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四、一厘米
毕淑敏
体裁:剧本
一、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理解掌握对比、烘托等手法的作用。
2. 过程与方法:理清众多矛盾中的主要矛盾,抓住主要矛盾,说出作品主题。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一位平凡母亲的崇高品质和对人的尊严的执着追求。
二、 教学重、难点:
1、 重点:人物性格的理解,本文的主要矛盾。
2、 难点:主题的理解。
三、 课时安排:一课时
四、 教学过程:
(一) 导课
一件小事,却可以反映一个严肃的主题。比如:如何塑造孩子的健康心灵,如何培养孩子的精神人格,一个人应该怎样对待尊严的问题等等。今天,我们就来研读女作家毕淑敏的短剧《一厘米》,看看作者写了怎样的一件小事,这件小事又会给我们怎样的教育?
(二) 自读感知,整体把握
1、 检查预习,积累生字词
2、 简介作者
3、 整体感知:
(1) 浏览课文,你认为本文有哪些矛盾冲突?
以陶影为中心,纠缠着重重矛盾。一是和公园门口卖票的管路员红衣青年的矛盾,一是和儿子小也的矛盾,一是和丈夫的矛盾。
(2) 结合故事情节为课文划分层次并归纳段落大意。
1、(1)引子:张师傅送票。
2、(2---6)母子俩去万佛寺公园,被误认为逃票,扫兴而归。
<1>(2)写公交车上陶影为不够一米一的小也买票。
<2>(3--4)写公园门口因买票引起的矛盾。
<3>(5--6)小也对妈妈的误会加深。
3、(7--12)写陶影投书报社没有音讯。
4、(13)公园管理处的领导登门处理问题,矛盾圆满解决。
(三) 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 理清人物,本文主要写了那些人物?主人公是谁?
人物有:陶影,小也,张师傅,售票员,红衣青年,老奶奶,小也父,作家,公园书记、主任,群众甲、乙、丙等。主人公是陶影。
2、 找出文中集中表现陶影的段落,讨论:陶影具有什么性格?找出相关的内容印证自己的观点。
(1) 含辛茹苦,任劳任怨
例如:--- 一天班下来,累得不想动弹,真想凑合凑合算了。
--- (掏了张纸币)买一根冰棍就成了,妈不吃。
(2) 执着、认真
例如:--- (轻声但是极坚决)他不够一米一的。不够!
--- 我不知道国际米尺是什么造的,可我知道我的儿子没有那么高,我知道我们没有逃票!
(3) 竭力维护人格尊严,立场坚定
例如:--- 这事对我来说就是最大的。
--- (执拗地)如果再没有音讯,我就直接去找!
--- (郑重地)小也,你离两位爷爷再近点,我什么都不图,只请两位爷爷把那天的事同孩子讲清楚,告诉孩子:妈妈没有错!……
3、 小组讨论:本文表现了怎样的主题?
本文写的是一件小事,却反映了一个严肃的主题:如何塑造孩子的健康心灵,如何培养孩子的精神人格,一个人应该怎样对待尊严的问题。剧本通过对陶影的刻画,赞美了一位平凡母亲的崇高品质,讴歌了对人的尊严的执著追求。
4、 根据对本文主题的理解,你认为本文的主要矛盾是什么?
公园门口卖票的红衣青年的矛盾只是直接、外显的矛盾,和丈夫的矛盾是一组起映衬作用的矛盾,和儿子小也的矛盾才是主要矛盾。主题也是在和小也的矛盾中得到凸现的。
5、 找出文中运用烘托、对比手法的地方,思考有什么作用?
作品成功地运用了烘托、对比的手法,增强了作品的表现力。在公园门口的矛盾冲突中,作者写围观的人议论纷纷“四周一时间变得非常安静,有人轻微地咳嗽”“众人哄笑”等围观群众的反应和语音,渲染了使陶影陷入尴尬的气氛,强化了双方的矛盾冲突和陶影的情绪。
陶影和丈夫对这件“小事”的不同态度形成对比,很有力地表现了陶影对人格的追求,对人格尊严的追求的执著。从人物关系看,小也的行为和思想也对陶影这一形象起到了很好的侧面表现作用。
6、 台词鉴赏:读台词,思考这段台词的潜台词是什么?
陶影:总算到家了。小也,今天的事情是这样的,你不够高、、、、、、、
小也:哼!我才不信你!人家都说我够高了,就你说我不够。我早就知道你的坏心眼了,你就是不想买票!
陶影的话表现她在和红衣青年发生冲突以后始终想和小也澄清真相,小也则在让街上的老奶奶量过身高以后对妈妈彻底失去了信任。这段对白表现了母子之间矛盾加剧,表现了陶影内心的痛苦和小也对妈妈“不诚实”的强烈不满。
(四) 总结反思
本文写的是一件小事,却反映了一个严肃的主题:如何塑造孩子健康的心灵,如何培养孩子的精神人格,一个人应该如何对待尊严的问题。在学习中应该抓住矛盾冲突,在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品味戏剧语言,引导血神学会在生活中维护自己的尊严,理解父母为自己的成长付出的艰辛。
(五) 板书设计
公交车上,陶影为不够一米一的儿子买票
寺院门口,一个错误的标尺让小也产生了误会
一厘米 量身高处,老太太做了手脚让小也误会加深 一厘米产生了误会
回家之后,小也不再相信母亲
经过种种努力,陶影终于证明了自己没有错
主题:维护尊严、培养孩子健康人格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