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贪婪是最真实的贫穷,满足是最真实的财富。
四年级语文知识竞赛
班级 姓名 学号
一. 成语填空(5)
姹( )嫣( ) 和( )悦( ) 悬崖( )( )
废( )忘( ) 买( )还珠
二.按要求填词(22)
1.照样子写词语
栩栩如生
异口同声
贪小失大
半信半疑
零零星星
四面八方
2.写表示看的词
3.写反义的词
如 动静
4.写有动物的成语
5.形容学习认真的成语
6.写与颜色有关的ABB式的词语
7.写出含从一到万的成语各一个
8.跟天气有关的成语
三、按要求写句子(4)
1. 写一句气象谚语
2. 写一句有关助人为乐的格言
3. 写一句有关人物的歇后语
4. 写一句孔子说的名言
四.填空
1.我就知道戴嵩特别喜欢画 《 》《 》这两幅图就是他画的
在我国现代画家中
不少人以画动物而闻名
如 -画虾
画马
李苦禅画
2.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
我知道有 、 、五十多个民族
3.我国有-------- ---------- ----------- --------------四个直辖市
--------- -----------两个特别行政区
---------- --------------- 等二十八个省
自治区
4雷锋是一名解放军战士
他为人民做了许多好事
当时流传着这样一句话:"
"他牺牲后
毛主席为他题词"
"
5. ----------
字放翁
------------诗人
是留有诗作最多的古代诗人
被称为"-------------"诗人
他写的诗有《-------------》
6. 被称为"诗圣"的诗人是---------写的诗有-------------
李白被称为"------------"
写的诗有-----------
李贺被称为"-----------"
7. 北京的公园有----------- -----------
北京的----------- ------------- 是世界闻名的古代建筑
-------- ----------是著名的现代建筑
8. 春天开放的花有--------、-------------、-------------
许多城市或地区都有自己的市花或区花
如北京是---------
洛阳是------------
-----------紫荆花
澳门是----------
杭州是------------
宁波是---------
9. ----------是一百多年前的丹麦人
他是世界著名的童话作家
《 》、《 》、《海的女儿》都是他写的
10. 我国古代有许多科学成就
其中印刷术、---------、----------、指南针被称为四大发明
我知道我们古代的四大古典名著是《水浒传》 、《 》、《 》、《 》
五.按要求填诗句(27)
1.描写春天的诗句有:
2.描写夏天的诗句有
3.描写秋天的诗句有
4.描写冬天的诗句有
5.描写月亮的诗句有
6.描写庐山的诗句有
7.描写花的诗句有-
8.取人之长
9.虚心使人进步
10.一花独放不是春
11.
正是橙黄橘绿时
12桃花潭水深千尺
13.
乡音无改鬓毛衰
14.儿童急走追黄蝶
15.窗含西岭千秋雪
16
天苍苍
野茫茫
17.聪明在于学习
18.
只要肯登攀
19.
每逢佳节倍思亲
20.
冰在薄处裂
六、选择题
1、我们常说"隔着门缝看人"
当我们隔着门缝看人时
看到的人:( )
A、比原来扁了 B、和原来一样 C、比原来宽了
2、"白雪公主"这个形象最早来自于:
A、格林童话 B、安徒生童话 C、伊索寓言 ( )
3、在"精卫填海"的故事里
"精卫"是( )
A、一个人 B、一只鸟 C、一只猴子 D、一条龙
4"买椟还珠"这则成语是用来比喻有些人( )
A、只注重事物外表
不重内涵 B、为了赚钱不择手段 C、善于掩盖事物本质
5、神话《白蛇传》中"白娘娘盗仙草"盗的是:( )
A、人参 B、冬虫夏草 C、灵芝
6、杜甫诗云
"晓看红湿处
花重锦官城"
李白诗云
"锦城虽云乐
不如早还家"
请问
成都为什么又叫做"锦城"或"锦官城"?
( )A、因蜀锦而得名 B、因锦江而得名
7、"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的生活方式被现代人所向往
请问:被称为"菊月"的月份是:( )
A、八月 B、九月 C、十月
8、 "程门立雪"这个典故讲的宋朝的杨时
为了见名士程颐而在他家门前冒雪等待的故事
那么杨时等待的目的是:( )
A、拜访 B、请罪 C、道谢 D、辞别
9、我们常把那些一知半解
却喜欢在人前卖弄的人叫:( )
A、半截剑 B、半段枪 C、半面 D、半瓶醋
10、什么时候适合用"七月流火"来形容?( )
A、炎炎夏日 B、夏去秋来 C、春去夏来 D、秋去冬来
11、古代小说常用"沉鱼落雁
闭月羞花"形容女性之美
其中"闭月"是指:( )
A\王昭君 B、杨玉环 C、貂蝉 D、西施 E、赵飞燕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