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七课《背影》.doc

上传人:仙人****88 文档编号:9399148 上传时间:2025-03-24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9KB 下载积分:10 金币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七课《背影》.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七课《背影》.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参赛题目:义务教育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七课《背影》教学设计 参赛者姓名:覃 静 职务:教师 地址:广西南宁上林县大丰镇丰岭路319号 所在单位:上林县中学 参赛组别:初中语文组 课题:《背影》 联系电话:18977977718 [教学目标及重点]     1、抓住“背影”这一感情聚焦点,展示人物心灵的写法。     2、 朴实的语言风格。     3、通过体味文章所表现的父亲的深深的爱子之情,培养学生“关爱他人”的优良品德。      [教学课型及课时]      1. 教读课           2. 一课时  [媒体设计]          多媒体投影仪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有一首歌谣这么唱: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像块宝;没妈的孩子像根草……的确,从小到大,母亲给了我们无微不至的关怀,母爱,是我们生命里最和煦的春风。其实,陪伴我们一生、如阳光一样照亮我们生命的爱,不仅仅来自母亲,还来自我们的父亲。父亲给予我们的是一种深沉厚重的爱,中就是父爱。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歌颂父爱的著名篇章-------朱自清先生的著名散文《背影》(板书课题--背影)           媒体展示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我们曾经学过他的《春》。《春》以优美的词句,清新的笔调为我们描绘一幅诗情画意的春景图,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及对未来充满希望。从《背影》的写作背景中,我们看到作者家中遭遇变故:一、祖母去世;二、父亲赋闲在家,祸不单行。那么作者又是以怎样的笔触表现父爱这一主题呢?(板书:深沉)(通过背景介绍,让学生酝酿感情,争取声情并茂朗读课文)。下面我们就来共同看一看朱自清先生是怎样描写这“深沉的父爱”的。      二、教学新课         (一)、明确教学目标及重点(略)    (二)、整体感知           学生齐读一遍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三)师生共同研习课文         (以学生自主探究讨论为主,教师只点拨要点即可 )          1、教师提问:刚才提到,《背影》这篇散文因其成功地描述了“父爱”这一主题而被人们广为传诵。读完这篇散文之后,你觉得作者是通过选取什么角度来表达“父爱”这一主题的?          明确:作者是通过选取“背影”这个角度来表达“父爱”这一主题的。          2、本文的题目是“背影”,文中一共几次写到“背影”?         明确:第一次:点题的背影;第二次:买橘子的背影;第三次:离别时的背影;第四次:思念中的背影。        3、这四次对背影的描写哪一次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应该是第二次:买橘子的背影)然后,让指名学生单个朗读,,教师在朗读技巧(轻重音)上加以指导,找出应重读的词,加以体会,教师适时加以引导。然后,教师适时提问:作者是怎样描写刻画父亲买橘子的背影的?           明确:作者对父亲买橘子的背影进行了细致地描写刻画,作者首先写了父亲的衣着: (外貌描写)“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描写父亲的穿着突出了什么颜色?(黑色)为什么突出黑色?(穿黑色衣服与他家中死了亲人有关,黑色给人以压抑沉重的感觉,这是一个沉重的背影!)          板书:沉重 的背影         作者接着又描写了父亲走路的姿势:作者用了一个什么词描写了父亲走路的姿势?(蹒跚)这个词是什么意思?你能体会到作者当时的心情吗?(走路蹒跚的父亲要经过铁道,一不小心就会磕着碰着,一定是令人十分担心的!)这是一个蹒跚的背影!           板书:蹒跚 的背影         板书后教师提问:作者又写了什么?(父亲爬月台)作者是怎样描写的?(学生齐读课文)这句话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动作描写)这个句子作者运用了哪几个动词?(“攀”、“缩”、“倾”)为何用“攀”不用“抓”?(因为无物可抓,只能用手按住,然后用力支撑起身体向上“攀”这需要力量,而一个上了年纪的父亲,这一“攀”是多么地令人揪心啊!)用“缩”字有什么好处?(“缩”字说明无处可蹬,脚是悬空的,这样全身的力量全在手上了,如果手掌支撑不住,那就有摔下去的危险。这时的儿子,心情该多么得紧张啊!)同样,用“倾”字用得也十分巧妙。父亲的身体肥胖,自然不像小伙子那样灵便,他“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一个“倾”字表明父亲要爬上月台虽然十分艰难,但又十分努力的样子。这是一个艰难努力的背影!           板书:艰难 的背影              4、我们描写人物的肖像,常常以正面描写为主。本文的作者为什么不写父亲的正面,而重点刻画父亲的背影呢?(学生的答案可能是多方面的,教师适当予以肯定)           讨论后明确:朱自清先生的散文特点擅长选取表达感情的聚焦点。本文的聚焦点就是“背影”。这张“背影”就凝聚着“深深的父爱!”,日常生活中,蕴含父爱的事例还有很多,而作者只去写“背影”,正好获得了以少的材料表达丰富感情的效果。这个聚焦点“背影”留给我们的印象也就十分深刻了。作者并不是第一次看到父亲的背影。这张背影对儿子来说太熟悉了,如果是在平常,父亲的背影不会令儿子感动得掉下眼泪来,感动的原因是父亲的背影出现不平常的背景下。文章前三段已作交待:祖母去世,满院狼藉,偿还欠债,光景惨淡。失去亲人,父亲的内心是悲痛的,失业等境况又使他的内心充满了忧愁,父亲肩上的担子是沉重的,然而此时的父亲担心儿子看到家庭的变故影响学业,便宽慰儿子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还决定亲自送儿子上火车。在这种情况下,作者深深理解了父亲对自己深深的爱,但作者更加爱自己的父亲。作者这时看到父亲的背影情不自禁的流下了眼泪,这是心疼的泪水,这是感激的泪水。)           5、本文的语言是十分朴实的,特别是父亲的话,虽然不多,却含义丰富。请问:父亲一共说了几句话?(学生指出句子后,师生共同体味父亲言语里面蕴涵的深厚感情。在学生自主、探究、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加以适当引导、点拨)           (1)、“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父亲这是做什么?(这是在宽慰儿子)这时最悲痛的人是谁?(是父亲)为什么宽慰儿子?(怕家庭的变故会影响儿子的学业)父亲表面上比较想得开,这是为了宽慰儿子,实际上他把悲痛压在了心底,不让儿子看到,这是一个多么善良的父亲啊!           (2)、“不要紧,他们去不好!”父亲为什么这样说?(学生讨论回答后明确:父亲担心茶房照顾不周,还是自己去放心,)            (3)、“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父亲为何买橘子?(担心儿子路上口渴。)这个父亲对儿子是多么得体贴入微啊!     (4)、“我走了,到那边来信。”这句话说明了什么?(说明父亲担心儿子是否顺利地到达北京。)         (5)、“进去吧,里头没人。”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什么?(父亲担心行李的安全。)同学们看,这真是“儿行千里父担忧啊  !”          这五句话没有华丽的辞藻,语言朴实,但一言一语都充满了父亲对儿子的关心体贴之情,谁说父爱不细腻,谁说父爱不伟大,这就是伟大的父爱!   6、父亲的背影,是否让作者有所触动?表现在哪里? (父亲的背影让作者触动很深,表现在眼泪。) 跳读课文,找出文中写到了“我” 哪几次流泪。 俗话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可是,朱自清在《背影》里,却四次流泪,可见不是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 那么,朱自清的四次泪,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流的,反映了作者当时怎样的心情或感情? (1)我们先看第一次流泪。 “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流泪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流泪的原因,至少有两个:1.祖母去世。2.父亲差事交卸。 我们可以推测作者的心情,悲哀、凄凉,还有些惊慌失措。为祖母的离世而悲,而父亲的惨状而哀。祸不单行,家中的突然变故,让一个二十岁的大男孩措手不及,稍显稚嫩的肩膀无法承担突如其来的重压,无能得只有流泪。 此时的父亲,给了他一个宽厚的肩膀,安全的港湾:“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2)再看第二次流泪。 这是在父亲去买橘子,艰难爬月台的时候,“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为什么流泪? 明确:按理来说,父亲给儿子买几个橘子,大可不必流泪。可是,这里的买橘子,是有一些特殊背景的。 背景1.父亲的心情不好,处境不佳。祖母去世,父亲其悲伤的程度,应该远远比做孙子的“我”要深,因为那是他的亲娘呀。而屋漏偏逢连夜雨,差事丢了,工作没了,家里的东西变卖光了。一大家子指望着他过活哩,他的身上压着家庭的重担。 背景2.父亲已不再年轻,这是引发作者流泪的最主要原因。父亲爬月台时,动作笨拙,行动迟缓,显出八九分的老态。 背景3.父亲对我无微不至的关心。送一个二十岁接受着高等教育的大男孩上车时,事无巨细,事必躬亲。这些关心,通过看到买橘子时的背影,一齐冲击着作者感情的大门,让感动的泪水冲泄而出。 背景4.我的内疚。对于父亲婆婆妈妈的关心,我不但不领情,而且觉得他说话不漂亮,丢了自己的面子,在心里暗笑他迂。此时,看到父亲买橘子的背影,受到感动,才开始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感到内疚。 所以,这次的流泪,是作者对父亲认识的转变,是感动的泪愧疚的泪,是一个男儿成长的泪。 (3)现在来看第三次的流泪。 “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明确:分别之时洒泪,当然是难舍难分啰,毕竟父子情深嘛。但是,离别,对于这对父子,也不是第一次,按理来说,也习惯了。所以,我以为,这一次的离别泪里面,还包含着作者对父亲的担心、怜悯。父亲的现状太惨了,双重的打击,他能扛过来吗?父亲老了,却还要为一家人的生计奔波,连我这个儿子也还要他操心照顾……父亲太累了。 这次的流泪,除了不舍,我觉得,更多地是担心、怜悯、同情,是多种感情的糅杂。 (4)前面三次流泪都是在作者二十岁的时候,而第四次流泪却是在八年之后,当年北大的才子,已然成为清华的讲师,当年不知天高地厚的学生,已然成为孩子的父亲。此时的作者,接到了父亲的来信,又一次流泪。“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 是父亲的信让作者流泪吗?是,当年天塌下来都有信心顶着的父亲,现在却只因一点膀子疼痛,就悲观得以为会死去。父亲的变化是什么原因引起的?父亲老了,力不从心了,衰败之感才会那么强烈。想着父亲曾经对我的呵护,悲从中来。 “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父亲老了,自己却不能在身边尽孝,作为儿女,确实心酸的。这种时候,唯一抵挡不住的,就是回忆父亲的曾经好。 四次流泪,一次比一次感情强烈,一次比一次复杂纠结。这就是男儿泪,默默地流,却感天动地。         三、总结梳理,回扣目标           这篇文章通过运用抓住“背影”这个聚焦点的写法,运用朴素的语言,表达了父爱子,子爱父,“深深的父爱”这一主题。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接受了来自父母、祖辈、老师同学对我们的许多关爱,面对这些“关爱”,我们应当怎样做呢? 明确: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仅要善于接受别人的关爱,还要善于理解别人,以实际行动去关爱别人,我们要做一个爱自己,更爱别人的人。   - 6 -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初中语文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