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提问使阅读教学更高效
新课程下的阅读教学,教师在学生进入文本之前必须对文本进行充分的分析研究,精心设计“牵引性问题”,巧妙的进行提问,以引发学生对文本的“思考、讨论、理解、品味、探究、创编、欣赏”。
《课标》中明确指出:“阅读教学要使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可见,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在教学中我们不能用教师的分析和理解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以教材为载体,让学生在教师的点拨下,自主参与阅读实践活动,从中获得发现和认识。教师要尊重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个性化理解,让学生敢于表达,形成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和鉴赏水平。
问题是阅读教学的开端;问题是贯穿整个阅读教学的主线;问题是阅读教学的归宿。
1.提出问题。教师在课始阶段,根据文本提供的语言材料,运用适当的手段,如多媒体展示、讲故事、语言描述等,把学生带入具体情境,以引导学生自学课文,在自主学习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如在教《心声》一课时,先引导学生读文,然后概括情节,学生说得非常生动形象,并富有想象力。这对理解文章内容是很有帮助的,既培养了学生的口语能力,同时对读懂课文、理解字词句都是大有裨益的。
2.解决问题。教师要与学生共同分析,确定教学教学中应着力解决的问题,从而引导学生去分析、探究,进而自己去解决问题。学生在学习中,一方面要通过自主阅读、合作探究等方法,使自己发现的“问题”得到解决;另一方面,还要对老师、同学提出的问题进行探究,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3.归纳概括。这一教学环节,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学习过程以及所解决的问题进行反思和评价,并提供学法上的指导。学生则要通过归纳与总结,反思自己所提出的问题是否有探究价值,学习过程是否科学,探究是否深入,与同伴合作是否和谐,方法是否有效,问题的结论是否正确。通过反思,不断调整自己的学习行为,从而达到学习方法最优化,学习效果最佳化。
4.巩固应用 拓展创新。这一教学环节主要通过教师的引导,设计一些语言实践的练习(包括口头、书面、表演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始终保持思维的积极状态,并不断发现新问题、探究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学生在这一学习环节中,要学会迁移,运用所学知识,要有所创新。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