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呼兰河传》导案
主备人:秦春兰 课型:新授课 课时: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体会儿童天真烂漫的个性以及祖父勤劳慈爱的形象。
2、学习作者善于用孩童的眼光,充满童趣地观察描写景物的方法。
3、体会作者对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和对人性美的追求。
【教学过程】
一、导入(播放歌曲《时间都去哪儿了》)
1.这首《时间都去哪儿了》流淌在我们的记忆角落,它将一起带回那些年我们拥有过的童年。那些年,也许我们和少年鲁迅一样在神奇的百草园聆听蟋蟀的弹琴,油蛉的低唱;也许,我们和贾平凹一样,在皎洁的月夜和小伙伴们一起追寻月亮的足迹。那些童年的记忆,就像作家萧红“忘却不了,难以忘却”。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萧红的童年,走进《呼兰河传》节选
2. 作家及作品(ppt)
3. 明确目标(紫晨读)
二、自学探究:(学案引领、自主学习)
1.一读课文, 感知“后园”
萧红魂牵梦绕的大花园到底是怎样的呢?走进文本,试着提炼一个词语或短语来概括一下,并说说理由。
我发现这是一个 的后园。从文中“ ”可看出。
(温馨提示:能从词语的运用、句式的特点、修辞手法、选材等方面任选角度说说你的理由。)
示例(一):我发现这是一个充满生机的后园,从文中“第二段‘这花园里,蜂子、蝴蝶、蜻蜓、蚂蚱,样样都有。’”可看出。
(因为花园里有很多昆虫,蜂飞蝶舞。)
示例(二):我发现这是一个美丽动人的后园。从文中“第六段‘太阳刚一出来,大榆树的叶子就发光了,它们闪烁的和沙滩上的蚌壳一样了。’”可看出。
(这句话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雨后阳光照耀下的榆树叶子比作蚌壳,生动形象,美丽迷人。)
2. 二读课文,感受“祖父形象”
划出文中描写祖父的语句,想一想祖父是怎样的一个人?
(小结:这是一个多姿多彩的后园;这是一个生机勃勃的后园;这是一个快乐自由的后园;这还是一个充满爱的后园。)
三、交流释疑:(合作交流、领悟主旨)
材料链接 萧红,9岁丧母,父亲性格暴戾,继母也经常虐待她,她只有从年迈的祖父那里享受到些许人间的温暖,20岁时为了反抗父亲包办的婚姻,离家出走,从此开始漂泊流浪,生活极不安宁,国难之际亡命香港,感情生活也一再遭受挫折。于1942年1月孤寂病死于孤岛香港,年仅31岁,长篇小说《呼兰河传》就在去世前一年完成。病魔缠身时说:若是那时候能回到呼兰我的家乡去多好啊!
思考:1.材料中你发现了一个和课文怎样不同的萧红?再回首看看这是一个寄托萧红什么样情感的后园?
(后园的这方土地,让她的小主人感受到了自由、生机、爱与温暖,这分明是萧红精神的后花园,心灵的后花园。尽管萧红再也回不到童年,然而在她的心底深处,这个院子始终存在,它是萧红生命的精神家园。)
2. 作者为何用《呼兰河传》(节选)做题目?
故乡“呼兰” 有慈爱的祖父,有多彩的花园,有无忧无虑的童年。
《呼兰河传》这一题目表达了作者对祖父的思念,对童年的怀念,对自由自在的生活的向往之情。
四、展示点评:(成果分享、点评提升)
五、小结
课文让我们感受到萧红童年生活的自由快乐幸福。花园也许不像萧红说的那样美,但有了祖父,于是就有了家的温暖,有了快乐和自由无论何时何地,只要忆及祖父那温暖的爱,萧红心中的园子,就像画儿一样生动形象,祖父成了萧红生命中最重要的人。此后,萧红无论在她的生命中有多少逃亡与饥饿,无论她面对多少困苦与不幸,她都用大气的文字写着祖父给她的这份爱、这份温暖、这份快乐与自由。让我们一起轻读下面这首小诗,来纪念这位伟大的才女吧!(ppt图片)
祖父一天都在园子里 (齐读)
我也跟着祖父在园子里边
祖父
戴一顶大草帽
我戴一顶小草帽
祖父栽花我就栽花
祖父拔草我就拔草
祖父浇水我就“下雨”
要做什么就做什么
要怎么样就怎么样
园子里的一切都是活的
花醒了鸟飞了
虫子说话我挂上架
玉米上天黄瓜开花
玩累了
找个阴凉地
就睡着了
六、训练提升:(达标检测、落到实处)
你也许会觉得最美好的不一定在童年,可能在更小的时候,或者在将来,或就在现在;你也许觉得不一定非要在伤心难过的时候,作为寄托来回想……那么能否把你觉得最美好、最激动人心、最独特的经历写下来呢?记住要用你最真的心,最简洁的文字。
(温馨提示:用你最真的心,最简洁的文字,150字左右,实在不会写的同学,可以仿照课文某一段写一个片段。)
【教学反思】
教师二次备课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