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单元教学计划
第 三 单 元 教 学 计 划
内容: 长方体和正方体
教学目标:
1、 通过观察和操作,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它们的展开图。
2、通过实例,了解体积(包括容积)的意义及度量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升、毫升),会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感受1 m3、1 dm3、1 cm3以及1 L、1 ml的实际意义。
3、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探索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
5、经历长方体、正方体的知识的探讨和研究过程,体验直观操作、观察思考、分析理解、迁移类推和运用提高等学习方法。
6、在探索过程及“折一折”“算一算”等活动中,让学生发现学习数学的乐趣,感受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及获得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
1、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
2、掌握长方体长、宽、高的意义。
3、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4、掌握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5、掌握体积、容积单位间的进率及换算。
教学难点:
1、理解长方体各面的长和宽与长方体长、宽、高之间的关系。
2、确定长方体每一个面的长和宽。
3、正确的解决生活中有关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实际问题。
4、建立体积单位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表象。
5、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底面积的含义。
教材编排特点:
长方体和正方体是最基本的立体图形,本单元从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这三个方面来系统地学习和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有关知识。通过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可以使学生对空间和空间中的物体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为进一步学习其他立体几何图形打下基础。
教学建议:
充分利用生活中的事物,引导学生探索图形的特征,丰富空间与图形的经验。学习用数学的眼光来观察生活中物体的形状。通过多种感官协同作用,让学生通过对长方体实物或模型进行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想一想等活动,对长方体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通过亲自动手去做实验,感受到物体占有空间,通过用小正方体来摆不同形状的长方体,来观察、猜测、归纳、推理出长方体的计算公式。
课时安排:
15课时(机动3课时)
注:单元进度计划:请按单元逐个进行计划。
单元教学计划
第 一 单 元 教 学 计 划
内容:观察物体(三)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观察和操作的过程,从中认识到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形状是不同的,能正确辨认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物体形状。
2、通过拼搭活动,观察熟悉的环境和物体,联系生活经验,合作交流等学习方法来正确辨认从不同角度所观察到物体的形状。
3、通过拼摆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推理能力。
4、联系生活经验,感觉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教学重点:
会从不同的方向观察拼摆的立体图形,辨认物体的形状。
教学难点:
能正确辨认从正面、左面、上面所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
教材编排特点:
观察物体是“空间与图形”这一领域的内容,在不同学段有着不同的要求。本单元的内容属于第二学段。教材在编排上不仅设计了观察活动,而且设计了需要学生进行想象、猜测和推理进行探究的活动,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思维能力,为之后正式学习投影和三视图的有关知识奠定感性认识和基础。
教学建议:
1、借助学具在小组中摆出不同的立休图形,再指导学生从不同的方向进行观察,辨认物体的形状。
2、通过提供相应的实物,让学生站在不同的角度说一说自己从正面、左面、上面这几个方向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
课时安排:
2课时(机动1课时)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