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新版教育心理学专业知识讲座,新版教育心理学专业知识讲座,第1页,第一章 当代心理学研究与发展,心理学研究对象,心理学发展简明历史,心理学研究及学科性质,学习意义,新版教育心理学专业知识讲座,第2页,第一节 心理学研究对象,一、研究对象,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科学。心理活动规律,2,、动植物是否也有心理活动?,3,、人类心理现象与动物是否有区分?,区分:有意识,有自觉能动性。,4,、人心理现象复杂多样。(神秘暗箱?),不一样人对同一事物认识和评价不一样,同一个人在不一样时期、在不一样场所心理复杂多样,5,、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揭示心理活动规律科学。,新版教育心理学专业知识讲座,第3页,第一节 心理学研究对象(续),二、各心理学流派对研究对象不一样看法,1,、德国 冯特 结构主义学派,意识经验 分解成感觉、意向、感情等若干心理元素 首先采取内省方法研究,2,、美国 詹姆士 机能主义学派,反对分解做法,认为心理活动是一个连续意识流,强调应研究行为机能,尤其是个体适应环境机能。,3,、美国 华生 行为主义学派,反对意识和内省这两个基础概念,主张用客观,新版教育心理学专业知识讲座,第4页,二、各心理学流派对研究对象不一样看法(续),方法(动物试验)研究能够观察和测量行为。,SR,公式。不足:把传统心理学中意识感觉等一概排除在外;把人心理,=,动物行为,4,、德国 魏特(海)墨 格式塔心理学派,反对行为主义和结构主义,认为既应研究直接经验也研究行为,研究对象是整体。因为人脑有完形力量,5,、奥地利 弗洛伊德 意识、,潜意识,梦解析,人原始冲动 各种本能,新版教育心理学专业知识讲座,第5页,20,世纪,50,年代以后,各学派对心理学研究对象看法趋于折衷,认为:作为心理学研究对象心理现象或心理活动是一个含有不一样水平、不一样层次、不一样功效动力系统。既研究,心理,(个体心理与社会心理)和,行为,(个体心理和个体行为),也研究,意识,和,潜意识,(个体),新版教育心理学专业知识讲座,第6页,三、研究主要内容,1,、普通心理学:,心理过程:认识过程(感知、记忆、思维想象、注意)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个性心理: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和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性格、气质),2,、教育心理学:学习心理和教学心理,新版教育心理学专业知识讲座,第7页,第二节 心理学发展简明历史,心理学有很长过去,但只有很短历史。所以,心理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科学。(?),一、心理学过去,1,、古老,Psychology,源于希腊语中,psyche,(灵魂),logos,(学说),远古时代,灵魂(不生不灭东西,即人心理,人精神),最早阐述心理现象专著:亚里士多德,灵魂论,。心理学属于哲学范围,研究者是哲学家和医生,用是思辩研究方法。,新版教育心理学专业知识讲座,第8页,2,、年轻?,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标志:,1879,年,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试验室,从此从哲学中分离出来。,二、心理学现在,应用范围越来越广,产生了许多分支学科,形成了庞大学科体系。,三、心理学未来,物理学,生物学,心理学,新版教育心理学专业知识讲座,第9页,第三节 心理学研究及学科性质,(一)研究方法:观察法、调查法(问卷法与访谈法)、试验法(自然试验或现场试验、试验室试验)、个案研究法,(二)研究程序:,1,、确定问题并提出假设,2,、确定研究对象,3,、界定概念及其测量工具,4,、选择研究方法,5,、解释结果并做出推论,(三)研究类型:,1,、从研究时间延续性上划分,有纵向研究(追踪研究)和横向研究(横断研究),还有二者结合动态研究,新版教育心理学专业知识讲座,第10页,2,、从研究对象选取上,分为个案研究和成组研究,3,、从研究变量间关联程度上,分为相关研究和因果研究,(四)学科性质,中间学科、交叉学科、边缘学科?,1,、从研究目标和方法伎俩来看,含有自然科学性质(心理测量、心理统计与分析),2,、从心理发生发展不能离开社会环境、社会实践活动来看,含有社会科学性质,新版教育心理学专业知识讲座,第11页,第四节 学习意义,1,、为深入学习教育学、学科教学法提供理论依据。,2,、便于今后更加好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创造性人才:聚合思维(求同思维),发散思维(求异思维),3,、为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提升自己心理涵养服务。(怎样调控不良情绪;咨询心理学:各学派均指出了心理问题成因及处理方法),新版教育心理学专业知识讲座,第12页,第二章 脑与心理,心理活动器官(从心脏,脑认识转化),心理现象发生、发展与物种脑进化,NS,结构和机能,1,、,神经细胞(,N,元),2,、,周围神经系统结构和机能,3,、,中枢神经系统结构和机能,(,1,)大脑两半球功效单侧化,(,2,)大脑皮层机能定位,(,3,)大脑功效保护、开发和利用,新版教育心理学专业知识讲座,第13页,第一节 心理活动器官,一、,18,世纪以前,大家认为心理活动是心脏活动产物。,二、,18,世纪以后,大家逐步认识到:脑是心理器官,心理是脑机能。,三、从心脏,脑认识转化:,1,、源于大家对日常生活现象思索:睡眠、醉酒、药品麻醉、脑受伤时,心脏活动正常但心理异常。,2,、生了解剖学发展,尤其是临床医学发觉,促进了大家对脑功效认识。,法国医生布洛卡 解剖研究发觉:失语症(大脑左半球发生病变或受损):了解型和运动型(详细到不一样部位),-P36,两部位由弓状纤维束连接,若受损,则不能把所了解到讲出来。,新版教育心理学专业知识讲座,第14页,四、心理现象发生发展与物种脑进化,1,、神经系统(,NS,)发生,单细胞个体:无脑,各种机能由细胞核完成。,多细胞动物:体内细胞出现机能分化,为协调各机能,出现,N,元(细胞),进而出现,NS,网状,NS,:,N,冲动在网内传输,但,N,元间无突触连接,无,N,结,无中枢,故兴奋向任何地方传导。,2,、,NS,进化与心理产生发展,(P41),(,1,)最简单心理现象,感觉,从步骤动物开始?,新版教育心理学专业知识讲座,第15页,2,、,NS,进化与心理产生发展,步骤动物、节肢动物:链状、节状,NS,,神经节、神经索(神经细胞聚集一起形成小团),(,2,)知觉,从脊椎动物开始?真正脑,,鱼,分化为小、延、中、间、前脑。,两栖类:大脑两半球,但小而简单,爬行类、鸟类:大脑皮层,薄、平滑且无沟回。,(,3,)详细思维,哺乳动物 大脑皮层,面积大且可折叠形成沟回,两半球也急剧发展,灵长类,大脑外形、结构和机能靠近人。,(,4,)意识(高度发展人心理),人脑(最高级最复杂),新版教育心理学专业知识讲座,第16页,人脑 最高级最复杂?,一、脑量:脑容积、脑重量(,1400,克左右),人脑脑指数(脑重与体重比值)最大,二、大脑皮层,1,、人脑皮层在数量和功效上均优于动物,2,、人脑皮层中额叶、颞叶和顶叶面积大,而枕叶相对缩小。,3,、脑细胞体积大,结构复杂,细胞间隙大,神经胶质细胞数量多,4,、大脑皮层联合区占百分比越来越大。,三、新机能区出现:言语中枢(言语听觉区和言语运动区),新版教育心理学专业知识讲座,第17页,四、人脑个体发展,1,、脑重:,390,克左右,1400,克左右;自胎儿,出生,6,个月,脑细胞数量增加最快速;脑有两个激增期:,10,18,周神经元总数;出生后脑重(,N,元长大分化,,N,纤维加长、分支加多,,N,元间联络增多),2,、大脑皮层结构复杂化,6-7,个月胎儿,脑基础结构已经具备,沟回裂开始出现。,出生后枕、顶和颞叶分化发展,3,岁左右小脑发育基础完成,6,岁左右完成大脑神经纤维髓鞘化。,髓鞘化:使信息传递准确,新版教育心理学专业知识讲座,第18页,神经细胞(,N,元),1,、组成,NS,基础单位。由细胞体、树突、轴突组成。,P34,2,、突触:,N,元相接触部位(区域)(一个,N,元轴突与另一个,N,元树突和胞体接触)使电信号(,N,冲动或,N,兴奋)得以传递,实现,N,元中传导。,3,、突触间存在间隙,电信号,化学信号,经过突触间隙中化学物质(乙酰胆碱等)游动实现,N,元间传导。,新版教育心理学专业知识讲座,第19页,第三节 周围,NS,结构和机能,一、脊神经:,31,对,N,元(感觉:传入;运动:传出),N,纤维(躯体、内脏感觉纤维;躯体、内脏运动纤维),机能:联络中枢,NS,与外部世界,二、脑神经:,12,对,感觉,N,:传递感觉信息;运动,N,:支配运动;混合,N,三、植物性神经系统:由运动,N,元组成,分布在内脏器官、心血管、平滑肌和腺体等器官。,主要管制中枢:下丘脑。,分为:交感,NS,和副交感,NS,。,两系统在功效上存在颉颃作用:交感,NS,主要是机体应付,紧急,情况时产生兴奋以适应环境改变。副交感,NS,保持,平静,时生理平衡作用。,新版教育心理学专业知识讲座,第20页,第四节 中枢神经系统结构和机能,一、脊髓:低级中枢,(p35),灰质:,N,元胞体;白质:聚集神经纤维,作用:,1,、对一个别躯体运动进行调整,完成一些,简单 反射活动,。,2,、将脑与周围神经系统联络起来,成为脑神经传入传出(,传导冲动,)中间站。,二、脑:高级中枢,由,小脑、脑干、间脑、大脑和边缘系统,组成。,1,、小脑:第二大脑,维持身体平衡,协调动作。,2,、脑干:延脑、桥脑、中脑,,生命中枢(呼吸、消化、血液循环),3,、间脑:丘脑,(传入传出神经中转站),下丘脑:,植物性,NS,皮层下中枢,调整内脏活动、内分泌活动和情绪情感反应。,新版教育心理学专业知识讲座,第21页,中枢神经系统(续),4,、,边缘系统,:杏仁核、海马、基底神经节、边缘皮层等,功效,:记忆、动机、行为、情绪(是前脑中发育较早部位,低等动物,人类新皮质,退居其次。),5,、大脑:左右两半球,由,大脑皮层、边缘系统和基底神经节,组成。,(,1,)约有,140,亿个,N,元,无个体差异,(,2,)约,1000,亿个,N,胶质细胞,,填充在,N,元之间。存在个体差异?(因胶质细胞可,分裂和繁殖,,且,分裂可能是学习过程,一个别。),功效,:营养,N,元;去除,N,元间废物;在,N,元间起着化学和电隔离作用(髓鞘质外套),新版教育心理学专业知识讲座,第22页,大脑左右两半球,(,3,),左半球,:语言、阅读、书写、数学运算和逻辑推理等(思想大脑;意识大脑;着眼于未来,计划和预测未来行动;数字型),右半球,:知觉物体空间关系、情绪、观赏音乐和艺术(艺术大脑;无意识大脑;着眼于过去;情感型),关于左右两半球需注意问题:,1,、两半球对身体是交叉支配。(大多数人是右利手人,怎样开发右半球?),2,、大脑含有重新调整和代偿功效。(大脑两半球功效单侧化),新版教育心理学专业知识讲座,第23页,关于左右两半球需注意问题(续),3,、左右脑功效不是截然分开,二者既相互联络又相互制约。,4,、胼胝体:连接两半球神经纤维束,是它们交换信息桥梁。其成熟较晚。,(,1,)女性胼胝体未成熟时,其语言已经开始发展,结果两半球都发展了语言功效。因而,女性语言能力强,但空间思维能力较弱,。,女性大脑一侧化程度较低,。进而影响男,女性智力优势差异,-,P51,(,2,)大脑左半球受损后,男性较女性语言损失或出现障碍显著。且一侧脑病变后,女性较男性更少出现行为,智力障碍。,新版教育心理学专业知识讲座,第24页,大脑皮层机能定位,大脑皮层表面有三条主要沟裂:大脑外侧裂、顶枕裂、中央沟。把整个皮层分为四叶:,P36,额叶:语言、智慧、运动中枢,顶叶:躯体感觉中枢,枕叶:视觉中枢,颞叶:听觉中枢(记忆),总:人神经系统不一样部位各有其功效,并排列在不一样等级上。处于,最高,等级是,大脑皮层,,以下依次是,基底节、间脑、小脑、脑干、脊髓,。且大脑不一样部位或区域各司其职。大脑两半球功效一侧化理论是该理论延续和发展。不足:忽略,NS,各区之间联络与制约,在修改中。,新版教育心理学专业知识讲座,第25页,脑功效各种学说,P39,1,、颅相说:关于颅骨外部形状和内部脑结构、性格相关学说。,2,、定位说,3,、整体说:,(,1,),虽脑各部位有其特殊机能,但,NS,含有统一性,任何个别消除都可降低其它个别能力。,(,2,)均势原理和总体活动原理:大脑皮层各个部位几乎以均等程度对学习发生作用,大脑是以一个总体发生作用,学习活动效率与大脑受损伤面积大小成正比,而与受损伤部位无关。(发觉了脑机能差异性和统一性,强调脑功效整体性。),新版教育心理学专业知识讲座,第26页,脑功效各种学说(续),4,、机能系统说,:脑特定部位损伤不但仅造成某一孤立心理机能丧失,而是引发一系列过程障碍;某种心理机能障碍,除受脑特定损伤部位直接影响外,还受其它脑区影响。,换言之,大脑某一部位参加好几个机能活动;某一机能活动是大脑多个部位协同活动结果。,三个机能系统,第一机能系统,:调整激活与维持觉醒状态,动力系统。脑干网状结构和边缘系统等组成。提升兴奋性和感受性。,新版教育心理学专业知识讲座,第27页,脑功效各种学说(续),第二机能系统,:信息接收、加工、储存系统,枕业、颞叶和顶叶以及对应皮层下组织。,第三机能系统,:行为调整系统。额叶广大脑区。,总:人各种行为和心理活动是三个机能系统协同活动结果,同时各机能系统又各自发挥不一样作用。,5,、模块说,:人脑是由高度专门化、相对独立模块组成。模块之间复杂而巧妙结合,是实现复杂而精细认知功效基础。,6,、泛脑网络论,:在相互联络中对待大脑。(既分工又合作),新版教育心理学专业知识讲座,第28页,脑保护、利用和开发,一、保护和利用?,运动、锻炼增加智慧、延年益寿、塑造性格。,(,1,)运动利于各种感觉发育和统和,促进脑功效。(多动症,注意力缺点,造成学习障碍)(,2,)是主动休息方式:可缓解因担心思索引发大脑疲劳;锻炼,NS,对疲劳耐受能力;加强大脑中供给能量高能磷酸化合物再化合过程,确保大脑正常机能,延缓大脑疲劳(,3,)运动能增加氧供给、动脉通畅,(,4,)情绪稳定、精力充沛、想象力丰富。,促使大脑思维活跃,改进大脑机能,新版教育心理学专业知识讲座,第29页,2,、睡眠与大脑:促进,创造,(睡眠帮助大家把新知融入旧知,既不接也不发,而是整理,可能出现新观念、新思绪)、,记忆,(不受外界信息干扰)、,学习,(不但分泌生长素,还分泌思维所必要生化物质)。,对大脑有营养作用?,便于生化物质(确保脑功效正常发挥)储存;脑制造蛋白质(,N,元功效基础)速度远高于觉醒期。,3,、营养与大脑,(,1,),氧,脑重占体重,2%,,但耗氧量占人体所需氧量,20%,,所接收,血流量占心脏排出量,20%,新版教育心理学专业知识讲座,第30页,(,2,)水、蛋白质、糖类、脂类微量元素,营养均衡,早餐(,3,)母体内营养情况,4,、烟酒与大脑:烟中有毒物质会损伤脑细胞,引发脑血管坏死;酒精与脑中物质发生反应,影响,N,细胞和脑正常活动,如大脑萎缩,大脑活动受抑制。,5,、疾病与大脑:脑溢血、脑炎等,不一样程度伤害,6,、学习、记忆与大脑:用进废退,新版教育心理学专业知识讲座,第31页,二、脑潜能开发:,1,、大脑有没有限开发空间。,1%,,科学家与普通人差异:用脑程度和方式不一样。,2,、开发路径:,(,1,)不停学习,连续充电。人脑,意识活动,容量是,有限,,但,无意识活动,容量是,无限,。故应重视开发无意识心理过程。,兴趣兴趣广泛多样,多接触新事物,见多识广,提升无意识蕴藏量。,新版教育心理学专业知识讲座,第32页,(,2,)音乐、绘画、书法等艺术活动,开发右脑;肢体运动、计算机操作、珠算、汉语,开发全脑。,(,3,)愉悦心境,乐观豁达性格,使感觉更灵敏,思维更灵敏,大脑更灵活。,(,4,)思索、好奇、冒险、挑战、自信等性格,切忌自我封闭(对人对事)大胆求异,丰富想象,更富创造性。,(,5,)诱发,波,轻松愉快学习,灵感、顿悟,提升效率。,新版教育心理学专业知识讲座,第33页,第三章 行为动力,需要,动机,动机理论,学习动机激发,新版教育心理学专业知识讲座,第34页,第一节 需要,一、需要,1,、需要:有机体感到某种欠缺而力争取得满足心理倾向。,是有机体本身或外部生活条件要求在头脑中反应。,2,、需要特征:动力性、对象性、社会性,(主观体验感受到,实际未必缺乏),二、需要种类,1,、按需要起源:生物需要与社会需要,(,人生物性需要与动物是否有区分?,),3,、按需要指向对象: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新版教育心理学专业知识讲座,第35页,三、马斯洛需要层次论,1,、基础内容: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需要、尊重需要、求知需要、审美需要、自我实现需要,7,层,P69-70,2,、需要层次间关系:,(基础需要、成长需要)作用及特征不一样:,基础需要是个体生存所必须,不满足将直接危及生命(身心健康);一旦取得满足,其需要强度就会降低,成长需要非个体生存所必须,但对基础需要起引导作用,取得满足将促进人健康成长,且随其满足反而增强。,新版教育心理学专业知识讲座,第36页,3,、评价,A,、主动意义,:,研究正常人需要并揭示了其产生客观规律,故其含有普遍性,在各行各业中得到了广泛应用。,B,、不足:没有看到高级需要对低级需要调整作用;把人需要(括社会性需要)都看成是与生俱来潜能,忽略了社会生活环境在人需要发生发展中主要作用。,新版教育心理学专业知识讲座,第37页,第二节 动机,一、动机,1,、含义:引发、维持个体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进行,内在动力,。(为何要行动?),2,、动机产生条件:,A,、,需要,是动机产生,基础,。(需要是静止、潜在动机,表现为愿望、意向),B,、,诱因,:全部能引发个体行为,刺激或情境,。需要,+,诱因,=,动机(正、负诱因),C,、有时,诱因并未实际出现,因过去习得经验所产生,诱因期待,,也使需要,动机。,3,、动机无法观察,只能依据刺激情境和行为反应去推测,。,新版教育心理学专业知识讲座,第38页,4,、动机功效:激活功效、引导功效、维持和调整功效。,二、动机分类:,1,、按动机起源:生理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2,、按动机对象性质:物质性、精神性动机,3,、按影响范围和连续作用时间:近景性、远景性动机,4,、对动机内容意识程度:无意识、有意识动机,5,、地位与作用大小:主导性、辅助性动机,新版教育心理学专业知识讲座,第39页,兴趣,1,、含义:大家力争认识某个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心理倾向。,是大家认识事物、探求真理主要动机。,与主动情绪体验相联络。,2,、兴趣种类:,直接兴趣:事物或活动本身,间接兴趣:认识事物目标或活动结果,3,、兴趣品质:兴趣倾向性、广度、稳定性和效能,新版教育心理学专业知识讲座,第40页,三、动机冲突与目标确立,1,、动机冲突:动机斗争,指在同一时间内出现彼此不一样或相抵触动机,因不能都获满足而产生矛盾心理。,2,、动机冲突种类:,A,、按表现形式:双趋动机冲突、双避动机冲突、趋避式动机冲突,B,、按性质和内容:标准性、非标准性动机冲突,3,、动机冲突与目标确立同时进行,动机冲突过程就是目标确立过程。目标确立是动机冲突结果。,新版教育心理学专业知识讲座,第41页,四、动机与行为效果,行为效果取决于两要素:动机本身强弱;个体行为质量,1,、动机强度与行为效果:呈倒,U,型曲线关系。动机过弱,不能激起处理问题主动性,在一定范围内,动机增加,处理问题效率也随之增加,直到抵达一个最高点。超出此点,动机强度增加,反会降低处理问题效率。,动机过强,情绪担心焦虑,注意和知觉范围变得过于狭窄,大脑处于抑制状态,限制正常活动,降低行为效率。,新版教育心理学专业知识讲座,第42页,四、动机与行为效果(续),2,、动机,最正确水平,与,课题性质,关系:,耶基斯,多德森定律,。较,轻易,课题中,工作效率随动机提升而上升。随课题,难度增加,,动机最正确水平(倒,U,型曲线最高点)有逐步下降趋势。,3,、动机以,行为,为中介影响行为效果。故行为质量对行为效果至关主要。,P80,图,结论:动机是影响行为效果主要原因但非决定性原因。,改进各种主客观条件以提升行为质量才是最关键,。,新版教育心理学专业知识讲座,第43页,第三节 动机理论,一、强化动机理论,二、归因理论,三、自我效能感理论,四、成就动机理论,五、期望理论,新版教育心理学专业知识讲座,第44页,一、强化动机理论,1,、联结主义理论家:一切行为由,S-R,组成。,反射:在,NS,参加下,有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作出,规律性,应答反应,。,条件反射和无条件反射(本能),人类无条件反射(三类,),:食物性反射、防御性反射和性反射,第一信号系统:以,详细事物,为条件刺激物建立条件反射,第二信号系统:对,语词,为条件刺激物建立条件反射,反射弧:感受器,传入,NN,中枢,传出,N,效应器,新版教育心理学专业知识讲座,第45页,条件反射,(,学习,),形成:巴莆洛夫经典条件反射试验,大脑皮层形成了暂时性神经联络,(是强化结果,不强化即消退),条件刺激物?,新行为反应。马戏团训练动物依靠强化:食物,2,、强化:凡能增加反应概率刺激或刺激情境。,3,、强化作用:使刺激与行为间建立稳固联络。,4,、强化动机理论:把人类行为动力归结于强化。认为人某种行为倾向完全取决于先前这种行为与刺激间因强化而建立起来稳固联络。,新版教育心理学专业知识讲座,第46页,4,、强化种类:,(,1,),外部、内部强化,(,2,)直接强化、替换(间接)强化、自我强化,(,3,)正强化、负强化,正强化、负强化与处罚,三者区分:,(1),正强化与负强化目标都是,提升反应发生概率,,但正强化是经过,展现愉快刺激,方式来到达这一目标,而负强化则是经过,撤消厌恶刺激,方式来到达这一目标。,新版教育心理学专业知识讲座,第47页,(2),正强化与处罚都是经过,展现刺激,来到达目标,但正强化展现,愉快,刺激,处罚展现,厌恶,刺激;正强化目标是提升反应发生概率,处罚则是,降低反应发生概率,。,(3),负强化与处罚都有可能包括,厌恶刺激,,但负强化是,撤消,厌恶刺激,处罚则是,展现,厌恶刺激;负强化目标是,提升,行为发生概率,处罚则是,降低,行为发生概率。,新版教育心理学专业知识讲座,第48页,二、归因理论,1,、主要包括对成功和失败原因解释。,2,、最早 美国 社会心理学家 海德,环境归因 个人归因,3,、美国 社会心理学家 罗特,内控型 外控型,4,、韦纳 归因三个纬度:内部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和不可控归因。,六个原因: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机遇)好坏、身心状态、外界环境,新版教育心理学专业知识讲座,第49页,5,、归因理论在实际应用中价值,A,、依据行为者当前归因倾向预测他今后行为。并据此解释人行为。,如:成功(运气、能力);失败(努力、能力、任务难或环境原因),B,、训练学生掌握正确主动归因方式,对消极错误归因学生进行心理辅导。,老师反馈也是影响学生归因主要原因。,习得性无助感:屡遭挫折后形成放弃心理和行为。(梭鱼试验),三方面表现:动机降低(消极被动,不感兴趣);认知障碍;情绪失调(进而影响人格),新版教育心理学专业知识讲座,第50页,三、自我效能感理论,1,、自我效能(能力)感:人对自己能否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主观判断。,2,、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原因:,A,、个体成败经验,(个体成败亲身经验是最主要原因;间接或替换性经验),替换性经验产生影响原因?,(,1,)社会比较过程。不强调比较客观准确,关键是主观认识。(,2,)提供信息过程。从示范者表现中学到有效处理问题策略或方法。,B,、个体归因方式,。自我效能感 成功:外部不可控原因,不能增强;失败:内部可控原因,不会降低,新版教育心理学专业知识讲座,第51页,四、成就动机理论,1,、成就动机(需要,),默瑞,后麦克兰德和阿特金森接收其思想并发展成 成就动机理论,2,、麦克兰德发觉:,成就动机,成就动机高者:难度大有风险开创性工作,勇于负担责任,从任务完成中获满足感。,成就动机低者:风险小独立决议少工作,3,、阿特金森 (,1,)成就动机模型:,动机强度,=F,(动机水平,期望,诱因),动机水平:个体稳定地追求成就个体倾向;期望:成功概率;诱因:价值,新版教育心理学专业知识讲座,第52页,四、成就动机理论(续),(,2,)两类成就动机:力争成功动机,力争成功者;防止失败动机,防止失败者,(,3,)两种人与任务难度,力争成功者:成功概率,50%,任务最富挑战性,过易反会降低动机,防止失败者:非常轻易或非常困难任务。,(,4,)教育启示:提供新奇有一定难度任务,竞争情境,严格评分激发动机;安排竞争小环境,小有成功就奖励强化,评分适当放宽,防止公开指责;(主动性)增加他们动机中力争成功成份,。,新版教育心理学专业知识讲座,第53页,第四节 学习动机激发,一、含义:指在一定教学情境下,利用一定,诱因,,使已形成,学习需要,由,潜在,状态变为,活动,状态,形成学习主动性。,二、激发详细办法:,1,、设置合理目标,2,、有效利用反馈与评价,3,、增加学习任务趣味性,4,、合理利用奖励与处罚,5,、科学利用竞争与合作,6,、向学生表示明确可行期待,7,、增强自我效能感,8,、进行归因训练,新版教育心理学专业知识讲座,第54页,第四章 认知过程,注意,感知觉,记忆,思维(想象),新版教育心理学专业知识讲座,第55页,第一节 注意,注意概述(含义、基础特征和外部表现),注意种类,注意品质(特征),注意力培养,新版教育心理学专业知识讲座,第56页,第一节 注意概述,1,、含义: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指向和集中。,2,、基础特征:指向性和集中性,3,、注意,不是一个独立心理过程,,而是心理活动一个状态。作为心理活动调整机制存在,任何心理活动开展都离不开注意。,4,、外部表现:,A,、适应性运动,(相关感觉器官朝向刺激物)举目凝视、侧耳倾听,B,、无关运动停顿,(屏息凝视),C,、呼吸运动改变,(集中注意时,呼吸轻微迟缓,呼与吸时间百分比改变。呼,延长,吸短促),5,、两特例:似注意实不注意;似不注意实注意,新版教育心理学专业知识讲座,第57页,6,、注意种类,一、依据注意时,有没有预定目标,是否需意志努力,无意注意、有意注意、有意后注意,随意注意、不随意注意,二、引发无意注意条件:,(一)客观原因,1,、刺激物强度(相对、绝对),2,、刺激物间对比关系,3,、刺激物活动和改变,4,、刺激物新异性,(二)主观原因,:人需要兴趣;情绪状态和精神状态;知识经验,新版教育心理学专业知识讲座,第58页,注意品质,一、注意稳定性,:同一对象(狭义)或同一活动(广义),注意分散,注意稳定性指是注意在,时间,上特征。,标志:,活动,在某一段时间内,高效率,。,1,、注意起伏(动摇)现象:正、负时相,2,、影响原因:对象本身特点(内容丰富、复杂多变较内容贫乏、单调静止稳定时间长);活动内容和方式;主体状态;有个体差异和年纪差异,二、注意广度(范围),影响原因:知觉对象特点(排列有规律,整体),个人知识经验;活动任务复杂程度,新版教育心理学专业知识讲座,第59页,1 2 3 4 5 6 7 8 9 10,7 1 3 9 1 5 2 8 3 4,ifregrtroaer,refrigerator,红,黄,绿,蓝,绿,红,蓝,黄,蓝,红,黄,绿黄,绿,蓝,红,黄,绿,蓝,绿,红,蓝,黄,蓝,红,黄,绿,绿,蓝,红,黄,绿,蓝,绿,红,蓝,黄,蓝,红,黄,绿黄,绿,蓝,红,黄,绿,蓝,绿,红,蓝,黄,蓝,红,黄,绿,绿,蓝,红,黄,绿,蓝,绿,红,蓝,黄,蓝,红,黄,绿,红,黄,绿,蓝,红,黄,绿,蓝,绿,红,蓝,黄,蓝,红,黄,新版教育心理学专业知识讲座,第60页,三、,注意分配,(同一时间 不一样对象),分配条件:同时进行几项活动中必须有一个是熟练。,四、,注意转移,:据新任务,主动,从一对象或活动转移到另一对象或活动,1,、区分,注意分散,?,2,、影响原因:原有注意担心程度;新对象特点;,N,活动类型;已经有习惯,新版教育心理学专业知识讲座,第61页,注意力培养,自我暗示法,情境想象法,培养间接兴趣,自我奖励法,训练听课技巧,课前预习;创设学习环境;劳逸结合,合理安排时间,新版教育心理学专业知识讲座,第62页,第二节 感知觉,感觉含义及种类,感觉测量,感觉基础规律及其应用,知觉含义及种类,知觉特征,新版教育心理学专业知识讲座,第63页,感觉含义及种类,一、含义:直接作用 个别属性,1,、是一个,最简单,心理活动,正常成人极少有纯粹感觉?疼痛、饥渴 初生婴儿有,2,、意义:是一切,高级复杂,心理活动,基础,,是人维持正常心理生活不可缺乏。,感觉剥夺试验,二、主要感觉:外部、内部(,S,起源),1,、视觉 适宜刺激 感受器:视网膜上视细胞,2,、听觉 内耳耳蜗科蒂氏器,3,、肤觉、嗅觉和味觉,4,、运动觉、平衡觉和机体觉,新版教育心理学专业知识讲座,第64页,感觉测量,一、感受性和感觉阈限,感受性:,感觉能力,感觉阈限:使感以为以产生,刺激强度一定范围,。,二、,绝对,感受性和,绝对,感觉阈限(,反比关系,),绝对感受性:觉察出,最小刺激量,能力,绝对感觉阈限:刚能引发感觉,最小刺激量,三、,差异,感受性和,差异,感觉阈限(,反比关系,),相对感受性:刚觉察出,同类刺激最小差异量,能力,相对感觉阈限:刚能觉察出两个同类刺激,最小差异量,新版教育心理学专业知识讲座,第65页,韦伯定律,韦伯常数(,相对常数,?):,K=I,I,1,、不一样感觉,K,值不一样,,据此可判断,感觉敏锐程度,。,K,重量,=1,30 K,视觉,=1,100 K,听觉,=1,10,2,、,韦伯定律,只是,在中等刺激强度范围内,才,适用,。,刺激,过强,或,过弱,(靠近绝对阈限),,韦伯常数,(相对差异阈限)都,会发生一定改变,。,光线极弱:,K=100,100=1,光线极强:,K=6,1000,新版教育心理学专业知识讲座,第66页,感觉基础规律及其应用,影响感觉原因:,一、刺激强度,二、感觉间相互作用,A,、同一感觉,1,、,感觉适应,:,相同刺激物,连续作用,于,某一,特定感受器而使该感受器,感受性发生改变,现象。(提升或降低)明适应、暗适应,2,、,感觉对比,:,两种不一样刺激物,作用于,同一感受器,而使感受性发生改变现象。(同时对比、继时对比),B,、不一样感觉,新版教育心理学专业知识讲座,第67页,1,、感觉掩蔽现象,:对某刺激物感受性因其它感受器同时受到别刺激而发生改变现象。,不一样感觉相互作用普通规律:弱提升;强降低,2,、联觉,:一个感受器受到刺激产生一个特定感觉同时,又产生另一个不一样感觉。,3,、感觉融合,P117,三、刺激时间:感觉后效(后像):正、负,四、练习、社会实践活动:可提升感受性,1,、能力赔偿作用,2,、专门从事某种职业,新版教育心理学专业知识讲座,第68页,知觉含义及种类,一、知觉含义:整体,二、感觉与知觉关系,三、知觉类型,(,一)起主导作用分析器:视知觉、听知觉、味知觉、嗅知觉、触知觉,(二)据知觉对象不一样:,物体知觉和社会知觉,(三)据知觉映像是否符合客观实际:正确知觉、,错觉,、幻觉,新版教育心理学专业知识讲座,第69页,物体知觉和社会知觉,一、据反应特征不一样:,空间知觉:空间特征(形状、大小、方位、深度),时间知觉:客观现象延续性和次序性,运动知觉:物体空间位移(真动知觉、似动现象、运动幻觉:诱导运动、自主运动),二、社会知觉:对他人、对群体以及对自己知觉。(对他人知觉、自我知觉、人际知觉),三、社会知觉常出现偏差:第一印象(首因)、晕轮效应、刻板效应、近因效应、移情效应,新版教育心理学专业知识讲座,第70页,错觉,一、含义:在,特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必定产生某种有固定倾向,歪曲知觉,。,二、错觉种类:视错觉、时间错觉、空间错觉、形重错觉、运动错觉、方位错觉,三、了解错觉应注意:,1,、错觉产生是不可防止;,2,、对,个体,而言,错觉仍是一个,正常,知觉;,3,、对,客体,而言,错觉才是,歪曲,知觉。,四、错觉产生原因:客观原因(知觉对象受背景条件干扰);主观原因(特殊生理心理条件),新版教育心理学专业知识讲座,第71页,幻觉,一、含义:在,没有外界刺激物作用,于感觉器官情况下产生一个,虚幻,知觉。,二、错觉与幻觉区分,:,有中弄错;无中生有,三、,新版教育心理学专业知识讲座,第72页,知觉特征,一、知觉,整体性,熟悉对象:据关键性成份(个别属性或主要特征)做出整体反应;,不熟悉对象:知觉组织化,二、知觉,选择性,知觉对象、知觉背景(能够相互转换),影响原因(客观、主观),三、知觉,了解性,(赋予一定意义,用词标志),四、知觉,恒常性,:知觉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改变,知觉映像相对稳定大小、形状、明度、声音,新版教育心理学专业知识讲座,第73页,新版教育心理学专业知识讲座,第74页,新版教育心理学专业知识讲座,第75页,新版教育心理学专业知识讲座,第76页,新版教育心理学专业知识讲座,第77页,新版教育心理学专业知识讲座,第78页,新版教育心理学专业知识讲座,第79页,新版教育心理学专业知识讲座,第80页,新版教育心理学专业知识讲座,第81页,新版教育心理学专业知识讲座,第82页,新版教育心理学专业知识讲座,第83页,新版教育心理学专业知识讲座,第84页,新版教育心理学专业知识讲座,第85页,新版教育心理学专业知识讲座,第86页,新版教育心理学专业知识讲座,第87页,第三节 记忆,一、记忆概述(概念、表象),二、记忆种类,三、遗忘规律与促进记忆方法,新版教育心理学专业知识讲座,第88页,一、记忆概述(概念、表象),1,、记忆:过去经验(经历过事物)在人脑中反应。,2,、记忆三步骤:识记、保持、再认或回想。从信息加工观点看:记忆是对输入信息编码、贮存和提取过程。,3,、记忆表象:感知过事物不在面前而在头脑中重现出来形象。,4,、表象特征:直观性、概括性(综合屡次知觉结果)、可操作性(可被分析与综合、放大与缩小、移植与翻转,所以,形象思维和创造思维才有可能),5,、表象作用: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过渡桥梁。,新版教育心理学专业知识讲座,第89页,二、记忆种类,(一)按记忆内容分:,形象记忆、运动记忆、情绪记忆、言语逻辑记忆,(二)按记忆材料保持时间分:,1,、感觉记忆(登记、瞬时记忆):,时间短(,0.25-4,秒)量大;编码:据信息物理特征;去向:经注意和编码进入短时记忆,未经注意和编码即消失。,2,、短时记忆(工作记忆):保持时间在,1,分钟以内。编码:听觉编码;容量:,7,2,个组块,新版教育心理学专业知识讲座,第90页,去向:经,复述和加工,进入长时记忆,未经复述和加工即遗忘。,3,、长时记忆:保持时间在,1,分钟以上直至多年乃至终生。,特点:容量极大、时间长;,课堂试验,:,钢笔、熊猫、沙发、文具盒、老虎、,桌子、纸张、大象、圆规、书橱,编码:,意义编码,;去向:以信息意义归类编码贮存,可提取使用,也可遗忘(消退、干扰而无法提取),新版教育心理学专业知识讲座,第91页,三、遗忘规律(影响遗忘原因),遗忘:,不能,重现和再认或,错误,地重现和再现,暂时性遗忘和永久性遗忘 遗忘原因?,1,、时间原因:艾宾浩斯遗忘曲线,遗忘进程:先快后慢,2,、材料性质:,3,、符合主体兴趣、需要动机,激起主体强烈情绪,在主体学习工作中含有主要意义材料普通不易遗忘。,4,、材料序列位置:前摄抑制、倒摄抑制,5,、学习程度:过分学习,150%,新版教育心理学专业知识讲座,第92页,四、怎样有效地组织复习?,1,、及时复习,2,、分散复习,3,、尝试重现(试图回想)与重复识记相结合,目标任务更明确、更详细;大脑皮层兴奋性更强,效率更高。,4,、多样化复习:动员各种感官参加复习活动,五、记忆品质:,记忆灵敏性、持久性、准确性、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