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十六-孔乙己.docx

上传人:仙人****88 文档编号:9411213 上传时间:2025-03-25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9.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十六-孔乙己.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十六-孔乙己.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孔乙己》教学设计 郧西县六郎乡初级中学 陈玲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文章背景,梳理小说的情节结构。 2、掌握文中人物描写的方法,把握人物性格特点。 3、把握文章主旨,了解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和病态社会的冷酷。 二、走进鲁迅 1、回顾鲁迅先生的简介以及主要代表作。 2、插入鲁迅先生图片,说说鲁迅先生作品的总体思想。 3、填空: 一副由美国作家斯诺与剧作家姚克合写的悼念鲁迅的挽联,请根据下联补全上联内容: 译著尚未成功,惊闻陨星,中国何人领       , 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 三、《孔乙己》写作背景介绍: 《孔乙己》写于1918年冬天,最初发表于1919年4月《新青年》,后收入小说集《呐喊》。这是鲁迅创作的第二篇白话小说,也是他继《狂人日记》之后的又一篇讨伐封建制度和封建文化的战斗檄文。 四、文体介绍——小说 1、小说是一种文学体裁,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 2、小说的三要素是      、        和       。 3、小说的故事情节可分为    、    、     和     四部分。 4小说的环境主要包括     和       。 5、小说的阅读方法:理情节、看环境、析人物、谈构思、讲方法、品语言、明主题 五:课前预习——字词积累 • 颓唐(tuí)  附和(hè)    分辩(biàn)   • 不屑置辩(xiè) 咸亨酒店(hēng) 砚(yàn)     • 荤菜(hūn)   羼水(chàn) 拭(shì)    • 蘸(zhàn)   阔绰(chuò) 舀水(yǎo) • 涨红(zhàng) 绽出(zhàn) 哄笑(hōng) • 间或(jiàn)   着了慌(zháo)  门槛(kǎn) 六、新授: (一)理情节 话题一:小说直接写孔乙己的情节有哪些? 1、酒店里的人取笑孔乙己偷东西。(第四段) 2、酒店里的人取笑孔乙己未进学。(第六段) 3、孔乙己教小伙计写字。 (第七段) 4、孔乙己给孩子们吃茴香豆。 (第八段) 5、孔乙己最后一次到咸亨酒店。 (第十段) 话题二:侧面写孔乙己又写了哪些内容? 1、插叙孔乙己“读过书”的经历。(第5段) 2、间接写被丁举人打折腿的遭遇。(第10段) 话题三:几个不相干的情节怎样连成一个整体? 安排了一个线索人物“我”作为“见证人”,用第一人称来讲述故事,把五个片段连成一个严密的整体。这篇小说用第一人称“我”——一个小伙计的口吻来写有什么好处? (1)“我”是孔乙己命运的见证人。小说都是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所感来写,用第一人称可以使故事显得真实可信。 (2)可以使故事情节集中。 (3)可以表现周围人对孔乙己的态度,连12岁的小伙计都鄙视孔乙己,更能说明这个社会对不幸者的冷漠,使作品更增加了悲剧的意味。 (二)看环境 (幻灯片显示:现在的咸亨酒店)教师补充:咸亨酒店在清朝光绪年间,是一家普通小酒店。自从小说《孔乙己》问世以来,咸亨酒店也随之闻名于世。现在的咸亨酒店,是1981年为纪念鲁迅一百周年诞辰而重新修建的。 走进孔乙己的生活环境——清朝末期的咸亨酒店。思考: 1、酒店里常来喝酒的客人有哪几类呢?他们各有什么特点? (学生汇报:短衣帮和长衫客) 2、从穿着、喝酒方式、下酒物、喝酒地点四个方面比较短衣帮和长衫客的不同。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点拨) 3、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教师归纳:通过对比,表现出当时的旧社会贫富悬殊、阶级对立。) 4、重点句子分析:只有穿长衫的,才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 (教师引导:写出了长衫主顾趾高气扬、悠闲自得的神情。) 5、文章开头交代酒店情况,这与孔乙己没直接关系,是否可以删去?为什么?   明确:酒店是社会的缩影,通过酒店去透视社会,反映出势利、冷酷的社会环境,为孔乙己的悲惨命运作铺垫,从而有力地表现了主题。 (三)析人物 1、分析孔乙己的性格特点:“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站着喝酒”和“穿着长衫”说明了什么? 明确:“站着喝酒”说明了孔乙己生活贫困,经济地位、社会地位低; “穿着长衫”说明了孔乙己不甘居下层、思想向往上层生活、轻视劳动人民。 (教师补充这一外形的整体描写,集中而简练地概括了人物的特殊身份,预示了悲剧命运的必然性。) 2、孔乙己周围有哪些人?他们与孔乙己是什么关系? 3、他们为什么笑? (重点分析:从孔乙己的外貌、语言、行为和遭遇方面分许周围人的形象) 4、这样写众人的笑,目的何在? (重点探讨)“笑声”贯穿全文,这阵阵笑声跟孔乙己的不幸遭遇形成了强烈的对照,它深刻地揭露了社会的黑暗与冷酷,同时批判了国人的冷漠和麻木。 教师补充:(以乐些哀,倍增其哀。) (四)明主题 1、造成孔乙己悲剧命运的原因是什么? 直接原因:偷窃挨打,困顿而死 自身因素:热衷科举、好吃懒做、鄙视体力劳动…… 社会制度:封建社会和封建科举制度牺牲品 社会因素:民众麻木、冷漠、缺乏同情 2、“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说他大约死了,是因为事隔多年,无从考证,也没人真正知道他的真实情况,所以鲁迅说大约。 而说孔乙己的确死了,是因为在当时封建的社会背景下,他的身份和地位肯定会被社会淘汰与淹没,他不劳动,无法养活自己,而且还被打断了腿,肯定会死。 3、主题探讨 小说通过对孔乙己的悲惨遭遇的描写,反映了封建文化和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有力地控诉了科举制度的罪恶。小说也揭露和批判了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人们精神的麻木。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