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2024年教育目的.doc

上传人:w****g 文档编号:9365082 上传时间:2025-03-23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0.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4年教育目的.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24年教育目的.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四章 教育目标 一、 教育目标的概述 1.教育目标的内涵 ⑴广义的教育目标: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产生怎样的成果。 ⑵狭义的教育目标:指国家为培养什么样的人而确定的质量规格和标准。 ⑶教育目标: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⑷教育目标是整个国家教育工作的方向,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⑸中小学教育目标实现的最基本途径就是(教学工作)。 2.教育目标的层次结构 学校教育 的目标 国家的教育目标 是教育实践和评价活动的直接目标。 各级各类学校的 培养目标 指各级各类学校或各个学校应当达成的目标,必须通过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才能实现。 课程目标 是指引整个课程编制过程最为核心的准则,从课程的角度要求了人才培养的详细规格和质量要求,是课程设置的直接目标。 教师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如一节课、一个单元、或一个学期)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成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成果。 教学目标是指引和评价教学的基本依据。 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是实现培养目标的核心,教学目标是实现课程目标的详细伎俩。 3.教育目标的功效 ①导向功效:受教育者的培养方向和成果,是所有教育工作的根本问题。教育目标一经确立就成为人们 行动方向。它不但为受教育者指明了发展方向,预定了发展成果,也为教育工作者指明了 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 ②激励功效:能够激励人们为实现共同的目标而努力。 ③评价功效:教育目标是衡量和评价教育活动效果的根本依据和标准。评价学校的办学方向、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率,检查教育教学工作的质量,评价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工作效益,检查学生的学习质量和发展程度等工作,都必须以教育目标为根本标准和依据进行。 4. 当代教育目标的新特性 ⑴教育目标的融合性特性。 ⑵教育目标的适度超越性特性。 ⑶教育目标的类主体性特性。 二、 教育目标确实定 1.教育目确实定的依据 ⑴受制于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的影响,是确定教育目标的重要依据。 ⑵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特点,是确定教育目标重要依据。 ⑶受教育者人们的教育理想 受教育者不不过教育的对象,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是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的主体。 2.不一样价值取向的教育目标观(教育目标理论) 教育目标理论 代表人物 重要观点 宗教本位论 人在宗教的影响下,以皈依上帝为其生活理想,把人培养成虔诚的宗教人士。 个人本位论 卢梭 福禄贝尔 马斯洛 罗斯杰 要从个体本能需要出发,强调教育要服从人的成长规律和满足人的需要;重视教育对个人的价值;主张教育的目标是培养“自然人”,发展人的个性,促进人的价值,促进人的自我实现。重视人的身心友好发展。 社会本位论 柏拉图 孔德 涂尔干 赫钦斯 凯兴斯泰纳 赫尔巴特 要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重视教育的社会价值;主张教育目标是培养合格公民和社会组员;评价教育要看其对社会发展的贡献的指标。强调人是社会的产物,教育就是要使受教育者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教育的根本目标在于使受教育者掌握社会的知识和规范。 文化本位论 狄尔泰 斯普朗格 强调教育目标应围绕文化这一范围来进行,用“文化”来统筹教育、社会、人三者之间的关系,其最后目标在于唤醒人们的意识,使其具备自动追求理想价值的意志,并使文化有所创造,形成与发展新的文化。 生活本位论 斯宾塞 杜威 教育要为将来的生活做准备,或以为教育即是生活自身,重视的是使受教育者怎样生活。 3.确立教育目标价值取向时应注意的问题 ⑴社会价值取向:①以可连续发展的理念为指引;②功利价值和人文价值的问题 ③民族性与世界性的问题。 ⑵人的价值取向:①人的社会化与个性化的问题; ②科学技术与人文素质的问题 三、我国的教育目标 1. 我国的教育目标 ⑴我国的教育目标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守纪律”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⑵我国教育目标的基本点:①强调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 ②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 ③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我国教育目标的根本途径。 ⑶我国教育目标的基本精神: ①要求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能力的统一。 ②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坚持脑力与体力两方面的友好发展。 ③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 我国教育目标建立的理论基础 ⑴我国教育目标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有关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⑵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内容: ①德育 ②智育 ③体育 ④美育 ⑤劳动技术教育 ⑶人的全面发展: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 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内容:①人的发展同其所处的社会生活条件是相联系的; ②旧式分工导致人的片面发展; ③机器大工业生产提供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和条件; ④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是社会制度条件; ⑤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人的唯一途径。 3.我国教育目标的精神实质 ⑴社会主义是我国教育性质的根本所在; ⑵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坚持政治思想素质、道德品质素质和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 ⑶使受教育者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⑷重视提升民族素质。 ⑸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全面发展培养各级各类人才。 ⑹要培养受教育者的的独立个性和创新精神。 4.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及其关系 ①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德育、智育、美育、体育和劳动技术教育。 ②掌握其中的三个基本概念: 智育:是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与学习有关的非认知原因的教育。 美育: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和文明素养的教育。 劳动技术教育:是引导学生掌握当代信息技术和当代生产的知识和技能,形成劳动观点和习惯,具备初步创业精神和人生规划能力的教育。 ③掌握五育之间的总体关系: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并且在活动中相互渗透。 全面发展的质量观指的就是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德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灵魂与统帅的作用。 智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前提和支持作用。 体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基础作用。 美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动力作用。 美育的根本上任务:一是发觉美,二是鉴赏美,三是创造美。 劳动技术教育能够综合德育、智育、美育、体育的作用。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当代中国教育的导向。 ☆: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是中国清朝末年新学制改革之后,清政府学部与19要求的教育目标。 四、国外教育目标的概览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培养完人”的教育目标、 ⑴“培养完人”的内涵:人的发展和培养包括“体力、智力、情绪、伦理等各方面”的综合原因,使他“成为一个完善的人”。 ⑵“培养完人”的目标:学会生存。 ⑶“培养完人”的实现途径是:终生学习。 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学会学习”的教育目标 《教育—财富蕴藏其中》,其中的核心思想是教育应使受教育者学会学习,即教育者要使学习者“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被称为学习的四大支柱。 五、 我国中小学教育的培养目标 1.小学教育的培养目标 ⑴德育方面:使学生初步具备爱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和爱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感情,初步具备关心他人、关心集体、老实、勤俭、不怕困难等良好品德,以及初步辨别是非的能力,养成讲文明、懂礼貌、守纪律的行为习惯。 ⑵智育方面:使学生具备阅读、书写、体现、计算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某些自然、社会和生活常识,培养观测、思维、动手操作和自学能力,以及有广泛的兴趣和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⑶体育方面:培养学生锻炼身体和讲究卫生的习惯,具备健康的体魄。 ⑷美育方面: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具备初步的审美能力。 ⑸劳动技术教育方面: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会使用几个简单的劳开工具,具备初步的生活自理能力。 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础,因此,在这个阶段为学生此后全面友好发展打下“初步”基础,是小学教育培养目标的重要标志。 2. 初中教育的培养目标 ⑴德育方面:使学生具备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感情,初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初步具备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集体主义观点,具备良好的品德,以及一定的辨别是非和抵制不良影响的能力,养成良好文明礼貌、遵纪守法的行为习惯。 ⑵智育方面:掌握必须的文化科学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以及利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不停追求新知识的精神。 ⑶体育方面:初步掌握锻炼身体的基础知识和正确措施,养成讲卫生的习惯,具备健康的体魄。 ⑷美育方面: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初步形成健康的志趣和兴趣。 ⑸劳动技术教育方面:掌握一定生产劳动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择业的一般常识,具备正确的劳动观点、劳动态度和良好的劳动习惯。 初中教育阶段的学生处在学龄中期(少年期)。学龄中期是小朋友到少年又由少年走向青年的过渡时期,是人的成长、发展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转折时期,因而也是为学生全面发展、全面提升素质打基础最核心的时期。 3. 高中教育的培养目标 ⑴德育方面:使学生具备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热爱中国共产党,具备为国家富强和人们富裕而艰辛奋斗的献身精神,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具备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道德品质,具备道德思维和评价能力,具备自我教育的能力和习惯,养成遵纪守法、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 ⑵智育方面:使学生在初中教育基础上深入掌握必需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尤其要打好语文、数学、外语的基础,要发展学生的志趣、特长,培养学生具备不停追求新知识的热枕以及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具备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 ⑶体育方面:掌握锻炼身体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技巧,学会科学锻炼身体的措施,逐渐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使学生的身体素质全面发展,具备健康的体魄和从事生活、生产所需的身体活动能力,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⑷美育方面: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使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⑸劳动技术教育方面:使学生具备劳动观点、劳动习惯和学习生产技术的兴趣,掌握当代生产技术的某些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使用一般的生产工具,掌握组织生产和管理生产的初步知识和技能。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包罗万象 > 大杂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