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再别康桥》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徐志摩的简历及其创作风格
2、感受《再别康桥》内容上的诗意美和人情美
3、鼓励学生热爱美丽的自然、珍惜生活中的人情美
教学重点、难点
1、把握诗歌的独特意象,进一步品味诗歌的意境是教学的重点
2、感觉诗歌中流动的激情,把握诗歌的主题是教学的难点
教具准备
录像(画面为蓝天浮云、岸边垂柳、水中小草、潺潺小溪,音乐为轻柔的欧洲田园风情的曲子)、多媒体投影、CAI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伴随着动听的音乐、教师缓缓念出导语)
“五四”新文化运动揭开了中国文学史的新篇章。新思想新观念的出现,必然呼唤着表达形式的革新,于是新诗应运而生了。此时的中国诗人如雨后春笋般成长起来,用新的诗歌样式抒写心中的灵性并产生了众多的诗歌流派。活跃于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诗坛的新月诗派便是其中之一。这里有以诗歌奉献于个人理想的个性主义诗人徐志摩。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位诗人的优秀作品《再别康桥》。
二、解题
出示多媒体投影
1、徐志摩(1896~1931),原名徐章垿,浙江海宁人。1931年11月19日,因飞机失事遇难。1918~1922年先后在美、英留学,旅英期间开始写作新诗。他创作丰富、成绩斐然,被林语堂称为“情才”和“奇才”。他一生留下4部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徐志摩是个个性主义者。他有“单纯的信仰”,信仰个性绝对自由的理想,他为理想奋斗,一生都在追求爱与美,追求个性灵的表现,向往英国式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康桥,现通译为“剑桥”,是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徐志摩1920年9月离开美国到达英国,在剑桥大学皇家学院做旁听生学习政治,于1922年8月下旬离英返国。这期间和稍后,他写了诗《康桥西野暮色》(1992),《康桥再会罢》(1922),《康河晚照即景》(1923),1926年写了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1928年秋,徐志摩再到英国,重访剑桥大学,并于同年11月6日回国途中在轮船上作《再别康桥》这首诗。
三、具体研习《再别康桥》
1.整体感知全诗
(1)教师范背全诗(伴以蓝天浮云、岸边垂柳、水中小草、潺潺小溪及欧洲田园风情曲子的录像)
(2)学生集体朗读全诗,注意读准字音和句节的节拍。(出示投影)
教师提示后,学生明确:
①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青荇(xìng) 长篙(gāo) 浮藻(zǎo)
漫溯(sù) 斑斓(lán) 笙箫(shēng)
②诗的节拍与节奏诵读举例: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3)学生再读全诗,注意诗歌的韵脚,感受全诗洋溢着的音乐美。
明确:全诗共七节,先后用了 “ai” “ang” “ao” “ong” “e” “ao” “ai” 等韵脚。诗歌从整体上看,用韵不一致,但每节内部用韵基本相同,这样,通篇章节错落有致,诵读时,自然会有一种旋律感。这也正是徐志摩乃至整个新月派诗歌音乐美的追求和实践的体现。
(4)学生三读全诗,谈谈诗行的排列有何特点?
明确:本诗四行一节,每一节诗行的排列两两错落有致,每句的字数基本为六字(间夹八字句),于参差变化中见整齐,有种建筑的美。
(解说:反复诵读是解读诗歌的方法之一。以上通过三次朗读,学生对诗歌的音乐美、建筑美是很容易感受到的,同时也为理解内容奠定了基础)
(5)学生结合注释默读诗歌,概括每节诗的内容,梳理诗歌结构。
明确:第一节:实写只身悄悄来到和离别康桥时的情景;第二节:写岸边柳树倒映康河的情景;第三节:写康河的水草;第四节:写榆树下的清潭;第五节:诗人流连忘返,泛舟放歌的情形;第六节:诗人由幻想回到现实。第七节:呼应开头。
2.重、难点解决过程(出示投影)
(1)欣赏诗歌的画面美
①在《我所知道的康桥》一文中,徐志摩曾这样说:“康桥的灵性全在一条河上:康河,我敢说,是全世界最秀丽和一条水。”让学生从诗歌中选出诗人对康桥感觉最深的意象。
明确:感受最深的意象有:云彩、金柳、青荇、拜伦潭、星辉等。
②提问:你喜欢哪种意象?能把这一意象所在的诗节描绘成一幅画吗?(从色彩和动感上)
明确:(以第二节为例)本节写了岸边柳树倒映在康河里的情景。夕阳照射下的柳枝,镀上了一层妩媚的金色。那金色的枝条随风轻轻摇摆,影子倒映在水中,像一位美艳的新娘。这艳影倒映在潋艳的水波里,是那样的鲜明,又是那样的甜蜜。
(解说:教师的任何行为都是一种示范,学生可根据第二诗节的分析去描绘其他诗节的内容,这样可养成自己动口动手的能力)
③学生自由描绘画面后,教师总结:七节诗,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诗人使用了色彩明快绚丽的词语,给人带来视觉上美的享受,如倒影在康河里的“那河畔的金柳”“波光里的艳影”“水底招摇”的水草、榆阴下的长满浮藻的青潭、天上“彩虹似的梦”以及那“满载一船”的“星辉”,均给人一种如入画景的感觉。诗人好像高明的画家,把康河岸上、水中的景色涂抹成一幅整体画卷,从河畔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河中的水草,榆阴下的清泉,到梦幻般的彩虹,斑斓的星辉,飘动的彩云,不仅物象鲜明、色彩柔和,而且由近及远,层次分明,相映成趣,构成了一幅黄昏康河美景图。而且作品通过一些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面都变成了动态的画面,给人以立体美感。
(2)组织学生探究式阅读
①提问并讨论:第二、三、四、五节在表现诗人情感上的层次是怎样的?从整体上看诗人的情感特点是什么?
明确:首先写出了诗人对康桥的无限欣喜和眷恋的心情,视金柳为新娘,康桥魅力无穷;其次,写康桥对诗人的欢迎,也写出了诗人对康桥的精神家园;最后,写撑篙泛舟,在星辉里欢快放歌。四节诗写出诗人对康桥的情感步步升腾。总的来说,此时诗人的心情该是兴奋而热烈的。
②提问:诗中写道:“在星辉斑斓里放歌”。又为什么“但我不能放歌”?阅读一、六、七节,试想诗人此时的心情如何?
明确:写诗人悄悄别离康桥时的苍凉与无奈,只好静思默想,用无声把这种心情推向极致。可见此时诗人的心情又是凄婉而哀伤的。
四、课堂小结
新月诗派是新诗史上极为重视形式美的一个流派,对白话新诗的成熟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的作用,作为新月诗派灵魂的徐志摩更是居功至伟。透过他形美的诗歌,更可感觉到他们对生命自由的渴盼。
五、布置作业
1.熟背《再别康桥》
2.《再别康桥》中徐志摩为我们勾勒出了一幅令人向往的康河美景。然而对对今天恶化的自然,你有何感受呢?请你说说,然后同学之间进行交流。
板书设计
再别康桥
内容 情感 主题 艺术
现实(1)飘然离去 惜热折
金柳 康 别爱射 借实
寻梦(2~5)水草 桥 欣喜昂奋 心美苦 景践
清潭 理 爱丽闷 抒三
星辉 想 康自心 情美
现实(6~7):飘然离去 凄婉哀伤 桥然灵
江西省吉水中学 徐文明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