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钠对气体燃烧火焰颜色的影响
湖南长沙市一中 410005
张 军
中学化学教材中叙及H2、CO、CH4和H2S气体在空气中完全燃烧火焰的颜色均为 淡蓝色或蓝色,但教师在用尖嘴玻璃管演示时发现:玻璃中的钠离子只对H2燃烧焰产生干扰。对此,笔者提出如下看法,供同行讨论。
气体燃烧焰色决定于它的发射光谱。在一般燃烧温度(<4000K)下,气体分子发生部分解离,产生气态原子(或原子团),体系中存在如下示意的离解平衡:
MA(g) M(g)+A(g)
同时,部分基态原子(或原子团)由于碰撞变为激发态;也存在如下示意的激发态平衡:
M(g) M*(g)
式中M(g)表示基态或能量较低的次级激发态原子(或原子团),M*(g)表示能量较高的激发态原子(或原子团)。当M*(g)返回能量较低的M(g)时,即发射出一定波长的线状(或带状)光谱。发射光谱的组成决定了燃烧焰色。
当可燃性气体中含有杂质元素时,则杂质元素在燃烧温度下,也会发射出其特征光谱。此光谱必对可燃性气体的燃烧焰色产生干扰。干扰程度大小与杂质元素种类、含量、存在状态、燃烧温度以及可燃性气体种类等有关。
1. 燃烧温度的影响
对于上述四种气体,若都用同样的尖嘴玻璃管做实验,则杂质元素种类、含量、存在状态都相同,它们所产生的现象差异与燃烧温度密切相关。
根据有关热化学定律和数据,可以计算四种气体在空气中燃烧的最高温度(表1)。
表1. 几种气体燃烧焰的最高温度*
燃 气
助燃气
化 学 计 量 反 应
最高火焰温度T/K
计算值
实验值
H2
空气
H2+1/2 O2+2N2→H2O+2N2
2373
2318
CH4
空气
CH4+2O2+8N2=CO2+2H2O+8N2
2222
2148
煤气
[n(CO):n(H2)≈1:1]
空气
煤气+0.98O2+3.9N2=CO2+H2O+3.9N2
2113
1980
H2S
空气
H2S+3/2 O2+6N2=H2O+SO2+6N2
2050
*除H2S外,其余均摘自参考文献[1]
由表1可以看出,四种气体燃烧焰最高温度高低顺序是:
H2 > CH4 > 煤气(CO+H2) > H2S
虽然,实验室演示上述气体燃烧火焰远达不到上述温度,但温度的高低顺序当然也是:
H2 > CH4 > CO ~ H2S
另外,原子发射光谱的强度与处于激发态原子的数目成正比。当在热力学温度T达到热平衡时,激发态原子数nq和基态原子数n0的比值符合玻尔兹曼方程式[2]:
nq/n0=(gq/g0)·e –Eq/KT
式中,K是玻尔兹曼常数;Eq是激发能与基态的能量差,即激发能;gq与g0分别是激发态与基态的统计权重。由此式可以看出,随着火焰温度T的升高,nq/n0的比值成指数性增长;同时,在演示实验温度范围内,温度升高,玻璃中钠的原子化程度亦增大,即n0增大。所以,随着火焰温度升高,nq的增幅更大,随之钠原子光谱发射强度增大,对焰色的干扰亦增大。由此不难理解为什么普通玻璃中钠对氢气燃烧焰色干扰最大。
2. 杂质种类影响
普通玻璃中还含有钙、钾、硅等元素,为什么它们对焰色的影响不如钠呢?由于火焰介质中的化学反应极其复杂,目前尚不能定量讨论。还是由实验的观测结果来说明[5]。表2列出了钠、钾、钙、硅几种元素的火焰光谱及其实际的检出极限。检出极限愈小,说明该谱线的发射强度愈大,对火焰背景的颜色影响亦愈大。
表2 几种元素的火焰光谱[3]
元素
波长λ/nm
火焰型式*
检出极限/ppm
Na
590
OH
0.001
Ca
422.7
OA
0.07
554.0
OA
0.16
612.0
OA
0.6
K
404.4
OH
1.7
767.0(近红外)
OH
0.02
Si
251.6(紫外)
OH
4.5
*OH——氢氧焰 OA——氧乙炔焰(温度略高于OH焰)
由表2数据可以说明,钠对燃烧焰色干扰最大,钙钾次之,而硅可以忽略不计(它的发射光谱在紫外区)。
3. 杂质元素的存在状态和含量的影响
中学化学教材中叙及,“乙醇在空气里能够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如将乙醇倒入蒸发皿中点燃,或在酒精喷灯的火焰中均可观察到这种淡蓝色。但通常的酒精灯焰却呈浓重的黄色。显然这是由于灯芯中钠元素杂质干扰的结果。若在普通酒精灯外焰中灼烧CaCl2溶液,可以看到钙的特征焰色——砖红色,但若灼烧玻管,则看不到砖红色,这是由于两者钙元素的存在状态和含量不同所致。
4. 可燃气体种类的影响
虽然H2、CO、CH4和H2S气体在空气中燃烧焰外观颜色相近,但其火焰的组成是不同的,其发射光谱也是不同的。如乙炔在空气中燃烧焰,中学化学教材上的叙述是“发出明亮而带浓烟的火焰”,这是在氧气不足时燃烧的外观特征。若按化学计量比混合空气和乙炔气体,其燃烧焰从内到外,从下到上可分为四个区:预热区,每一反应区,中间层区,第二反应区。其第一反应区呈明显蓝色(称为“蓝锥”),第二反应区,外锥也呈淡淡的蓝色。它的火焰组成如下 [1] :
H2O
O2
H2
OH
CO
CO2
NO
N2
O
H
7.1%
1.66%
0.38%
0.78%
4.12%
11.57%
0.69%
73.43%
(0.22%)
(0.18%)
这说明气体本身燃烧的火焰颜色也可能随反应条件而异,不是一成不变的。它的发射光谱也是复杂的,如图1[3]。乙炔的“蓝锥”颜色主要是由于C2和CH的发射光谱产生的[4]。煤气、甲烷燃
烧焰也有类似基团的发射光谱,故呈蓝色也是合乎情理的。氢气在空气中燃烧发射的可见光谱相对而言较为简单,它的淡蓝色主要是由H原子的发射光谱(λ为410.2、434.1、486.1nm)产生的,且发射强度很弱,(只在300~350nm处出现OH的带状光谱[5]),容易被其它杂质元素的发
图1 乙炔的总发射光谱
射光谱所掩盖。
总之,H2、CO、CH4和H2S气体在空气中燃烧焰外观颜色相近,但其蓝色焰的产生根源不同。有的来自于H原子的发射光谱,有的来自于原子团(如C2、CH等)的发射光谱,并且发射光谱的强度各不相同,所呈现的蓝色深浅程度不一。杂质元素对它们的焰色干扰大小,取决于杂质元素的种类、含量、存在状态、燃烧焰温度,也与它们的发射光谱中蓝色谱线的发射强度等有关。钠原子光谱发射强度最大,颜色深,对火焰背景颜色干扰最大;氢气燃烧焰温度较CO、CH4和H2S为高,也使得钠元素对它的焰色干扰增大;同时氢气燃烧的发射光谱蓝色谱线强度较弱,颜色浅,因此用普通尖嘴玻管演示氢气燃烧时,观察不到它本身的淡蓝色火焰。若改用石英玻璃(SiO2)尖嘴演示,则可以观察到它本身的焰色。
参 考 文 献
1 李玉珍,邓宏筠编著.原子吸收分析应用手册.北京:北京科技出版社,1990:338-339,30-31,313
2 南开大学化学系编.仪器分析.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8:128
3 王以诚译.大学仪器分析学.香港:徐氏基金会出版,1982:157-158,156
4 林宁麟编.仪器分析(三).北京:地质出版社,1985:60
5 (美)D.A.斯科塔,D.M.韦斯特编著. 仪器分析原理(上).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80:227,279-280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