黛玉教香菱学诗不是要把她培养成诗人,中学作文教学也不是要培养作家,因此黛玉的教法即大作家曹雪芹在此体现出来的观点和经验很值得作文教学借鉴,下面谈谈自己粗浅的看法。 一、理论指导 初学写作,要懂文体特点。因此黛玉首先向香菱讲了起、承、转、合、虚实相对等诗的形式特点。但形式毕竟是为内容服务的,形式的作用是有力地表现内容,而不应成为内容表达的束缚和障碍。因此黛玉同时又说:“若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第一是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叫做:‘不以词害意’。”这就是黛玉对形式与内容关系的理解,并且在教诗伊始就阐明了,可见这是初学写作必须明了的理论问题。然而现实中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好像并非如此明确,君不见总有些人热衷于给学生提供“套路”、“模式”,让学生填内容,把写作教学变成了填充训练。这种使形式先于内容做法也许对学生应付一时的考试能起到一定的作用,却不能真正地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文章好坏关键在内容,在情与理,只有理深、情真,才有可能成为好文章。白居易也说:“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作诗如此,作文亦然。一切优秀的文学作品无不符合这一规律。而我们在作文教学中,为什么竟可以本末倒置地以“言”“声”去求“情”“义”,以“词句”去求“立意”呢? 二、阅读指导 黛玉指导香菱阅读有两个特点:一是选择性,二是广泛性。 首先,黛玉认为读书要有选择,反对“开卷有益”。象“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的浅近诗,她认为是断不可看的,“一入了这个格局,再学不出来的。”就是推荐给香菱的诗集也是让她有选择地看。这一点在出版业迅猛发展的今天显得尤为重要。那么该如何选择呢?著名学者周国平先生认为,读书要有一个信念,便是“非最好的书不读”,而“最好的书”是那些“表现了人类精神的某些永恒内涵,因而具有永恒价值”的书。但对中学生来说,这种辨别实在不是易事,可喜的是教育部为学生开列了中外文学必读书目,这些书为学生展示了一个博大精深的世界,学生如能真正走进去仔细鉴赏,他们的思想境界、审美情趣等必定会得到很大的提升,其对写作的作用和对人生的意义远远不是背几篇范文、读几本作文选能抵得上的。 其次,黛玉一下子为香菱选了王维、杜甫、李白等人律、绝近三四百首,而且还要把“陶渊明、应玚、谢、阮、庾、鲍等人的一看。”读是写的基础,读得多才可能写得好。杜甫是“读书破万卷”,才“下笔如有神”的。虽然学生读得多作文未必一定好,但作文好的也没有不是读得多的。 读所以是写的基础,是因为读可以增长知识,开阔眼界,提高鉴赏能力,学到作家观察、概括、反映生活的能力。所谓“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同时,可以看出黛玉在指导阅读时强调的是细心揣摩、体悟、玩味,在黛玉的正确指导下香菱对诗有了自己的领悟,她认识到“诗的好处,在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又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情有理的。”这是在透过形式认识本质。“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这‘白’‘青’两个字,也似无理。想来,必得这两个字才形容得尽;念在嘴里,倒象有几千斤重的一个橄榄似的。”这是在体味“青”“白”两个字的表现力,学习的是诗人概括生活的准确能力,而这些都是在黛玉的启发下得来的,如此得来的体会才能真正融入血液,比教师灌输的不知要深刻多少倍。 三、读书方法指导 在读书方法上,黛玉还主张:“讲究讨论,方能长进”。古代的文人很喜欢这种学习方法。文人墨客聚在一起谈诗论文既是一种风雅,也是一种愉快而有效的增进技艺的方法,陶渊明就经常与“邻曲”“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杜甫与李白也曾一起把酒“细论文”(《春日忆李白》“何时一尊酒,重与细论文”)。互相切磋,共同探讨也是提高学生文学修养的重要手段。在这种讨论式的读书活动中,师与生之间、生与生之间是平等的对话,多向的交流,学生的学习更具有主动性,有利于更深刻地认识文章的优劣得失。而被他们认识了的东西,才可能溶进写作中去,他们才能自觉追摹与借鉴。否则,那些关于文章应该怎样写的硬性规定,那些附在文题后的各种注意事项和要求会让学生不知其所以然,会成为他们清新活泼的思想感情上的道道绳索。 四、写作指导 黛玉的写作指导包括命题、启发、评与写结合等内容。命题的原则是既结合生活又结合阅读。黛玉说:“昨夜的月最好,……你就做一首来。‘十四寒’的韵,由你爱用哪几个字去。”昨夜的月便于追忆,月最好时写月,密切结合了生活;而几日来香菱读诗深有体会的正是几位诗人对于落日的描写,由日而月,步同韵,又巧妙地结合了阅读。 生活和阅读是写作的源头活水,能否让写作与二者紧密结合是作文教学成败的关键,黛玉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 香菱的第一首诗做出后,黛玉的评语是“意思却有,只是措词不雅,皆因你看的诗少,被他缚住了,把这首诗丢开,再做一首,只管放开胆子去做。”“放开胆子”也就是要开阔思路,自由抒写,不要被别人的思路束缚住。这与苏轼提倡的写“放胆文”的观点是一致的。目前的高考、中考也在鼓励学生写“放胆文”,但在实际教学中还是“放”得不够,“缚”得太多。也许有人会说,学生进入了教师给出的框子里还能写出一些,否则会一时无从下笔,但写出的是什么样的文章呢?空洞、干瘪、没有生气、千篇一律成为共同特点,所以这样做的结果不是打开了学生的思路,而是把学生的思路引进了死胡同。 香菱的诗不是一次写好的,在黛玉的帮助下不断改写,直到写好为止。我们的做法则不同,学生写完,教师批完,一次俄文便完成。“文章不厌千遍改”,更何况是学生的习作,实际上修改文章有时比另写一篇更有利于提高写作水平。 五、教师自身的写作素养 曹雪芹让黛玉教香菱写诗,是再恰当不过了。因为黛玉是大观园中最爱诗,也写得最好的。所以由她教诗才让人信服。作家的这一安排无疑印证了这样的观点:教师本身要有很好的写作素养,才能有效地指导写作。而现实中写作素养的缺乏可以说是语文教师的一大通病,多数人往往给学生讲得头头是道,自己却懒于动笔,难得写出一篇象样的文章。如此写作指导又怎能有满意的效果,指导得是否得法都不能不让人怀疑。俗话说:实践出真知。没经过实践,或只是别人的实践,指导起来总会有隔靴搔痒之感。 以上便是我读黛玉教诗一节时的体会。这一段教诗、学诗生活的描写,篇幅不过半回章节,然而其中蕴涵的写作规律和大作家的宝贵经验却如此丰富,它们与《红楼梦》的其它精神财富一样,是曹雪芹“增删五次,批阅十载”庄重、严肃地留给我们的,岂可等闲视之。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