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加强学生诚信教育.doc

上传人:s4****5z 文档编号:9407502 上传时间:2025-03-25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加强学生诚信教育.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加强学生诚信教育.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加强诚信校风学风建设 培育学生诚信品格 【摘要】校园文化建设、师德建设、家庭诚信建设紧密联系,相互配合,相互促进,使之形成教育“合力”。坚持不懈地进行诚信校风学风建设,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相对稳定的诚信生长环境,促进学生良好品格的最终形成。 【关键词】学生;诚信教育;校风;学风 学生诚信问题,实际上是学校、家庭、社会等各方面诚信问题的综合反映和直接结果,是检验品德教育的最好标尺。在思想浮躁、真假信息混杂莫辨、诚信濒临缺失的环境下,加强青少年学生诚信教育,培养学生高尚而良好的品德,已经应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紧紧抓住影响青少年道德观念形成和发展的重要环节,通过学校、家庭和社会各方面的力量,齐抓共管,形成教育合力,让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做到“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诚信社会风气的建设,是目前学校教育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为了实现这一长期、伟大的重要教育目标,具体而言,主要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事情: 一、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诚信教育营造良好的氛围 校园文化是学校多年积淀所形成的一种精神,是校风、学风的集中体现。学校的人文精神、育人理念、办学特色,等等,最终积淀、优化成为学校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作为隐性课程,对学生的成长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对塑造学生的人格、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良好的校园文化对娱乐学生身心、陶冶其性情、培养其情操、塑造其灵魂有着重要作用与影响。 首先,以校训、校风教育活动为重点,激励学生诚信品格。校训、校风都属于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规范学生行为的无形力量。为了营造诚信教育的氛围和环境,学校首先就要用本校独特的校园文化来影响和引导学生,特别该从学生进校起,就开展校训、校风教育活动,让学生置身于崇尚严谨求实的文化氛围之中,感受诚信的魅力价值,认同诚信的作用。 其次,通过诚信主题教育活动,培养学生诚信习惯。学校要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倡导诚信,努力营造“讲诚信光荣,不讲诚信可耻”舆论环境,形成人人学诚信、处处讲诚信、事事守诚信的浓厚氛围。学校还应适时大规模进行“呼唤诚信,文明守纪,共建和谐校园”的学生文明诚信教育活动,大力提倡“爱国守法、明理诚信、团结友爱、勤俭奉献”的道德规范,以培养形成学生文明守纪、诚实守信的意识,对营造和谐校园环境的意义尤为重大,对诚信教育工程尤为关键。 此外,还应积极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开展诚信教育。道德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要使道德规范转化为人们的内心信念,并使之付诸于实践。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走向社会,了解社会,让学生用发展的眼光客观地看待当前社会的诚信缺失现象,从而在各种道德冲突面前坚持正确的道德选择,增强社会责任感,并在社会实践中躬行诚信准则,养成诚信习惯。 二、以师德建设为突破口,构建教师诚信机制,形成良好的教风 教育的最终而有效的实施者是教师。邓小平曾说:“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要教育学生诚信,教师首先应作诚信的典范。教师诚信是诚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不仅会严重污染教育的纯洁和影响教育环境、教育秩序,而且教师的不诚信行为还可能会严重影响到学生的诚信观念和行为的形成。所谓“其身正,则不令而行;其身不正,有令不行”、“上梁不正下梁歪”、“打铁还需自身硬”等箴言俗语,正是对这一问题的深刻诠释。因此,广大教师在诚信教育中,首先要做学生的表率和楷模,努力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剔除虚假伪善信念,加强自身道德修养,自重、自省、自警、自励,以为人“身范”、“言范”,而为“师范”。学校开展诚信教育,教师要做的首要事件,就是做诚信的模范。只有楷模们严谨治学、热爱学生、言出必行、行为端正,时时处处做学生的表率,以崇高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和激励学生,才能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塑造完美人格,形成良好的品格。 三、加强家庭诚信建设,夯实学生诚信教育的基础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塑造人们灵魂和品格的第一场所。家庭的诚信教育是学生诚信教育最重要的基础。我们知道,诚信的父母与和谐的家庭,是良好的诚信教育的开端和保障,对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所以,家庭成员尤其是父母要不断提高诚信修养,注意养成自身良好的诚信行为习惯,为子女诚信教育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家庭诚信建设最为重要的途径就是父母应以身作则,做孩子的表率,做到是非分明,言出必行,行必果,为训导和引导年幼孩子占据最充分的理由。我们知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对于诚信教育而言,更是需要长期坚持不懈的信心和耐力。诚信教育本是在有意和无意,计划和无计划,自觉和不自觉中进行的,是“润物细无声”的产物。不管以什么方式,在什么时间进行教育,家长自身的言行都会随时随地影响着子女诚信观的形成。尤其父母在日常生活中的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等,更是影响和教育的重要榜样。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大卫·艾尔金德认为:要想让孩子有教养,守道德,父母首先必须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如果你是一个诚实、正直、守信、正派、富有爱心的人,那么你的孩子也同样会具有这些品质。因此,要想养成孩子诚信的良好习惯,父母必须以身作则,要为子女在生活、工作等各方面做出诚信的表率,如夫妻之间相敬如宾,互相尊重,真诚相待,对朋友、同事、邻居和他人,以诚相待,一诺千金,等等。如果对孩子即使不经意许下的承诺,也应说到做到,言而有信,“曾子杀猪”的故事,正是说明了这一点。不要只是在孩子面前灌输一些关于诚信的大道理,在孩子面前“说一套,做一套”,“严于律他,宽以待己”,这是逃不过孩子真实的眼睛的。他们往往会以实际为取舍,可能会使往日的辛苦教育“功亏于一溃”。身教重于言教,从日常生活中点点滴滴的小事做起,为孩子树立诚实、守信的正面榜样,孩子经过父母的长期熏陶,就会使其真正体会到有诚信的人最终会受到社会和他人的尊敬,能很好地立足于社会;失信的人为社会所不齿,寸步难行。从而自觉地按诚信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养成良好的习惯。只有这样,对孩子的诚信教育才会有实效。 此外,家校合作是当今学校教育改革的一个世界性趋势。苏霍林斯基说过:“儿童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才能实现和谐的发展,就是两个‘教育者’——学校和家庭,不仅要一致行动,要向儿童提出同样的要求,而且志同道合,抱着一致的信念,始终同样的原则出发,无论在教育的目的上、过程还是手段上,都不要发生分歧。”家长只有和学校经常沟通,对孩子共同进行教育,才能实现教育在家校间的一致性。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组编:《邓小平教育理论学习纲要》,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54页。 2.马忠虎:《基础教育新概念:家校合作》,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第33页。 3.续润华:《苏霍姆林斯基论学生的自我教育》,《外国教育研究》,2000年第8期。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包罗万象 > 大杂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