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浅谈开展体验式学习--培养幼儿探索精神.doc

上传人:仙人****88 文档编号:9398902 上传时间:2025-03-24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0.50KB 下载积分:10 金币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开展体验式学习--培养幼儿探索精神.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浅谈开展体验式学习--培养幼儿探索精神.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谈开展体验式学习 培养幼儿探索精神 湖北省襄阳市直机关第一幼儿园 王雪梅 体验式学习是近年来教育领域中的一个崭新的课题,通过幼儿对事物本身的操作----理解----表达来充分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和探究欲望,从而不断地扩展幼儿的思维,使幼儿在活动中提升经验,培养幼儿对事物的主动探究能力。传统的教学观念是重教轻学,对主体性的认识比较肤浅,一谈到发挥幼儿的主动性,会想到单纯的动手操作,而忽视了被动操作,对知识点的关注远远超过对幼儿主动探索精神的关注。 “体验式教学”更新了我们的教育观念,一改过去“填鸭式”、“注入式”的做法,而让幼儿主动去试、去想、去探索、去发现,变“教师在上,幼儿在下”的被动局面为“幼儿在前,教师在后”的主动状态,真正把幼儿作为活动的主人,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幼儿。 体验式学习可以培养幼儿主动探索精神。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姆创导发现法,他认为,教学不仅应使孩子掌握学科的基本知识,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去,他主张教师提供材料,引导幼儿自己去探索事物,发现知识,解决问题,做出结论。而体验式教学让幼儿“先亲身体验后讲”,目的就在于让幼儿去探索、发现。如在“磁铁找朋友”活动中,要让幼儿了解磁铁的特性,教师需提供各种回形针、发夹、硬币、螺丝帽、木珠、塑料积木等小玩具,让幼儿拿着磁铁自己去摆弄、去发现,通过自己的探索,去发现真知,得出结论。记得我国著名的儿童教育家陈鹤琴老先生说过:“儿童的世界是多么大,有伟大的自然急待他去发现;有广博的大社会,急待他去探讨。”“凡是儿童能够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去做。”“凡是儿童能够想的,应当让他自己去想。”从小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是我们幼儿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体验式教学提倡让幼儿“试做一做”、“试想一想”、“试说一说”,这非常有利于幼儿探索精神的培养。 既然体验式教学教学能大大促进幼儿探索精神的培养,那么教师该如何才能使这种积极的影响作用于幼儿。根据体验式教学理论和幼儿年龄特点以及生理、心理的发展情况,我园通过二年的实践研究,认为可以按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实施。 一 .创设体验氛围,激发主动探索的兴趣和愿望。 探索活动不仅是一种组织形式,它更是获得感性经验,掌握科学方法,培养执着的探索精神和探索兴趣的重要途径。活动中,我们本着“以幼儿为本,以体验为中心”的根本原则, “以兴趣为基础,以情感为动力”的教育策略,尊重幼儿、支持幼儿,尽可能让每个幼儿获得一个完整的体验过程。丰富的物资材料是幼儿体验的物质基础,同时也是创设轻松气氛的必要条件。“磁铁找朋友”这个活动中,在准备了丰富材料之后,让幼儿观察这些材料,自由操作。由于材料充足,幼儿一下子将情绪调动起来,玩起来得心应手,有利于幼儿从中发现问题,寻找答案,拓宽思路。 兴趣是幼儿学习和探索新事物最重要、持久的动力,也是幼儿获得知识、发展能力的先决条件。优质的教育应让幼儿在快乐的情绪中学习,并保持对学习活动的积极态度。愿望是一切活动顺利开展的前奏曲,当幼儿愿意体验时,就会产生愉快情绪争着去“试一试”根据幼儿的这一特点,需特别注重抓住这一时刻,创设与新概念紧密相关的尝试氛围,培养幼儿愿意体验的积极情感。如:“磁铁找朋友”,采取“找朋友”的游戏形式,“请小朋友帮磁铁找找朋友!”顿时,幼儿象小喜鹊似的张着小嘴,嘀嘀咕咕的说开了:“咦,找朋友啊?什么朋友?”注意力一下子集中起来,个个都表现出强烈的体验愿望。在体验中经过老师的提问、引导,幼儿经过一番探索,边操作边寻找出问题的答案。最后,幼儿自然地得出了“别针、发夹等是磁铁的好朋友”的结论。幼儿得到的这个结论是通过主动探索而获得的,这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中幼儿通过验证得到结论的方法。 二. 创设问题体验困难,寻找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 为了进一步拓展孩子们的思维空间,教师恰当的设疑加以引导”能否将上浮的物体下沉,让沉在水地的物体浮在水面上呢?”一语激起千层浪,孩子们的探索欲望更进一步被激发,创意火花自由自在的闪现,他们立刻投入到寻找答案的过程中,贝贝带着“能不能让沉在水地的玻璃球浮在水面上”的问题反复实验,他们去用手拖着玻璃球放在纸片上,手一松玻璃球就沉入水里,有的孩子说“纸太薄了,托不住玻璃球,玻璃球一放在上面就沉下去了,这个方法不行。”接着又有孩子把小木块放在水里,将玻璃球轻轻的放在上面,说:“这下玻璃球就不会沉了…….”话音还未落玻璃球就再次掉入水里,这时,乐乐说:“拿我这个一次性塑料碗试一试.”于是大家赶紧把玻璃球捞起来放进碗里,小碗象小船一样盛着玻璃球在水里轻轻漂荡。“我们真了不起”孩子们看着自己的杰作骄傲的夸起自己。 运用设疑适当增加困难可以增强幼儿敢于、勇于探索的精神,使他们获得成功的的情感体验。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体验-讨论-再体验-再讨论的方法来达到。向幼儿提出尝试任务时首先需要创设问题的情境,激起幼儿探索的需要,明确要发现的目标。其次要抓住提问的“趣”字,激发幼儿较快地投入到问题地情境之中 如小班的一个活动“会站立的蛋宝宝”,为幼儿准备了不同材料(米、橡皮泥、盖子、瓶子、沙包、积木等)。在幼儿对蛋宝宝产生关爱的情感下,提出问题:“这些东西能帮助蛋宝宝站起来吗?去试试!”幼儿很快投入到了问题的情境中,尝试着用不同的材料通过不同方法让蛋宝宝站立起来。别看他们年龄小,但强烈的好奇心使他们努力寻找答案,而且力争使自己的办法与同伴的不同。这次活动使幼儿明白了一个问题可以从多方面思考,用多种方法解决。 三.活动材料的投放也应符合广大幼儿主动探索科学的愿望。 活动材料的选择应遵循操作性强,开放性的原则;操作材料是幼儿思维的基石,脱离了操作材料的探索将是一纸空谈。操作材料可以引发幼儿主动探索的热情,能帮助幼儿完成探索过程,因此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对材料的选择和投放就显得格外重要。幼儿之所以能找出多种蛋宝宝站立起来的方法,与材料的提供有密切关系。孩子们通过尝试,发现了原来蛋宝宝没有脚,也能站起来。如:能站立在米里、橡皮泥上、盖子上、瓶子上、积木上,甚至盖子里加了米后也能使蛋宝宝站立起来。可见,丰富的材料为幼儿主动探索提供机会,孩子在看一看、动一动、玩一玩中得到启发。 以“磁铁找朋友”为例,幼儿对磁铁颇感兴趣,老师就在活动区角投放各种丰富的活动材料,如磁铁及丰富的背景图,让幼儿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充分探索。教师则仔细观察幼儿探索情况,倾听他们的问题,关注他们的疑问,鼓励他们通过想、做、听、问来获取知识经验,学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区域中应为幼儿提供操作性强、具有选择空间的材料,使区域化学习活动中的教、学、做合一,使有意义的主题得到生成和延伸。如在区域中投放磁铁、背景图、回形针、木珠、玻璃弹珠等,幼儿就能有足够时间去进一步探索磁铁的奥秘。作为教师,在区角中投放的材料需进行阶段性的调整和丰富,可提供没有固定玩法的材料。如让幼儿收集纸盒、树叶、废光盘、卷筒纸芯等。这样孩子就可以根据自己意愿自由组合、主动探索出各种玩法,使区域成为幼儿探索、创造的乐园。 四 反复体验练习,提倡群体协作。 体验式教学提倡通过主动探索获得结论,丰富经验,增长知识。因此给予幼儿反复体验练习的机会可以提高幼儿各项能力。 在“闻闻看“的教学活动中,将班内幼儿分为两组,一组运用体验教学理论中的“先体验后讲”,给予幼儿反复体验机会;另一组则注重知识的掌握,幼儿尝试机会较少。第一组的幼儿通过三次尝试,一次比一次深入,幼儿的兴趣被充分调动起来,他们闻着各种气味,特别开心。每一次尝试活动都遵循层层深入的原则。第一次给予幼儿激发活动兴趣的机会,使其通过自身的体验,初步感受到鼻子能闻气味的作用。第二次尝试活动,使幼儿有了进一步活动参与的机会,特别在让幼儿将图片和食物匹配时,幼儿充分利用感官-鼻子来帮助自己寻找各种各样的气味,达到幼儿主动学习,主动尝试的目的。第三次尝试活动运用操作和语言表述相结合的方法,使活动达到了又一高潮,幼儿争先恐后地来表达“哪些东西没有气味”,得出的结论都是幼儿主动探索而获得的,大大激发了幼儿对科学尝试活动的兴趣。而第二组的幼儿和第一组的幼儿相比,在参加该科学探索活动中的表现存在明显的差距。 同伴关系是幼儿在生活中除亲子关系之外的又一重要的社会关系。虽然在平时教学中会设计一些诸如“大家一起玩“的主题活动,并努力做到主题的生成,以促进同伴间的交流。但处于小班年龄段的幼儿往往仍乐于个体活动或平行游戏为主要的活动方式。而同伴间的交流和讨论是幼儿学习不可缺少的环节。在教学活动中,通过体验式教学有意识的设计一些协作游戏,不但可以促成幼儿主动探索精神的培养,而且可以使幼儿从单独游戏、平行游戏逐步转变成为联合游戏、合作游戏,从而感受到合作、分享的快乐。如在小班教学活动“有趣的水”中,让幼儿通过尝试来感受水的流动。活动前为幼儿准备不同大小的漏斗,活动时只有通过两人之间合作,才能达到游戏的目的。两人合作的方式增强了游戏的乐趣,也促成了同伴间的协作,使小班幼儿真正体会到了合作是一种快乐。同伴间的交流,不仅有利于他们分享经验、交流各自的结论,还有助于他们发现新问题,从而激发进一步的探索。 四. 在区域活动中培养幼儿的主动探索精神。 为了让幼儿了解秋天的特点,我请家长在自然角投放了一些秋天的农作物,象花生、黄豆、绿豆、米等。许多家长为了方便就用各种各样漂亮的瓶子装着过来。一天早上,我和孩子在自然角进行观察时,许多小朋友把那些装有各种豆子的瓶子拿着摇晃,发出各种响声,看着孩子的举动,本来想发火的我及时的调整了自己的想法。我想:平时都是我在引导孩子观察自然角的,今天,我想看看孩子自己的观察和发现。果不其然,在这过程中,李沁哲拿的瓶子里面的豆子较少,他的瓶子发出的声音最大,而湘湘的却因为瓶子里装满了花生发不出声音。菲菲急着跑过来问我:老师,为什么他的瓶子会响,我的却不会?新《纲要》指出,要以问题引领幼儿进行探索,作为教师的我们要为幼儿探索和经验的建构提供适宜的支持性引导。我没有直接回答幼儿的问题,而把问题抛给孩子,让幼儿自己动手操作寻找答案,引导幼儿自己解决问题。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幼儿发现豆子在没有装满时,能发出声音;装满时不能。请幼儿把自己装好的瓶子与同伴进行交流,鼓励幼儿与同伴交换瓶子,试试对方的瓶子,并能把自己实验的结果与同伴分享。 在“玩沙”这个活动中,小朋友来到沙池里,三五成群的在一起通过观察沙,摸沙、搓沙、筛沙、在上面写写画画或用沙堆成小山等各种玩法,探索沙的特点:沙是细小的、松散的、一粒一粒的,让孩子利用老师提供的工具(小铲、沙筐、小桶)进行区分沙的粗细特点的活动,幼儿通过亲身体验知道有的沙比较粗,有的沙比较细,一般称为粗沙和细沙。有的幼儿筛沙时发现,风一吹细沙就会眯住眼睛,平时玩沙时注意不要扬沙,保护自己和同伴的眼睛、鼻子等器官。 赋予幼儿自由活动的空间和时间,给予幼儿自我发现的机会有助于幼儿创造力的培养,开发幼儿主动探索的潜能。因此,为了使幼儿经历完整的科学学习过程,作为教师应突破“课”的框框,将一个有意义的科学学习主题分几次时间来实施完成,也可以将集体教育活动与自然角、科学角等区域活动结合起来,以确保幼儿有足够多的探索机会和时间。 亲身体验是人的天性,有了亲身感受,才有了今天五彩缤纷、变化万千的世界。体验式教学正是利用了这一人类改造世界的本性,在幼儿初涉大千世界的特殊阶段,给他以充分的自由,让他在尝试-失败-再尝试-成功的过程中自主的学习。体验式学习,主张“从小培养幼儿‘试一试’的精神”,这与《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精神实质是不谋而合的。从当前独生子女的特点来看,普遍存在娇生惯养,百般依赖等不良倾向,让幼儿自己先去想,自己试着做,培养这种敢于尝试,勇于探索的品质对他一生将有极大的益处。在幼儿期采用体验试教学的方法,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需要和幼儿教育的特点。因为幼儿年龄小、活泼好动、思维具体形象,所以在教育过程中应注重环境创设、重游戏活动、重体验操作,这对发展幼儿智能,培养主动探索精神具有深远的意义。 (荣获省教研室论文比赛一等奖)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0574-28810668  投诉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