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本资料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谢谢。本资料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感谢您,课外古诗词赏析,与名著导读(下),第1页,一、课外诗词五首,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唐),无题,李商隐(唐),相见欢,李煜(宋),登飞来峰,王安石(宋),清平乐村居,辛弃疾(宋),第2页,学习目标,一、,学习诗歌朗诵节奏,朗诵,与背诵诗歌。,二、,体味分析诗歌意蕴,体会其中流露出作者感情。,三、学习诗人品格情操,感受诗人人格魅力。,第3页,学习重点,一、,学习诗歌朗诵节奏,朗诵,与背诵诗歌。,二、,体味分析诗歌意蕴,体会其中流露出作者感情。,第4页,学法指津,学习过程中大家能够按照“初读诗歌、了解诗歌内容走近作者、明晰写作背景品味意象、走进作者心灵背诵诗歌、陶冶本身情操”次序进行,以读带品,以品促读。,第5页,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第6页,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第7页,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天街小雨润如酥,,第8页,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第9页,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第10页,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第11页,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第12页,译文,京城大道上空丝雨纷纷,,它像酥酪般细密而滋润,,远望草色依稀连成一片,,近看时却显得稀疏零星。,这是一年中最美景色,,远胜过绿杨满城暮春。,第13页,走近,作者,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当初古文运动提倡者。河南河阳(今孟县)人,祖籍昌黎,世称韩昌黎。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其散文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其诗力争新奇,有时流于险怪,对宋诗影响颇大。有昌黎先生集。,第14页,走近作者,这首小诗是写给水部员外郎张籍。张籍在弟兄辈中排行十八,故称“张十八”。诗格调清新自然,简直是口语化。看似平淡,实则是绝不平淡。韩愈自己说:“艰穷怪变得,往往造平淡”(送无本师归范阳)。原来他“平淡”是来之不易。,第15页,品味名句,全篇中绝妙佳句便是那“,草色遥看近却无,”了。诗人象一位高明水墨画家,挥洒着他饱蘸水分妙笔,隐隐泛出了那一抹青青之痕,便是早春草色。远远望去,隐有绿意;可走近了,反倒看不出。这句“草色遥看近却无”,真可谓兼摄远近,空处传神。,第16页,艺术提升,这首诗咏早春,能摄早春之魂,给读者以无穷美感趣味,甚至是绘画所不能及。诗人没有彩笔,但他用诗语言描绘出极难描摹色彩一个淡素、似有却无色彩。假如没有锐利深细观察力和高超诗笔,便不可能把早春自然美提炼为艺术美。,第17页,无 题,李商隐,第18页,无 题,李商隐,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第19页,无 题,李商隐,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第20页,无 题,李商隐,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第21页,无 题,李商隐,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第22页,无 题,李商隐,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第23页,译文,你我相见是多么难得,如同百花盛开须得期遇着春风一度;你我离别却又那么难舍,好似东风无力想要挽留住百花凋残。我对你思念啊,就像那春蚕吐丝,不死则绵延无尽、哪有绝期?我想你泪流啊,就像那蜡炬燃烧,不灭则长流不止、怎会停息?,第24页,译文,你早起对镜梳妆时慵容,是否有着容颜转变愁虑;我夜晚对月低吟时孤影,怎经得起清辉遍洒冷寒。虽说此去蓬莱仙山路途并不遥远啊,我却只能烦请殷勤青鸟去代为探候!,第25页,走近作者,李商隐(约812年或813年约858年),汉族,字义山,号玉豀生、又号樊南生,晚唐著名诗人。他祖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市),生于河南荥(xng)阳(今郑州荥阳)。,第26页,走近作者,诗作文学价值很高,他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在唐诗三百首中,李商隐诗作有22首被收录,位列第4。其诗构思新奇,格调浓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写得缠绵悱(fi)恻,为人传诵。,第27页,走近作者,李商隐在十五六岁时候,即被家人送往玉阳山学道。其间与玉阳山灵都观女道宋华阳相识相恋,但两人感情却不能为外人明知,而作者心内又奔涌着无法抑制爱情狂澜,所以他只能以诗记情,并隐其题,从而使诗显得既朦胧婉曲、又深情无限。,第28页,品味名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春蚕”自然承上,并用“蚕吐丝”、“蜡流泪”巧妙比喻,用“丝”谐音“思”,用“到死”、“成灰”与“方尽”、“始干”两相对照,妙句天成,传达出刻骨铭心、生死不渝儿女至情。缠绵悱恻,炽热浓郁,成为表示坚贞不渝爱情千古名句。,第29页,“,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还寓含着一个超越诗歌本身内容而更具普遍意义哲理:对工作或事业忠诚执著,无私贡献。全句言深情而寓真理,含义隽永,耐人寻味。,情感提升,第30页,相 见 欢,李 煜,第31页,相 见 欢,李 煜,第32页,相 见 欢,李 煜,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第33页,相 见 欢,李 煜,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第34页,相 见 欢,李 煜,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停,理还乱,是离愁。,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第35页,相 见 欢李 煜,剪不停,理还乱,是离愁。,别是普通滋味在心头。,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第36页,相 见 欢李 煜,剪不停,理还乱,是离愁。,别是普通滋味在心头。,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第37页,译文,一个人默默无语,独自登上西楼,天边月形如钩,在这清寒秋夜,院子里深锁着梧桐,也锁住了寂寞。,心中思绪,想要剪断,却怎样也剪不停,想好好梳理,却愈加杂乱,这么离乡思乡之愁,而今在心头上却又是另普通不一样滋味。,第38页,走近作者,李煜(937978),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汉族,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莲峰居士。国破降宋,俘至汴京,后为宋太宗毒死。李煜虽不通政治,但其艺术才华却非凡。李煜工书法,善绘画,精音律,诗和文都有一定造诣,尤以词成就最高。,第39页,走近作者,他继承了晚唐以来花间派词人传统,但又经过详细可感个性形象,反应现实生活中含有普通意义某种意境,由是将词创作向前推进了一大步,扩大了词表现领域。李煜文、词及书、画创作均丰。其词主要搜集在南唐二主词中。,第40页,走近作者,此阙相见欢应是后主被掳之后所写,就一个丧国君主而言,内心苦楚与怅惘,时时刻刻如影随形,尤其是在萧瑟秋夜。,第41页,品味名句,剪不停,理还乱,是离愁。,剪不停,理还乱,这么情绪想要抛开不理,却是怎样也无法割舍,想要好好梳理,却又愈加杂乱失序,于手法上作者利用了对峙情绪,表示心中冲突起伏,在词架构上激起了波潮,也让整个情绪高涨。让读者随诗人心情起舞。,第42页,品味名句,别是普通滋味在心头。,这么恼人情绪是因为离愁发酵,作弄着诗人,如今却更有不一样感受在心里头酝酿着。作者在最终调侃自己,利用淡淡口吻,轻轻道出一切只因为离愁而起,不过在这淡淡背后,却隐藏着作者极深哀痛。,第43页,艺术提升,上片选取经典景物为感情抒发渲染铺垫,下片借用形象比喻委婉含蓄抒发真挚感情。下片押两个仄声韵(断、乱),插在平韵中间,加强了顿挫语气,似断似续;同时在三个短句之后接以九言长句,铿锵有力,富有韵律美,也恰当地表现了词人悲痛沉郁感情。,第44页,登飞来峰,王安石,第45页,登飞来峰,王安石,第46页,登飞来峰,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第47页,登飞来峰,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第48页,登飞来峰,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第49页,登飞来峰,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第50页,登飞来峰,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第51页,译文,飞来峰上耸立着极高宝塔,,我听说鸡叫时能够看见太阳升起。,不怕会有浮云遮住了远望视线,,只因为人已经站在山最高峰。,第52页,走近作者,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小字獾郎,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抚州临川人(现为抚州东乡县上池里洋村),北宋出色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第53页,走近作者,登飞来峰为王安石30岁时所作。皇佑二年(1050)夏,他在浙江鄞(yn)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写下此诗。这首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时年少气盛,理想非凡,恰好借登飞来峰发抒胸臆,寄托壮怀,可看作万言书先声,实施新法前奏。,第54页,品味名句,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这两句寓论于景,用“不畏”“只缘”两词化实为虚,借景抒情,兼发议论。浮云,常指代蒙蔽君王奸邪之臣,此处用典而不露痕迹。加上“不畏”两字,更突出了诗人斗争精神。为何不畏,回答是站得高看得远,表现了诗人高瞻远瞩博大胸怀。,第55页,艺术提升,只有登上“飞来峰上千寻塔”,才能用“见日出、闻天鸡”故事;也只有在飞来高峰上见日出闻天鸡,才能导出不畏末俗、站得高看得远胆识气概。思绪连贯,勾连紧密;天衣无缝,一气呵成;前后关照,浑然一体。,第56页,第57页,苏 幕 遮,范仲淹,第58页,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苏 幕 遮,范仲淹,第59页,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苏 幕 遮,范仲淹,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第60页,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苏 幕 遮,范仲淹,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第61页,译文,碧蓝天空飘着缕缕白云,金黄树叶铺满大地。秋天景色映进江上碧波,水波上笼罩着寒烟,一片苍翠。远山沐浴着夕阳,天空连接江水。岸边芳草看似无情,又在西斜太阳之外。,第62页,译文,黯然感伤异乡之魂,追逐旅居异地愁思,天天夜里除非是美梦才能留人入睡。当明月照射高楼时不要独自依倚。端起酒来洗涤愁肠,可是都化作相思眼泪。,第63页,走近作者,范仲淹(9691052),字希文,吴县(今属江苏)人。宋真宗朝进士。卒谥文正。他不但是北宋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成就亦卓然可观。散文岳阳楼记为千古名篇,词则能突破唐末五代词绮靡风气。有范文正公集,词仅存五首。,第64页,走近作者,范仲淹当初出任陕西四路宣抚使,主持防御西夏军事。在边关防务前线,当秋寒肃飒之际,将士们不禁思亲念乡,于是就有了这首借秋景来抒发情怀绝唱。,第65页,品味名句,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碧云天,黄叶地”二句,一高一低,一俯一仰,展现了际天极地苍莽秋景。“秋色连波”二句,秋色与秋波相连于天边,而依偎着秋波则是空翠而略带寒意秋烟。在这里,碧云,黄叶,绿波,翠烟,组成一幅寥廓而多彩秋色图。,第66页,品味名句,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这两句写因为夜不能寐,故借酒浇愁,但酒一入愁肠,却都化作了相思之泪,欲遣相思,反而更增相思之苦。抒情深刻,造语生新而又自然。写到这里,郁积乡思旅愁,在外物触发下到达最高潮,词至此黯然而止。,第67页,艺术提升,范仲淹是宋朝一代名臣,他在政治和军事上叱咤风云同时,也不失其风雅之度。此词言辞婉丽,深情绵邈。题材普通,但写法别致。上阕写景,气象阔大,意境深远,视点由上及下,由近到远。下阕直揭主旨,因芳草无情导入离愁和相思。以大景写哀情,别有悲壮之气。,第68页,二、名著导读,名 人 传,痛苦和磨难造就伟人,第69页,学习目标,一、,专心体会英雄伟大人格,感受他们为追求真善美、真理和正义而长久忍受苦难心路历程。,二、,了解罗曼罗兰笔下“英雄”含义,学习英雄不畏艰难,奋发图强精神。,第70页,学习重点,一、,专心体会英雄伟大人格,感受他们为追求真善美、真理和正义而长久忍受苦难心路历程。,二、,了解罗曼罗兰笔下“英雄”含义,学习英雄不畏艰难,奋发图强精神。,第71页,学法指津,贝多芬、米开朗琪罗和托尔斯泰,分别生活在18世纪德国、中世纪意大利和19世纪俄国,所以名人传包括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比较复杂,阅读时,要着重了解这些伟人艰辛奋斗精神。,第72页,学法指津,必要时可读一些与此相关书籍,以加深对作品了解。比如罗曼罗兰约翰克里斯朵夫,是以贝多芬为原型小说,假如读一读这部名著,对于了解名人传会大有帮助。,第73页,对话作者,罗曼罗兰(Roman Rolland,1866-1944),法国思想家,文学家,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音乐评论家和社会活动家。代表作长篇小说,约翰,克利斯朵夫,,被高尔基称为“长篇叙事诗”。,第74页,对话作者,1915年,罗曼罗兰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他是一个有广泛国际影响作家,也是著名社会活动家,一生为争取人类自由、民主与光明进行了不屈斗争。他小说特点,经常被人们归纳为“用音乐写小说”。,第75页,对话文本,名人传由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和托尔斯泰传组成,它们均创作于二十世纪早期,不论在当初,还是在后世,都产生了广泛影响。在这三部传记中,罗曼罗兰紧紧把握住这三位伟大艺术家共同之处,着力刻画了他们为追求真善美 而长久忍受苦难心路历程。,第76页,对话文本,罗曼罗兰称他们为“英雄”,以感人肺腑笔墨,写出了他们与命运抗争高尚勇气,和承受全人类苦难伟大情怀,能够说是为我们谱写了一曲伟大命运之歌。,第77页,对话文本,之,贝多芬,惟其痛苦,才有欢乐!,贝多芬,第78页,对话文本,之,贝多芬,路德维希,范贝多芬,德国古典主义最伟大音乐家,是一位不幸而坚强人:在青年时期就开始耳聋了。对于一个以音乐为生命人,还有什么比这更不幸呢?谁又能想象他在漫长酷刑中心情和痛苦呢?,第79页,人们都在尽情享受他音乐带来欢愉同时,他却必须独自忍受无声折磨!而就是这个人,写出了那样大量、欢乐乐曲从天国发出,传输到人们内心欢乐!他扼住了命运喉咙,他每一部作品都是苦斗结果,是胜利标志。,对话文本,之,贝多芬,第80页,大卫用他弹弓,我用我弓箭。,米开朗琪罗,对话文本,之,米开朗琪罗,第81页,米开朗琪罗出身高贵,是佛罗伦萨名门望族,他从小受到良好教育,有很高文化素养和艺术功底。但他祖国多灾多难,外族入侵,人民被奴役,他心血之作一次又一次被毁于战乱。,对话文本,之,米开朗琪罗,第82页,他非常富有,每完成一部作品,他都会取得一大笔酬劳,但他却过着像穷光蛋一样生活,只吃面包,喝点葡萄酒;他惊人长寿,一生渴望爱情,写出大量炽热纯洁十四行诗,但他却终生未婚,孤独到老;,对话文本,之,米开朗琪罗,第83页,他骄傲固执,目空一切,他在艺术上坚持自己独立看法,甚至不惜和教皇闹翻,但他又软弱可笑,总是在关键时刻选择妥协投降,做出种种与他声誉不符可笑举动;,对话文本,之,米开朗琪罗,第84页,他艺术天分惊人,雄心勃勃,创作出大卫像、奴隶、摩西等惊世杰作,但他又不得不为教皇奔走卖命,这个任务还没完成,又有新任务在催促着他,所以,他计划中最伟大作品都中途而废。,对话文本,之,米开朗琪罗,第85页,他一生都在超负荷工作,同时还要为那些没完成作品,忍受内心训斥;到了老年,他已经成为文艺复兴时期最终一位艺术大师,无人勇于挑战他权威,但他却越来越虔诚,在上帝面前惴惴不安。,对话文本,之,米开朗琪罗,第86页,尽管米开朗琪罗有这么那样缺点,尽管他一直没能实现自己最伟大计划,可谁也不能否定,他艺术代表了文艺复兴时期伟大人文精神,米开朗琪罗塑造是神灵,但他表现却是现实中人苦恼和感情!,对话文本,之,米开朗琪罗,第87页,我哭泣,我痛苦,我只是欲求真理!,列夫托尔斯泰,对话文本,之,列夫托尔斯泰,第88页,列夫,托尔斯泰是贵族出身,地位优越,衣食无忧;他身体健康,婚姻美满,有深爱妻子儿女;他有很高文学天赋,他每一部作品都好评如潮。他是一个普通人看来什么也不缺人,然而他痛苦恰恰由此而生。,对话文本,之,列夫托尔斯泰,第89页,他天性善良,悲天悯人,他为农民生活贫困,精神麻木而痛苦,因自己物质富有,生活优裕而内疚。他博爱精神,使他不能忍受他人受苦受难,他渴望天下大同,人民兴盛,他希望全部些人都能过上幸福安详生活。,对话文本,之,列夫托尔斯泰,第90页,为了实现他理想,他首先让自己和农民生活劳动在一起,他在自己庄园里实施改革,解放农奴,把土地分给佃户;他推行“爱宗教”,提倡“不以暴力抗恶”,甚至提出“敌人要打你左脸,要把右脸也伸过去”。,对话文本,之,列夫托尔斯泰,第91页,到了晚年,他想法愈加变本加厉,他甚至打算捐出自己全部财产,想法遭到家人拒绝之后,他以八十二岁高龄离家出走,最终孤独地死于出走途中。,对话文本,之,列夫托尔斯泰,第92页,主旨分析,在名人传开头,罗曼罗兰大声疾呼:“打开窗子吧!让自由空气重新进来!呼吸一下英雄们气息。”他称之为英雄,并非以思想或强力称雄人,而只是靠心灵而伟大人。,第93页,主旨分析,名人传非常好地印证了苏轼名言:古今之成大事业者,非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贝多芬“在难过隐忍中找栖身”,米开朗琪罗“愈受苦愈使我喜欢”,托尔斯泰“我哭泣,我痛苦,我只是欲求真理”,无不表明伟大人生就是一场无休无止战斗。,第94页,主旨迁移,在米开朗琪罗传结尾,罗曼罗兰说“伟大心魂有如崇山峻岭,我不说普通人类都能在高峰上生存。但一年一度他们应上去顶礼。在那里,他们能够变换一下肺中呼吸,与脉管中血流。在那里,他们将感到更迫近永恒。以后,他们再回到人生荒原,心中充满了日常战斗勇气!”,第95页,主旨迁移,只要我们体会到名人传给我们心灵高尚升华,使英雄鲜血展现在我们面前,英雄红旗在我们头顶上飘扬,我们就慢慢地感受到,在这个人们躲避高尚、告别高尚而自甘平庸社会里,我们灵魂也被升华为一个高尚。,第96页,历史地位,名人传是一部独具魅力人物传记,著者倾注他全部激情,成功地让读者在传记中跟三位大师接触,分担他们痛苦、失败;也分享他们真挚、成功。,第97页,再 见!,第98页,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