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九年级世界史下册第四单元
战后初期的繁荣
原因(背过):二战后美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占据了广阔 的国际市场;大力发展科技教育,利用高新技术成果;政府采取
措施,改善人民生活,创造比较有利的发展环境。
表现:( )世纪( )年代,美国经济持续发展,西部和南部
美国经济的发展
的发展尤为迅速。
危机和经济调整
危机:( )年( ),世界性经济危机使美国经济受到严重打击, 经济 美国经济地位下降。70年代后期到80年代中期以后,美国经济缓
慢回升,但受到( )的困扰。
调整:20世纪80年代以后,美国经济形势逐渐好转,但债务负担
新经济的出现
加重。
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变化
原因(背过):美国政府进行社会经济改革;加大发展教育,科技事 业的力度,促进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高新技术的发展,也完成了 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
时间:( )世纪( )年代
表现:美国进入新经济时代的主要特征:( )和( )
西欧经济的发展
发展原因(背过):内因:本国高素质劳动力的优势;采用最新科技成果
成了欧共体联合发展;制定恰当的经济发展政策。外因:美国的援助(马
歇尔计划)
走向联合:20世纪60年代,法国和联邦德国等西欧国家成立了欧共体,
( )年成立了( )简称欧盟,使用统一的货币( )。作用(背过):
有利于欧洲经济发展,提高了欧洲国家在国家上的地位和作用,欧盟成
为世界上最大的( )
发展原因(背过):内因:美国在日本进行社会改革,实行( )政策;
重视科技,引进最新科技成就;大力发展教育,80年代中期以后,日本
日本经济的发展
实行用( )政策;制定恰当的经济政策。外因:美国扶持日本,朝
鲜战争爆发,美军在日本大量采购军用物资,刺激了日本经济的繁荣。
表现:(1)20世纪( )年代中期以后的近二十年间,日本经济持续高
速发展,成为世界第( )号资本主义经济大国。(2)1974--1975年的世
界经济危机使日本经济受到重大打击,日本经济曾一度发展缓慢(3)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日本实行( )政策,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影响:随着经济的发展,日本的国际地位得到加强,20世纪80年代以
来,日本谋求政治大国的欲望也开始膨胀,引起亚洲邻国的关注和不安,
使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形成三足鼎立格局。
突破重难点(括号内容背过)
1. 欧洲联盟不是一个国家,是一个(区域性的政治经济组织),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
2. 美国,西欧,日本经济发展的原因比较。(背过)
答:共同原因:(1)重视科技和教育(2)制定恰当的政策
区别:西欧还注重联合发展,成立欧盟。西欧和日本战后经济恢复和发展都受到美国援助。
启示:要抓住机遇,注意加强国际间的经济联系;要大力发展教育,培养人才,积极引进先进科技,大胆创新;坚持改革开放,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制定适合本国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
3. 日本的两次崛起(背过):明治维新后和二战后
4. 西欧(法国和德国)的斗争与联合(背过)
答:斗争:两次世界大战,巴黎和会;联合:二战后走向联合。
5. 欧盟的成立(了解):欧盟的成立,促进了世界政治的多极化。
6. 美国历史:促进美国经济发展事件(背过):独立战争;南北战争;两次世界大战中又大发战争财;三次科技革命。
7. 二战后西欧为什么走向联合(了解)
答:二战后西欧走向联合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几点(1)经济发展的需求,这是欧洲一体化的根本动因。二战使欧洲丧失了世界政治经济中心的优势地位。面对经济凋敝,政治危机,社会动乱,西欧各国纷纷实行社会改革,发展经济。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西欧国家间的联系日益密切,开始了一体化的进程。(2)冷战时期国际政治形势的推动。
二战后,美苏的崛起与争霸,使西欧各国一方面要增强对抗苏联的力量,另一方面又要摆脱美国的控制,欧洲的联合式最可行的应对策略(3)促使法德矛盾和解,避免战争(4)
源远流长的欧洲统一思想的回应。联合起来的西欧,促进了西欧国家的经济发展,增强了与美苏抗衡的实力,促进了西欧国家的经济发展,增强了与美苏抗衡的实力,使世界政治力量发生变化,从而有利于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第五单元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演变
赫鲁晓夫改革
背景:长期以来高度集中地政治经济体制弊端
苏联的改革与解体
措施:在( )( )方面采取了措施进行改革
结果:一定程度上冲击了( ),但并未改变高度
集中地政治经济体制。
戈尔巴乔夫改革
根本矛盾: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激化了矛盾。
措施:首先把( )改革作为重点,后又转到( )方面
结果:政治体制急剧变化由一党制转变成( ),( )年底
苏联解体。
失败原因:无法改变僵化的斯大林模式;严重的经济危机;反马克思主义
东欧改革与剧变
思潮泛滥;民族分离主义思想抬头;西方势力影响。
匈牙利改革: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受斯大林模式影响,遇到困难,先后进行
改革,匈牙利最为突出,主要内容:计划管理与商品生产市 场调节相结合,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健全法制。
启示(背过):坚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 生活水平;健全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依法治国;加强党
的建设。
突破重难点
1. (1)苏联解体原因与东欧剧变原因的比较(了解)
答:东欧剧变原因:(1)照搬苏联模式,造成经济建设失误,导致社会危机和政治危机(2)受西方影响和戈尔巴乔夫民主社会主义的思想影响。
苏联和东欧改革失败的共同原因:都是内受斯大林模式影响,出现经济和政治危机;外受西方势力的影响。
2. 总结苏联历史你得到的认识(背过):认识到社会主义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社会主义国家走适合本国国情的道路,努力发展经济。
3. 对比中国历史,我们也曾经因为缺少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走过一些弯路。如(背过):
大跃进.人民公社化和文化大革命。但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开始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进行改革开放,成绩卓著。
第六单元 亚亚非拉国家的独立和振兴
亚洲国家的独立和振兴
印度:( )年,英国被迫承认美国独立,实行( ),印度河巴基斯坦分别成
立共和国,印度独立运动的领导人是尼赫鲁,独立后,印度工农业有
了巨大发展,科技成就卓著。
中东问题:原因:英国殖民巴勒斯坦地区时,大批犹太人迁往巴勒斯坦;二战
后,在英美等国的支持下,联合国通过了巴勒斯坦地区分治,
1948年从( )建国,中东战争爆发。
表现:四次中东战争:围绕巴勒斯坦主权,中东地区( )和( )
的战争。关键:( )成为中东问题的关键。
复杂性:中东地区地理位置和战略位置重要,石油资源丰富,是
世界列强必争之地;由历史造成的当地民族矛盾和宗教矛盾,使
中东问题错综复杂。
亚洲其他新兴国家:如( )( )经济发展迅速,已经成为现代化国家。
非洲民族独立浪潮
1952年,埃及爆发了反帝反封建革命,以( )为首的革命力量发动武装起
义,赢得埃及的真正独立。
1956年,埃及宣布将( )收回国有。( )年,被称为非洲独立年
( )年,( )的独立,标志着欧洲殖民者入侵和奴役非洲长达5个
拉美捍卫民族主权的斗争
世纪历史的结束,帝国主义在非洲的殖民体系最终崩溃。
古巴:1959年,卡斯特罗领导古巴人民推翻( )国的傀儡政权,建立革命
政府,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巴拿马:( )年底,巴拿马终于从( )国手中收回运河全部主权。
突破重难点
1. 殖民掠夺与殖民抗争的历史(括号内容背过)
答:(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国家开始殖民美洲,非洲;英国18世纪中期完全殖民印度;18世纪初北美和拉美先后掀起独立运动,19世纪中期印度民族大起义。二战后,这些国家纷纷走上真正独立的道路。
2. 中东问题(了解)
认识:中东和平进程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际社会,特别是欧美的意向。应该充分发挥联合国的作用,尽早恢复和谈,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把自己的和平与安全建立在牺牲其他民族的合法权益的基础上,和平与安全是巴以人民的最大愿望。
中东和平进程:巴以双方和国际社会为中东问题的解决进行了长期的努力。由于中东问题的错综复杂,中东和平进程曲折反复。20世纪90年代初,中东和平出现转机。1993年,巴以双方达成和解,相互承认,迈开了和平进程中重要一步。巴解组织领导人阿拉法特最终同两位领导人拉宾和佩雷斯会面,并就巴勒斯坦自治问题达成协议,三人因此获得1994年诺贝尔和平奖。
第七单元 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
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
定义:( )带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 )
政治格局
冷战政策
两极格局
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除武装进攻之外一切
手段的敌对行动,以遏制共产主义。
表现:政治上( )经济上( )军事上( )
两极格局:形成于( )和( )建立后。1991年
底,( )事件标志着美苏两极格局的结束。
美苏
争霸
开始:赫鲁晓夫上台。
事件:1962年( ),1979年( )
结束:1991年苏联解体。
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
变化原因:随着( )( ),两极格局不复存在,世界暂时形成
( )的局面,一超指( ),多强指( )( )( )( ),相对稳定
的世界格局还没有定型,世界格局朝着( )趋势发展
影响多极化方向发展因素:(1)美国向多极化趋势挑战,如
( )战争和( )战争。(2)多强推动多极化。(3)决定多极
化的决定因素是( )
经济格局
面对世界政治的多极化趋势中国应对措施(背过):答案见课本
出现原因:20世纪八九十年代,冷战结束,和
经济全球化趋势
平和发展成为世界的发展趋势;新的科技革命
--- 的影响。
含义:世界经济日益成为一个整体
表现: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增多,跨国公司
增多。1995年( )成立。
影响(背过):促进全球经济发展,各国相互依
互依存、相互竞争;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中国融入全球化的表现(背过):2001年加入
世贸组织,举办上海APEC会议。
面对世界经济全球化中国应对措施(背过):
答案见课本
突破重难点
1. 一战后世界格局变化:答案见课本第14课。(背过)
2. 霸权主义给人类进步和和平带来了哪些危害?近年来,霸权主义有哪些表现?(了解)
答案见课本第14课活动与探究
第八单元
第三次科技革命
兴起:开始于( ),以( )( )( )( )等领域的重大突破为标志。核心 是( )的广泛使用。( )的发展使用,使人类进入( )时代。
特点:加快了( )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缩短了( )变为物质财富的过程;
科学技术的各个领域之间相互渗透;新技术成为社会生产力中最活跃的
因素。
影响:推动了( )的空间发展;引起了( )的变化;推动了( )
启示(背过):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现代文化
文学:美国作家( )的长篇小说( ),批判了美国的生活方式。
美术:西班牙著名画家( )1937年创作的代表作( ),揭露了德国
法西斯的罪行。
音乐:( )起源于非洲音乐,后来风行美国。
电影:美国的( )发展成为世界电影之都,有“梦幻工厂”的称号
专题 三次科技革命
项目
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
时间
开始国家
标志
影响
人物和发明
哈格里夫斯
爱迪生
瓦特
卡尔本茨
史提芬孙
莱特兄弟
生产部门
棉纺织业,机器制造业,交通运输业
电力工业,钢铁工业,化学工业
生产力
大机器生产出现,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社会关系
近代两大对立阶级形成;促进了生产力发展,使资本主义逐渐确立了在世界上的统治地位
改变了生产生活方式和生活面貌;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产生垄断组织,资本主义国家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
国际格局
形成先进的西方和落后的东方的格局
东西方经济联系更加密切,但东西方的差距进一步扩大
对中国社会影响
1)欧美列强发动两次鸦片战争,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近代工业产生3)中国开始向西方国家学习
1)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3)中国人民救亡图存运动高涨(维新变法运动,义和团运动和辛亥革命)
中国错过原因
封建时代
封建时代
能源
共同说明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