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论文:走在“有效”的路上
赛课活动早已结束,但我的思考却一直没有停止过。总有许多的问题,让自己怎么也不能放下,因为这节课让我值得回味的细节实在太多了。
老生常谈的是课前准备工作。书到用时方恨少,是的,课到要公开上时也倍感束手无策。从最初的茫然无计到不经意的选中《最后的一头战象》,我的心一直处于悬浮状态:能否把握这样长篇幅的阅读课的教学,我完全没有丝毫的底气。既然选了,索性就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开始着手查阅相关资料了。
首先确定的是两个大方向,第一是学习长文短教,第二是学习细节品读的具体方法。巴在网上,我贪婪地搜罗了许多相关的资料,把这些资料打印出来,反复的学习研究;又巴在网上,观摩许多老师具体课堂的教学视频——这些都是想借他山之石以攻我玉,当然我也不想照抄照搬,我也学不来特级教师的那种“范儿”,于是我不断的思考着自己将用什么样的方式来展示自己的课堂。尤其是为了做到朗读指导的高标准,自己还看了关于播音朗诵的相关技巧,便于在课堂上精彩地示范朗读。为了能够全方位的把握课堂上的一些细节,我还不厌其烦地搜集了许多相关的教案设计和课堂实录,就这样通过文字和音像的学习,基本上有了一个结构和框架。再结合学生的特点终于设计出了有我个人教学风格的教案。现在回想起来,觉得这些工作的意义已经不单单只是为了这一节课,它已经成为自己的一种教育智慧的积淀。
第一次试讲,其实也是参加学校组织的课堂教学比武,感觉课堂结构有点松散了,三个细节品读的环节时间分配不合理,前面的环节耗时多,而落实到学生的写话环节时只能草草收兵,好像走了个过场而已。这让我认识到:虽然早早的就着手去准备了,自我感觉准备得似乎非常充分了,但是,好像只是一个大方向而已,并没有把每一个细节和如何将所要达到的目标具体化,如何实现教学目标的手段还不明确。
略作调整,我开始了痛苦的“磨课”——先到学校领导那里得到迷津的指点,让我吃准了“以学定教”这颗“定心丸”;再拉着同事二次听课,毫不避讳的评价使我拨云见日。多次让自己沉浸在课文中去,多次聆听名师的课堂教学,反复修改自己的教案,甚至去问学生听课的感受……手里做着这些反复的事情,但我感到这绝不是机械的重复,而是一次次地提升。
我肯定了自己的课堂设想是很注重实效的,40分钟内即关注了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把握又关注了细节的品读,无论是朗读指导还是学习方法的总结迁移,抑或是语文教学的四字箴言听说读写,我都尽量做到考虑周详,实施到位。尤其是自己对课堂的细节把握有了更加清晰和深刻的认识,不再是一种粗框架的模糊的概念,而是学会了将自己的关注点缩小,真正认识并做到了文本解读的“管中窥豹”。
第三次讲课,是参加我县的第二届老中青教师优质课竞赛,这节课上完之后,我最大的感受是无论教案设计的多么完美,但是“以学定教”才是课堂教学永恒的真理。
课后与研训中心张教研员的一番小谈,让我豁然有种“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开朗,张老师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本次教学中不尽人意的地方——朗读前老师有很好的引导、有对文本到位的解读,但是学生的朗读在指导前和指导后并没有太大的变化,至少没有看到很明显的可喜的进步。是的,我也感觉到学生的朗读没有达到我预期的那种理想度。现在想想,我觉得是不是一点可怜的功利心在作祟?是不是太想走完预先设计的教案?是不是太想呈现一节完美的课堂?以生为本,说起来很响亮,做起来却很难,课堂上学生的朗读明明还缺少了个性解读,明明需要老师进一步的示范和指导,明明需要多一些时间的揣摩和练习,而我,却为了“走”完一份预设的自认为完美的教案,不顾学生的学情,径自拉着学生往前走了,留下了遗憾。
另外,在课堂节奏的把握上,我觉得自身功底还不够。虽然较之前两次,这次课堂的前半部分节奏稍见拉快,但有顾虑到应该循序渐进地把学生引入文本深处,要有一步步的情感体验的积累,才能有后面情感爆发的高潮。所以最后的写话环节还是有点紧迫,学生沉浸到与战象的对话中不足三分钟,下课铃就不近人情地拉响了我心底的那根担心弦,实现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我努力想做到这一点……
当然,无论这次比赛最终的结果如何,我认为最重要的是探索过程中的进步和成长,正是这样的一种磨砺,一种探索,让自己更加从容,更加能够宏观的掌控课堂,更加清醒地懂得课堂上所要学习的东西,不仅仅是教学方法。
这个过程,也是一个很享受的过程,自己也会坚持走在这样一条充满无限艰辛而又充满无限探索的路上的。
2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