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高一语文第一学段考试试题.doc

上传人:s4****5z 文档编号:9407501 上传时间:2025-03-25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0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语文第一学段考试试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高一语文第一学段考试试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庄浪一中2015—2016学年第一学期第一学段考试 高一语文试题(卷) 命题人:苏宗平 审题人:王锦凤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 阅读题(共64分) 一、现代文阅读(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和古人寻求永恒与不朽相反,聪慧的现代人寻求相对与新变。世界属于流动,唯“一切皆变”的规律才能永恒。就中国诗歌而论,从《诗经》而《楚辞》,从律绝而曲令,从旧体诗而新诗,留下的正是流动的轨迹。任何一个时代的中国诗歌总是在对自己时代新的审美精神的最大适应中获得出世权,中国新诗亦如此。 新诗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产物,又是“诗体大解放”的产物。郭沫若的自由诗宣告了“诗体大解放”的最初胜利。“诗体大解放”的倡导者们虽然激烈地反传统,其实,传统的诗学范畴仍潜在地给他们以影响。胡适就自称《尝试集》的“尝试”二字也是从古诗那里取用的。 传统是具有神圣性、社会性、广泛性、相对稳定性的文化现象。任何民族的诗歌都不可能完全推开传统而另谋生路。推掉几千年的诗歌积蓄去“解放”,只能使新诗成为轻飘、轻薄的无本之木。 诗,总是具有诗之作为诗的共有品格。然而,作为文化现象,不同民族的文化又会造成诗的差异。大而言之,以古希腊为代表的西方文化和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文化,在天人关系、对人的看法、对自然的看法、对历史发展的看法上从来不同。因此,西方诗与东方诗也有很大不同。 把话说得更远一点,西方诗学和东方诗学也有颇大差异,无论是二者的诗学观念、诗学形态,还是二者的发展之路。西方诗学推崇戏剧,东方诗学以抒情诗为本;西方诗学注重分析性、抽象性、系统性,东方诗学注重领悟性、整体性、经验性;西方诗学运用纯概念,东方诗学运用类概念;西方诗学滔滔,东方诗学沉静等等。 中国诗歌有自己的道德审美理想,有自己的审美方式与运思方式,有自己的形式技巧积淀。中国的大诗人必定是中国诗歌优秀传统的发扬光大者。 自然,中国新诗也处在现代化过程中。这是一个扬弃过程,对传统有继承与发展,也有批判与放弃。只有经受现代化验收、经过现代化处理的传统才可能在新诗中生存、活跃与发展。现代化是一个时间概念。本民族的传统和他民族传统是一个空间概念。不能用空间概念代替时间概念。如果将现代化理解为“抛却自家无尽藏,沿门持钵效贫儿”,这将是一种滑稽剧。 接通新诗与传统的联系不是倡导传统主义,应当将传统和传统主义分开。对传统作僵滞的、静止的理解,甚至将诗传统窄化为传统诗,因而指责新诗的种种“不是”,呼唤旧体诗的复兴等等,这种传统主义是新诗寻求新变的障碍。 从总趋向看,西方诗存在着摆脱不了传统影响的焦虑,而中国新诗却存在着与传统隔绝的焦虑。和与散文界限太不清相反,新诗与传统界限太清——这个“太清”已经有近几十年的艺术实践为它的危害性作证。接通传统是诗体解放以后新诗的十分关键的使命。   (节选自吕进《熟读<新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有删改) 1. 下列对“中国新诗”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中国新诗是对“五四”时期新的审美精神最大适应的文化运动产物,又是“诗体大解放”的产物。 B. 中国新诗的倡导者们虽然激烈地反传统,但实际上,传统的诗学范畴仍潜在地给他们以影响。倡导传统主义是诗体解放以后新诗的十分关键的使命。 C. 中国新诗处在传统要经受现代化验收、经过现代化处理的过程中,这是一个扬弃过程,对传统有继承与发展,也有批判与放弃。 D. 中国新诗存在着与传统界限太清的焦虑,这个“太清”已经有近几十年的艺术实践为它的危害性作证。 2.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 和古人寻求永恒与不朽相反,聪慧的现代人寻求相对与新变。郭沫若的自由诗就是应变而生的产物。 B. 推掉几千年的诗歌积蓄去“解放”,只能使新诗成为轻飘、轻薄的无本之木。胡适的新诗诗集《尝试集》的“尝试”二字也源于古诗。 C. 传统是非常稳定并且神圣的文化现象,而中国的大诗人必定是中国诗歌优秀传统的发扬光大者。 D  中国新诗的现代化是一个时间概念,若把它理解为抛弃本民族传统,而继承发展他民族传统,那将是一种“滑稽剧”。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一项是 ( ) A. 作为文化现象,不同民族的文化造成了西方诗学和东方诗学的巨大差异,但诗,总是具有诗之作为诗的共有品格。 B. 因为西方诗与东方诗有很大不同,所以,东西方文化在天人关系、对人的看法、对自然的看法、对历史发展的看法上也从来不同。 C. 西方诗学推崇戏剧,运用纯概念,注重分析性、抽象性、系统性;东方诗学以抒情诗为本,运用类概念,注重领悟性、整体性、经验性。 D. 西方诗和中国新诗在与传统的关系上也不同,西方诗是存在着摆脱不了传统影响的焦虑,而中国新诗却存在着与传统隔绝的焦虑。 二、古诗文阅读、默写(共34分) (一)阅读阅读《垓下之围》片段,完成4—6题。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檥船待①,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②,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 注:①檥(yǐ倚):整船靠岸。②面之:跟项王面对面。吕马童原在后面追赶项王,项王回过头来看见他,二人才正面相对。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项王军壁垓下 壁:筑壁垒 B.持短兵接战 兵:兵器 C.项王身亦被十余创 被:遭受 D.吾闻汉购我头千金 购:购买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①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②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 B.①汉军至,无以渡 ②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 C.①骓不逝兮可奈何 ②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 D.①乃令骑皆下马步行 ②乃自刎而死 6.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项羽的军队在垓下安营扎寨,在刘邦及诸侯的军营四面唱起楚歌,同时上演了一出“霸王别姬”的悲剧。 B.项羽之所以乌江拒渡,是因为觉得没有脸面见江东父老。 C.节选的内容主要写了垓下之围和乌江拒渡,都表现了项羽在末路中的英雄本色。 D.垓下之围渲染悲剧气氛,乌江自刎精雕细刻神态,都写得活灵活现,有形有神。 7.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5分)(《鸿门宴》)                                                            (2)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5分)(《荆轲刺秦王》)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8—9题。(11分) 春日即事  李弥逊① 小雨丝丝欲网春, 落花狼藉近黄昏。 车尘不到张罗地②,宿鸟声中自掩门。 [注]①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②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 8.请对首句中的“网”字进行赏析。(5分) 9.这首诗表现作者什么样的情绪?请进行简要分析。(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每空1分,共6分) (1)毛泽东在《沁园春·长沙》中用动物来表现生机勃勃的秋景的两句是: , 。 (2)太子丹与荆轲易水送别之时,荆轲慷慨而歌,词曰            ,                     。 (3)樊哙曰:“ ,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1—14题。 季羡林的缺憾人生 卞毓方 先生的《学海浮槎》,记录了他中学生活的一个细节,读后,令我眼前一亮。 “在学习方面,我现在开始买英文书读。……买英文书,只有一个地方,就是日本东京的丸善书店。……每次接到丸善书店的回信,我就像过年一般地欢喜。我立即约上一个比较要好的同学,午饭后,立刻出发,沿着胶济铁路,步行走向颇远的商埠,到邮政总局去取书,当然不会忘记带上两三元大洋。走在铁路上的时候如果适逢有火车开过,我们就把一枚铜元放在铁轨上,火车一过,拿来一看,已经轧成了扁的,这个铜元当然就作废了,这完全是损人而不利人的恶作剧。要知道,当时我们才十五六岁,正是顽皮的时候,不足深责的。” 少年的天真、活泼、顽皮,在这里表现得充分无遗,假若季羡林能以这种心态度过他的青春岁月,呈现在我们今天面前的,将会是另外一种截然不同的形象。   可惜,那只是短暂的返璞归真。须知,这是在济南城,不是在老家官庄,这是寄身于叔父的家,不是依偎在自己父母的膝下,环境变了,季羡林的个性也随之发生改变。怎么变?朝哪一方向变?季羡林晚年总结,他说:从我小时候的作风看,我本是一个外向的人,然而,后来怎么就转成了内向呢?这个问题,过去从未细想,现在回顾在济南那段生活,忽然有所感触,也就顺便给它一个解答。我认为,“三字经”中有两句话:“性相近,习相远”,可以作为参考,古人说得对,“习”是能改造“性”的。我六岁离开父母,童心的发展在无形中受到了阻碍。试想,我能躺在一个父母之外的人的怀抱中,撒娇打滚吗?不,不能,这是难以想像的。叔父当然对我好,但他“望子成龙”,要求十分严格。课余除了抓学习,还是抓学习,偶尔有一点示爱,比如给我从乡下带回几只小兔,也让人感到距离,那种只能身感,不能言传的距离。说到婶母,我不能说她虐待我,那样说不真实;但在日常生活中,小小的歧视,在她可能是不经意,在我却是看在眼里,记在心头。叔父有个女儿,我叫作秋妹的,她和我的待遇明显不一样。比如说,做衣服,有时就给她做,不给我做。偏心自己的亲生女儿,这是人之常情,不足为怪。实事求是地说,拿一个母亲的标准去要求一个叔婶,本来就是不现实的。话又说回来,要一个七八岁的孩子,有大人的开通,这是不可能的。一件两件,我也许不放在心上,三件四件五件,经得多了,难免潜移默化,影响到自己的价值取向以至性情。   季羡林的终生遗憾,是在母亲去世之前,整整八年,他没有回家看望一次。八年啊,八年!这期间,他读完初中,上高中,停学一年,再读,娶妻,生女,高中毕业,上大学,寒暑假回济南……如此漫长的过程,如此曲折精彩的变化,竟然没有抽出一些日子,回家看看。季羡林事后捶胸顿足,懊悔不迭,可以说,他一辈子浸泡在悔恨里。   终生遗憾,应该还有婚姻。且慢,季羡林在《寸草心》中,不是对妻子评价很高吗?请看他文章开头的叙述:“我因为是季家的独根独苗,身上负有传宗接代的重大任务,所以十八岁就结了婚。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自不在话下。德华长我四岁。对我们家来说,她真正做到‘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一辈子勤勤恳恳,有时候还要含辛茹苦。上有公婆,下有稚子,丈夫十几年不在家;公公又极难侍候,家里又穷,经济朝不保夕。在这些年,她究竟受了多少苦,她只是偶尔对我流露一点,我实在说不清楚。”注意,这里说的是妻子的为人,那是一位典型的贤妻良母,也正因为这一点,季羡林对她十分敬重。敬重是一回事,疏离隔膜又是一回事。不信,再请看下列事实:季羡林1929年结婚,次年离家上清华,1934年毕业,回济南教书,1935年赴德,一去就是11个春秋。1946年回国,进北大,按说,他应该把家属接来同住的,那时一没有户口障碍,二没有经济之虞,但是———他没有!直到1962年,德华才迁来北京。算算看,从结婚到再度聚首,夫妻分居竟长达31年! 人生有憾,至少是不完满。朱光潜先生说:“这个世界之所以美满,就在有缺陷,就在有希望的机会,有想像的田地。”季先生是大明白人,对一切早已参透,所以他有一篇随笔,题目就叫“不完满才是人生”。 11. 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A.文章第二段写季羡林少年时期在到邮局取书时把铜钱放铁轨上让火车轧,目的是为了说明他是一个“损人而不利人”的捣蛋鬼。 B.作者评价季羡林先生如果一直保持天真、活泼、顽皮的性格,就会成为另外一种“形象”,不能成就今天人生辉煌。 C.童年时期的季羡林生活在济南城叔父家中,不是依偎在父母的身边,环境的改变,使季羡林的个性也随着发生了改变。 D.婶母对自己亲生女儿的偏心对季羡林的价值取向以至性情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季老对此耿耿于怀。 E.季羡林与妻子一生分多聚少,晚年回忆中季羡林对贤妻良母的妻子怀有深深的敬重和愧疚之情。 12.季羡林的人生遗憾有哪些?请根据文意简要概括。(6分) 13.简要分析文章第三段在全文结构上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14.朱光潜先生的话“这个世界之所以美满,就在有缺陷,就在有希望的机会,有想像的田地”和季老说的“不完满才是人生”,你是如何理解的?请联系实际作简要探究。(8分) 第Ⅱ卷 表达题(共80分) 四、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我们可把《雨巷》这首诗看成是诗人感到迷茫的一种情绪的反映,也可单纯地理解为一位豆蔻年华的青年在江南雨巷激起的感情涟漪,还可理解为诗人对美好的追求。 B.一位短小精悍的人来了。一眼看去便知道他是广东人,哨兵向他敬礼,称呼他是排长。 C.诗中,没有剑拔弩张之势,没有咄咄逼人之威,他对大堰河深厚的感情,都表现在惟妙惟肖的陈述之中,像是自然流淌的感情之河。 D.2015年令人期待的中秋国庆长假渐近,网上最流行的是一份“请假3天休12天”的方案,“我和我的小伙伴都惊呆了”。朋友:切不可久假不归!让休假变辞职。 1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古诗词作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丰碑,不但记载着历史的辉煌,同时也熔铸着岁月的苦难。因此,阅读、欣赏古诗词是我们翻阅历史、回味历史、透视历史的一种方式。 B.在广大群众的支持、理解和配合下,已经结束的四次国庆演练均收到了预期的效果,及时发现和解决了筹备工作中的有关问题。 C.改革开放后,落后的通信网络不能满足人们的要求,80年代中期,政府加快了基础电信设施,固定电话也开始迎来它的流金岁月。 D.当今世界,由于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使得进军宇宙已经成了世界各国发展的主流,也越来越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主要标志。 17.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书法是易学难精的艺术。作为一门传统艺术, ___________。唯其如此,才能成为生活中真正的随心所欲不逾矩的书法大家。 ① 它要求笔墨有出处,结字有法度 ② 诚然,既定的法度有时会将书法限制死板 ③ 传承是它显著的特征 ④“穿着汉唐服装,舞出时代风采” ⑤ 但是一流的书法家都是从法度中走出来的 ⑥ 不像现代艺术那样可以“天马行空为所欲为” A.③①⑤④②⑥ B.①③⑤④②⑥ C.①③⑥②④⑤ D.③①⑥②⑤④ 18.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一个人总是上网,不读书,我认为他是没有文化的。 ① ?文化就是进入到人类精神生活的传统中去进行思考,而这个传统主要就存在于书籍之中。网络的长处是迅速传递当下的信息,它不让人思考。当然如果你素质好,你上网的时候也会思考。 ② ?我相信不是从网络上得的,而是 ③ ,有了这个底蕴。这样的人上网不怕,他不会被网络上铺天盖地的信息所左右,所淹没,他有自己的独立思考。 19.下面是我国的“国家节水标志”,请写出该标志的构图要素及其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60个字。 (5分) 五、写作(60分) 20.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语文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