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参加新农村建设培训学习总结
通过近日的培训、交流、学习,使我本人对新农村建设各方面的情况又有了全新的认识和理解。这次培训办的非常必要,非常及时,虽然时间较短,但收获很大。
一、学习体会
长期以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直是决定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和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性问题,也是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根本性问题。没有农业的牢固基础和农业的积累与支持,就不可能有国家的自立和工业的发展;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全面进步,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全面进步;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国人民的小康。只有近8亿农民全部加入现代化进程,才能盘活国民经济全局,实现可持续发展;只有广大农村的落后面貌明显改变,才能实现更大范围、更高水平的小康。为此,中央审时度势,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为今后我国农村勾画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蓝图。
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把农村的事情办好,以此促进农业发展、农村改善、农民增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解决“三农”问题是相互统一的。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解决“三农”问题始终是全局性、根本性的问题。构建和谐的农村社会与城市不同,应与农村建设的实际紧密结合起来,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生态良好、文明进步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方面。坚持以人为本,必须立足于城乡全体居民,让人口占大多数的农民群众参与发展进程,共享发展成果。如果脱离了农民群众的愿望,忽视了农民群众的利益,发展就没有真正体现以人为本。如果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农村生态环境没有明显改善,发展就不可能真正做到全面协调可持续。因此,必须深刻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联系,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进新农村建设。
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途径。社会公平、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特征。城乡一体化发展,不仅仅是一个体制问题,更主要的是一个有其内在逻辑的自然历史过程。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援农村,为农业和农村快速发展创造了条件,提供了可能性,但这种可能性转化成现实性则取决于资源要素配置效益是否能够提高,“钱”固然重要,但“人”是决定因素。只有较高素质的农民才可能提高投入产出水平,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各种生产要素。建立在农业现代化和农民知识化基础之上的农村社会是解决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必要条件。通过加快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步伐,不断缩小城乡差距,从而实现农村社会由温饱到小康,由局部小康到全面小康的跨越,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奋斗目标。
4、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培养高素质新型农民队伍具体体现。真正对建设新农村有需求的是农民,只有农民才是建设新农村的主体。农民队伍素质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当地新农村建设的速度和质量问题。首要的是要全面落实农村义务教育。正规学校教育是人力资本形成的最主要、最有效的途径。发展中国家的发展经验表明,小学和初中阶段的义务教育投资是各项投资中收益率最高的,尤其是在农村。从新农村建设的长远着眼,必须把农村义务教育当成刻不容缓的头等大事来抓,切实抓紧、抓好、抓实。要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保证完成九年义务教育,从源头上杜绝新文盲的现象产生。同时,要开展各种形式的职业技能培训,职业技能培训要立足于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实际,要让农民学习、掌握和应用新的适宜技术。职业技能培训还要着眼于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既要抓好季节性进城务工农民的技能培训,又要有计划的对即将变为城市人口的农民进行培训,要为农民身份的改变创造就业结构改变所要求的职业技能条件,以确保新农村建设的稳步推进和收到实效。
二、工作启发
1、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推动新农村建设,一条很重要的原则,就是政府必须发挥主导作用。政府要主动承担起领导和推进新农村建设的第一责任,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一件大事,摆上重要位置,列入议事日程,明确重点,广泛动员,狠抓落实,扎实推进。应发扬锐意进取、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积极深入新农村建设第一线,引导、帮助和支持农民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建设美好家园,创造幸福生活。
2、确立农民主体地位。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直接受益者,也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和动力之源,必须想方设法调动农民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做到让农民知情,请农民参与,使农民认同,受农民监督,使建设新农村的过程成为农民群众参与发展、共享成果、实现价值的过程。基层干部在组织新农村建设中要充分听取农民的意见,当好民意的提炼者和升华者,坚持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真正把党的惠民政策变为农民群众的福祉。
3、积极探索有效载体。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也是一个探索实践的过程,各地情况不同,没有固定模式。能否使新农村建设成为民心工程,让广大农民从中切实得到实惠,共享社会发展的成果,关键之一就是要找准载体。新农村建设不仅涉及农村社区的基础设施、环境、教育、文化、医疗、商贸、住房等硬件的改善、整洁和建设,而且涉及农村社区的科学管理、良好村风与民风的形成等软件系统建设。我们要结合自身实际,切实帮助农民群众解决实际问题,使新农村建设既满足农民群众的物质需求,也满足农民群众的精神需求。
4、形成全社会共建合力。建设新农村既是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需要,也是对农业、农村、农民几十年来对工业和城市建设贡献的回报。应鼓励各种社会力量投身新农村建设,引导党政机关、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知名人士、志愿者,通过各种途径,对乡村进行结队帮扶,规划帮扶项目,细化帮扶措施,有人出人,有智出智,有钱出钱,使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努力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真正把为了农民、繁荣农村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