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德育反思
有个专家说过,缺才的人难免误事,缺德的人必定坏事。作为教 师,我们也深有体会,体育失败培养出来的人是无法工作的废品,智 育失败培养出来的人是工作不好的次品, 而德育失败培养出来的人是 祸害人类社会的危险品。这个体会与陶行知的:“没有道德的人,学 问和本领愈大,就能为非作恶愈大”的论述不谋而合。正如西奥*罗 斯福曾说过的: “培养一个人的心智而忽略道德无异于给社会树敌。 ” 教育最根本的应该是“教人作人”, 陶行知早就告诫我们“千教万教, 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作真人”。我们就是要把学生培养成有社会 主义道德的一代新人。 须知在人的诸多素质中, 思想道德素质是第一 位的,是起主宰支配作用的。不注意从小培养孩子的道德品质,不从 小提高他们的品行修养,长大便会缺乏职业道德,违反社会公德,组织家庭后也难有家庭美德, 这样的人即使学富五车, 于国于家又有多 大的用处呢? 让我们再来反思一下学校德育教育的一些普遍做法: 学校到处是带 红袖章的执勤学生, 墙壁上写满强制性的标语, 诸如“严禁损坏公物”、 “严禁踩踏花圃”、 “损坏公物照价赔偿”等等, 给学生一种并不真实的 德育生活情境, 似乎遵守纪律是给执勤师生看的, 向老师问好是为了 不挨老师批评, 佩戴红领巾是为了不被值周生记上姓名扣分……完全 是一种被动的、客体性的、压抑的道德情境下生活,而一旦走出这样 的氛围走向社会,没有了约束,学生的道德行为可能走向反面,这样 的周而复始长期以往, 培养出的学生性格极易形成“双面人格”, 人前 一套, 背后一套。 这就是让广大德育工作者所困惑的德育实效性不强 的原因之一。其次,学用分离使思想品德的生面丢失了鲜活性,大多 学生只能在想象中学雷锋, 在作文里助人为乐。 学校一再增加了大量 的课程, 挤掉的恰恰是孩子参与社会实践和自我操作时间, 那种切身 的责任体验没有机会得以实践,使思想教育变成了空洞的说教。 作为德育工作者,我们应该好好反思一下。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