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初中化学概念课的教学重点与难点的确定.docx

上传人:pc****0 文档编号:9407524 上传时间:2025-03-25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4.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化学概念课的教学重点与难点的确定.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初中化学概念课的教学重点与难点的确定.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初中化学课堂教学重点和难点问题的确定 (上) 一、教学重点、难点的界定 1 .教学重点的界定 对于教学重点,主要有如下涵义: ( 1 )教学内容中关键性的知识,例如基本概念、原理、定理、公式等。 ( 2 )重点,就是教材中举足轻重、关键性的、最基本的、最重要的中心内容,是课的结构的主要线索,掌握了这部分内容,对于巩固旧知识和学习新知识都起着决定性作用。 ( 3 )由学科本身、课程标准、考试大纲等外界因素决定的,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称为教学重点。 ( 4 )教学重点,是指对实现教学目的具有关键作用的最基本内容的内容。它通常是教材的中心内容,对学生己有知识的发展和新知识的学习起决定作用,是化学知识、能力结构的重要关节点。 ( 5 )所谓重点,就是教材中举足轻重,闻一知十,关键性的、最基本的、最重要的中心内容。 ( 6 )所谓教学重点,就是指教学内容中的那些本质且核心的知识,是教师处理教材和组织教学的主要线索,也是对每个学生而言具有共性、进行有效合理学习并统一掌握的内容。 根据对教学重点概念的多角度阐述,可以看出重点处于学科知识结构的中心位置,具有客观性、确定性、多元联系性等特点,它通常对学生学习学科相关知识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2 .教学难点的界定 关于什么是教学难点,有以下几种说法 : ( 1 )教学难点就是一些比较抽象,难以理解,容易混淆,综合性逻辑性较繁琐复杂的知识点。 ( 2 )教学难点是课堂教学中对一般学生来说比较深的,需要经过一定的意志努力才能理解掌握的知识或技能以及学习的概括部分。 ( 3 )教学难点通常指的是那些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的内容或者学生在学习中容易混淆或出错的内容。 ( 4 )由学生自身情况决定,在教学过程中难以理解的知识或难以掌握的技能称为教学难点。 ( 5 )学生在学习某个知识时,认知上发生困难的知识点。 ( 6 )依据前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如果学生的己有发展水平与教学要求之间的矛盾比较突出时,教学要求就成为教学难点。 总而言之,教学难点往往是那些需要付出一定努力才能领会、掌握的知识或技能。通常,出现难点的因素很多,同一教学内容是否构成难点因人而异。同时,难点通过一定的教法点拨和学法指导,也能变难为易。因此,难点具有的不确定性、主观性、可转化性的特点。 教学难点对所有学生来说是一样的,但不一定是教学难点。同理,教学难点因人而异,所以也不一定是教学重点。在实际教学中,教学重点往往包含了教学难点。教学上要求重点突出,难点详讲。 二、初中化学概念课的教学重点与难点的确定 化学概念是整个化学学科知识体系的基础,是构筑理论的支架,它是通过比较、分析、综合、归纳、类比等方法从化学现象、化学事实中抽象出来的理性知识,反映了现象与事实的本质,加强概念的教学能使学生更完全、更深刻地认识化学所研究的具体物质及其变化规律。 初中化学的概念知识具有如下特点:一是抽象性强。如分子、原子、元素、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化合价、电离等。二是种类繁多。如分子、原子、离子属于微观领域;而物质的组成、性质、变化、分类则属于宏观领域;密度、质量分数等又涉及到物理和数学等学科。三是覆盖面广。化学基本概念理论涉及到化学用语、物质的组成与结构、性质与变化、化学实验、化学计算等方方面面,虽然分散地穿插与各章内容之中,但贯穿于初中化学学习的始终。四是关系复杂。如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化合反应与置换反应属于并列关系;化合反应与氧化反应、置换反应与还原反应属于交叉关系;单质、化合物与纯净物属于从属关系;化合反应与分解反应、氧化反应与还原反应属于对立关系;离子与原子又属于派生关系。这些概念间的错综复杂的关系,为学生学习化学概念带来了许多的困难。 案例一 :“元素”的重难点确定 相关说明:本课内容为新人教版义务教育化学教科书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题 3 ,内容包括元素、元素符号、元素周期表简介三个部分。 教学重点:元素的概念。 教学难点:元素的概念。 重点确定依据:首先,从学科角度分析,化学是一门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学科,微观上涉及到原子、分子等微粒,宏观上包括物质的变化等现象,而化学学习需要将宏观与微观相统一,元素相关知识恰好是宏观与微观的结合点,掌握好元素的概念,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从宏观与微观两个方面学习与理解化学知识;此外,掌握元素的概念对于学生物质分类观的学习也具有重要意义。分类观就是让学生理解世界上物质的种类太多,因此需要对物质进行分类,分类就要有一定的标准。根据物质所含化学元素的种类的多少进行分类,可以将物质分为单质和化合物。单质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化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只有在掌握元素的概念的基础上,学生才能更好地认识以元素种类为依据的物质分类法,理解与掌握单质和化合物的概念。其次,从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分析,《 2011 版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对“认识化学元素”的学习要求是: 1. 认识氢、碳、氧、氮等与人类关系密切的常见元素。 2. 记住并能正确书写一些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 3. 知道元素的简单分类。 4. 能根据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的元素。 5. 形成“化学变化过程中元素不变”的观念。各省市考试大纲也对上述要求的考查层次做出了明确规定。最后,从新人教版化学教科书分析,在学习元素的概念之前,绪言、水的组成等教学内容中曾多次出现元素一词,减少了学生对元素概念的陌生感,本课题中,教科书首先以问题“世界上的万物是由什么形成的?” 引入,揭示了物质组成的基本成分—元素其实只有 100 多种。 100 多种元素是怎样形成世上形形色色的物质的呢?教科书利用英语 26 个单词却可拼写十余万单词的经验建立模型,帮助学生理解元素概念。综上所述,将元素的概念列为教学重点是合理的。 难点确立依据:元素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容易将其与原子的概念混淆,元素是“具有相同质子数 ( 核电荷数 ) 的一类原子的总称”,不论原子存在于何种物质中,所构成的物质外观差异多大,只要“具有相同的质子数 ( 即核电荷数 ) ”,就是同种元素。原子既表示种类又讲个数,有数量的含义,而元素只着眼于种类不表示个数。 三、初中化学原理课教学重点与难点的确定 化学基础理论是研究者对事物客观规律的总结,也是化学研究的思想、方法的结晶,其中不仅蕴含着巨大的认识论价值,也包含了丰富的思想资源,还为我们的生产生活实践提供了强有力的方法论支持。从宏观上来看,化学基础理论涵盖了整个中学化学的重要领域,是元素化合物、化学计算与化学实验的理论基础,也是考试的热点和关注的焦点。从微观上看,化学基础理论体现了多种思维方法,学生学习化学基础理论既是获取化学知识的重要途径,也是发展能力的重要途径。 初中化学原理课具有如下特点:一是抽象性。如质量守恒定律,学生需要以直观的现象进入,增加感性认识,积累事实素材。二是概括性。理论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概括出来的,使用专业化的符号与规则来表征以便于知识的提取与应用。三是综合性。化学的基础理论是化学家们长期摸索的智慧的集合,每一个理论背后都有无数科学家努力探索的痕迹。四是复杂性。化学基础理论除本身涉及的内涵与外延以外,还与其他概念、原理相互关联,形成了复杂网络关系。 案例二 “质量守恒定律”的重难点确定 相关说明:本课内容为新人教版义务教育化学教科书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课题 1 ,主要包括质量守恒定律、化学方程式两部分。 教学重点: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 教学难点: 1. 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解释; 2. 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重点确定依据:首先,从学科角度分析,“质量守恒定律”是初中生接触到的第一个化学基本理论,并始终贯穿于化学的学习中。因此,正确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对学生来说意义重大。其次,从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分析,《 2011 版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对“质量守恒定律”的学习要求是: 1. 认识质量守恒定律,能说明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2. 能正确书写简单的化学方程式。 3. 能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 4. 认识定量研究对于化学科学发展的重大作用 。各省市考试大纲也明确规定“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最后,从新人教版化学教科书分析,教科书以拉瓦锡的氧化汞定量实验入手,展开对化学反应前后反应物与生成物的质量关系的探究。探究方案一是红磷与氧气的反应,方案二是铁与硫酸铜的反应,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反应前后物质总质量的变化,得出结论: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这个规律就叫做质量守恒定律。之后给出碳酸钠与盐酸反应、镁与氧气反应的实验作为补充与拓展。紧接着以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的反应为例,从微观角度分析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守恒的原因,即化学反应的过程就是参加反应的各物质(反应物)的原子重新组合而生成其他物质(生成物)的过程。在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没有变化,数目没有增减,原子的质量也没有改变。这一系列安排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更深层的认识化学反应。 难点确立依据:学生在学习本课题之前已经接触了较多的化学反应,对化学反应前后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定量关系有了一定的了解(化学反应前后物质发生变化,但元素种类不变、原子种类不变)。但从化学反应的本质上分析反应前后微观粒子的变化(即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分解为原子,原子经过重新组合形成分子)对大部分学生来说是很困难的;质量守恒定律为书写化学反应关系式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对化学反应中物质的产量、产率等的计算也具有重要的意义。教学实践发现,学生对该规律的应用能力还有待加强,所以“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也是本课题的难点。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初中化学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