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历史文化学院本科教学质量自评报告.doc

上传人:可**** 文档编号:936616 上传时间:2024-04-08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文化学院本科教学质量自评报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历史文化学院本科教学质量自评报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历史文化学院 本科教学质量自评报告 二〇一三年五月 历史文化学院2012年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2012年度,学院深入学习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高等教育发展以及胡锦涛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等内容,认真贯彻落实兰州大学2011年11月召开的本科教学工作会议内容的基本要求,稳步有序的完成了2012年度本科教学的各项工作。 一、学院本科教学基本情况 (一)在校生情况 2012年度,学院全日制学历教育中有本科生650人,其中当年毕业生(2008级)132人,普通本科招生(2012级新生)127人,体育特招生6人。 2012年参加校际交流项目赴港台及欧美地区交流学生累计15人,赴山东大学、吉林大学交流学生累计10人,接收山东大学交流生1人,吉林大学交流生1人,陇东学院、新疆石河子大学交流生共4人。 (二)专业设置情况 2012年,学院设有历史学、世界史、博物馆学(文物与博物馆学)、旅游管理(旅游文化方向)、民族学五个本科专业。2012级历史学类专业新生入学后第一年统一学习历史学类基础课和公共课,二年级时学生再依照自己的志愿选择专业。 历史学基地班(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基地):培养少而精的史学高级专门人才,学生培养突出厚基础、宽口径、重能力、强素质的特点,毕业生的绝大部分为研究生生源,也适宜从事教学、科研、文化交流、行政管理等工作。 历史学类(含历史学、世界史、文物与博物馆学3个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历史学专业理论、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史学人才和具有较强适应能力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 主要课程:中国通史、世界通史、考古学通论、历史文选、史学概论等。基地班采取导师制加强对学生学习和科研创新的指导。毕业生基本为研究生后备军。 民族学:作为一门理论实践的学科,以田野调查方法为基石,着眼于学科发展的新态势,顺应社会人才需求的新趋向,立足于夯实学生的专业基础理论,注重学生的专业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就业创业能力的培养。 主要课程:民族学通论、民族社会学概论、中国历史与文化、世界文明史、中国民族志、世界民族志、民族学研究方法、宗教学概论 (三)本科人才培养目标 历史学基地班坚持“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重能力”的培养原则,学生为历史学研究生的后备军,主要学习历史学基本理论和系统知识,同时接受其他学科思维训练,努力造就一批适应新时期中国史学发展需要,具有深厚专业基础和较高理论素养,初步掌握科研方法、视野开阔、热爱专业。毕业后进一步深造,能够胜任教学科研工作的历史学专门人才。 历史学专业主要为有关的教学、科研、编辑出版、图书情报、行政、外事、媒体以及文化建设等社会各领域,培养所需的高水平历史文化专业人才。 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培养目标:一、培养具有历史学、博物馆学、考古学知识结构的研究人才,适应高校和科研单位从事考古学与博物馆学研究和教学工作的要求。二、培养能满足各级文博、收藏以及相关的单位工作的实际要求,能胜任专业性较强的实际性工作的专业型人才。 世界史专业培养具有一定史学基本理论素养,掌握系统的专业基本知识,能够熟练地整理历史文献、分析历史事实,进行理论提炼,总结理性认知,能在国家机关、文教事业、新闻出版、文博档案及各类企事业单位从事实际工作,成为应用型和复合型的高级专门人才。或在高、中等学校进行世界史教学和相关研究,及从事其他教育工作。具备良好的逻辑思维、语言表达与文字写作能力;熟练掌握一门外语,能够从事阅读、翻译和国际学术交流;不断充实各领域知识,拓宽视野与知识面,善于进行跨学科和交叉学科的探索。 民族学专业根据民族学学科特点,着眼于学科发展的新态势,通过系统的学科训练,培养学生具有健康的人格、良好的品德和社会责任感,能够全面地理解、掌握民族学学科知识体系,熟练运用民族志理论与田野调查方法和技术,使之成为专业基础扎实,学科知识新颖,知识结构合理,社会实践应用能力强,具有良好国际学术交流能力的人才,不仅具备进一步深造与从事民族学科学研究的良好素质,而且能够胜任政府、企事业单位、社区工作、民间社团组织等方面的管理、服务工作。 (四)2012年度开课情况 2012年度学院在榆中校区、医学校区共为本科生开设课程108门,140门次,共8496学时,授课学生5608人次。其中全校任选课15门,共810学时(含通识选修课8门,共432学时)。课堂规模为15——120人之间。 为提高本科生教学质量,2012年度起,学院本科生所有专业课采用小班教学的方式进行,班级人数控制在10-30人之间,课堂讲授过程中增加课堂讨论环节,要求总学时54学时的课程,每学期安排课堂讨论次数不低于2次,72学时课程不低于3次。同时,结合课堂讨论,学生必须提交与讨论次数相当的课程作业,作为结课考查的重要内容之一。 二、学院师资与教学条件 (一)师资状况 学院现有教职员工64人,其中教师53人,占教职工总数的82.8%。教师中有教授14人,副教授19人,讲师20人;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教师40人,占专任教师比例的75.5%,博士生导师10人,占专任教师比例的18.9%,硕士生导师26人,占专任教师比例的49.1%。具有高级以上专业技术人员33人,占专任教师的比例为62.3%。其中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14人,占专任教师的比例为26.4%;具有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19人,占专任教师的比例为35.8%。 1人为国家社科基金评审专家、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指导教师、全国教育系统职业道德建设标兵;1人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为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获得者。 (二)师资队伍建设与培养 1、注重人才引进和青年教师培养 2012年,学院积极引进和选留优秀人才来校任教,充实科研教学骨干队伍。引进教授1人(魏文斌,考古学方向),选留优秀博士毕业生5名。(薛小林,中央人民大学;李娟,复旦大学;吴炯炯,刘全波,杨洁,兰州大学)。 学院高度重视青年教师培养,为了提升学院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培养和造就业务能力强、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和具有发展潜力的青年教师队伍,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学院坚持落实《青年教师导师制》,为新留校的教师“定导师、定课程、定科研方向”,在来校任教时间不足5年(包括5年)的青年教师中继续实施“青年教师提升计划”, 严格履行学校青年教师岗前培训和成长成材培养的有关规定。 首先,学院为来校任教时间5年内(包括5年)的青年教师配备指导教师,指导教师由责任心强、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担任。其次,每学期开学三周内向青年教师提供本学期课表,要求青年教师本学期至少选听学院指定优秀教师课程2人次,同时,每年度必须旁听指导教师课程,认真撰写听课心得。再次,指导教师每学期至少听被指导青年教师教授课程2次,及时在教案制作、教学活动安排等各方面予以指导。最后,指导教师和青年教师将所有听课材料提交学院备份,作为考核的必需条件。 2、聘任兼职教师 聘任甘肃省博物馆研究员俄军、副研究员王琦、刘志华等为学院兼职教师,承担博物馆学专业部分课程的教学任务。 3、落实学院领导听课制度 为规范课堂秩序,切实提高课堂授课质量,学院安排本科生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和学院党政领导不定期对本科生课堂教学环节进行检查、督导,及时了解教师授课和学生上课情况,把握教学动态、解决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环节的各种问题,保证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 学院学工组成员不定期对各班级学生到课情况予以抽查,并对到课情况予以公示,敦促学生认真按时上课,并对学生课程满意、课程内容掌握情况予以调研,及时向学院反馈学生意见,促进学生学习和教师授课质量的共同提高。 4、加强通识选修课团队建设 2012年度,以郑炳林教授为课程负责人的《敦煌学前沿讲座》教学团队(含:《敦煌学前沿讲座》、《中国佛教美术史》、《汉唐佛教史》、《敦煌石窟艺术概论》4门课程),以吴景山教授为课程负责人的《丝绸之路文化系列讲座》教学团队(含:《丝绸之路上的古迹名胜》、《丝绸之路上的中西文化交流》、《丝绸之路上的佛教文化》3门课程)经学校通识选修课申报评审委员会的认真评审,获得立项支持,并于当年秋季学期开始面向全校学生开设,初选率超过200%以上。 (三)教学条件与利用 近年来在学校的大力扶持下,学院加大了教学条件的建设力度,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了成绩: 1、教学实习基地建设 学院在原有的临夏回族自治州康乐县、兰州市榆中县、嘉峪关文物管理所、敦煌研究院、陕西历史博物馆(国家级)、甘肃省博物馆、深圳富临酒店等7个本科教学实习基地的基础上,2012年度同临夏回族自治州和政县、西安半坡博物馆、汉阳陵博物馆等3家单位确定实习实践合作关系、建立本科生教学实习基地。利用以上基地,大力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对学生了解社会、增强实践能力起到了积极作用。 2、图书资料室建设 (1)购入重要专业图书和文献资料 我院重视基本文献资料和最新研究成果的购置,平均每年约投入35万元(含两个国家科研基地)进行新图书资料的选购,图书状况有了一定的改善,基本可以满足教学科研工作的需要。同时重点采购了一些大型丛书和类书,如《中国西北文献丛书》、《中国西北文献丛书续编》、《民国丛书》、《中国文化通史》、《人类文明史图鉴》、《大清十朝圣训》、《康熙、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等朝上谕档》、《俄藏敦煌文献》、《英藏敦煌文献》、《汉简集成》、《俄藏黑水城文献》、《中国石窟》、《中国石窟研究》、《吐鲁番文书》、《雍正朝内阁六科史书》等。 我院重视信息资料建设,所订报刊目录索引齐全,查阅方便 (2)加强榆中校区学生阅览室建设 通过几年的建设,现榆中校区学生阅览室已初具规模,有各类图书8千余册,学院坚持根据学生需求向学生征集书目购置新书,不断充实阅览室藏书数量、提高藏书质量,满足学生阅读需求。 (3)加强网页及电子数据资源建设 2012年度学院增加对学院自主建设的网上学习园地“翠英论道”数字化史学( 三、学院教学建设与改革 (一)学院的定位与培养目标 根据学校建设研究型大学的发展定位目标和我院已有之基础,学院发展定位目标为“国内一流的具有高水平科学研究能力和培养高质量专业人才的研究型学院”。 根据新世纪社会发展的需求,学院培养目标为:“培养专业基础扎实,综合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可从事相关学科及交叉边缘学科的基础研究和相关领域实际工作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根据研究型学院的定位目标和学院传统学科的特点以及新世纪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我院本科生培养定位为“本科生为研究生之后备军”。 办学指导思想:加强基础,强化应用,注重创新,突出特色。 办学目标:中上材质,精英教育,全面发展,质量一流。 办学思路:以学科建设促进本科教学水平的提高,以高质量的本科教育保障学科建设的发展,良性互动,持续发展。 (二)修订教学计划和人才培养方案 根据学科发展、社会需求和学生能力变化的要求,2012年我院根据学校要求,对原有教学计划进行了修订和完善。 基础教育:新生入学后,第一年不分专业,统一按历史学类的基本要求,进行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学习方法等方面的教育,建立学科门类的教学平台。 专业教育:第二年起根据社会需求和学生志愿分专业方向,进行专业培养。 (三)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 配合教学计划修订和人才培养方案调整,学院在课程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调整方面进行了大胆尝试。 首先,确立“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专业选修课”三级课程体系,大胆尝试“专业课、专业选修课”的选修制。学生在二年级选择专业后,除了继续修读专业基础课外,根据个人兴趣和专业发展需要,选修专业内一定数量的专业课学分,同时选修相关专业课程学分若干,共同计入专业课、专业选修课学分。 其次,革新授课方式,大胆尝试小班教学、讨论式授课。学院专业课教学借鉴国外一流大学教学方式,有计划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增加讨论环节,引导学生学会问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逐步提高学生参与学术训练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教师丰富教学手段、活跃课堂氛围,提高学生学习热情和动力,努力实现教学相长。 再次,增加“文科高等数学”、“文科物理”和其他非历史学选修课学分要求。新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学院将“文科高等数学”和“文科物理”确定为必修内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同时增加对非历史学学分要求(不低于10学分),注意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最后,增加学生写作能力锻炼。结合学科特点,学院在课堂内容中除了要求课堂讲授、讨论环节外,还要求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讨论内容进行文章写作,使讨论和写作相互促进,实现讨论不流于形式、有的放矢。 (四)实践教学 1、学生活动注重学术氛围营造 营造学术氛围、提升学生人文素养、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是我院学生工作的一大特色。学院注重营造学术氛围的培育和传统文化的熏陶,以搞好常规活动为轴线,以我院三个国家教学与科研基地为依托,以弘扬人文精神为主体,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内容丰富的活动。目前已形成“神笔杯”书画大赛、“至善杯”人文知识竞赛、历史学国家重点文科基地学术论坛、本科生优秀论文报告会等4个品牌活动为主的系列活动。“至善杯”人文知识竞赛已成功举办了第10届,2012全校共有20多个学院组队、千余人次参加了比赛。“神笔杯”书画大赛自1988年创办以来,已连续举办了25届,共有省内外十多所高校近三千余幅作品参加了比赛,在全国高校中产生了较大影响。 2、引导学生开展科研工作 根据“建设研究型学院”和“本科生是研究生后备军”的定位目标,我院注重培养本科学生的科研能力。以学院“赵俪生奖学金”、“跬步计划”、史学新秀培育计划为平台,结合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行动计划”、 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君(上竹下君)政学者”等项目,引导和鼓励学生进行科学研究。 2012年度,学院“跬步计划”创新创业行动计划立项支持学生学术研究项目33项,最终经学院专家组现场答辩评审,同意24项顺利结项,9项不予结项,取消资助资格。在“国创”评审中我院共有6名学生的项目获得立项资助。“君政学者” 评选中我院2名同学获此殊荣。2012年12月,学院召开了第十六届赵俪生奖学金颁奖大会暨我院第九届本科生优秀学术论文报告会,出版本科学生优秀学术论文集——《史学纵横》,选收本科生论文11篇。 表1:2012年学生创新创业行动计划暨跬步计划项目答辩结果 排名 负责人 指导教师 项目名称 是否结项 1 张美侨 赵利生 近30年甘肃文县白马藏族通婚圈变动研究 是 2 康怡宁 切 排 传承与碰撞:满族传统民俗中礼仪习俗变迁研究——以新宾满族自治县大四平乡龙湾村为例 是 3 张 钦 杨文炯 西北居民保护与旧村改造、旅游开发之间的协调状况调查——以兰州市西固区河口村为例 是 4 王志通 杨红伟 1959-1962年大饥荒中的流言研究——以榆中县吴谢营为例 是 5 徐晓玲 杨红伟 美国考察家约瑟夫·洛克眼中1920年代甘青藏区的族群关系 是 6 王钰晗 张克非 从渤海到西域:“赶大营“的商业移民史考察(1875-1973) 是 7 梁 爽 屈直敏 隋朝公主研究 是 8 廖梦溪 杨文炯 道家生态伦理视阈下的少数民族生态保护---以广西仫佬族为例 是 9 余福海 杨红伟 风俗与世变:建国以来商丘“朝台”之俗变迁研究 是 10 崔博文 张克非 曾、胡志兵思想对蒋介石创办黄埔军校的影响探析 是 11 贺亚丽 邱 锋 西北考察与顾颉刚的学术研究 是 12 陈求隆 杨林坤 甘肃省民族旅游开发现状研究——以保安族为例 是 13 魏晴晴 郑炳林 三国时期陇蜀古道研究 是 14 陶传祥 赵维玺 1938年至1939年西北联合大学学院分组研究 是 15 徐 娜 切 排 清以来藏传佛教对内蒙古阿拉善地区的影响 是 16 润 泽 马世英 马福祥民族思想的具体实践 是 17 贺 斌 乔 健 地震重灾区灾后旅游产品开发的调查研究——以北川羌族自治县为例 是 18 朱彦臻 杨林坤 琼剧文化与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建设研究——以大致坡镇琼剧文化传承与发展为例 是 19 魏 磊 杜斗成 兰州地区汉传佛学寺院的布局分析 是 20 陈 仁 米迎梅 西北民族地区旅游现状的“表述与博弈”——基于临夏“保安三庄”、“积石民族村”的个案研究 是 21 杨柳 朱杰 非常态下大学生爱国情感表达途径研究 是 22 次仁多杰 康宏芳 徽州三雕及苏式小件的文化艺术内涵与象征意义的比较研究 是 23 莫婉娟 切 排 摩尼教在裕固族从游牧向畜牧、商业双向经济形态转变中的作用研究 是 24 李浩杰 李忠林 北宋皇陵的保护现状调查及保护措施研究 是 25 张莉萍 杜斗城 西北地区清真寺经堂教育早期与当代功能转变以及转变原因的对比研究——以西宁,兰州为例 否 26 贾娟玲 铁爱花 李氏遗迹与陇西文化 否 27 王芳芳 赵维玺 青马内部回汉关系演变及其发展研究 否 28 易鹏飞 魏迎春 敢问路在何方——论和谐社会下的农村殡葬改革——以湖南衡阳县为个例研究 否 29 徐 成 姜 涛 四川省广安市革命纪念馆的运营现状调查及发展建言——以小平故居和华蓥山游击队遗址为例 否 30 闫强乐 杨文炯 传统民俗文化开发与继承的现代性反思——以陕西蓝田华胥祭祀民俗文化活动为个案 否 31 阳致远 周传斌 渐行渐远的水上人家——蒙江镇胥家文化的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不同意结项 32 刘 倩 杨文炯 四川民间艺术传承与保护的调查现状—以苍溪县唤马镇剪纸艺术为例 不同意结项 33 张 磊 宗 喀 探讨夏河地区藏传佛教及对当地青少年的影响——以拉卜楞寺周边地区为例 不同意结项 表2:兰州大学2012年“本科教学工程”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立项名单(历史文化学院) 项目编号 项目名称 类型 负责人 201210730003 博雅高校游学服务有限责任公司 创业训练 匡飞 201210730118 嬗变与融通:民国时期甘肃回族教育的发展——以甘肃回族教育促进会为研究对象 创新训练 左滕慧子 201210730119 族群、地域与国家:清季以来商丘火神阏伯信仰变迁研究——以睢阳区古宋村为中心 创新训练 贾凯 201210730120 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甘青地区马家窑类型文化变迁的历史地理原因探索 创新训练 杨芸芸 201210730121 探索兰州高校旅游中介的发展前景——以兰州大学游学服务中心为例 创新训练 谢马水 201210730122 长武昭仁寺历史考察 创新训练 张朝 表3:第十四届君政基金支持项目(历史文化学院) 序号 课题名称 学生姓名 性别 年级 指导教师 1 宋代隐逸文化的特质 张延和 男 2009 铁爱花 2 夹缝生存与乱世机遇:荣氏企业对近代多变时局的应对与利用 朱启丹 男 2009 张克非 我院部分同学发起“行止雅集”沙龙,旨在弘扬中国优秀文化传统,每期均邀请著名专家进行点评,目前仍在学院学生中自发组织开展,多位专家国内知名学者现场点评,大大激发了同学们的学术热情。 本科学生办有“史学纵横”、“九色鹿”定期刊物,效果良好。 3、完善学年论文、毕业论文管理 我院长期坚持在学生三年级第二学期进行学年论文写作,作为毕业论文写作的准备阶段。学年论文的写作有专业教师负责指导,每位老师最多指导本专业学生8人,指导期不低于4个月。 2012年4月,学院布置三年级(2009级)学生开展学年论文撰写工作,要求学生向指导教师提交《历史文化学院学年论文开题报告登记》,6月底完成初稿提交《论文中期检查表》,9月初完成论文写作,提交学院审核。 毕业论文的写作较学年论文更加严格,每位指导老师最多能指导毕业论文5篇,指导时间不少于一学期。2012年10月,学院开始布置了(2009级)毕业论文写作工作,学生在指导教师指导下完成开题、资料查找、论文写作等,12月向老师提交初稿,开始进行修改工作,修改时间不少于2个月。次年4月,学生提交经指导教师审核通过的毕业论文,学院组织专家组进行答辩,凡答辩不合格者,指导教师扣除工作量取消指导教师资格,学生重新开题不得参与当年毕业。 4、加强毕业实习管理、拓宽实习渠道 2012年度学院充分利用现有实习基地资源,选派专业教师带队,组织学生开展实习,顺利完成了2010级旅游管理专业赴深圳富临酒店、2009级历史学相关专业赴陕西省西安市周边文博单位和2009民族学专业赴少数民族地区的实习工作。 2012年8月——12月底,2010级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在富临酒店除客房部外的各部门参加了实习,亲身感受了酒店运营的各个环节,磨练了品行和意志。10月末,学院领导赴深圳看望实习学生。 2012年7月11日至18日,2009级历史学基地班、博物馆班和世界历史班的51名同学,由郭永利、黄前明和刘鹏三位老师带队,赴西安实习。陕西历史博物馆、半坡遗址博物馆和汉阳陵博物馆等实习合作单位给予了大力配合和支持,实习取得了圆满成功。 2012年7月学院2009级民族学班12名学生由刘铁程老师带队赴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县进行了一次田野教学实习,使学生们在田野调查中,初步掌握田野调查的技巧和方法,在调查中了解以藏文化为核心的多元宗教和文化。在实习后半期,切排教授带领自己的博士研究生来夏河县调查,为民族学专业的本科生提供了有益和必要的指导。 教学实习是本科教学的重要环节,通过教学实习,学生们对中国历史、历史遗存、多元宗教和文化面貌有了基本的了解,初步掌握了田野调查的技巧,为学生们进一步确定选题,开展毕业论文的写作和调查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四、学院质量保障体系 (一)完善约束与激励机制 坚持质量第一原则,严格按照学校要求,认真执行教授上课制度,教授每年必须至少为本科生讲授一门课程。教师必须本人为本科生授课,不得请其他教师或研究生代课。为保证教学工作的正常秩序和规范运行,学院专门制定了《历史文化学院教职工请销假制度》、《教学中期检查制度》。本科教学的数量与质量作为教师职称评聘的重要指标,实行本科教学一票否决制。岗位津贴适度向本科教学倾斜。制定院系领导、教学指导委员会听课制度,每学期均组织院领导和专家组听课,并及时向任课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反馈意见和建议,已形成学生和专家组两个方面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二)注重对青年教师的“传帮带” 执行了《青年教师导师制度》,对青年教师实行“定导师、定课程、定科研方向”的措施,不断加强对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同时积极鼓励青年教师外出交流学习,不断提高专业素质。 (三)要求教学工作要注意“三个结合” 即教学活动与自己的科研工作相结合,与最新的学术信息、学术成果相结合,与相关现实问题相结合。 (四)在基地班的教学安排中,注意挑选有副高以上职称,有长期教学经验的教师担任主干课的教学任务。 五、学生学习效果 (一)学生科研获奖 目前,“勤奋学习、刻苦钻研”的优良学风在我院已基本形成,学生学习态度端正,学习秩序良好,涌现出了一批综合素质较高、专业知识扎实,初具学术研究功底的学生尖子。2012年2010级世界史专业罗冠群同学荣获全国历史学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史学新秀奖”一等奖;2009级王兴振、贾凯、徐晓玲、王双、罗冠群等同学在华东师大组织的“全国历史学本科生学术论坛”中纷纷以优秀论文获奖;2011级王艺、2010级张美侨2009级王钰晗等同学的学术论文作品在甘肃省挑战杯中获奖,为学院、学校争得荣誉,我院本科生培养质量在高校史学界得到了一致好评。 (二)四级过关率与升研率 我院学生第一志愿入学率很低,入学成绩在全校文科各系总是排列在后。经过学院的四年教育,学生学习成绩提高较快,动手能力较强,毕业生四级外语过关率每年都在95%以上。2012年度,2008级毕业生未达到学位授予标准的学生仅5人,占全部毕业人数的3.8%,全年级132名毕业生均达到毕业要求,获得毕业证,学位证授予率96.2%。 学院毕业生大多数考取了国内名校的研究生,基地班毕业生升研率保持在60%以上,名列全校前茅。2012年全院132名毕业生中有41名推免研究生(其中2名学生自主联系获得外校推免资格),推免率达到31%。 六、学院本科教学工作的特色与经验 (一)重视本科教学,致力于提高本科教学质量。 学院一贯秉承重视本科教学的办学传统,以夯实学生专业基础、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宗旨,不断调整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探索教学方式和内容,努力开展讨论式小班教学,提高学生学习自主性和积极性,增强教师责任感和业务能力。鼓励教师结合自身科研、学术前沿,备好课、讲好课实现教学科研的双赢。落实学院领导、教学指导委员会听课制度和学生评课制度,及时发现、反馈、讨论本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努力解决。 (二)努力为学生创造条件参与学术训练 学院专门配套经费,以“跬步计划”、赵俪生奖学金、史学新秀培育计划等为平台,鼓励学生在老师指导下进行学术训练,强化培养学生的学术实践创新能力。组织学生参加参与各类学术竞赛,鼓励学生参与校际交流和学术型夏令营活动。 (三)加强教学团队建设 学院强化基础教学队伍的建设,鼓励教师申报校级、省级精品课程、教学团队、特色专业等建设项目和各类教学研究项目,努力使教师逐渐养成重视教学,研究教学的意识。 七、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改进措施 (一)各学科、各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尚存在较大差距,薄弱学科和专业的师资队伍有待进一步优化。 改进措施:加强相对薄弱学科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继续鼓励和支持青年教师外出进修,积极选留引进相对薄弱学科专业人才,继续聘请国内外专家学者来院进行学术交流与讲学活动,实现各学科全面协调发展。 (二)教学方法、手段仍需进一步深化。 改进措施:继续深化教学方法、手段和教学内容的改革。尤其是对小班教学的形式和内容进行充分的探索和研究。努力在教室资源奇缺的条件下更有序的安排教学活动。 加强教学改革项目、精品课程建设和教学研究;继续坚持院领导与专家组听课制度,及时反馈意见和建议;组织青年教师听名师讲课,通过教学观摩学习教学方法。 (三)进一步加强教学管理 改进措施:进一步完善教学管理机制,认真规范每一个教学环节。 从总体上来看,目前学院呈现出了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绩。但是由于我校地处经济发展滞后的西北,受各方面因素的制约,与东部兄弟院校的发展相比仍有很多不足。学院全体师生将努力寻找差距,提高自身能力,努力发扬“以苦干求生存,以改革求发展”的精神,进行学院建设,促进学院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大学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