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一趟震撼人心的心灵之旅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设想与反思 初二朱彩霞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对于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精妙,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这一标准也告诉我们:语文教学既重认知又重情感,既重理性又重感性,既重工具又重人文,尤其是在阅读目标上,应纠正长期流行的理性化分析的偏差,强化感受性,强化体验性。 初读这篇课文,我的心就被震撼了,由美丽的仙湖到苍凉的沙漠,那该是一场怎样令人惋惜和痛苦的巨变啊!基于新课标理念和自己的阅读感悟,对于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一课,我的教学总体设想是:带学生进行一次震撼人心的心灵之旅。 该单元也是一个人与自然为主题的单元,四
2、篇文章从不同角度谈到了人与自然的密切关系。那么,让学生在文本中体悟情感,认识当今的生态环境,树立生态保护意识就是这一课的重点。由此我设计了这样的学习目标: 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培养筛选信息、概括要点的能力2、揣摩语言,体会课文语言的真实性、形象性、抒情性。3、联系现实,思考关注生态环境问题,增强社会责任感。 根据这个目标我将主体教学流程分为“今昔罗布泊悲剧谁之过品文字情感一错怎再错我该这样做”五大板块。 第一个板块“今昔罗布泊”旨在让学生走进文本,通过自己的阅读提取信息,对今昔罗布泊有初步的感知,再辅以ppt图片直接展示,让今昔罗布泊形成强烈的对比,让学生的视觉产生强烈的冲击,达到心灵的第一
3、次震撼。 第二个板块“悲剧谁之过”是在前面阅读的进一步深入。从现象到本质、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后,帮助学生探究罗布泊消逝的原因。重点带着学生品析“四盲”,让学生明白罗布泊的消逝是因为人的无知贪婪只考虑到眼前利益,没有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这两个板块完成了第一个学习目标。 第三个板块“品文字情感”是让学生通过抠重点字词,抓修辞,悟情感,除了让他们品味语言的真实性、形象性、抒情性,积累丰富语言外,更多的是通过有感情的读,达到心灵的第二次震撼,感受曾经的仙湖在短短的三十年间变成死亡沙漠的痛心与无奈。这完成了第二个学习目标。第四个板块“一错怎再错”是对前面三个板块的拓展,让学生明白同样的悲剧仍在继续。让他们
4、的心灵产生第三次震撼。第五个板块“我该这样做”。通过一组对比强烈的图片展示家乡洪湖曾经的丰盈与今日的萎缩,配以哀伤的音乐,老师动情的解说,让学生意识到不能让母亲湖洪湖成为下一个罗布泊。这里设计了一个写宣传语的环节,让学生从心底发出强烈的呼吁,将“环保”意识根深蒂固地植于学生的脑中。到此三个目标全部完成。 通过本课教学,我的收获与反思如下:1、环环相扣,层层深入。根据题目学生自己质疑,激起兴趣。读文字,细细体验变化。看图片,视觉的直接冲击,心灵受到震撼,自然地分析变化原因,激起对人类行为的谴责与痛恨。最后由课文联系生活,交流生活中的环境破坏实例,多形式自由表达对人类的呼吁与劝戒。直观的图片欣赏与
5、感性的文本朗读相结合,多形式的朗读展示与开放的评价指导结合,课内与课外结合,整个过程自然、流畅、生动。2、营造氛围,提供情境,注重情感体验。多媒体课件的运用在本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忧郁音乐为学生营造了一种忧伤的情感氛围。当他们从课题中体验到惋惜之情后,再观看罗布泊往日与今朝的对比图片,心灵从一个高峰跌落到低谷,他们那种凝重的表情,小声的惊讶,表明他们已经受到了强烈的震撼。再从直观的图片进入到生动的文本,有了前面良好的情感铺垫,学生一下子就动情了。在解说罗布泊旧貌时,满含赞美和喜悦;而读到今日惨状,字字哀婉,声声叹惜,句句沉重,已无需我用过多的语言来指导,也不需再用丰富的语言来“煽情”,作者的生
6、动形象的文字已激起了他们的共鸣,他们已身临其境,如入其地,如观其境,在触目惊心的旅程中引发了对人类盲目行为的谴责与痛恨。他们对于“这出悲剧的制造者又是人”中“又”字的重读,对于“救救月牙泉、救救青海湖”的急切的呼吁,感染了每个人的心灵,课堂也进入了高潮。所以,在联系生活谈环境污染实例后,他们对于人类的呼吁和诉说就显得那么直露,那么愤慨,那么深情。 3、以“三步六环”为载体,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导学案让学生思维清晰,“思、议”两个环节学生差不多就解决了目标一和二,展示时学程流畅,学习效果高。“测”的部分是一篇类文跟进,让学生的心灵再次受到震撼,再次强化了学生的环保意识。注重情感体验,是语文标准关于阅读的基本要求。我想,也正因为本课为学生提供了恰当的学习情境,学生的情感体验才那么充沛,那么投入。“文章不是无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肠”,有情感的语文课才能真正称得上语文课。这趟心灵之旅,我与学生收获多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